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字義的開展無疑也正是這個字某一部分本質的發揚。在我們的文化里,一個活到很老很老的人,似乎總比那些年輕的更有資格考較他人。惟大老能出題,其小子目不斜視也。

  我自己深受考試文化的荼毒,一言難盡。要之就得從上小學的時候說起。大約是我十歲左右那年,聽說以後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了,要廢止惡補了,報紙上連篇累牘頌揚其事,真有如日後秦公孝儀在蔣老先生去世之後所頌者:“以九年國民教育,俾我民智益蒸。”

  可是當時我父親眼夠冷,他說:“天下沒那麼好的事。此處不考爺,自有考爺處,處處考不取,爺爺家中住。”這幾句從平劇戲文里改來的詞兒畢現了我們家默觀世事的態度,和“肚子疼要拉屎”、“一天吃一顆多種維他命”以及“絕對不許騎機車”並列為我們張家的四大家訓。

  第25節:考(2)

  “此處不考爺,自有考爺處,處處考不取,爺爺家中住”一方面也具體顯示了我們從不相信公共事務會有一蹴可及於善的運氣。以事後之明按之,多少改革教育的方案、計劃、政策相繼出爐,多元入學、一綱多本、資優培育,到頭來“此處不考爺,自有考爺處”仍然是惟一的真理。

  我已經是坐四望五之人,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也沒有非應付不可的工作,一向就不必寫任何一篇我不想寫的文章,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平均一年要做十次以上有關考試的噩夢。有的時候是記錯考試日期,有的時候是走錯考場,有的時候是背錯考題,有的時候是作弊被抓。內容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大部分的時候,我會在夢中安慰自己:“不要緊的,你早就畢業了!”“你早就不需要學位了!”“那個老師已經死了好幾年了!”

  每當從這樣的噩夢醒來,我就覺得我的性格里一定有某一個部分是扭曲的。最明顯的一點是,我厭惡種種自恃知識程度“高人一等”的語言。包括當我的電台同事對著麥克風說“一般人可能不了解……”這樣普通的話時,我都忍不住惡罵一聲:“×你×個×!你不是‘一般人’嗎?”

  我上初中的時候,每周一三五表訂名目是定期考試,周二周四叫抽考,周六的名目當然就是周考,再加上無日無之的隨堂測驗,一年不下三百場,三年不止一千場,這樣操練下來的結論是什麼?我的結論只有一個:當我兩鬢斑白之際,看見揉著惺忪睡眼、準備起床上學去的張容,便緊張兮兮、小心翼翼地問他:“你還沒有夢見考試吧?”

  第26節:淘汰

  14 淘汰

  張容放了學,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今天有世界盃嗎?”他的意思當然是足球賽的電視轉播。我把當天的賽程告訴他,並且堅決地說,不論戰況怎麼樣,你只能看十五分鐘。即使這樣說著,我心裡頭還很篤定:這小傢伙根本不可能撐到開賽的。可是看來他也和我們絕大多數從來不關心足球、四年湊一度熱鬧、卻號稱是球迷的人一樣,並不特別在意賽事,他在意的是:“今天要淘汰哪一隊?”

  我說:“不知道加納和巴西誰會被淘汰。”

  “我今天被淘汰了。”張容漫不經心地說。話雖如此,語氣卻顯得十分興奮。

  “怎麼淘汰的?”我脫口而出,立刻想到了剛剛舉行過的期末考試,便轉個念頭,跟自己說,不要追問下去,不要顯露出在意的樣子,不要覺得他就此失去了競爭力,以及“根本不要把小孩子的考試當做一回事”。你知道的,這種自己給自己開的安慰劑份量永遠不夠。

  張容則好整以暇地說:“為什麼出局啦、不及格啦、被打敗啦,這些要說‘淘汰’呢?桃太郎不是很厲害嗎?”

  “‘淘汰’和‘桃太郎’用字是不一樣的。”

  中國老古人在“乾淨”這一方面的要求是有非常複雜的配套系統的。“淘汰”之廣泛地應用於人事之甄別裁選是唐代以後才見到的用法,方此之前,所謂的“淘汰”是用水洗滌,過濾雜質的意思。由“淘汰”二字從水可知,滌污除垢所需之水也得有所撿擇,要之能淘洗骯髒者,必須是活水,茅屋檐溜之水、東流不竭之水等皆是。用活水洗去不潔是本義,行之既久,便將意思轉成了在比較之中篩去不夠好的材質,甚至對手。

  “但是被淘汰的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有的時候一場競爭下來,說不定是因為一些設計不完整的競賽規則,或者是錯誤的裁判,使得競爭的人被冤枉淘汰掉了。”我已經習慣了凡事打預防針,在孩子可能神喪氣沮之前活絡活絡氣氛,鼓舞鼓舞精神。

  “我知道,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被淘汰了。”

  我猜想又是語文考試的注音。張容一連幾次總是在老師考造句的時候把“冰淇淋”注音注成“彬麒麟”。我說:“既然你沒學過怎麼寫‘冰淇淋’,可不可以在造句的時候寫別的東西呢?”他的答案是不行,因為考試的時候就很想吃冰淇淋,並不會想別的。這時,我故作輕鬆地問:“還是寫了‘彬麒麟’,對嗎?”

  “什麼?”

  “你不是說被淘汰了嗎?”

  “可是沒有什麼冰淇淋呀!”

  “那是哪一科被淘汰了呢?”

  “沒有哪一科呀!”張容說,“今天我們體育課和愛班打躲避球,我一個不小心忘記球在哪裡,背上就挨了一球,被淘汰出局了。”

  他妹妹這時在一旁放了枝冷箭:“唉!不是我說你,你總是這樣不小心。還有你——”她指指我,“你總是這樣窮緊張。”

  第27節:喻

  15 喻

  比喻使人快樂。

  打從進學開始,友朋間有雅好談玄辯奧者,一向讓我肅然起敬;但是鑽之彌深,言之越切,一旦理路拙於詞鋒,容易生口角。可是,倘或有擅長取譬成論者,總覺得如熏如沐,而不至困於名理。大約就是在學生宿舍里挑燈捫虱,言不及義的那段時間裡,我開始發現:“打比喻”是一種冷靜沉著的力量,不是太容易的事。

  我發勤力學寫了幾年舊詩,目的就是為了重新認識一遍自己使用了幾十年的字,每每一燈獨坐,越是朗讀、臨摹、體會、琢磨,越是覺得中國文字透過輾轉相生的意義累積,發展出“無字不成喻”的一套辨認系統。

  所以《說苑?卷十一?善說》里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賓客對梁王曰:“惠子就是會打比方,你不讓他打比方,他什麼話都說不上來了。”

  梁王第二天見了惠子,就跟惠子說:“先生你有什麼話、什麼理、什麼事,但請直說,別打譬喻。”

  惠子說:“現在有個人,不知道彈弓是個什麼東西,一旦問起來:‘彈弓長什麼樣兒?’您要是跟他說:‘彈弓就是彈弓的樣兒。’這樣,他能明白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