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1952年7 月.陳賡陪同蘇聯專家小組,乘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大連、青島、武漢、瀋陽和哈爾濱等地考察.經過反覆磋商,最後確定把校址定在哈爾濱.同時確定把這個學院辦成一所包括空軍、海軍、炮軍、裝甲兵、工程兵五個軍種的綜合學校.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分析,陳賡提出了一個以邊建、邊教、邊學和以教學為中心的建校方案.明確了軍事工程學院的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招生人數、畢業去向、校址選擇、組織機構以及教師、教材和設備來源等一系列的問題.
陳賡還提出,在幹部組成上應以知識分子為主,同時抽調部分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同志,讓他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以保障培養對象達到又紅又專.
陳賡將他這些構想給中央作了匯報.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為基礎,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籌建軍事工程學院.籌建時,也從志願軍第三兵團抽調部分幹部參加,用陳賡的話來說,這叫做兩根柱子齊心協力,共同辦學.
辦校的最大困難是師資力量的缺乏.為配備師資力量,他請來了彈道學專家張述祖等教授,並請他們提出教授名單,由他親自去找周總理批示.
一向以急性子著稱的陳賡,一心撲在創辦"軍工"的事情上.為儘快配備師資,他多次去找周總理.但總理日理萬機,很難找到,陳賡只好在早晨或夜間到家裡去"堵".
一天早晨,陳賡來到國務院西花廳.這天總理要接見民主人士,客廳里已坐滿了人.陳賡一看不好闖進去,就等在門外.恰好此時他看見總理要出來上廁所,他便迅速地跟了進去.總理見他匆匆忙忙走進來,問道:"陳賡,你怎麼到了這兒?"
"總理,有幾個教授的名單,請批一下!"陳賡說著就遞上了名單.
"你等一下不行嗎?"
"等一下你就走了.還是現在就批吧!"
就這樣,總理在洗手間裡批了這份名單.為了給學院從各大學選調教師,周總理多次指示教育部黨組織幫助解決"軍工"師資問題,並親自主持召開兩次會議,請教育部、清華大學以及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負責人來參加,專門聽取學院的匯報.由於總理的全力支持,很快就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副教授.僅僅幾個月時間,七十八名教授和專家就陸續從華東、中南、西南、京津地區奔赴哈爾濱.
陳賡又請中共中央批准,從各大軍區挑選了三百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成立助教隊,由請來的專家教授講課輔導.這批助教後來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僅僅一年時間,陳賡就組成了一個五百名教師、三百名實驗人員的隊伍.
師資力量已初步配備,陳賡的工作效率之高可見不一般.
陳賡一手"抓人",一手"壘窩"抓緊校舍職工宿舍建設.當時國務院決定把哈爾濱醫科大的校舍撥給"軍工",作為建校的立足點.
陳賡又從哈爾濱市、中專鐵路局等單位接收、租借和交換了一些房屋,大批教學、科研人員得以安頓下來.
1953年4 月,冰城凍土未開,"軍工"校舍建築工程,即已拉開戰幕.
陳賡時刻關心施工進展情況,經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他親自同基建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談解決.他還不顧腿傷,多次爬上腳手架同工人聊天,查看工程質量.
僅僅七個月時間,十萬平方米,三十六幢的教學科研大樓便拔地而起.
1953年9 月1 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成立,陳賡主持開學典禮.毛澤東給該學院頒發的《訓詞》中盛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對於我國的國防事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在陳賡的督促下,在中央和省、市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僅僅兩三年時間,就蓋起了四十多萬平方米的樓房,五個系的教學大樓相繼矗立起來.到1958年,全院新建校舍己有二百二十一幢,五十六萬多平方米,加上從醫科大學接收的四萬多平方米,在市內各處租賃的五萬九千多平方米的舊房,共計校舍六十六萬多平方米."軍工"的建立凝聚著陳賡的一片心血.
"窩"壘起來了,人"抓"來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辦校了.
