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出過這樣望文生義的紕漏。我已經進大學中文繫念書的某一天,父親忽然把了一冊高陽的小說遞過來,用黑簽字筆在“起復”一詞旁邊畫了一道直槓,笑著問我:“這是什麼意思呀?”我應聲答說:“不就是恢復了,起來了嗎?”緊接著我的腦袋瓜子上就捱了一書本。父親還是笑著,說:“查查字典!”

  另一回發生在我自己已經站在講台上教書的時候。有一回講到每一個閱讀經驗受當代生活用語之影響,而形成了令人難解的意義隔閡。我舉了《紅樓夢》作例子。書中曾經提到“公分當鋪”,今人一見這當鋪之名,很可能會疑竇忽生:當時的當鋪怎麼會使用公制呢?事實上,此處的“公分”應該是自詡能與顧客利益均沾之意。當堂之上,我念誦了備課時摘出來的例句:“薛姨媽哭著說:‘……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的公分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要是這麼著,你娘的命可就活不成了!”不料學生卻舉手岔嘴說:“‘荒信’是什麼?聽不懂。”我

  愣了一下,沒想到的問題猛可冒出來,想都不想 ,我便答說:“不就是鬧災荒的地方傳來了流

  言嘛?”

  當然不是,此處的荒,實則同於不擇時而亂啼的“荒雞”之荒——我轉念一想,自己正在胡說八道呢!可是話已出口,收不回來了。難受了一個禮拜,直到下一堂課上,才硬著頭皮道歉。

  可是,我實在不知道當時那一班的學生會不會基於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所聲稱的銘印作用(imprinting),而一直記得我的胡說八道,至少我自己總是會把“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郴”(音‘嗔’)字讀成“彬”,總會把“禕”(音‘依’)字念成“偉”,總是把“攽”(音‘班’)字念成“分”,把“陝”這個古地名想成是在今天的陝西,而非河南。

  之所以誤讀、誤寫、誤以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們對於認字這件事想得太簡單。生命在成長以及老去的同時,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脫離了“某一個階段”或“某些個階段”,一如豆娘伸長了翅膀、蟬螁了殼兒那樣,認字這個活動應該已經輪到兒孫輩的人去從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智開始萎縮,我們的語言趨於乏味,我們被口頭禪包圍攻占乃至於侵蝕、吞噬。

  你認得字嗎?我只認得幾個字,不過,還在學習。

  第7節:恆河沙數(1)

  1 恆河沙數

  七歲的兒子數學考了六十九分,他說:“你以前不是都考零分的嗎?”我說你不能跟我比。能比,還是不能比呢?這是一個比哈姆雷特的天問還難以作答的問題。我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完全被打消掉的那個情境至今歷歷在目。小學二年級的一次月考,我的數學考了八十六分。當時全班考一百分的占了一多半,我被老師特別叫進辦公室,站在混和著酸梅味兒的油墨紙張旁邊給敲了十四下手心。老師的理由很簡單:不應該錯的都錯了,全是粗心的緣故,為了記取教訓而挨幾下。所以一百減去八十六等於十四、一百減去十四等於八十六,這是我用膝蓋反射都會作答的一個題目。

  我要不要為了讓孩子記取粗心的教訓而給他來上三十一下手心呢?To be or not to be?我猜想一陣疼痛並不能討回幾分細心的——起碼我自己到現在還是經常丟三落四,而四十多年前挨了打之後能記得的頂多是老師辦公室里瀰漫著酸梅一般的油墨味兒。我能做的只是小心地問一聲:“考這個分數會不會讓你對數學沒興趣了?”

  “不會啊!”他說。

  “為什麼?”

  “我還想知道什麼數字最大,比一萬還大。”

  “十萬就比萬大了,你不是學過嗎?個十百千萬十萬——”

  “再大呢?”

  “十萬、百萬、千萬,一樣進位進上去。”

  “再大呢?”

  第8節:恆河沙數(2)

  “萬萬更大。萬萬不好說,就說成‘億’,從前中國老古人叫‘大萬’、‘巨萬’,都是這個意思,一萬個一萬就上億了,億是萬的一萬倍。”

  “比億再大呢?還有嗎?”

  “十億百億千億萬億,到了萬億就換另一個字,叫‘兆’。”

  他一寸一寸地放寬兩隻手臂,瞪大的眼睛,似乎是跟自己說:“還有比兆大的嗎?十兆、百兆、千兆、萬兆,那萬兆有沒有換另一個字?”

  “‘萬兆’就叫‘京’了。”我其實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我只知道我的父親在我小時候是這麼教的,我甚至依稀記得,億以上的數字就有“十進位”、“萬進位”甚至“億進位”等不同的說法。究竟“億”是“十萬”還是“萬萬”、“兆”是“萬億”還是“億億”,“京”是“萬兆”、“億兆”還是“兆兆”,我根本不能分辨。但是兒子似乎無暇細究,他只對更大的數字的“名稱”有興趣。

  “那再大呢?”

  我的答案也是我父親在四十多年前給的答案:“那就是‘恆河沙數’了。”

  過了幾天,我側耳聽見這一堂數學課的延伸成果,我不算滿意,但是至少孩子忘記了六十九或一百這樣的小數字——兒子跟他五歲的妹妹說:“有一個叫做印度的國家裡面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河,叫恆河。恆河裡究竟有幾顆沙子呢?你數也數不清,是不可能數得清的,就說是‘恆河沙數’,就是很大很大的意思,懂嗎?”

  這個妹妹在幾分鐘以後就會應用了,在遊戲之中發生爭執的時候,她跟哥哥說:“我會一腳把你踢到恆河沙數去!”

  第9節:創造(1)

  2 創造

  偉大的造物主是如何開始創造這個世界的?我現在相信,最合理的解釋是從扭著腰肢和屁股開始的,扭著扭著,就創造了——

  我兒子張容和我念同一所小學,由於是天主教會創辦的學校,很重視“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這個議題。四十年來,學校對於世界創造的看法一點兒沒變,我兒子把我小學上“道理課”的那一套搬回家來,為我複習了一遍。你知道的,太初有道云云,上帝工作了六天云云……

  我想轉移話題,就說:“要不要認一兩個字,比方說‘創’啦、‘造’啦的。”

  我是有備而來的:“創”這個字直到先秦時代,都還只有“創傷”、“傷害”之意。說到“創造”之意,都寫成“刱”,或者是“剏”,像《戰國策?秦策》里說起越國的大夫文種,為越王“墾糙刱邑”者是。惟獨在《孟子?梁惠王下》里有那麼一句:“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看來與“首開”、“首作”之意略近,可是仔細查考,發覺古本的《孟子》也沒有用這個“創”字,古本寫的是“造業垂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