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你們有知識,這是你們的長處.軍隊老幹部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有好的傳統作風,這是他們的長處.我希望兩根柱子齊心協力,都把自己的長處充分發揮出來,共同建設學院."
為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真正做到有職有權,陳賡決定,有關業務方面的領導幹部都要安排專家、教授擔任.
在生活上,陳賡儘可能給專家、教授以優厚的待遇.他自己住小平房,而把一幢最好的樓房作為老教授宿舍,並為他們專建飯廳,請來廚師為他們做飯.為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他還親自抓他們的家屬、子女就業升學等問題.總之,在生活上,陳賡盡一切可能來優待知識分子.
陳賡信任知識分子,重用知識分子,早在他擔任雲南省主席、雲南省軍司令員那短暫的時期,就留下了許多關心、重用知識分子的佳話.如今辦學院陳賡更加注重知識分子,相信他們,重用他們,依靠他們.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德,陳賡的誠摯,深深地打動了知識分子們的心.許多教授、專家視他為"一生最喜愛,最尊敬的親人之一".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對此,有個別老幹部又發出了牢騷:"我們是從機關槍底下爬出來的,他們舒舒服服念了幾年書,為什麼就捧得那麼高?"
聽了這種議論,陳賡嚴厲地批評:"你們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們十年寒窗苦熬出來也不容易呀,現在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知識,你們有嗎?你們是老共產黨員,調你們到這裡來,是讓你們來發揚光榮傳統,來帶作風的,不是來比照顧的,如果你們要爭照顧,那就請退黨嘛!我們應該多看人家的長處,向人家學習,從外行變成內行,而不應爭照顧,來這裡不是來圖享受的!"
一頓嚴厲的批評教育,那些居功自傲、發牢騷的老幹部慚愧地低下了頭.
1954年10月,陳賡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工"院長、政委.工作重點移到北京,但他心裡仍時刻裝著哈軍工.
那時政治運動很多,在每次政治運動中,陳賡對於一切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總是採取堅決保護的態度,不讓隨便給他們戴政治帽子.
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有位老教授在政治上講了錯話,受到群眾批判,學院把這位教授的言論送到北京,請示陳賡要不要給這位老教授戴右派分子的帽子?陳賡回答說:"老教師有點舊思想是難免的,不能要求他們一朝一夕徹底改變,有錯誤也是允許的,老同志也有犯錯誤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位老教授在建院中是有功的,我看算了,不要給他戴什麼帽子啦!"
陳賡一句話,果然使這位老教授免受那場劫難.
一位在解放前研究彈道的專家,曾留學法國,在國民黨兵工署工作過,又曾任國民黨第三戰區的少將專員,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起義,對我軍建設兵工廠、製造槍炮有過貢獻.但他在民航總局任職時,因犯貪污罪在"三反"
時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死緩二年".在籌辦"軍工"時,有位老教授向陳賡講了這個人的情況,提名要他.陳賡聽了,說:"只要是人才,我們就要他,可叫他立功贖罪嘛!"於是,陳賡給當時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打電話,要董老"刀下留人,刀下留情".董老聽了陳賡的解釋,決定叫他立功贖罪,改為監外執行.這位專家被送到哈爾濱,陳賡在老紅樓為他找了一間房子,叫他專門翻譯科技情報資料.他在那裡一面勞動,一面工作,以後被政府特赦.事後這位專家感激不已,視陳賡為一生知己、親人.
凡接觸過陳賡的哈軍工的教師、專家們,無不異口同聲他說:
"陳賡同志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親人.他胸懷坦蕩,肝膽相照.他是真正把知識分子當作自己人看待的.有些老教師談起他來熱淚盈眶,滔滔不絕,感慨萬千!
1958年.在"超英趕美"的口號下,神州大地掀起大躍進狂潮.
頓時,工廠、農村、學校,上至首都、下至偏遠山區,都掀起大煉鋼鐵運動.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男女老幼齊上陣,土法上馬,高爐林立.
這股風吹到了哈爾濱,吹到了軍工學院.在大煉鋼鐵的風潮中,陳賡沒有趕潮流.
"學校總得念書嘛!怎麼搞大煉鋼鐵?這話是不是真是毛主席講的,我有懷疑.毛主席說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科學研究也是生產嘛!我們這個高等學府應該結合教學辦實驗工廠,搞高,精、尖!"
對於來自上級的決策,陳賡歷來不主張不顧實際,盲目執行.戰爭期間,他就多次對毛澤東的決策提出過意見.如今到了和平建設時期,他同樣保持這一貫的風格.
按照他的指示,學院辦了一個實驗工廠,叫"海廠".
