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政治區域化後,在商言商,歐、美、中都可以在對方的國土和勢力範圍內做生意,並各自投資開發非洲、亞洲和拉美,其中有合作有競爭,但都是用商業的準則。譬如在安哥拉,中國、法國、美國企業都拿到離岸石油開採權,當地政府多了選擇,就不容易受制於任何一國。

  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讓中國決定重點投資非洲,安哥拉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單一國家,其他供石化能源給中國的非洲國家包括蘇丹、奈及利亞、尼日、貝寧、加彭,以至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中國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進口石油是來自非洲,比重僅次於中東地區。除能源外,中國還在非洲採礦伐林,整片承包農地種中國需要的農作物,也建公路醫院碼頭機場通訊網,從辛巴威到索馬利亞,中國在大部份非洲國家都有投資。中國一向主張做生意、交朋友,不干預別國內政,這是非洲國家領導人所歡迎的態度。中國勢將超過美法英而成為許多非洲國家的第一貿易夥伴,不是沒道理的。

  在南亞和中東,中國與伊斯蘭國家友好,特別是花心思、花本錢在多年的友邦巴基斯坦。這是國家利益的重要戰略考慮,一方面牽制現已變成親美國的印度,所謂冷印度、熱伊斯蘭,另方面是因為非洲和中東的石油、礦產要運到中國,最短的途徑其實是經由海陸兩路運到巴基斯坦西南角的瓜德爾港再北上,沿著中國建造的瓜德爾至道班丁鐵路連結到喀喇崑崙高速公路到中國新疆。這樣,我們所需的戰略物資就不用獨沽一味的全依賴長途航運,因為中國的遠洋軍力不足以確保印度洋及南海航線不受強大的美國、印度或其他軍事力量干擾,特別是在必經的馬六甲海峽——印度與美國、新加坡、泰國、印尼、澳洲以至日本海軍經常在這片海域聯合演習。

  中國也不放過接收任何列強手中漏出來的能源。2008年油價由一百四十七美元跌到三十三美元,中國就加碼進口委內瑞拉、伊朗的石油。09年俄羅斯突然毀約中止進口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中國也就立即伸援手,跟土庫曼斯坦簽三十年合約,鋪一千八百多公里輸氣管道把天然氣由土庫曼斯坦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送到中國。哈薩克斯坦的石油更不用說,中國不僅參與了開採,長達三千公里的哈中輸油管更象徵了中國首次以跨境油管直接進口能源。除俄羅斯和伊朗外,裏海周邊的國家皆為陸地所困,能源出口要經過別的國家,故皆支持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最終戰略目標,就是建立“泛歐亞大陸能源橋”,駁接中東、伊朗、俄羅斯、阿賽拜疆、哈薩克斯坦的輸油管到中國新疆。

  現在,中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也要促成非洲、中東、中亞、伊朗、巴基斯坦這些地區的局勢穩定,不受列強過度操控,阻止宗教極端勢力、分裂主義者、恐怖份子顛覆當地政府。為了孤立疆獨,中國更對中亞六個“斯坦”國家及土耳其特別示好,邀請了迄今進不了歐盟的土耳其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家。伊朗也正式加入了上合組織。意想不到的是連以色列也只得向中國示好,以尖端科技輸送中國,因為怕中國轉移先進武器甚至核武給伊斯蘭國家。

  中國也不反對俄羅斯著力驅趕美國勢力離開中亞、高加索和烏克蘭這些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區。不過這些多民族國家並不都願意再投入俄羅斯懷抱,像哈薩克斯坦人就不能忘記史達林害他們顛沛流離、在集體農場吃苦頭的日子。烏茲別克斯坦甚至向美國和北約拋媚眼。但中亞各國都認為中國對該地區沒有政治野心,大家比較放心跟中國做生意。反而是中國不想讓俄羅斯感到中國要吃進它的地頭。兩國政府最新的流行辭彙是外交協調,這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提供巨額貸款給一個在黑海以西、一向不搭界的歐洲小國摩爾多瓦,就是為了協同俄羅斯抵制西方勢力的東進。

