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五:何東生支持市場經濟,但是不認為市場萬能,更不相信放任主義。他從來知道公權在某些環節不能缺席。前面的四項政策,製造了真實的需求,也開動了相應的生產,這個時候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和信貸大增,商品和服務都會出現短期供不應求的狀況,就算沒有投機倒把份子,任由市場去調節,人們會有通脹預期,物價也會不規則的飛漲,如果演變成惡性通貨膨脹,就會讓這次改革受到巨大壓力,甚至翻車。怎麼辦?只能管制物價。
這是何東生認為整個冰火盛世計畫在理念上最多爭議、執行上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政策。那些受西方新古典經濟學洗腦的專家學者,大概對物價管制四個字本身就有負面的條件反射。何東生的經濟學是自學回來的,本來也是這樣反應的,直到近年細讀西方國家的經濟史之後,他才發覺在上世紀,西方發達國家有過多次大規模物價管制的成功例子,而這些都是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他大開眼界的讀到猶太銀行家華芬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如何成功的主持德意志帝國的經濟計劃。到二戰期間,德意志第三帝國也有效的結合了資本主義和計劃經濟。最鼓舞何東生的,是美國羅斯福總統在二戰期間的經濟政策,包括物資管制,不獨承擔起了龐大的軍費,並藉此正式替美國擺脫了糾纏十二年的經濟衰退。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夫曾任職當時的物資管理局,有員工一萬六千人,他在1972年獲選為美國經濟協會會長之前曾寫過物價管理的專著,並在七十年代經濟滯脹期間再度提出管制物資,可見並非所有西方經濟學家都不接受物價管制,只不過近四十年芝加哥學派等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在美國抬頭,影響所及,沒人再記得物價管制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調控手段。實際上在歐洲,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還有百分之四十的經濟活動是受到物價管制的。
何東生幾年前先是突破了自己對經濟學的認知,然後結合中國實際,耐心的將理念推銷給中央其他同志。幸好中國的許多官員剛從社會主義指令經濟中走出來,表面上接受市場經濟,打從心底里一聽到管制就高興,所以何東生可以說服他們,讓他們相信有利市場運作的物價調控,是做得到的,甚至可以說在重大經濟轉型時期是必須的,是扶助市場,不讓新興市場自我毀滅,而不是替代成熟市場功能的。
不過,何東生組成的物價管制班子中,沒有一個是滿腦子意識形態的官員。骨幹是一批五十多歲的技術官僚,他們累積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物價調控的經驗,加上大批重點大學招來的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尖子,配備了以前計劃經濟年代所不具備的資料庫管理軟體和全國連網,讓地球人、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可以即時上網查看全部最新價格調控資訊。物價管制是明碼實價、真刀真槍的,要讓生意人賺錢,鼓勵他們生產,但要打消他們投機倒把、屯積居奇的念頭。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管制對供求有什麼影響,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處,要壓制暴漲暴跌,更要在適當時刻放手讓市場自己的調節功能來接手。這樣的大規模回饋式調節系統,讓最初抱著批評態度的外國媒體大開眼界。說穿了,再具威權的專制政府也只有用上了二十一世紀的自動化資訊和計量技術,才有可能實現這種新一代的“指令經濟”。這樣,物價調控替這次中國經濟的重大改革作了護航。
以上的五項配套政策,當今世上大概真的只有中國才可以同時做到。
在全球經濟的困難時期,西方國家焦頭爛額、自顧不暇,但這是我們的百年機遇。本來是芨芨可危的上屆政府,將一場經濟引發的社會和政治危機,短期內化危為機,讓國內外都接受了中國盛世的說法。到翌年,黨政班子順利換屆。何東生沒有升官,他想晉身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打算落空了,只是從政治局候補委員轉為政治局委員,成了三朝元老。冰火盛世計畫周年的時候,何東生不無自嘲的恭喜自己說:“何東生,幹得好”。
百年夢圓
方草地和小希還有許多問題要問,是關於無政府的一周和嚴打的三周的,但他們被何東生的言說帶著走。何東生上了廁所,再喝了水後,人更來勁了。他話匣子一開,是有一股不容置喙的魅力的。
方草地和小希也不否認這兩年中國經濟勢頭很好,但是他們認為政治方面是更黑暗了,中國離憲政民主越來越遠。他們抱怨人們好像完全安於現狀,個個擺出一副生活幸福完美的樣子。
