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方草地說:“我就是差點死在這次嚴打”。
何東生說:“憑良心說,我也希望這是我們最後一次搞嚴打。但是,上一任政府為了在換屆前表現強硬,並且也真的為了辦好接下來的大事,不得不如此。全球經濟進入寒冬,中國要自救,就需要下猛藥調整經濟,但這樣一來社會有可能失控,政令會被扭曲,民眾會鬧事。國家必須完全控制了社會,馴服了老百姓,大家乖乖的聽話,才能共渡時艱。怎麼馴服呢?83年市場經濟出現亂象,老鄧不是也搞了一次嚴打,89六四,又是另一種形態的嚴打。懂嗎?為了辦大事,犧牲是難免的”。
小希和方草地覺得何東生這番話強辭奪理,想反駁,何東生示意讓他先把話說完。他說:1816年,也就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戰爭效應消失,英國出現經濟大衰退,國債是GDP的兩點五倍。不巧的是因為1815年印尼發生人類有紀錄以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全球灰雲蓋日,導至翌年歐洲農作全面失收。當時的首相是利物浦,他的顧問你們知道是誰?就是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眼看大衰退將要引起社會大亂了,他們只用了一招作為危機處理。哪一招呢?就是取得議會同意,廢止Habeas Corpus,即英國的人身保護令,誰鬧事誰不聽話,政府可以不按法律不依程序,抓起來就關進監獄,用現代話說就是政府隨意踐踏人權。結果,整個大衰退期間英國的刁民都不敢鬧事,過一年後經濟就恢復了。神奇吧?
當然,這個期間人民是要吃苦挨餓的,而且以前資本主義衰退大多數是周期性的,一年兩年,撐過去就沒事。但這次跟三十年代那次經濟大蕭條一樣,可以拖它十年八年,硬撐撐不過,政府要進場。我的重點是,永遠是穩定第一,但穩定不是目的,穩定是為了辦大事,所以非常時期或緊急狀態一定要先嚴打,敲山震虎,然後,趁著嚴打的效應仍在,就放手推新政。
亂紛紛蜂釀蜜
嚴打為盛世計畫的第二環,同時推出五項配套政策。
一、國人所有在境內銀行的個人存款,百分之二十五必須換成國家規範的消費券,三分之一在九十天內、三分之二在六個月內要花掉,逾期作廢。
中國人過度儲蓄,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主因之一。中國的私人和企業的存款量分別達到GDP年度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當外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有閒錢的人更捂著錢包不花錢,人人如此,經濟能不衰退?要民眾掏錢消費,靠降息或道德勸喻已經不靈,只能靠強迫性政令。這在西方國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這項政令第一個優點是執行上相對簡單,所有銀行都電腦化,一刀切下去很容易。第二個優點是這項政令只涉及有產者,影響的主要是在銀行有個人存款的城市中產和小康這些先富階層,包括公務員、專業人士、白領、國企員工、小商人和退休人士,要他們花百分之二十五存款在自己身上,同時幫助國家刺激經濟度過難關,說得過去。消費者開始花錢,企業也開始花錢。第三個優點是不用國家財政撥款或提供凱恩斯式就業工程即可逆轉衰退,至少是強力開動了內需帶動的經濟增長引擎,估計至少可以拉升五個GDP增長點。
這一來,有點存款的城鎮居民就已經夠忙了:錢要花到哪裡去?買什麼商品或服務?
