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荊”之為妻稱,大約是從“荊釵布裙”而來,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六朝,也是在宋人語言環境中才熟極而流的一個成語。或許此字在作為“某人之妻”這個意義上已經死了,以後再也不能藉由任何“沙豬”之魂魄而翻生了。可是,對我而言,這個字“有媽媽的味道”。它是我生命中一個形象活躍的字。所以我自己在乍讀“識荊”二字的時候,會想到“初次結識自己的妻子”。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答案,在這個答案里,埋伏著我最早接受的倫理教育。在紙上放大了寫下那個“荊”字的時候,我父親是這麼說的:“得是個大人物的老婆,才稱得起‘太太’呢。”
第4節:序 你認得字嗎?(4)
“那如果我將來是個大人物了呢?”
“那也不可以叫你自己的老婆‘太太’,要叫,還是叫‘家裡’、‘荊人’、‘拙荊’。”
“為什麼?”
“連字也不認得幾個,你以為你老幾呀?”父親說。
和“荊”字緊緊連在一起的記憶是出自《詩經?小雅?白駒》的“谷駒之嘆”。這個詞之於我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意義、用法、來歷以及相關的歷史或文化背景,而是在那個不及三坪大的小客廳里,父親用他從家塾師傅那裡學來的吟誦之聲——“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吟誦完了,拊掌大笑。這幾句是《白駒》詩的第三章,表面上是說一個君王用封公封侯來徵辟賢者,但喜歡講究“美刺”之說的解經家也會說,這裡頭寓藏了反諷之筆,不免蘊含著譏刺這個君王不能實時留賢、任賢之意。
但是父親之所以拊掌大笑,不是為了詩中的本意,原來是他和這幾句詩的關係——父親號“東侯”,小時頑皮不喜歡背正書,經常逃學,塾里的老夫子就一面拿小藤條抽他的屁股,一面改了這首《白駒》第三章里的一個字,變成:“爾東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如此一來,這四句詩的意思完全改了,變成:“你張東侯一天到晚就知道貪玩,不節制,你還是不要散漫得太過分,也不要再逃學了!”我一直到大學讀《詩經》,才發現從來沒有正確地理解過這一首詩。父親小時頑皮的情景,我是從這誤解上才得以揣摩明白的。
父親教我許多詞彙的時候不一定是正兒八經的。如今回想起來,我不免以為,即便當他神情嚴肅、筆劃工整地在紙上詳細寫下一個字的形音義、批註、相關的典故之際,有時恐怕還摻和著惡作劇的成分。“宦情”、“棨戟”,皆屬此類。我還記得我拿這兩個詞向他請教的時候,他先不答,只說:“怎麼不去查查《辭海》?”我說:“問你比較方便。”是方便——但是代價不小。父親每聽我這麼說,就會亂以他語。“宦情?”“那就是說太監不能結婚生子談戀愛,只好自己人跟自己人交情交情。”“棨戟?”“就是小孩子發懶不好好讀書,拿個棍子來狠狠來上一頓。”
第5節:序 你認得字嗎?(5)
這樣回答一聽就很不誠懇,我說:“是你胡謅的吧?”他則仍舊錶情嚴肅地說:“胡問是胡謅之母。為什麼不去查書?有那麼方便就到手的學問麼?你隨口問,我隨口答,咱爺兒倆耍水嘴子麼!”水嘴,漫無邊際地閒扯也。
“查查字典!”是父親幾乎每天都要說的話。有時跟我說,有時跟他自己說。“字典”之於他——在很多時候——甚至是一切書籍的代名詞。我就親見過不止一回,當他說“查查字典罷!”之後,立刻從搖椅里站起來,回身就書架上拿下《二十五史》的某一分冊,或是他推測其中可能找到答案的某一本書。
有一回爺兒倆冬夜對飲,講起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問劉十九》,四句大白話: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父親忽然自言自語說:“這奇怪了,酒泡兒怎麼會是綠的呢?查查字典。”這一回,《辭海》沒能幫上什麼忙,詞條底下確實引了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還有另外兩個什麼詩人的作品,然而酒也好、酒的浮沫也好,為什麼會是綠的?卻沒有解釋。多了一點聊勝於無的線索是教咱們去查另一個詞條:“浮蟻”。來到“浮蟻”上,又多了一個詞:“浮蛆”。浮蛆的確也是指酒面的浮沫,也的確連歐陽修都用這個詞兒寫過詩:“瓮面浮蛆潑已香。”可是,卻沒有任何一條解釋能說明,那綠色從何而來?
