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梁王說:“那是不能明白。”
惠子接著說:“那麼就換個說法:‘彈弓的形狀就像弓,但是用竹片作弦。’這樣說的話,能夠明白了嗎?”
梁王說:“這樣就能夠明白了。”
惠子又說:“言談說話不就是這樣嗎?用人所已經了解的,來說明人所不了解的。如今王不讓打比喻,怎麼能把話說得明白呢?”
梁王立刻說:“明白了。”
這是一段十分幽默的記載,同樣的話抬到邏輯學家面前,一定還是會招致申斥,因為純就邏輯上說,任何模擬推理都是不能成立的。梁王在一聽見“今有人於此而不知彈者”卻沒有及時制止,就表示他已經上當了。儘管,在前一天提醒梁王注意此道的未必是個進讒之人——甚至很可能還是個能夠深思熟慮、不為詖詞所惑的智者,但是防範“非合於名理”的真知灼見畢竟不敵譬喻之動搖也疾,浸潤也深。
於是,我常常試著在跟孩子們說話的時候,刻意在他們述說了某事之後緊接著試探性地問一聲:“就好像——?”
有些時候,他們會把要說的事重新說一遍。妹妹張宜往往沒有耐心思索,就會說:“就這樣,沒什麼好像的。”哥哥在不會打比喻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句子:“巴小飛跑得很快,就好像什麼也不像的他自己一樣。”
但是我鍥而不捨、試著“點燃譬喻之火”的努力終於有了一點響應。張容忽然跟我說:“鋼琴底下有一根棍子,彈的時候會把聲音變小,就像是走在旅館的地毯上一樣。”他妹妹立刻搶著(像是參加一個譬喻大賽那樣)告訴我:“我吃的橙子扎扎的,好像三角形尖尖的沙子戳在舌頭上一樣。”
比喻使人快樂。
第28節:離(1)
16 離
有些字帶有魔力,一旦使用,就會登入現實。
我跟張容解釋“離”這個字的時候並不帶任何人事上的意義。“離合器為什麼要叫離合器?”這是他的問題。
我畫了一個歪歪斜斜的錐形離合器。先畫主動軸——它像一個側置的馬桶吸盤,盤底中間向回凹入一個梯形——再就那凹入的位置嵌上一個戴著相同大小梯形帽子的從動軸。
“一個連續轉動的主動軸就是這樣驅動一個原先不會動的驅動軸的。”我照著圖比劃了一陣,“當離合器‘結合’的時候,就能夠把扭力——也就是旋轉力——從主動軸傳到從動軸上了。”
張容一臉茫然,只能順著字面最表層的意思,故作通透明白的樣子:“那‘離開’的時候就不可以了?”我心裡則想著,媽的皮克斯公司利用閃電麥昆賺了那麼多家長的鈔票以後起碼可以多花一張小圖的成本解釋一下離合器里的齒輪之類的東西罷?
第29節:離(2)
“‘離’這個字有很多意思。在‘離合器’這裡,離就是對象彼此之間分開的意思,它沒有‘離開’、‘分手’的意思。”我只好不斷叉搭著雙手,表演這世界上最原始的離合狀態。離、合、離、合……
“反正離就是不在一起就對了,合就是在一起就對了。”他作結論的意思有時候是表示“不想聽下去了”。
“‘離’這個字的中文很有意思。這個字有時候還會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我接著說,“分開、分散、裂解、斷絕、分割都可以用‘離’字。可是經歷了什麼事、遭遇了什麼狀況,也可以用‘離’。既是分開,又是結合,明明相反的字義,可是卻用同一個字表達。”
“那‘離合器’為什麼不叫‘離離器’?”
這是一個好問題。碰到孩子的好問題,我一向答不出來,只能打發他:“‘離離’連在一起,就變成形容茂盛、濃密、明亮、清楚有次序的樣子,就都不是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個意思了。”
這是關於“離”字的小結論。也許就在一二十分鐘之後,張宜顯然認為她的媽媽彈琴彈得太專心、無視於女兒的呼喚,於是她大喊了兩句:“你不理我我也不要理你了,我要自己出去了!”
這個小女孩於是展開了人生第一次的離家出走。
根據事後她自己的描述,起初她只是在門口站了一下,但是並沒有人來阻止她或安慰她——“所以我就離開了。”
她出門之後沿著窄窄的人行道爬坡向上走,事後的回憶是這樣的:“在走路的時候太陽很大,超熱的。我本來不知道走了多遠,所以有回頭看,看自己走了多遠,一共回了三次頭!”