  中國一直很忍辱負重的在爭取俄羅斯為友邦。一個多世紀以來被俄羅斯占去的中國土地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法國那麼大,好幾年前中國已放棄追討,跟俄羅斯共同宣稱中俄邊界線全部勘定。只要中國不翻案,中俄之間沒有理由再發生重大衝突。俄羅斯地大,人口在減少,軍事的威脅來自西線的北約勢力。它的政治精力,都花在了處理能源收入的不穩定性,管控少數民族的共和國及重振在前蘇聯國家的影響力這些事情上。新一輪的全球衰退對俄羅斯這個過度依賴能源出口的經濟體打擊甚大,幸好當歐洲再減少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時候,中國馬上增購俄羅斯能源。自此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和其他經濟支柱如大型武器裝備和西伯利亞木材,都離不開中國市場。俄羅斯的石油在2010年已通過東方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由斯科瓦羅甸諾送到黑龍江大慶,現在天然氣也從阿特萊經過六千七百公里的輸氣管運到中國,減輕了俄羅斯對歐洲的依賴,也讓中國石化能源的來源更分散。因為資金不足及裙帶理由,俄羅斯多個寡頭企業紛紛接受了中國友好國企入股,共同壟斷該國的鈦、黃金等貴重金屬。可以說,在經濟上中俄是互補的。近年多個接壤中國的俄羅斯遠東地區都看到這點,改變態度,默許甚至歡迎中國資本、企業和民工進場共同開發。為了兩國的核心利益,在大戰略考慮下,如果我們不挑起失地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現在是可以和平共存的。

  何東生說,這次世界重心的乾坤大挪移,是百年難逢的機遇。中國近年真是國運亨通,不過要做到長治久安,治國平天下,何東生認為還有關鍵的一步:與日本結盟。

  要做到東亞是東亞人的東亞,中國和日本要結盟。只有日本改變態度,脫美入亞,美帝國主義才可能撤出東亞,當年的冷戰布局才終於可以在東亞瓦解。當中日這兩大超級強國聯手,世界新秩序就出現了,後西方、後白種人的新紀元就無可逆轉的成形了,歐美列強就無可奈何了。這就是為什麼孫中山1924年要跑到日本宣揚亞洲主義,勸日本不要學西方的帝國主義,而應該跟中國聯手實現王道。孫中山是民族主義者,難道他看不出日本的野心嗎?但他知道,光靠日本或中國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驅趕西方列強在亞洲的勢力,但若中日合作,就誰都阻擋不了東亞的復興。可惜當年日本沒有聽孫中山的規勸,反而侵略中國和東亞其他地區,害己害人,終弄得中日兩敗俱傷。

  現在,機緣再臨。兩國政府冒著國內震耳的反對聲浪決定結盟,簽署兩國史上最完整的中日安全條約和最緊密經濟關係雙邊協議。

  何東生說:你們可能有所不知,日本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軍事力量。它的軍費名義上只占GDP百分之一,但日本的經濟實體大,而且它跟中國一樣,很多費用隱藏在其他預算專案里,包括撥給海上自衛隊、太空計畫和武器研發的錢,都不在國防預算內。所以,日本的年度國防費用實際數字遠高過一般所說占第二、第三位的英國、俄羅斯。與中國相比,現在日本公布的軍費數字雖然已經稍低於中國公布的數字,但它在高尖技術上領先,而且許多民用工業都可以很快轉成軍用,實際上是世界第二。你想想,這樣一個全球第二或至少是勢均力敵的常規軍事力量在中國旁邊,如果是不友善的,將多讓中國坐立不安?這還沒說到駐日本、沖繩、韓國的美軍。反之,日本看到中國的迅速崛起,也同樣沒有安全感,這將迫使它廢除和平憲法,做正常國家,與中國軍備競賽,接受美軍繼續留在東亞,甚至獨自發展核武。這樣一來,東亞地區會穩定嗎?最後兩個東亞巨人會不會又是兩敗俱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