關於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看法,一方面一些老幹部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不理解,瞧不起那些知識分子,另一方面當時蘇聯教育顧問和政治顧問提出取消黨委制.針對這兩種意見,陳賡提出,辦校一定要依靠"兩老",即老教授、老幹部.他常講,"長征二萬五和十年寒窗苦都是一回事,這是學院的兩根支柱,缺一不可."這樣,既可發揮我軍優良傳統,又將科學技術知識傳授給青年.他常教育軍隊幹部說:"中國革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能勝利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知識分子同樣不能勝利.""不要只看到自己經過戰爭的考驗,也要看到人家十年寒窗的刻苦鑽研."他語重心長地對說怪話的同志說:"我們都是受黨教育多年的黨員,要協助黨委主動團結知識分子."他又教育教授、專家要尊重軍隊幹部,同他們親密團結,合作辦好學院.
他視專家、教授為"國家最可貴的財富".他號召教授、專家要做學院的主人.在工作中,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儘可能予以照顧.
首先他在政治上給予知識分子以最大的關懷,他說:"這些人都來自舊社會,社會關係比較複雜,把問題搞清楚是必要的,但應重在表現.對他們世界觀的改變也不能操之過急,應該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自覺地進行改造.
他們也是勞動者,是腦力勞動者,應該給他們組織個工會."為此,經上級批准,他在哈軍工首創教育工作者協會,並由老教授周鳴■擔任協會主席.
許多專家、教授,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要求入黨的人增多了.為此他親自召集會議,向他們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優良傳統作風和黨員的基本條件.他對教授、專家們說:"中國共產黨的大門,永遠是向你們敞開的."
有的老教授感到自己的歷史、社會關係太複雜,懷疑得不到中國共產黨的信任,針對這種顧慮,陳賡親自參加了對兩名表現很好,但社會關係複雜的老教授的審查工作.問題弄清後,他動員保衛部副部長當他們的入黨介紹人,並參加了他們的入黨宣誓儀式.
他說:"我們黨的政策是有成份論,但不唯成份論,重在表現."並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明:"我出身大地主,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當過蔣介石的侍衛參謀,冒著炮火救過蔣介石的命,情況夠複雜的吧!
一個人的出身成份是他自己不能選擇的,但走什麼道路則完全由自己決定.‘馬日’事變的製造者許克祥,出身貧苦家庭,可是他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我們黨內許多人出身不好,但卻堅定地選擇了共產主義道路."一席話,那兩名入黨的教授聽了,連連點頭.
只聽他又接著說道:"我們現在困難還很多,許多人還不適應,你們應該明白你們就是學院的主人,而不是客人.辦好這個學院,要靠兩根柱子來支撐,你們是一根,軍隊老幹部是一根,二者缺一不可.
陳賡還提出,在幹部組成上應以知識分子為主,同時抽調部分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同志,讓他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以保障培養對象達到又紅又專.
陳賡將他這些構想給中央作了匯報.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為基礎,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籌建軍事工程學院.籌建時,也從志願軍第三兵團抽調部分幹部參加,用陳賡的話來說,這叫做兩根柱子齊心協力,共同辦學.
辦校的最大困難是師資力量的缺乏.為配備師資力量,他請來了彈道學專家張述祖等教授,並請他們提出教授名單,由他親自去找周總理批示.
一向以急性子著稱的陳賡,一心撲在創辦"軍工"的事情上.為儘快配備師資,他多次去找周總理.但總理日理萬機,很難找到,陳賡只好在早晨或夜間到家裡去"堵".
一天早晨,陳賡來到國務院西花廳.這天總理要接見民主人士,客廳里已坐滿了人.陳賡一看不好闖進去,就等在門外.恰好此時他看見總理要出來上廁所,他便迅速地跟了進去.總理見他匆匆忙忙走進來,問道:"陳賡,你怎麼到了這兒?"
"總理,有幾個教授的名單,請批一下!"陳賡說著就遞上了名單.
"你等一下不行嗎?"
"等一下你就走了.還是現在就批吧!"
就這樣,總理在洗手間裡批了這份名單.為了給學院從各大學選調教師,周總理多次指示教育部黨組織幫助解決"軍工"師資問題,並親自主持召開兩次會議,請教育部、清華大學以及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負責人來參加,專門聽取學院的匯報.由於總理的全力支持,很快就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副教授.僅僅幾個月時間,七十八名教授和專家就陸續從華東、中南、西南、京津地區奔赴哈爾濱.