媽媽在幾分鐘之後發現女兒堅決出走的心意,真的漸行漸遠了,才趕緊追出去,母女倆在陽光地里好像還是爭執了好一陣。媽媽把女兒架回來的時候喊我:“這女生居然離家出走!”
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呢?
第30節:夔一足
17 夔一足
我有一個因為寫舊詩而結識的朋友,生性佻達,好侮慢人。即便是古典詩詞這麼一個小小的、彼此呴濡擠暖的圈子,也不忘隨時罵人。在職場上,此君當然也不肯隨人俯仰,故才學有分無分已不能問,總之是稻粱難謀,自謂:“蹇窘未能免俗。”於是一怒出走,看看能否到對岸十三億人陣中脫穎而出。行前把十多年來辛勤寫就的一卷詩稿付我,說是反正沒有刊刻的機會,影印送朋友,幾個知心人看看、笑笑。我到孩子放暑假才有時間一讀,隨手展卷,就笑了出來。
那是一首嘲笑他人結社寫詩的七律,其中一聯:“正樂須知夔一足,邀吟豈聚鼠千頭。” 我一讀再讀,還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張容問我為什麼那麼高興,我說是好笑,不是高興。張容說有多好笑?我幾乎衝口而出說:“你不會明白的。”但是轉念一想:為什麼他不會明白呢?
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三》以及《呂氏春秋?慎行論之六?察傳》都記載了這個故事,主旨是說對於人的言論和人格的整體理解,必須詳悉熟議,不要人云亦云。接著這兩本書舉了相同的例子。魯哀公問孔子說:“堯舜時代那個國家樂師叫做夔的,聽說他只有一隻腳,是真的嗎?”
孔子說:“那時候舜要把音樂教育普及于于天下,就命令重黎推舉了一個名叫‘夔’的平民。夔制定了基本音調,‘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要舉薦其他的人,舜卻說:‘在音樂這個領域,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也’,不是‘夔,一足也。’”
但是,文學家往往喜歡獨排眾說,另闢蹊徑。《莊子?秋水》就利用魯哀公對於“夔一足”三個字的誤解寫下了著名的寓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這個寓言當然還有精彩如武俠小說中高手遞出、洄波迭起的下文,主旨就是說明“憐(羨慕)”這種情感的無窮盡、無際涯、無根由。
惠子接著說:“那麼就換個說法:‘彈弓的形狀就像弓,但是用竹片作弦。’這樣說的話,能夠明白了嗎?”
梁王說:“這樣就能夠明白了。”
惠子又說:“言談說話不就是這樣嗎?用人所已經了解的,來說明人所不了解的。如今王不讓打比喻,怎麼能把話說得明白呢?”
梁王立刻說:“明白了。”
這是一段十分幽默的記載,同樣的話抬到邏輯學家面前,一定還是會招致申斥,因為純就邏輯上說,任何模擬推理都是不能成立的。梁王在一聽見“今有人於此而不知彈者”卻沒有及時制止,就表示他已經上當了。儘管,在前一天提醒梁王注意此道的未必是個進讒之人——甚至很可能還是個能夠深思熟慮、不為詖詞所惑的智者,但是防範“非合於名理”的真知灼見畢竟不敵譬喻之動搖也疾,浸潤也深。
於是,我常常試著在跟孩子們說話的時候,刻意在他們述說了某事之後緊接著試探性地問一聲:“就好像——?”
有些時候,他們會把要說的事重新說一遍。妹妹張宜往往沒有耐心思索,就會說:“就這樣,沒什麼好像的。”哥哥在不會打比喻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句子:“巴小飛跑得很快,就好像什麼也不像的他自己一樣。”
但是我鍥而不捨、試著“點燃譬喻之火”的努力終於有了一點響應。張容忽然跟我說:“鋼琴底下有一根棍子,彈的時候會把聲音變小,就像是走在旅館的地毯上一樣。”他妹妹立刻搶著(像是參加一個譬喻大賽那樣)告訴我:“我吃的橙子扎扎的,好像三角形尖尖的沙子戳在舌頭上一樣。”
比喻使人快樂。
第28節:離(1)
16 離
有些字帶有魔力,一旦使用,就會登入現實。
我跟張容解釋“離”這個字的時候並不帶任何人事上的意義。“離合器為什麼要叫離合器?”這是他的問題。
我畫了一個歪歪斜斜的錐形離合器。先畫主動軸——它像一個側置的馬桶吸盤,盤底中間向回凹入一個梯形——再就那凹入的位置嵌上一個戴著相同大小梯形帽子的從動軸。
“一個連續轉動的主動軸就是這樣驅動一個原先不會動的驅動軸的。”我照著圖比劃了一陣,“當離合器‘結合’的時候,就能夠把扭力——也就是旋轉力——從主動軸傳到從動軸上了。”
張容一臉茫然,只能順著字面最表層的意思,故作通透明白的樣子:“那‘離開’的時候就不可以了?”我心裡則想著,媽的皮克斯公司利用閃電麥昆賺了那麼多家長的鈔票以後起碼可以多花一張小圖的成本解釋一下離合器里的齒輪之類的東西罷?
