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有一回我母親拿板子開了戒,我父親手叉著腰在一旁看熱鬧,過後把我叫到屋後小天井裡,拉把凳子叫我坐了,說:“揍你也是應該,咱們鄉里人說話,‘誰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養的意思,懂嗎?”鄉里人說話沒講究,同音字互用到無法無天的地步,沒聽說過嗎——“大過年的,給孩子揍兩件新衣服穿。”無論如何,揍,不是一個簡單的字。
捱板子當下,我肯定不服氣。可後來讀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還真讀到了這麼個說法:“你今兒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韻》就明白,鄉里人不是沒學問才這麼說話——“揍,插也。”
念書時讀宋元戲文,偶爾也會看見這個“揍”字。在古代的劇本里,這是一種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個角色緊接著另一個角色唱了一半兒的腔接唱,由於必須接得很緊密,又叫“插唱”。仔細推敲,這“插”的字義又跟“輻輳”、“湊集”的意思相關。
試想,輪圈兒里一條條支撐的直木叫“輻”,“輻”畢集於車輪中心的“轂”,這個聚集的狀態就叫“輳”,的確也帶來一種“插入”的感覺。如此體會,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別有深意——卻不方便跟年紀幼小的孩子解釋得太明白——可別說我想歪了,鄉里之人運用的那個“揍”字,的確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應該不必進一步說明了。
正因為這“揍”字還有令教養完足之士不忍說道的含意,所以漸漸地,在我們家裡也就不大用這話,偶爾地聽見孩子們教訓他們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這樣的話:“再不聽話就要開扁了!”不過,語言是活的,誰知道這“開扁”之詞,日後會不會也被當成髒話呢?
第13節:卒(1)
5 卒
象棋盤上,就屬這個子兒令張容困擾不已。第一,他惟獨不認識這個字;第二,這個字看來有點兒丑;第三,它總是站在兵的對面——尤其是中央兵對面的,一旦祭出當頭炮,總會擋一傢伙的那個——特別令他看不順眼。
我說卒就是兵,如果《周禮》的記載可靠,春秋時代每三百戶人家會編成一個大約一到兩百人的武力單位,這些最基層的軍人就叫“卒”。
“卒”,除了作為一個最低級的的武力單位之外,我們在形容末尾、終於、結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時候,也往往用這個字。就算先不去理會那些比較不常見的用法和讀音,我還是將作為“士兵”這個意義的卒字和作為“末了”、“死亡”等意義的卒字跟張容說得很清楚,這裡面是有一點想法的。我想要告訴他的不只是一個字,而是這個字背後一點一點透過文化累積而形成的價值觀。
講究的中國老古人命名萬物之際,曾經刻意連結(或者混淆)過一些事物。在《儀禮?曲禮》上就記載著:“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大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仿佛就自動降等到士這個階級的最末——這是一個序列轉換的象徵——生命時間的終了即是階級生活的淪落;同樣的,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發放俸給”(不祿)來描述之。看起來,這兩個階級的人的死亡是具有一種牽連廣泛的“社會屬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後,官稱還延續這個機制,凡是舉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以下至於平民才叫“死”。
第14節:卒(2)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結束看來也沒有值得一顧的內容——“死”這個字是帶有歧視性的,在更古老的時代,壽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過世了,得以“終”字稱之,配不上“終”字的小民和中壽以下就往生的,才稱為“死”。
