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至於“造”,比較早的用法也同創始的意義無關,無論在《周禮》、《孟子》或《禮記》裡面,這個字都只有“到”、“去”、“達於某種境界”或者“成就”的意思,好容易可以在《書經?伊訓》里找到一句“造攻自鳴條”,孔安國傳解“造”為“始”(從鳴條這個地方起兵攻伐夏桀),除此之外,更無一言及於“世界的開始”。不過,我始終認為,從“創傷”或“到某處”這個意義流衍的過程應該讓孩子們體會得更清楚。
然而,張容和他還在同校念幼兒園的妹妹關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張容認為科學家對於宇宙起始的解釋(那個著名的“大霹靂”論述)絲毫沒有辦法說明他所關心的“起源問題”。我順水推舟說:“科學家大概也不能說明大霹靂之前宇宙的存在狀況罷?那麼我們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來討論討論字怎麼寫好了。”
第10節:創造(2)
“字沒有用啊,字不能解決問題啊!”他說。
“好吧,那你說,到底是誰解決了創造世界的問題呢?是科學的解釋比較合理,還是宗教的解釋比較合理?”
“如果有那樣一個大爆炸的話,總該有人去點火吧?”張容說,“我認為還是上帝點的火。”
我轉向妹妹張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對寫字多一點興趣。
“上帝在創造人類以前,總應該先創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畫著捏陶土的姿勢說,“如果他沒有創造自己,他怎麼創造人呢?”
聽她這樣說,我直覺想到她這是從陶藝課捏制小動物而得來的聯想。她接著扭起身體來,說:“上帝如果沒有先創造自己的手,怎麼可能創造人呢?他只有一個頭、一個身體,這樣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來了。”
張容“創造”的第一首詩:“你們留下了”——給畢業班的學長和學姐你們就要離開了可是你們卻留下了你們留下了校園留下了教室留下了課桌椅和黑板還有親愛的老師你們就要離開了可是你們卻留下了你們留下了歌聲留下了笑聲留下了吵鬧和讀書聲還有離別的祝福
第11節:贏
3 贏
我總是記得一些沒用的事,比方說最早在一個什麼場合之下學到一個什麼字。
像“衛”這個字,就是我還在幼兒園上大班的時候,有一天晚飯上桌之前,我父親指著我剛拿回家來的一張獎狀,念了半句:“查本園幼生——”便停下來,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說,“怪了,怎麼是‘幼生’呢?你知道這‘幼生’是什麼意思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又皺著眉頭想了半天,才說:“應該是‘衛生’才對呀!怎麼變成‘幼生’了呢?”接著,他一點一畫地用筷子沾著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寫下了“衛”字。“衛生”是什麼?是我父親拐彎兒抹角跟我玩兒語言的一個重要的起步。他解釋:“一定是因為你洗臉都不洗耳朵後面,又不喜歡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來,怪不得你們老師給你個‘幼生’,不給你‘衛生’。”老實說,為了能得到一張有“衛生”字樣的獎狀,我的確花了很多時間洗臉、早晚刷牙並且確實洗澡。
這種沒有用的瑣事記多了有個缺點,你會很想把它再一次實踐到你的生活里來。
不久之前,張容的學校舉行運動會。他跑得真不錯,姿勢、速度都比得湯姆?漢克斯,一口氣拿了兩面金牌。這兩場賽跑對於我家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我在勸他吃雞蛋、喝牛奶、早一點去睡覺甚至努力刷牙的時候,都有了更精確而深具說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夠長得更好、更壯、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過了幾天,就有一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念頭祟動著了——該就他最喜歡的運動讓他認個字吧?依我自己的經驗,倘或不是深切關心的意思,總也不容易把一個字講好。對於張容那樣專注、努力地跑,應該讓他認個什麼字呢?
