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可是這種機制發展到後來,要不要賣教學產品呢?當然還是要的——恐怕這還是早就設計好的願景呢!建構式數學教材賣翻了,孩子們的數學能力反而更加低落。家長們最困擾而不願意面對的是,孩子成了肉票,家長當上肉頭。那些個主張快樂學習的改革者全成了白痴教育的供貨商,每隔一段時間還不忘了跑出來摘jian發伏,說某家某校又在打孩子。偏也就有主張鞭刑教育的混蛋,還真給這種單位提撥媒體曝光的機會。
這就是“城狐社鼠”。表面上說,是借著權勢為非作歹的官僚或貴戚,人們投鼠忌器,也就縱容無已。更深微的一點是,這些混蛋所倚仗的城、社有時未必是一個政黨或政治領袖,而是誰都不肯多想就服膺了的公共價值,比方說,不可以打孩子。要知道,打著不打孩子的招牌,還是可以欺負孩子的。就像打著科學的招牌,居然會輕鄙書寫活動一樣,大模大樣欺負著我們的文化。
第19節:黑
9 黑
今天這篇文字會讓我想到薇薇夫人或是馬它。如果讀者不知道這兩位是誰,可以繼續看下去。
我在部落格上收到一封信,大意如此:
有個很迫切的問題想請教你。我兒子已十個月大,即將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在民進黨急欲“去中國化”的情況下,我很擔心將來我兒子的中文一塌糊塗。我知道你對培養自己小孩的文學基礎有一套方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讀物,可否請你詳細地告訴我,從現在開始,到小學前,我該如何在每個階段讓小孩分別接觸哪些書?每階段不同書的順序又是如何?拜託了,大春兄。謝謝啦!一個憂心小孩將來忘根的父親。
我的答覆是這樣的:
每個家庭的焦慮程度不同,我說不上來該有什麼值得提供給任何非我家人的朋友應該幹嗎的建議,因為連我自己對於我的老婆孩子的中文程度該如何,或者是該提供給他們甚至我自己一些什麼樣的教育,我都說不上來。
在我自己家裡,就只一樣跟許多人家不同,那就是我們有長達兩個小時的晚餐時間。全家一起說話。大人孩子分享共同的話題。有很多時候,我會隨機運用當天的各種話題,設計孩子們能夠吸收而且應該理解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在提出那學習的問題之前,我並不知道他們想學什麼?不想學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忽然有一天,我兒子問我:“你覺得這個世界上占最多的顏色是什麼?”我想了一會兒,說:“是黑色罷?”我兒子立刻點點頭說:“對了!你說的應該沒錯。這個宇宙大部分的地方是黑的。”他剛滿七歲,小一生,我從來沒有跟他談過“黑暗物質’”、“‘黑暗能量”’,也不認為他讀過那樣的書。但是那天我很高興,不是因為他說得對——也許我對宇宙的了解還不夠資格說他對或不對——但是我有資格說,他開始思考宇宙問題的習慣,真讓我感動。
重要的不是中文程度或任何一科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哪一本書,或哪些是非讀不可的好書,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孩子能不能一頓晚飯吃兩個鐘頭,無話不談——而且就從他想學說話的時候開始。
看到這裡,如果讀者諸君還是不知道薇薇夫人或馬它是誰,就表示你年輕得不必擔心教養問題了。薇薇夫人和馬它是我最早接觸到在媒體上公開解答他人生活疑難的專欄作家。從情感、家庭、職場到化妝、保養和健身,多年以來,她們一定幫助過不少人。
但是所有的生活疑難總在降臨之際重新折磨一個人。我其實沒有回答那位憂心小孩忘根的父親,我恐怕也不能回答任何一個總體上關於文化教養的問題。而且,就在我回貼之後立刻有了解我素行如何的知音人前來提醒:“有機會跟兒子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談吐水平和內容,孩子是麵團,家長是印模,久之自會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模印成績。”
宇宙是黑的,想它時偶而會他媽的發亮。
第20節:對話觔斗雲(1)
10 對話觔斗雲
孩子的每個疑問一旦問到最後,大人總只有一個答案:“我不知道。”我相信在幾十年後,我的孩子一定會想起,他爸爸什麼都不知道。