二、既然製造了需求,就要有供應。第二項配套政策是取消三千多項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管制,方便民間資本進入各行各業,放寬針對內需產業的信貸,鼓勵創業,同時完成政府功能轉變,官退民進。除有關國家安全和央企壟斷的產業外,許多受限制行業,現在都撤限。何東生對老陳說,現在誰都可以成立出版社,不用書號就可以出書了。老陳反駁說:可是所有書都一樣要送審,很多題材是禁區。何東生說:但至少現在到處是民營出版社了,還有中外合資出版社,完全符合WTO要求。
這政令也夠有效,一時間好像全民皆商,不論年齡、性別、地區、職業,人人都在談生意、動賺錢腦筋,找人材,或被人找,找資源,或替資源找人。中國人你只要給他們一條縫,他們就能撐開一片天來。
奇蹟一般,廣東、江浙那些本來做出口的製造業空閒設備,轉眼都改造好,開始為內需而生產。過剩的寫字樓和廠房也一下消化掉。新產品、新服務,一兩個月間就充斥市場。中國在半年內成功的由投資與出口主導轉為內需帶動的經濟體。
有多成功?何東生說第一階段目標是回到中國八十年代,即內需占GDP的一半,這目標達到了。理想目標則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美國,內部消費占GDP百分之六十。後來美國做過頭了,過份依賴內部消費,到百分之七十多,投資和出口都不足,信貸過濫,民間完全沒儲蓄,才出大問題。但美國七十年代前的內部消費比重,是一個大國很理想的比重,中國十幾億人,本身已構成一個超大內部市場,許多方面可以自力更生,不需要過份依賴對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也就是說今後可以不過度受美元波動影響了。當然,暫時中國內需只是從GDP的三成半提升到接近五成,投資和外貿仍占一半以上,依然有過度投資基建和房地產的狀況,並且到了全球經濟復甦後外貿比重還會稍有回升,但總的來說內需比重大大調高,國人工資提升,企業投資回報好,國家稅收也相應增加,成功消解了當時的國內經濟衰退危機,還矯正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上最嚴重的偏差,故此可以說,盛世的經濟基礎這一刻就已經打下了。
一箭雙鵰,因為到處都在創業和擴充業務,城鄉失業問題也解決了。
三、此時許多農民工也回城,趁這個民工荒的時候挑選待遇好的工作。那麼留守的農民忙什麼?也在忙著處理自己的財產。第三項配套政策是讓農民擁有自己的農地產權,農民成了有恆產之人。這件事說了多少年,現在終於落實,背後動機之一是想在經濟危機時刻轉移農民注意力以維持社會穩定。果然,農民都忙著處理自己的資產。何東生本人對農地應否私有是拿不定主意的,別國的私有化經驗並不見得都正面,但他拗不過其他人的意見。有一點可以確定而且令他沒話說的是:農民是支持私有化政策的。何東生帶點傷感的說:“中國從此不能走回頭路了。”
四、這是全國充滿激情的一段時間,看上去有些混亂,但這是建設性的必須的亂。也就是說,在解放生產力和調動全國人民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嚴防經濟犯罪和貪腐官員對政策的破壞。在此之前三周的從重從快嚴打,先滅掉一批黑惡勢力、職業罪犯、地痞流氓、人口販子、扒竊乞丐集團,接著借嚴打餘威,再宣布三嚴打,即打擊貪污腐敗、打擊投機造假、打擊謠言惑眾。大家當時一聽到嚴打都怕死了。
共產黨最擅長打小蒼蠅,隨手抓幾個典型來判死不手軟,也震懾一下地方官吏,讓他們夾緊尾巴做人,這就達到預期效果了。只要地方吏治有點改善,官員們暫時不敢上下其手,前面三項經濟新政就有較大的成功機率。
何東生說:“憑良心說,我也希望這是我們最後一次搞嚴打。但是,上一任政府為了在換屆前表現強硬,並且也真的為了辦好接下來的大事,不得不如此。全球經濟進入寒冬,中國要自救,就需要下猛藥調整經濟,但這樣一來社會有可能失控,政令會被扭曲,民眾會鬧事。國家必須完全控制了社會,馴服了老百姓,大家乖乖的聽話,才能共渡時艱。怎麼馴服呢?83年市場經濟出現亂象,老鄧不是也搞了一次嚴打,89六四,又是另一種形態的嚴打。懂嗎?為了辦大事,犧牲是難免的”。
小希和方草地覺得何東生這番話強辭奪理,想反駁,何東生示意讓他先把話說完。他說:1816年,也就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戰爭效應消失,英國出現經濟大衰退,國債是GDP的兩點五倍。不巧的是因為1815年印尼發生人類有紀錄以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全球灰雲蓋日,導至翌年歐洲農作全面失收。當時的首相是利物浦,他的顧問你們知道是誰?就是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眼看大衰退將要引起社會大亂了,他們只用了一招作為危機處理。哪一招呢?就是取得議會同意,廢止Habeas Corpus,即英國的人身保護令,誰鬧事誰不聽話,政府可以不按法律不依程序,抓起來就關進監獄,用現代話說就是政府隨意踐踏人權。結果,整個大衰退期間英國的刁民都不敢鬧事,過一年後經濟就恢復了。神奇吧?