老陳就是其中一個。在重逢小希之前,他覺得當前社會一片祥和,每天都被自己的幸福感動。
身為讀書看報的人,老陳甚至有一種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感覺。不久以前還覺得台灣、香港在前,大陸在後,現在感覺大陸在前,台港跟在後。周圍的人一向都在批評大陸的貧困落後,突然卻高唱起中國盛世的到臨。多少年來有識之士說西方制度優越,全世界以美日歐等地區馬首是瞻,忽然都紛紛改說它們不行了,現在是全世界學中國。
這當然有錯覺成份,經不起一項一項實證推敲,譬如人均收入中國還跟發達國家有很大距離,污染厲害、廉政不彰、人權沒保障、言論受管制。但中國就是人多,總實力永遠是驚人的,它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經常可以看到國內媒體報導說中國這方面是全球第一、那方面是站在世界前沿。半知半覺間,至少在一般國人的意識中,中國是處處領先了。
因為美國、歐洲、日本陷入衰退,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長期不振,而中國用自己的方法提升了內需而降低了對出口的依賴,故此再也不必採用遮遮掩掩的重商主義了,堵住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以前全世界的製造業抱怨中國故意壓低人民幣匯價以補貼出口,造成不公平競爭,而西方的勞工團體又批評中國剝削自己的工人以降低出口成本,導至全球勞工福利水準下降。現在,不靠壓價出口,人民幣可以升值了,人們可以多買進口貨、出國旅遊以至到處收購外國企業了。個人收入普遍提高,企業獲利,國家稅收因此增加。這樣,教育、醫保、社保都可以加強,還可以加大力度處理環境問題。
何東生說:不能保護工人,做不到全民健保、社保,我們算什麼勞什子社會主義國家。聽得小希和方草地直點頭。
不過度依賴出口不等於不和別國貿易,中國只是相對的跟發達國家脫鉤,並不妨礙與其他地區的貿易,更不是鎖國。中國還在進行重工業建設,所以需要把德國之類發達工業國的整條高科技生產線拆卸到中國來重組。另外,美國也有些產品是中國暫時做不出來的,像波音飛機和許多精密高科技產品,能花錢買到就儘量買。當然歐美一時間也不能完全不依賴中國貨。中國出口歐美的總量減少,正好收窄貿易差。但總的來說,中國大部份商品都能自己製造,山寨不山寨,內部市場夠大,有競爭就會價格相宜、品質過得去,發達國家可以賣給中國的工業產品將會是越來越少。中國內部市場這塊肥肉,則讓外國資本、名牌和零售企業為了進入或留在中國而願意接受苛刻的合資條件。這做法不符合WTO精神,不過因為發達國家自己的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行為已令WTO談判擱淺,無壁壘的全球自由貿易成了昨日之夢想,誰都不能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話了。
這是何東生認為整個冰火盛世計畫在理念上最多爭議、執行上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政策。那些受西方新古典經濟學洗腦的專家學者,大概對物價管制四個字本身就有負面的條件反射。何東生的經濟學是自學回來的,本來也是這樣反應的,直到近年細讀西方國家的經濟史之後,他才發覺在上世紀,西方發達國家有過多次大規模物價管制的成功例子,而這些都是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他大開眼界的讀到猶太銀行家華芬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如何成功的主持德意志帝國的經濟計劃。到二戰期間,德意志第三帝國也有效的結合了資本主義和計劃經濟。最鼓舞何東生的,是美國羅斯福總統在二戰期間的經濟政策,包括物資管制,不獨承擔起了龐大的軍費,並藉此正式替美國擺脫了糾纏十二年的經濟衰退。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夫曾任職當時的物資管理局,有員工一萬六千人,他在1972年獲選為美國經濟協會會長之前曾寫過物價管理的專著,並在七十年代經濟滯脹期間再度提出管制物資,可見並非所有西方經濟學家都不接受物價管制,只不過近四十年芝加哥學派等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在美國抬頭,影響所及,沒人再記得物價管制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調控手段。實際上在歐洲,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還有百分之四十的經濟活動是受到物價管制的。
何東生幾年前先是突破了自己對經濟學的認知,然後結合中國實際,耐心的將理念推銷給中央其他同志。幸好中國的許多官員剛從社會主義指令經濟中走出來,表面上接受市場經濟,打從心底里一聽到管制就高興,所以何東生可以說服他們,讓他們相信有利市場運作的物價調控,是做得到的,甚至可以說在重大經濟轉型時期是必須的,是扶助市場,不讓新興市場自我毀滅,而不是替代成熟市場功能的。