第29節:離(2)
“‘離’這個字有很多意思。在‘離合器’這裡,離就是對象彼此之間分開的意思,它沒有‘離開’、‘分手’的意思。”我只好不斷叉搭著雙手,表演這世界上最原始的離合狀態。離、合、離、合……
“反正離就是不在一起就對了,合就是在一起就對了。”他作結論的意思有時候是表示“不想聽下去了”。
“‘離’這個字的中文很有意思。這個字有時候還會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我接著說,“分開、分散、裂解、斷絕、分割都可以用‘離’字。可是經歷了什麼事、遭遇了什麼狀況,也可以用‘離’。既是分開,又是結合,明明相反的字義,可是卻用同一個字表達。”
“那‘離合器’為什麼不叫‘離離器’?”
這是一個好問題。碰到孩子的好問題,我一向答不出來,只能打發他:“‘離離’連在一起,就變成形容茂盛、濃密、明亮、清楚有次序的樣子,就都不是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個意思了。”
這是關於“離”字的小結論。也許就在一二十分鐘之後,張宜顯然認為她的媽媽彈琴彈得太專心、無視於女兒的呼喚,於是她大喊了兩句:“你不理我我也不要理你了,我要自己出去了!”
這個小女孩於是展開了人生第一次的離家出走。
根據事後她自己的描述,起初她只是在門口站了一下,但是並沒有人來阻止她或安慰她——“所以我就離開了。”
她出門之後沿著窄窄的人行道爬坡向上走,事後的回憶是這樣的:“在走路的時候太陽很大,超熱的。我本來不知道走了多遠,所以有回頭看,看自己走了多遠,一共回了三次頭!”
媽媽在幾分鐘之後發現女兒堅決出走的心意,真的漸行漸遠了,才趕緊追出去,母女倆在陽光地里好像還是爭執了好一陣。媽媽把女兒架回來的時候喊我:“這女生居然離家出走!”
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呢?
第30節:夔一足
17 夔一足
我有一個因為寫舊詩而結識的朋友,生性佻達,好侮慢人。即便是古典詩詞這麼一個小小的、彼此呴濡擠暖的圈子,也不忘隨時罵人。在職場上,此君當然也不肯隨人俯仰,故才學有分無分已不能問,總之是稻粱難謀,自謂:“蹇窘未能免俗。”於是一怒出走,看看能否到對岸十三億人陣中脫穎而出。行前把十多年來辛勤寫就的一卷詩稿付我,說是反正沒有刊刻的機會,影印送朋友,幾個知心人看看、笑笑。我到孩子放暑假才有時間一讀,隨手展卷,就笑了出來。
那是一首嘲笑他人結社寫詩的七律,其中一聯:“正樂須知夔一足,邀吟豈聚鼠千頭。” 我一讀再讀,還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張容問我為什麼那麼高興,我說是好笑,不是高興。張容說有多好笑?我幾乎衝口而出說:“你不會明白的。”但是轉念一想:為什麼他不會明白呢?
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三》以及《呂氏春秋?慎行論之六?察傳》都記載了這個故事,主旨是說對於人的言論和人格的整體理解,必須詳悉熟議,不要人云亦云。接著這兩本書舉了相同的例子。魯哀公問孔子說:“堯舜時代那個國家樂師叫做夔的,聽說他只有一隻腳,是真的嗎?”
孔子說:“那時候舜要把音樂教育普及于于天下,就命令重黎推舉了一個名叫‘夔’的平民。夔制定了基本音調,‘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要舉薦其他的人,舜卻說:‘在音樂這個領域,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也’,不是‘夔,一足也。’”
但是,文學家往往喜歡獨排眾說,另闢蹊徑。《莊子?秋水》就利用魯哀公對於“夔一足”三個字的誤解寫下了著名的寓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這個寓言當然還有精彩如武俠小說中高手遞出、洄波迭起的下文,主旨就是說明“憐(羨慕)”這種情感的無窮盡、無際涯、無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