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起來反抗一切舊勢力和一切權威,並且自己就願意先為青年斬除荊棘,受了一切創傷也不灰心;可是,我覺得他又好像蔑視一切,對一切人都懷有疑慮和敵
意,仿佛青年也是他的敵人,就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敵人似的。總之,我以為他是很矛盾的,同時也認為他是很難接近的人。雖然,那時我和未名社的韋素園、台
靜農、李霽野等都很接近,也常常聽他們談魯迅先生,並且知道直接受魯迅先生
的指導,他對他們的幫助是很大和非常真誠的,但我並沒有改變我的看法。我
主觀上所以這樣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性格,除了根據片面的印象之外,也還由於
讀他陸續發表的散文詩的緣故。但現在分析起來,主要的,還是因為我還不能
從社會的觀點去分析和理解他的思想與作品的原故。"我覺得馮氏本來對於魯
迅的理解,並不錯誤的;魯迅本來是性格矛盾,而且帶有濃重的個人主義氣息
的,連他自己也這麼說的。雪峰要承認自己的理解不夠,甚而以為自己錯誤,倒
反有點畫蛇添足了呢。他說:"在柔石的心目中,魯迅先生簡直就是他的一個慈
愛的塾師,或甚至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卻並非一個偉大的人物,而魯迅先生也是
像一個父親似地對待他的。"這話其實也只說對了一半。
馮氏引了如次的一段話(這段話,是魯迅用以反駁《列寧青年》中對他的
批判,他們舉了魯迅在《野草》中《影的告別》作例證,指責他的悲觀和虛無):
這回是引了我的《影的告別》,說我是虛無派。因為'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
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就斷定共產主義的黃金世界裡,4我也不願
去'了。但我倒先要問,真的只看將來的黃金世界的麼?這麼早,這麼容易將
黃金世界預約給人們,可仍舊有些不確實,在我看來,就不免有些空虛,還是
不大可靠!"馮氏接著便說:"魯迅說到後面的兩句,還顯得很興奮,可是,像這
樣的反擊,經過幾次談話之後,我就知道,這在魯迅先生往往只是脫口而出的話罷了。這些話,使人覺得他在說出口之前,沒有經過深思,所以,也不能發現新的意思,只覺得他不過重複一遍自己的老意見而已。因此,他的這種反擊,也就顯然不夠有力。"我的看法,恰巧和他不相同,我們只要看魯迅的《墳》的《後記》和《自選集自序》,就可以知道他對於過去的幻滅,對於現實的悲觀, 乃是從苦痛的經驗中得來,並非脫口而出,而對將來的"樂觀",取保留的態度,那才是一個思想家正確的態度,正視現實,不作空洞的樂觀想法。人類,
離開理想社會的出現,還遠得很;"失望"之為"虛妄",與"希望"同;魯迅本來認為"希望"也是"虛妄"的。革命家過分樂觀,過分把天下事看得十分容易, 每每操之過急,反而變成"徒善不足以為政"的。我覺得魯迅的反擊頗有力量,而且最踏實的。
我最反對馮氏所下對於《野草》和《彷徨》的評論。他說:"我以為《野草》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和他同時寫的《華蓋集》及其續編的雜文有不同的特點。《華蓋集》及其續編是魯迅極其猛烈的社會戰鬥的記敘,所表現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很健康的,這是說他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但《野草》則更多地表現了魯迅的內心矛盾的交戰和痛苦的叫聲,其中的思想,就不能當作魯迅的社會思想的代表來看,因為它表現得很隱晦,同時作為思想的著作來看,在魯迅的著作裡面,也並不占那麼重要的地位。並且其中好幾篇作品, 無論在思想上在感情上都是個人主義的,而且陰暗的,有虛無感的,悲觀而絕望的。自然,這種虛無和絕望的感情,同時又被魯迅自己在否定著,他同自己的虛無和絕望鬥爭,這是在同一作品中都看得出來的,但鬥爭的結果怎樣呢? 還是有著虛無和絕望,總之是矛盾,個人主義本身的矛盾。又如對於《彷徨》, 我以為藝術上的成熟,是超過《吶喊》的,但不僅戰鬥性不如《吶喊》,就是氣魄也沒有《吶喊》大,而其中如《在酒樓上》和《孤獨者》是太傷感了。"我卻以為在魯迅一生的作品中,《野草》是最好的一種,也可以說是最接近尼釆思想的。魯迅作品中,有使人百讀不厭的,《野草》便是其中之一〔朱自清先生也曾這麼
說過〉。
魯迅的小說中,《在酒樓上》,可說是最成功的一篇,正如他自己所推薦的《孔乙己》一樣。文藝原不免有宣傳的作用,但文藝性的高下,並不由於宣傳