酒喝多了的人說話喜歡重複,想來是要借著重複的言語隨時重溫著醺醺然的快意罷?那一天父親就不斷地說:“這酒,怎麼看也不是綠的呀?這酒,怎麼看也不是綠的呀?”
如果搜求得夠深入、夠廣泛,或者我們的好奇夠持久,或許蟻之所以為綠這一類的答案總會在某時某刻出現。然而從另一面看,認字的本質卻又似乎含藏著很大的“誤會”成分在內。我們在生活之中使用的字——無論是聽、是說、是讀、是寫,都僅止於生活表象的內容,而非沉積深刻的知識與思想。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
第6節:序 你認得字嗎?(6)
我還記得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回在經學選讀課上,所長王靜芝老師要大家提問,我實在提不出什麼問來,硬著頭皮隨口抓瞎,便說:“詩經里到處是虛字,這些虛字有沒有使用上的慣例?”老實說,這是一個無事生非、毫無意義的問題,純粹就是為了應卯而拿捏出來的虛話。
王老師忽然指著桌面上攤開的《詩經》說:“你去翻一翻《魏風?陟岵》,三章章末的‘猶來無止’、‘猶來無棄’、‘猶來無死’,那個‘猶’,就是可以、能夠的意思。可是,到了《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猶字在這裡成了‘謀劃’的意思;到了《小雅?小旻》,‘匪先民
本頁旁註:陟岵(音zhì hù) 嶞(音duò) 翕(音xī)
是程,匪大猶是經’,這猶字又成了‘道途’之意了。你再去看《周頌》的最後一首,《般》,‘嶞
山喬嶽,允猶翕河’,這裡的‘猶’,又是順著、同於的意思了。誰說虛字一定是虛字呢?”
由於許多字還沒能來得及被使用的人全面認識,用字的人往往便宜行事,想當然爾地以常用意義包攬成這個字的全面意義。多年前余秋雨鬧了個“致仕”的笑話——他從字面上拆解這兩個字,拼湊成“做官”或“求官”的意思——卻不明白這個詞裡的“致”,是“歸還”的意思,致仕,其實是把權柄、祿位歸還給君王之意。這一點,辯無可辯,《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有說,《孟子?公孫丑下》亦有說。
第4節:序 你認得字嗎?(4)
“那如果我將來是個大人物了呢?”
“那也不可以叫你自己的老婆‘太太’,要叫,還是叫‘家裡’、‘荊人’、‘拙荊’。”
“為什麼?”
“連字也不認得幾個,你以為你老幾呀?”父親說。
和“荊”字緊緊連在一起的記憶是出自《詩經?小雅?白駒》的“谷駒之嘆”。這個詞之於我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意義、用法、來歷以及相關的歷史或文化背景,而是在那個不及三坪大的小客廳里,父親用他從家塾師傅那裡學來的吟誦之聲——“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吟誦完了,拊掌大笑。這幾句是《白駒》詩的第三章,表面上是說一個君王用封公封侯來徵辟賢者,但喜歡講究“美刺”之說的解經家也會說,這裡頭寓藏了反諷之筆,不免蘊含著譏刺這個君王不能實時留賢、任賢之意。
但是父親之所以拊掌大笑,不是為了詩中的本意,原來是他和這幾句詩的關係——父親號“東侯”,小時頑皮不喜歡背正書,經常逃學,塾里的老夫子就一面拿小藤條抽他的屁股,一面改了這首《白駒》第三章里的一個字,變成:“爾東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如此一來,這四句詩的意思完全改了,變成:“你張東侯一天到晚就知道貪玩,不節制,你還是不要散漫得太過分,也不要再逃學了!”我一直到大學讀《詩經》,才發現從來沒有正確地理解過這一首詩。父親小時頑皮的情景,我是從這誤解上才得以揣摩明白的。
父親教我許多詞彙的時候不一定是正兒八經的。如今回想起來,我不免以為,即便當他神情嚴肅、筆劃工整地在紙上詳細寫下一個字的形音義、批註、相關的典故之際,有時恐怕還摻和著惡作劇的成分。“宦情”、“棨戟”,皆屬此類。我還記得我拿這兩個詞向他請教的時候,他先不答,只說:“怎麼不去查查《辭海》?”我說:“問你比較方便。”是方便——但是代價不小。父親每聽我這麼說,就會亂以他語。“宦情?”“那就是說太監不能結婚生子談戀愛,只好自己人跟自己人交情交情。”“棨戟?”“就是小孩子發懶不好好讀書,拿個棍子來狠狠來上一頓。”