最後我選了一個“贏”字。那是我對運動或者其他任何一種帶有競爭性質的事十分深刻的焦慮。關於跑,如果前面不帶一個“賽”字,我很難想像有誰會沒來由地發動腰腿筋骨,所謂“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勝、求贏,想要壓倒對手、想要取得獎牌,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張容在參加運動會之前,對於“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隊接力”一無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飛那樣”(就是《超人特攻隊》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領獎台,金牌環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開了眼界的那人,猛里發現了附加於“跑”這件事上一個新的意義,新的樂趣。
我趁空跟張容說“贏”。“贏”最早的意思大約不外乎“賺得”、“多出”、“超過”,這樣的字義群組,稍遠一點的解釋也和“多餘而寬緩、過剩而鬆懈”有關。所以我特別強調,“贏”在原始意義上有“不必要”的特質。我想說的是:跑步不應該出於求贏的企圖;而競爭是遠遠處於運動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後我問,“如果沒有比賽不會得到金牌,也不會領獎,也不會有人拍手照相,你還會努力跑用力沖嗎?”
我理想中的答案當然是“會呀!”一個愛跑步的人不應該只想贏過別人罷?
不過張容的答案卻是:“那還有什麼意思?”
他妹妹說得更乾脆:“神經病呀!”
第12節:揍
4 揍
幾十年前,毎當我仰著頭,跟父親問起我爺爺這個人的任何事,他總說得極簡略,末了還補一句:“我跟他關係不好,說什麼都不對的。”這話使我十分受用,起碼在教訓兒子的時候不免想到,這小子將來也要養兒育女的,萬一我孫子孫女問起我來,得到的答案跟我父親的言詞一致,那麼,我這一輩應該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謹慎,在管教兒女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時。人都說孩子打不得,吼吼總還稱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現在連吼兩聲都有“憮然內慚”之感,儘管有著極其嚴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覺面目猙獰得可以。如果有那麼一天,驀然回首,發現居然有一整個禮拜沒吼過孩子,就會猛可心生竊喜:莫不是自己的修養又暗暗提升了一個境界?
吼孩子當然意味著警告,我的父親在動手修理我之前慣用的詞兒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這之前是“你是有點兒過意不去了,我看。”在這之前則是“叫你媽說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從來沒有換過或是錯亂過台詞。至於我母親,沒有那麼多廢話,她就是一句:“你要我開戒了嗎?”
然而,張容和他還在同校念幼兒園的妹妹關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張容認為科學家對於宇宙起始的解釋(那個著名的“大霹靂”論述)絲毫沒有辦法說明他所關心的“起源問題”。我順水推舟說:“科學家大概也不能說明大霹靂之前宇宙的存在狀況罷?那麼我們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來討論討論字怎麼寫好了。”
第10節:創造(2)
“字沒有用啊,字不能解決問題啊!”他說。
“好吧,那你說,到底是誰解決了創造世界的問題呢?是科學的解釋比較合理,還是宗教的解釋比較合理?”
“如果有那樣一個大爆炸的話,總該有人去點火吧?”張容說,“我認為還是上帝點的火。”
我轉向妹妹張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對寫字多一點興趣。
“上帝在創造人類以前,總應該先創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畫著捏陶土的姿勢說,“如果他沒有創造自己,他怎麼創造人呢?”