“是因為要打仗,所以兵和卒才會排在最前面嗎?”張容比較關心的是棋盤。
“是吧。後面的老將和老帥得保住,不然棋局就輸了。”說這話的時候我還暗自揣摩,猜想,從這個卒字也許可以讓他了解很多,關於戰爭的殘酷,關於“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諷喻,甚至關於製造兵危以鞏固權力的壞領袖等等。
“我不喜歡兵和卒。”張容繼續撇著嘴說,神情略顯不屑。
“因為他們是最低級的武士嗎?”我一時有些愕然。
“我覺得他們不應該在最前面。”
“的確,他們總是在最前面,一旦打起仗來,總是先犧牲掉他們。”
“不是,我覺得他們就是不應該擋在前面。這樣擋著,‘帥’跟‘將’就不能決鬥了。”他說時虎著一雙眼,像是準備去參加火影忍者的格鬥考試。
第15節:乖
6 乖
我手邊還留著些中學時代的課本,有時翻看幾眼,會重新回到三十多年前的課堂上——而我經常回去造訪的,是高二時魏開瑜先生的語文課。除了語文,魏先生好像還是位開業的中醫師。這溫柔敦厚的謙謙君子,偶爾上課的時候會說兩句笑話,乍聽誰都笑不出來,因為沒有人相信他居然會說笑話。
有回說到“乖”這個字,他說:“這是個很不乖的字。”最早在《易經》里,有“家道窮,必乖”的說法,從這兒開出來的解釋,“乖”字都有“悖離”、“違背”、“差異”、“反常”、“不順利”、“不如意”的意思。
魏先生在堂上說到此處,大約是想起要引用什麼有韻味的文字,便開始搖頭晃腦地醞釀起情緒來。過了片刻,吟念了一段話:“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吟罷之後,又用他那濃重的福州腔普通話說了一大套,大意是說,這一段話原本是從《禮記》里變化出來的,可是《禮記》的原文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一句完全一樣,後一句怎麼差這麼多?
“‘人至察則無徒’跟‘政至察則眾乖’是一樣的嗎?”魏先生從老花鏡上方瞪圓了眼睛問:“你考察女朋友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她跑掉呢?還是會讓她變乖呢?”
我記得全班安靜了好半晌,才猛可爆起一震驚雷也似的呼聲:“變——乖!”
“那麼你女朋友考察你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你跑掉呢?還是會讓你變乖呢?”
我們毫不遲疑地吼了第二聲:“跑——掉!”
“你們太不了解這個‘乖’字啦!”魏先生笑了起來,接著才告訴我們,主導政治的人查察人民太苛細,是會讓人民流離出奔的,“乖”就是“背棄而遠離”之意,“無徒”是人民背棄遠離,“眾乖”也一樣。至於男女朋友之間,不管誰查察誰,恐怕也都會招致同樣的結果。
捱板子當下,我肯定不服氣。可後來讀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還真讀到了這麼個說法:“你今兒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韻》就明白,鄉里人不是沒學問才這麼說話——“揍,插也。”
念書時讀宋元戲文,偶爾也會看見這個“揍”字。在古代的劇本里,這是一種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個角色緊接著另一個角色唱了一半兒的腔接唱,由於必須接得很緊密,又叫“插唱”。仔細推敲,這“插”的字義又跟“輻輳”、“湊集”的意思相關。
試想,輪圈兒里一條條支撐的直木叫“輻”,“輻”畢集於車輪中心的“轂”,這個聚集的狀態就叫“輳”,的確也帶來一種“插入”的感覺。如此體會,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別有深意——卻不方便跟年紀幼小的孩子解釋得太明白——可別說我想歪了,鄉里之人運用的那個“揍”字,的確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應該不必進一步說明了。
正因為這“揍”字還有令教養完足之士不忍說道的含意,所以漸漸地,在我們家裡也就不大用這話,偶爾地聽見孩子們教訓他們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這樣的話:“再不聽話就要開扁了!”不過,語言是活的,誰知道這“開扁”之詞,日後會不會也被當成髒話呢?