當然,這個期間人民是要吃苦挨餓的,而且以前資本主義衰退大多數是周期性的,一年兩年,撐過去就沒事。但這次跟三十年代那次經濟大蕭條一樣,可以拖它十年八年,硬撐撐不過,政府要進場。我的重點是,永遠是穩定第一,但穩定不是目的,穩定是為了辦大事,所以非常時期或緊急狀態一定要先嚴打,敲山震虎,然後,趁著嚴打的效應仍在,就放手推新政。
亂紛紛蜂釀蜜
嚴打為盛世計畫的第二環,同時推出五項配套政策。
一、國人所有在境內銀行的個人存款,百分之二十五必須換成國家規範的消費券,三分之一在九十天內、三分之二在六個月內要花掉,逾期作廢。
中國人過度儲蓄,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主因之一。中國的私人和企業的存款量分別達到GDP年度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當外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有閒錢的人更捂著錢包不花錢,人人如此,經濟能不衰退?要民眾掏錢消費,靠降息或道德勸喻已經不靈,只能靠強迫性政令。這在西方國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這項政令第一個優點是執行上相對簡單,所有銀行都電腦化,一刀切下去很容易。第二個優點是這項政令只涉及有產者,影響的主要是在銀行有個人存款的城市中產和小康這些先富階層,包括公務員、專業人士、白領、國企員工、小商人和退休人士,要他們花百分之二十五存款在自己身上,同時幫助國家刺激經濟度過難關,說得過去。消費者開始花錢,企業也開始花錢。第三個優點是不用國家財政撥款或提供凱恩斯式就業工程即可逆轉衰退,至少是強力開動了內需帶動的經濟增長引擎,估計至少可以拉升五個GDP增長點。
這一來,有點存款的城鎮居民就已經夠忙了:錢要花到哪裡去?買什麼商品或服務?
二、既然製造了需求,就要有供應。第二項配套政策是取消三千多項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管制,方便民間資本進入各行各業,放寬針對內需產業的信貸,鼓勵創業,同時完成政府功能轉變,官退民進。除有關國家安全和央企壟斷的產業外,許多受限制行業,現在都撤限。何東生對老陳說,現在誰都可以成立出版社,不用書號就可以出書了。老陳反駁說:可是所有書都一樣要送審,很多題材是禁區。何東生說:但至少現在到處是民營出版社了,還有中外合資出版社,完全符合WTO要求。
這政令也夠有效,一時間好像全民皆商,不論年齡、性別、地區、職業,人人都在談生意、動賺錢腦筋,找人材,或被人找,找資源,或替資源找人。中國人你只要給他們一條縫,他們就能撐開一片天來。
奇蹟一般,廣東、江浙那些本來做出口的製造業空閒設備,轉眼都改造好,開始為內需而生產。過剩的寫字樓和廠房也一下消化掉。新產品、新服務,一兩個月間就充斥市場。中國在半年內成功的由投資與出口主導轉為內需帶動的經濟體。
有多成功?何東生說第一階段目標是回到中國八十年代,即內需占GDP的一半,這目標達到了。理想目標則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美國,內部消費占GDP百分之六十。後來美國做過頭了,過份依賴內部消費,到百分之七十多,投資和出口都不足,信貸過濫,民間完全沒儲蓄,才出大問題。但美國七十年代前的內部消費比重,是一個大國很理想的比重,中國十幾億人,本身已構成一個超大內部市場,許多方面可以自力更生,不需要過份依賴對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也就是說今後可以不過度受美元波動影響了。當然,暫時中國內需只是從GDP的三成半提升到接近五成,投資和外貿仍占一半以上,依然有過度投資基建和房地產的狀況,並且到了全球經濟復甦後外貿比重還會稍有回升,但總的來說內需比重大大調高,國人工資提升,企業投資回報好,國家稅收也相應增加,成功消解了當時的國內經濟衰退危機,還矯正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上最嚴重的偏差,故此可以說,盛世的經濟基礎這一刻就已經打下了。
一箭雙鵰,因為到處都在創業和擴充業務,城鄉失業問題也解決了。
三、此時許多農民工也回城,趁這個民工荒的時候挑選待遇好的工作。那麼留守的農民忙什麼?也在忙著處理自己的財產。第三項配套政策是讓農民擁有自己的農地產權,農民成了有恆產之人。這件事說了多少年,現在終於落實,背後動機之一是想在經濟危機時刻轉移農民注意力以維持社會穩定。果然,農民都忙著處理自己的資產。何東生本人對農地應否私有是拿不定主意的,別國的私有化經驗並不見得都正面,但他拗不過其他人的意見。有一點可以確定而且令他沒話說的是:農民是支持私有化政策的。何東生帶點傷感的說:“中國從此不能走回頭路了。”
四、這是全國充滿激情的一段時間,看上去有些混亂,但這是建設性的必須的亂。也就是說,在解放生產力和調動全國人民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嚴防經濟犯罪和貪腐官員對政策的破壞。在此之前三周的從重從快嚴打,先滅掉一批黑惡勢力、職業罪犯、地痞流氓、人口販子、扒竊乞丐集團,接著借嚴打餘威,再宣布三嚴打,即打擊貪污腐敗、打擊投機造假、打擊謠言惑眾。大家當時一聽到嚴打都怕死了。
共產黨最擅長打小蒼蠅,隨手抓幾個典型來判死不手軟,也震懾一下地方官吏,讓他們夾緊尾巴做人,這就達到預期效果了。只要地方吏治有點改善,官員們暫時不敢上下其手,前面三項經濟新政就有較大的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