直到我要告訴張容“觔斗雲”是什麼之前,並不太認識這個“觔”字。只記得在古書古語之中,它有時同於“筋力”的“筋”字,有時同於“斤兩”的“斤”字。俗說的“翻跟斗”、“栽跟斗”、“栽跟頭”也讓“觔”和“跟”有了可通之意。稍稍翻查翻查,頂多了解唐人的記載中,“觔斗”寫成“觔兜”,似乎與今人的語感沒什麼關係。張容想知道的是“觔斗”跟“雲”是怎麼結合起來的?這似乎不是一個單字的問題。
當初在《西遊記》第二回中敘道,“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的須菩提祖師讓悟空表現所學,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所謂“連扯跟頭”,就是今天的連續空翻吧?——祖師說:“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觔斗雲’罷。”小說里接著按下個伏筆,讓祖師其他的弟子們一個個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哪裡都尋了飯吃。”
悟空畢竟沒有創立“宅急便”這一行,但是張容恰恰也因悟空眾家師兄的笑謔,而在爾後的故事裡平添了疑惑:“為什麼悟空不能用觔斗雲載著大家一起去西天取經呢?這樣不是很省事嗎?就算一次載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分一批一批的去呀?”
第21節:對話觔斗雲(2)
我說:“這麼省事哪兒還來那麼多故事呢?取經的路上東玩玩、西看看,碰上了妖怪抓來扁一扁,不是很有意思嗎?”
“你是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對不對?”
“這是陳腔濫調,我沒說。”
“那為什麼不可以用觔斗雲去取經?”
“你看悟空學道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靈台’、‘方寸’,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所以孫悟空練的是一個心法,他練的不能用在你身上,也不能用在我身上,也不能用在唐三藏身上——”
“也不能用在豬八戒身上,”他說,“豬八戒太胖了。”
“你明白意思就好。”
“為什麼孫悟空的心法不能用在別人身上?”
“每個人的心法都不能用在別人身上。像觔斗雲,是因為孫悟空原來就會翻‘連扯跟頭’,一跳離地五六丈高,所以將就他原來這個‘勢’,須菩提祖師才傳了他這個心法的,所以也只有他能學到‘觔斗雲’。”我以為這樣說他就應該滿意了。
“那現在學校里為什麼不教我們‘心法’?”
這就是“城狐社鼠”。表面上說,是借著權勢為非作歹的官僚或貴戚,人們投鼠忌器,也就縱容無已。更深微的一點是,這些混蛋所倚仗的城、社有時未必是一個政黨或政治領袖,而是誰都不肯多想就服膺了的公共價值,比方說,不可以打孩子。要知道,打著不打孩子的招牌,還是可以欺負孩子的。就像打著科學的招牌,居然會輕鄙書寫活動一樣,大模大樣欺負著我們的文化。
第19節:黑
9 黑
今天這篇文字會讓我想到薇薇夫人或是馬它。如果讀者不知道這兩位是誰,可以繼續看下去。
我在部落格上收到一封信,大意如此:
有個很迫切的問題想請教你。我兒子已十個月大,即將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在民進黨急欲“去中國化”的情況下,我很擔心將來我兒子的中文一塌糊塗。我知道你對培養自己小孩的文學基礎有一套方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讀物,可否請你詳細地告訴我,從現在開始,到小學前,我該如何在每個階段讓小孩分別接觸哪些書?每階段不同書的順序又是如何?拜託了,大春兄。謝謝啦!一個憂心小孩將來忘根的父親。
我的答覆是這樣的:
每個家庭的焦慮程度不同,我說不上來該有什麼值得提供給任何非我家人的朋友應該幹嗎的建議,因為連我自己對於我的老婆孩子的中文程度該如何,或者是該提供給他們甚至我自己一些什麼樣的教育,我都說不上來。
在我自己家裡,就只一樣跟許多人家不同,那就是我們有長達兩個小時的晚餐時間。全家一起說話。大人孩子分享共同的話題。有很多時候,我會隨機運用當天的各種話題,設計孩子們能夠吸收而且應該理解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在提出那學習的問題之前,我並不知道他們想學什麼?不想學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忽然有一天,我兒子問我:“你覺得這個世界上占最多的顏色是什麼?”我想了一會兒,說:“是黑色罷?”我兒子立刻點點頭說:“對了!你說的應該沒錯。這個宇宙大部分的地方是黑的。”他剛滿七歲,小一生,我從來沒有跟他談過“黑暗物質’”、“‘黑暗能量”’,也不認為他讀過那樣的書。但是那天我很高興,不是因為他說得對——也許我對宇宙的了解還不夠資格說他對或不對——但是我有資格說,他開始思考宇宙問題的習慣,真讓我感動。