聽她這樣說,我直覺想到她這是從陶藝課捏制小動物而得來的聯想。她接著扭起身體來,說:“上帝如果沒有先創造自己的手,怎麼可能創造人呢?他只有一個頭、一個身體,這樣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來了。”
張容“創造”的第一首詩:“你們留下了”——給畢業班的學長和學姐你們就要離開了可是你們卻留下了你們留下了校園留下了教室留下了課桌椅和黑板還有親愛的老師你們就要離開了可是你們卻留下了你們留下了歌聲留下了笑聲留下了吵鬧和讀書聲還有離別的祝福
第11節:贏
3 贏
我總是記得一些沒用的事,比方說最早在一個什麼場合之下學到一個什麼字。
像“衛”這個字,就是我還在幼兒園上大班的時候,有一天晚飯上桌之前,我父親指著我剛拿回家來的一張獎狀,念了半句:“查本園幼生——”便停下來,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說,“怪了,怎麼是‘幼生’呢?你知道這‘幼生’是什麼意思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又皺著眉頭想了半天,才說:“應該是‘衛生’才對呀!怎麼變成‘幼生’了呢?”接著,他一點一畫地用筷子沾著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寫下了“衛”字。“衛生”是什麼?是我父親拐彎兒抹角跟我玩兒語言的一個重要的起步。他解釋:“一定是因為你洗臉都不洗耳朵後面,又不喜歡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來,怪不得你們老師給你個‘幼生’,不給你‘衛生’。”老實說,為了能得到一張有“衛生”字樣的獎狀,我的確花了很多時間洗臉、早晚刷牙並且確實洗澡。
這種沒有用的瑣事記多了有個缺點,你會很想把它再一次實踐到你的生活里來。
不久之前,張容的學校舉行運動會。他跑得真不錯,姿勢、速度都比得湯姆?漢克斯,一口氣拿了兩面金牌。這兩場賽跑對於我家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我在勸他吃雞蛋、喝牛奶、早一點去睡覺甚至努力刷牙的時候,都有了更精確而深具說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夠長得更好、更壯、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過了幾天,就有一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念頭祟動著了——該就他最喜歡的運動讓他認個字吧?依我自己的經驗,倘或不是深切關心的意思,總也不容易把一個字講好。對於張容那樣專注、努力地跑,應該讓他認個什麼字呢?
最後我選了一個“贏”字。那是我對運動或者其他任何一種帶有競爭性質的事十分深刻的焦慮。關於跑,如果前面不帶一個“賽”字,我很難想像有誰會沒來由地發動腰腿筋骨,所謂“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勝、求贏,想要壓倒對手、想要取得獎牌,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張容在參加運動會之前,對於“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隊接力”一無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飛那樣”(就是《超人特攻隊》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領獎台,金牌環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開了眼界的那人,猛里發現了附加於“跑”這件事上一個新的意義,新的樂趣。
我趁空跟張容說“贏”。“贏”最早的意思大約不外乎“賺得”、“多出”、“超過”,這樣的字義群組,稍遠一點的解釋也和“多餘而寬緩、過剩而鬆懈”有關。所以我特別強調,“贏”在原始意義上有“不必要”的特質。我想說的是:跑步不應該出於求贏的企圖;而競爭是遠遠處於運動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後我問,“如果沒有比賽不會得到金牌,也不會領獎,也不會有人拍手照相,你還會努力跑用力沖嗎?”
我理想中的答案當然是“會呀!”一個愛跑步的人不應該只想贏過別人罷?
不過張容的答案卻是:“那還有什麼意思?”
他妹妹說得更乾脆:“神經病呀!”
第12節:揍
4 揍
幾十年前,毎當我仰著頭,跟父親問起我爺爺這個人的任何事,他總說得極簡略,末了還補一句:“我跟他關係不好,說什麼都不對的。”這話使我十分受用,起碼在教訓兒子的時候不免想到,這小子將來也要養兒育女的,萬一我孫子孫女問起我來,得到的答案跟我父親的言詞一致,那麼,我這一輩應該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謹慎,在管教兒女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時。人都說孩子打不得,吼吼總還稱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現在連吼兩聲都有“憮然內慚”之感,儘管有著極其嚴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覺面目猙獰得可以。如果有那麼一天,驀然回首,發現居然有一整個禮拜沒吼過孩子,就會猛可心生竊喜:莫不是自己的修養又暗暗提升了一個境界?
吼孩子當然意味著警告,我的父親在動手修理我之前慣用的詞兒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這之前是“你是有點兒過意不去了,我看。”在這之前則是“叫你媽說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從來沒有換過或是錯亂過台詞。至於我母親,沒有那麼多廢話,她就是一句:“你要我開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