第13節:卒(1)
5 卒
象棋盤上,就屬這個子兒令張容困擾不已。第一,他惟獨不認識這個字;第二,這個字看來有點兒丑;第三,它總是站在兵的對面——尤其是中央兵對面的,一旦祭出當頭炮,總會擋一傢伙的那個——特別令他看不順眼。
我說卒就是兵,如果《周禮》的記載可靠,春秋時代每三百戶人家會編成一個大約一到兩百人的武力單位,這些最基層的軍人就叫“卒”。
“卒”,除了作為一個最低級的的武力單位之外,我們在形容末尾、終於、結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時候,也往往用這個字。就算先不去理會那些比較不常見的用法和讀音,我還是將作為“士兵”這個意義的卒字和作為“末了”、“死亡”等意義的卒字跟張容說得很清楚,這裡面是有一點想法的。我想要告訴他的不只是一個字,而是這個字背後一點一點透過文化累積而形成的價值觀。
講究的中國老古人命名萬物之際,曾經刻意連結(或者混淆)過一些事物。在《儀禮?曲禮》上就記載著:“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大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仿佛就自動降等到士這個階級的最末——這是一個序列轉換的象徵——生命時間的終了即是階級生活的淪落;同樣的,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發放俸給”(不祿)來描述之。看起來,這兩個階級的人的死亡是具有一種牽連廣泛的“社會屬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後,官稱還延續這個機制,凡是舉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以下至於平民才叫“死”。
第14節:卒(2)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結束看來也沒有值得一顧的內容——“死”這個字是帶有歧視性的,在更古老的時代,壽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過世了,得以“終”字稱之,配不上“終”字的小民和中壽以下就往生的,才稱為“死”。
“是因為要打仗,所以兵和卒才會排在最前面嗎?”張容比較關心的是棋盤。
“是吧。後面的老將和老帥得保住,不然棋局就輸了。”說這話的時候我還暗自揣摩,猜想,從這個卒字也許可以讓他了解很多,關於戰爭的殘酷,關於“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諷喻,甚至關於製造兵危以鞏固權力的壞領袖等等。
“我不喜歡兵和卒。”張容繼續撇著嘴說,神情略顯不屑。
“因為他們是最低級的武士嗎?”我一時有些愕然。
“我覺得他們不應該在最前面。”
“的確,他們總是在最前面,一旦打起仗來,總是先犧牲掉他們。”
“不是,我覺得他們就是不應該擋在前面。這樣擋著,‘帥’跟‘將’就不能決鬥了。”他說時虎著一雙眼,像是準備去參加火影忍者的格鬥考試。
第15節:乖
6 乖
我手邊還留著些中學時代的課本,有時翻看幾眼,會重新回到三十多年前的課堂上——而我經常回去造訪的,是高二時魏開瑜先生的語文課。除了語文,魏先生好像還是位開業的中醫師。這溫柔敦厚的謙謙君子,偶爾上課的時候會說兩句笑話,乍聽誰都笑不出來,因為沒有人相信他居然會說笑話。
有回說到“乖”這個字,他說:“這是個很不乖的字。”最早在《易經》里,有“家道窮,必乖”的說法,從這兒開出來的解釋,“乖”字都有“悖離”、“違背”、“差異”、“反常”、“不順利”、“不如意”的意思。
魏先生在堂上說到此處,大約是想起要引用什麼有韻味的文字,便開始搖頭晃腦地醞釀起情緒來。過了片刻,吟念了一段話:“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吟罷之後,又用他那濃重的福州腔普通話說了一大套,大意是說,這一段話原本是從《禮記》里變化出來的,可是《禮記》的原文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一句完全一樣,後一句怎麼差這麼多?
“‘人至察則無徒’跟‘政至察則眾乖’是一樣的嗎?”魏先生從老花鏡上方瞪圓了眼睛問:“你考察女朋友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她跑掉呢?還是會讓她變乖呢?”
我記得全班安靜了好半晌,才猛可爆起一震驚雷也似的呼聲:“變——乖!”
“那麼你女朋友考察你考察得很精細,是會讓你跑掉呢?還是會讓你變乖呢?”
我們毫不遲疑地吼了第二聲:“跑——掉!”
“你們太不了解這個‘乖’字啦!”魏先生笑了起來,接著才告訴我們,主導政治的人查察人民太苛細,是會讓人民流離出奔的,“乖”就是“背棄而遠離”之意,“無徒”是人民背棄遠離,“眾乖”也一樣。至於男女朋友之間,不管誰查察誰,恐怕也都會招致同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