重要的不是中文程度或任何一科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哪一本書,或哪些是非讀不可的好書,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孩子能不能一頓晚飯吃兩個鐘頭,無話不談——而且就從他想學說話的時候開始。
看到這裡,如果讀者諸君還是不知道薇薇夫人或馬它是誰,就表示你年輕得不必擔心教養問題了。薇薇夫人和馬它是我最早接觸到在媒體上公開解答他人生活疑難的專欄作家。從情感、家庭、職場到化妝、保養和健身,多年以來,她們一定幫助過不少人。
但是所有的生活疑難總在降臨之際重新折磨一個人。我其實沒有回答那位憂心小孩忘根的父親,我恐怕也不能回答任何一個總體上關於文化教養的問題。而且,就在我回貼之後立刻有了解我素行如何的知音人前來提醒:“有機會跟兒子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談吐水平和內容,孩子是麵團,家長是印模,久之自會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模印成績。”
宇宙是黑的,想它時偶而會他媽的發亮。
第20節:對話觔斗雲(1)
10 對話觔斗雲
孩子的每個疑問一旦問到最後,大人總只有一個答案:“我不知道。”我相信在幾十年後,我的孩子一定會想起,他爸爸什麼都不知道。
直到我要告訴張容“觔斗雲”是什麼之前,並不太認識這個“觔”字。只記得在古書古語之中,它有時同於“筋力”的“筋”字,有時同於“斤兩”的“斤”字。俗說的“翻跟斗”、“栽跟斗”、“栽跟頭”也讓“觔”和“跟”有了可通之意。稍稍翻查翻查,頂多了解唐人的記載中,“觔斗”寫成“觔兜”,似乎與今人的語感沒什麼關係。張容想知道的是“觔斗”跟“雲”是怎麼結合起來的?這似乎不是一個單字的問題。
當初在《西遊記》第二回中敘道,“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的須菩提祖師讓悟空表現所學,悟空“弄本事,將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所謂“連扯跟頭”,就是今天的連續空翻吧?——祖師說:“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觔斗雲’罷。”小說里接著按下個伏筆,讓祖師其他的弟子們一個個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哪裡都尋了飯吃。”
悟空畢竟沒有創立“宅急便”這一行,但是張容恰恰也因悟空眾家師兄的笑謔,而在爾後的故事裡平添了疑惑:“為什麼悟空不能用觔斗雲載著大家一起去西天取經呢?這樣不是很省事嗎?就算一次載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分一批一批的去呀?”
第21節:對話觔斗雲(2)
我說:“這麼省事哪兒還來那麼多故事呢?取經的路上東玩玩、西看看,碰上了妖怪抓來扁一扁,不是很有意思嗎?”
“你是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對不對?”
“這是陳腔濫調,我沒說。”
“那為什麼不可以用觔斗雲去取經?”
“你看悟空學道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靈台’、‘方寸’,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所以孫悟空練的是一個心法,他練的不能用在你身上,也不能用在我身上,也不能用在唐三藏身上——”
“也不能用在豬八戒身上,”他說,“豬八戒太胖了。”
“你明白意思就好。”
“為什麼孫悟空的心法不能用在別人身上?”
“每個人的心法都不能用在別人身上。像觔斗雲,是因為孫悟空原來就會翻‘連扯跟頭’,一跳離地五六丈高,所以將就他原來這個‘勢’,須菩提祖師才傳了他這個心法的,所以也只有他能學到‘觔斗雲’。”我以為這樣說他就應該滿意了。
“那現在學校里為什麼不教我們‘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