第5節:序 你認得字嗎?(5)
這樣回答一聽就很不誠懇,我說:“是你胡謅的吧?”他則仍舊錶情嚴肅地說:“胡問是胡謅之母。為什麼不去查書?有那麼方便就到手的學問麼?你隨口問,我隨口答,咱爺兒倆耍水嘴子麼!”水嘴,漫無邊際地閒扯也。
“查查字典!”是父親幾乎每天都要說的話。有時跟我說,有時跟他自己說。“字典”之於他——在很多時候——甚至是一切書籍的代名詞。我就親見過不止一回,當他說“查查字典罷!”之後,立刻從搖椅里站起來,回身就書架上拿下《二十五史》的某一分冊,或是他推測其中可能找到答案的某一本書。
有一回爺兒倆冬夜對飲,講起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問劉十九》,四句大白話: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父親忽然自言自語說:“這奇怪了,酒泡兒怎麼會是綠的呢?查查字典。”這一回,《辭海》沒能幫上什麼忙,詞條底下確實引了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還有另外兩個什麼詩人的作品,然而酒也好、酒的浮沫也好,為什麼會是綠的?卻沒有解釋。多了一點聊勝於無的線索是教咱們去查另一個詞條:“浮蟻”。來到“浮蟻”上,又多了一個詞:“浮蛆”。浮蛆的確也是指酒面的浮沫,也的確連歐陽修都用這個詞兒寫過詩:“瓮面浮蛆潑已香。”可是,卻沒有任何一條解釋能說明,那綠色從何而來?
酒喝多了的人說話喜歡重複,想來是要借著重複的言語隨時重溫著醺醺然的快意罷?那一天父親就不斷地說:“這酒,怎麼看也不是綠的呀?這酒,怎麼看也不是綠的呀?”
如果搜求得夠深入、夠廣泛,或者我們的好奇夠持久,或許蟻之所以為綠這一類的答案總會在某時某刻出現。然而從另一面看,認字的本質卻又似乎含藏著很大的“誤會”成分在內。我們在生活之中使用的字——無論是聽、是說、是讀、是寫,都僅止於生活表象的內容,而非沉積深刻的知識與思想。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
第6節:序 你認得字嗎?(6)
我還記得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回在經學選讀課上,所長王靜芝老師要大家提問,我實在提不出什麼問來,硬著頭皮隨口抓瞎,便說:“詩經里到處是虛字,這些虛字有沒有使用上的慣例?”老實說,這是一個無事生非、毫無意義的問題,純粹就是為了應卯而拿捏出來的虛話。
王老師忽然指著桌面上攤開的《詩經》說:“你去翻一翻《魏風?陟岵》,三章章末的‘猶來無止’、‘猶來無棄’、‘猶來無死’,那個‘猶’,就是可以、能夠的意思。可是,到了《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猶字在這裡成了‘謀劃’的意思;到了《小雅?小旻》,‘匪先民
本頁旁註:陟岵(音zhì hù) 嶞(音duò) 翕(音xī)
是程,匪大猶是經’,這猶字又成了‘道途’之意了。你再去看《周頌》的最後一首,《般》,‘嶞
山喬嶽,允猶翕河’,這裡的‘猶’,又是順著、同於的意思了。誰說虛字一定是虛字呢?”
由於許多字還沒能來得及被使用的人全面認識,用字的人往往便宜行事,想當然爾地以常用意義包攬成這個字的全面意義。多年前余秋雨鬧了個“致仕”的笑話——他從字面上拆解這兩個字,拼湊成“做官”或“求官”的意思——卻不明白這個詞裡的“致”,是“歸還”的意思,致仕,其實是把權柄、祿位歸還給君王之意。這一點,辯無可辯,《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有說,《孟子?公孫丑下》亦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