他親自抓飛機的設計工作,創立了風動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當時在全國首屈一指,至今仍繼續為飛機的研究設計服務.
在他的督促下,哈軍工各系都搞出了一批科研成果,舉行科研成果展覽,並請來周恩來、賀龍、陳毅、羅榮桓等同志參觀.
在他的親自關心下,在全國高校中"軍工"率先成立了計算機專業,並很快得以發展壯大."如果不是陳質院長親自抓,我校計算機專業是不會發展得這樣快的."事隔多年後,當時計算機專業的負責人慈雲桂感慨他說.
就是這樣,陳賡在大煉鋼鐵的風潮中,絲毫沒有放鬆教學科研工作.他的這些做法受到一些人的指責,甚至有人指責他犯有路線錯誤.
陳賡不以為然.他得到了當時任總書記的鄧小平的稱讚,鄧小平還極力推廣哈軍工搞尖端實驗而不搞大煉鋼鐵的經驗.哈軍工避免了大躍進運動的衝擊,教學、科研搞得紅紅火火,學院技術力量在技術革新中大有發展.國防部長彭德懷於1958年9 月視察軍事工程學院後向軍委和黨中央寫報告說:"軍事工程學院經過四五年的經營,規模很大,在遠東來說,可能是唯一的."錢學森教授參觀後說:"在我國現有條件下,這麼短的時間內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性的軍事技術學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蹟."
陳賡的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專家們的一致肯定和讚揚.
1959年,陳賡開始考慮學院的任務調整問題.他說,各軍(兵)種應該建立自己的工程學院了.11月19日,他給中央軍委寫報告,建議將學院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四個系和空軍、海軍系的五個專科,分給有關軍(兵)種,單獨成立工程學院,除原有空軍系海軍系和新成立的飛彈工程系外,再建原子武器系和電子工程系,將學院的培養目標由維護、使用改為研究、設計製造,並把學制分為基本班(大學本科)和高級班(研究生)
兩個階段,每年招生一千五百人,每年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研究班深造.
中央軍委接受了陳賡的建議.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院校形成了三級分工的新體制:軍事工程學院專門培養研究、設計和製造的工程師;各軍(兵)種的工程學院培養維護和使用的工程師;中級技校培養一般技術幹部.
這種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在陳賡的領導下,哈軍工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熟.戰場上,陳賡是常勝不敗的將軍,如今辦軍校,他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為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真正做到有職有權,陳賡決定,有關業務方面的領導幹部都要安排專家、教授擔任.
在生活上,陳賡儘可能給專家、教授以優厚的待遇.他自己住小平房,而把一幢最好的樓房作為老教授宿舍,並為他們專建飯廳,請來廚師為他們做飯.為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他還親自抓他們的家屬、子女就業升學等問題.總之,在生活上,陳賡盡一切可能來優待知識分子.
陳賡信任知識分子,重用知識分子,早在他擔任雲南省主席、雲南省軍司令員那短暫的時期,就留下了許多關心、重用知識分子的佳話.如今辦學院陳賡更加注重知識分子,相信他們,重用他們,依靠他們.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德,陳賡的誠摯,深深地打動了知識分子們的心.許多教授、專家視他為"一生最喜愛,最尊敬的親人之一".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對此,有個別老幹部又發出了牢騷:"我們是從機關槍底下爬出來的,他們舒舒服服念了幾年書,為什麼就捧得那麼高?"
聽了這種議論,陳賡嚴厲地批評:"你們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們十年寒窗苦熬出來也不容易呀,現在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知識,你們有嗎?你們是老共產黨員,調你們到這裡來,是讓你們來發揚光榮傳統,來帶作風的,不是來比照顧的,如果你們要爭照顧,那就請退黨嘛!我們應該多看人家的長處,向人家學習,從外行變成內行,而不應爭照顧,來這裡不是來圖享受的!"
一頓嚴厲的批評教育,那些居功自傲、發牢騷的老幹部慚愧地低下了頭.
1954年10月,陳賡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工"院長、政委.工作重點移到北京,但他心裡仍時刻裝著哈軍工.
那時政治運動很多,在每次政治運動中,陳賡對於一切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總是採取堅決保護的態度,不讓隨便給他們戴政治帽子.
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有位老教授在政治上講了錯話,受到群眾批判,學院把這位教授的言論送到北京,請示陳賡要不要給這位老教授戴右派分子的帽子?陳賡回答說:"老教師有點舊思想是難免的,不能要求他們一朝一夕徹底改變,有錯誤也是允許的,老同志也有犯錯誤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位老教授在建院中是有功的,我看算了,不要給他戴什麼帽子啦!"