不過,何東生組成的物價管制班子中,沒有一個是滿腦子意識形態的官員。骨幹是一批五十多歲的技術官僚,他們累積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物價調控的經驗,加上大批重點大學招來的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尖子,配備了以前計劃經濟年代所不具備的資料庫管理軟體和全國連網,讓地球人、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可以即時上網查看全部最新價格調控資訊。物價管制是明碼實價、真刀真槍的,要讓生意人賺錢,鼓勵他們生產,但要打消他們投機倒把、屯積居奇的念頭。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管制對供求有什麼影響,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處,要壓制暴漲暴跌,更要在適當時刻放手讓市場自己的調節功能來接手。這樣的大規模回饋式調節系統,讓最初抱著批評態度的外國媒體大開眼界。說穿了,再具威權的專制政府也只有用上了二十一世紀的自動化資訊和計量技術,才有可能實現這種新一代的“指令經濟”。這樣,物價調控替這次中國經濟的重大改革作了護航。
以上的五項配套政策,當今世上大概真的只有中國才可以同時做到。
在全球經濟的困難時期,西方國家焦頭爛額、自顧不暇,但這是我們的百年機遇。本來是芨芨可危的上屆政府,將一場經濟引發的社會和政治危機,短期內化危為機,讓國內外都接受了中國盛世的說法。到翌年,黨政班子順利換屆。何東生沒有升官,他想晉身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打算落空了,只是從政治局候補委員轉為政治局委員,成了三朝元老。冰火盛世計畫周年的時候,何東生不無自嘲的恭喜自己說:“何東生,幹得好”。
百年夢圓
方草地和小希還有許多問題要問,是關於無政府的一周和嚴打的三周的,但他們被何東生的言說帶著走。何東生上了廁所,再喝了水後,人更來勁了。他話匣子一開,是有一股不容置喙的魅力的。
方草地和小希也不否認這兩年中國經濟勢頭很好,但是他們認為政治方面是更黑暗了,中國離憲政民主越來越遠。他們抱怨人們好像完全安於現狀,個個擺出一副生活幸福完美的樣子。
老陳就是其中一個。在重逢小希之前,他覺得當前社會一片祥和,每天都被自己的幸福感動。
身為讀書看報的人,老陳甚至有一種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感覺。不久以前還覺得台灣、香港在前,大陸在後,現在感覺大陸在前,台港跟在後。周圍的人一向都在批評大陸的貧困落後,突然卻高唱起中國盛世的到臨。多少年來有識之士說西方制度優越,全世界以美日歐等地區馬首是瞻,忽然都紛紛改說它們不行了,現在是全世界學中國。
這當然有錯覺成份,經不起一項一項實證推敲,譬如人均收入中國還跟發達國家有很大距離,污染厲害、廉政不彰、人權沒保障、言論受管制。但中國就是人多,總實力永遠是驚人的,它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經常可以看到國內媒體報導說中國這方面是全球第一、那方面是站在世界前沿。半知半覺間,至少在一般國人的意識中,中國是處處領先了。
因為美國、歐洲、日本陷入衰退,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長期不振,而中國用自己的方法提升了內需而降低了對出口的依賴,故此再也不必採用遮遮掩掩的重商主義了,堵住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以前全世界的製造業抱怨中國故意壓低人民幣匯價以補貼出口,造成不公平競爭,而西方的勞工團體又批評中國剝削自己的工人以降低出口成本,導至全球勞工福利水準下降。現在,不靠壓價出口,人民幣可以升值了,人們可以多買進口貨、出國旅遊以至到處收購外國企業了。個人收入普遍提高,企業獲利,國家稅收因此增加。這樣,教育、醫保、社保都可以加強,還可以加大力度處理環境問題。
何東生說:不能保護工人,做不到全民健保、社保,我們算什麼勞什子社會主義國家。聽得小希和方草地直點頭。
不過度依賴出口不等於不和別國貿易,中國只是相對的跟發達國家脫鉤,並不妨礙與其他地區的貿易,更不是鎖國。中國還在進行重工業建設,所以需要把德國之類發達工業國的整條高科技生產線拆卸到中國來重組。另外,美國也有些產品是中國暫時做不出來的,像波音飛機和許多精密高科技產品,能花錢買到就儘量買。當然歐美一時間也不能完全不依賴中國貨。中國出口歐美的總量減少,正好收窄貿易差。但總的來說,中國大部份商品都能自己製造,山寨不山寨,內部市場夠大,有競爭就會價格相宜、品質過得去,發達國家可以賣給中國的工業產品將會是越來越少。中國內部市場這塊肥肉,則讓外國資本、名牌和零售企業為了進入或留在中國而願意接受苛刻的合資條件。這做法不符合WTO精神,不過因為發達國家自己的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行為已令WTO談判擱淺,無壁壘的全球自由貿易成了昨日之夢想,誰都不能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