陳賡又請中共中央批准,從各大軍區挑選了三百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成立助教隊,由請來的專家教授講課輔導.這批助教後來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僅僅一年時間,陳賡就組成了一個五百名教師、三百名實驗人員的隊伍.
師資力量已初步配備,陳賡的工作效率之高可見不一般.
陳賡一手"抓人",一手"壘窩"抓緊校舍職工宿舍建設.當時國務院決定把哈爾濱醫科大的校舍撥給"軍工",作為建校的立足點.
陳賡又從哈爾濱市、中專鐵路局等單位接收、租借和交換了一些房屋,大批教學、科研人員得以安頓下來.
1953年4 月,冰城凍土未開,"軍工"校舍建築工程,即已拉開戰幕.
陳賡時刻關心施工進展情況,經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他親自同基建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談解決.他還不顧腿傷,多次爬上腳手架同工人聊天,查看工程質量.
僅僅七個月時間,十萬平方米,三十六幢的教學科研大樓便拔地而起.
1953年9 月1 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成立,陳賡主持開學典禮.毛澤東給該學院頒發的《訓詞》中盛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對於我國的國防事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在陳賡的督促下,在中央和省、市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僅僅兩三年時間,就蓋起了四十多萬平方米的樓房,五個系的教學大樓相繼矗立起來.到1958年,全院新建校舍己有二百二十一幢,五十六萬多平方米,加上從醫科大學接收的四萬多平方米,在市內各處租賃的五萬九千多平方米的舊房,共計校舍六十六萬多平方米."軍工"的建立凝聚著陳賡的一片心血.
"窩"壘起來了,人"抓"來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辦校了.
關於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看法,一方面一些老幹部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不理解,瞧不起那些知識分子,另一方面當時蘇聯教育顧問和政治顧問提出取消黨委制.針對這兩種意見,陳賡提出,辦校一定要依靠"兩老",即老教授、老幹部.他常講,"長征二萬五和十年寒窗苦都是一回事,這是學院的兩根支柱,缺一不可."這樣,既可發揮我軍優良傳統,又將科學技術知識傳授給青年.他常教育軍隊幹部說:"中國革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能勝利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知識分子同樣不能勝利.""不要只看到自己經過戰爭的考驗,也要看到人家十年寒窗的刻苦鑽研."他語重心長地對說怪話的同志說:"我們都是受黨教育多年的黨員,要協助黨委主動團結知識分子."他又教育教授、專家要尊重軍隊幹部,同他們親密團結,合作辦好學院.
他視專家、教授為"國家最可貴的財富".他號召教授、專家要做學院的主人.在工作中,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儘可能予以照顧.
首先他在政治上給予知識分子以最大的關懷,他說:"這些人都來自舊社會,社會關係比較複雜,把問題搞清楚是必要的,但應重在表現.對他們世界觀的改變也不能操之過急,應該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自覺地進行改造.
他們也是勞動者,是腦力勞動者,應該給他們組織個工會."為此,經上級批准,他在哈軍工首創教育工作者協會,並由老教授周鳴■擔任協會主席.
許多專家、教授,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要求入黨的人增多了.為此他親自召集會議,向他們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優良傳統作風和黨員的基本條件.他對教授、專家們說:"中國共產黨的大門,永遠是向你們敞開的."
有的老教授感到自己的歷史、社會關係太複雜,懷疑得不到中國共產黨的信任,針對這種顧慮,陳賡親自參加了對兩名表現很好,但社會關係複雜的老教授的審查工作.問題弄清後,他動員保衛部副部長當他們的入黨介紹人,並參加了他們的入黨宣誓儀式.
他說:"我們黨的政策是有成份論,但不唯成份論,重在表現."並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明:"我出身大地主,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當過蔣介石的侍衛參謀,冒著炮火救過蔣介石的命,情況夠複雜的吧!
一個人的出身成份是他自己不能選擇的,但走什麼道路則完全由自己決定.‘馬日’事變的製造者許克祥,出身貧苦家庭,可是他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我們黨內許多人出身不好,但卻堅定地選擇了共產主義道路."一席話,那兩名入黨的教授聽了,連連點頭.
只聽他又接著說道:"我們現在困難還很多,許多人還不適應,你們應該明白你們就是學院的主人,而不是客人.辦好這個學院,要靠兩根柱子來支撐,你們是一根,軍隊老幹部是一根,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