陳賡一句話,果然使這位老教授免受那場劫難.
一位在解放前研究彈道的專家,曾留學法國,在國民黨兵工署工作過,又曾任國民黨第三戰區的少將專員,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起義,對我軍建設兵工廠、製造槍炮有過貢獻.但他在民航總局任職時,因犯貪污罪在"三反"
時被判處死刑,後改為"死緩二年".在籌辦"軍工"時,有位老教授向陳賡講了這個人的情況,提名要他.陳賡聽了,說:"只要是人才,我們就要他,可叫他立功贖罪嘛!"於是,陳賡給當時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打電話,要董老"刀下留人,刀下留情".董老聽了陳賡的解釋,決定叫他立功贖罪,改為監外執行.這位專家被送到哈爾濱,陳賡在老紅樓為他找了一間房子,叫他專門翻譯科技情報資料.他在那裡一面勞動,一面工作,以後被政府特赦.事後這位專家感激不已,視陳賡為一生知己、親人.
凡接觸過陳賡的哈軍工的教師、專家們,無不異口同聲他說:
"陳賡同志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親人.他胸懷坦蕩,肝膽相照.他是真正把知識分子當作自己人看待的.有些老教師談起他來熱淚盈眶,滔滔不絕,感慨萬千!
1958年.在"超英趕美"的口號下,神州大地掀起大躍進狂潮.
頓時,工廠、農村、學校,上至首都、下至偏遠山區,都掀起大煉鋼鐵運動.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男女老幼齊上陣,土法上馬,高爐林立.
這股風吹到了哈爾濱,吹到了軍工學院.在大煉鋼鐵的風潮中,陳賡沒有趕潮流.
"學校總得念書嘛!怎麼搞大煉鋼鐵?這話是不是真是毛主席講的,我有懷疑.毛主席說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科學研究也是生產嘛!我們這個高等學府應該結合教學辦實驗工廠,搞高,精、尖!"
對於來自上級的決策,陳賡歷來不主張不顧實際,盲目執行.戰爭期間,他就多次對毛澤東的決策提出過意見.如今到了和平建設時期,他同樣保持這一貫的風格.
按照他的指示,學院辦了一個實驗工廠,叫"海廠".
他親自抓飛機的設計工作,創立了風動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當時在全國首屈一指,至今仍繼續為飛機的研究設計服務.
在他的督促下,哈軍工各系都搞出了一批科研成果,舉行科研成果展覽,並請來周恩來、賀龍、陳毅、羅榮桓等同志參觀.
在他的親自關心下,在全國高校中"軍工"率先成立了計算機專業,並很快得以發展壯大."如果不是陳質院長親自抓,我校計算機專業是不會發展得這樣快的."事隔多年後,當時計算機專業的負責人慈雲桂感慨他說.
就是這樣,陳賡在大煉鋼鐵的風潮中,絲毫沒有放鬆教學科研工作.他的這些做法受到一些人的指責,甚至有人指責他犯有路線錯誤.
陳賡不以為然.他得到了當時任總書記的鄧小平的稱讚,鄧小平還極力推廣哈軍工搞尖端實驗而不搞大煉鋼鐵的經驗.哈軍工避免了大躍進運動的衝擊,教學、科研搞得紅紅火火,學院技術力量在技術革新中大有發展.國防部長彭德懷於1958年9 月視察軍事工程學院後向軍委和黨中央寫報告說:"軍事工程學院經過四五年的經營,規模很大,在遠東來說,可能是唯一的."錢學森教授參觀後說:"在我國現有條件下,這麼短的時間內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性的軍事技術學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蹟."
陳賡的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專家們的一致肯定和讚揚.
1959年,陳賡開始考慮學院的任務調整問題.他說,各軍(兵)種應該建立自己的工程學院了.11月19日,他給中央軍委寫報告,建議將學院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四個系和空軍、海軍系的五個專科,分給有關軍(兵)種,單獨成立工程學院,除原有空軍系海軍系和新成立的飛彈工程系外,再建原子武器系和電子工程系,將學院的培養目標由維護、使用改為研究、設計製造,並把學制分為基本班(大學本科)和高級班(研究生)
兩個階段,每年招生一千五百人,每年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研究班深造.
中央軍委接受了陳賡的建議.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院校形成了三級分工的新體制:軍事工程學院專門培養研究、設計和製造的工程師;各軍(兵)種的工程學院培養維護和使用的工程師;中級技校培養一般技術幹部.
這種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在陳賡的領導下,哈軍工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熟.戰場上,陳賡是常勝不敗的將軍,如今辦軍校,他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