性濃淡來決定的。魯迅說過:"我自然相信有將來,不過將來究竟如何美麗光明,卻還沒有怎樣去想過。倘說是怎麼樣才能到達那將來,我是以為要更著重現在,無論現在怎麼黑暗,卻不想離開。我向來承認進化論,以為推翻了黑暗的現狀,改革現在,將來總會比現在好,將來就沒有黑暗了麼?到將來再說,現在總須先改革,將來實行什麼主義好,我也沒有去想過;但我以為實行什麼主義,是應該說現在應該實行什麼主義的。"這話,本來說得很切實的。
魯迅先生定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重要的一頁,我這部《年譜》:或許對千百年後的史家有點用處。一開頭,我就說我並不是一個最適當的魯迅傳記作
魯迅評貨
氣.;
,
,《\ 、'寸
者。但那幾位最適當的魯迅傳作者,如許壽裳、孫伏園、周作人,都不曾動筆。
許廣平的作傳能力,也頗可懷疑〕。而替魯迅作了傳的王士菁,無論史才、史識、史筆,都是不及格的,只寫了一部亂糟糟的傳記(許廣平在跋尾中只能隱
隱約約說了一句),比日本人的《魯迅傳》都不如呢。鄭學稼的《魯迅正傳》,更
是胡說八道;那種書,也只能讓^出版社去刊行的。我也和孫伏園一樣,以為有待於林辰的《魯迅傳》的產生的。我自己呢,也就試試看,把巳經收集了的史料整理起來的。我承認我可能說錯,卻可以說是由於自己的識力不夠, 但決不是有意來歪曲。
著筆之初,我就知道其中有若干要點,一定不會為若干人士所同意的。(八)魯迅並不是聖人,他的思想本來有若干矛盾的,思想上的矛盾,並無礙於其在文學史上的偉大的。一定要把這些矛盾之點掩蓋起來;或是加以曲解,
讓矛盾解消掉,那是魯迅所不會同意的。魯迅讚許劉半農送他的對聯:"魏晉文章","托尼學說",那就一切歪解都沒有用了。 我們得承認魯迅自始至終是"同路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是共產黨員,否則我們就無從解釋魯迅回復徐懋庸的公開信以及他寫給胡風的幾封信了。作為一個"同路人", 魯迅在革命道路的貢獻也是同樣偉大的。((:)若干文化運動,如大眾語運動,手頭字運動,都不是魯迅所領導的,一定要把這些文化工作寫在魯迅史中,對於他,也只能算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諷刺。(^)我再三說到魯迅所攻擊的人士 ,有時他批評得非常尖刻;那一類人,也只是《儒林外史》中的腐迂書生,卻不一定是"壞蛋"。即如他所攻擊最利害的顧頡剛氏,也是(我個人對於顧氏的印象,卻和周作人先生所說的差不多,並不同意魯迅的說法〉。這些為若干人士所不能同意的要點,我卻不能不老實寫出來,就因為我要保留史人的公正立場,不想阿附曲從某一種的說法的。
意,仿佛青年也是他的敵人,就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敵人似的。總之,我以為他是很矛盾的,同時也認為他是很難接近的人。雖然,那時我和未名社的韋素園、台
靜農、李霽野等都很接近,也常常聽他們談魯迅先生,並且知道直接受魯迅先生
的指導,他對他們的幫助是很大和非常真誠的,但我並沒有改變我的看法。我
主觀上所以這樣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性格,除了根據片面的印象之外,也還由於
讀他陸續發表的散文詩的緣故。但現在分析起來,主要的,還是因為我還不能
從社會的觀點去分析和理解他的思想與作品的原故。"我覺得馮氏本來對於魯
迅的理解,並不錯誤的;魯迅本來是性格矛盾,而且帶有濃重的個人主義氣息
的,連他自己也這麼說的。雪峰要承認自己的理解不夠,甚而以為自己錯誤,倒
反有點畫蛇添足了呢。他說:"在柔石的心目中,魯迅先生簡直就是他的一個慈
愛的塾師,或甚至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卻並非一個偉大的人物,而魯迅先生也是
像一個父親似地對待他的。"這話其實也只說對了一半。
馮氏引了如次的一段話(這段話,是魯迅用以反駁《列寧青年》中對他的
批判,他們舉了魯迅在《野草》中《影的告別》作例證,指責他的悲觀和虛無):
這回是引了我的《影的告別》,說我是虛無派。因為'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
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就斷定共產主義的黃金世界裡,4我也不願
去'了。但我倒先要問,真的只看將來的黃金世界的麼?這麼早,這麼容易將
黃金世界預約給人們,可仍舊有些不確實,在我看來,就不免有些空虛,還是
不大可靠!"馮氏接著便說:"魯迅說到後面的兩句,還顯得很興奮,可是,像這
樣的反擊,經過幾次談話之後,我就知道,這在魯迅先生往往只是脫口而出的話罷了。這些話,使人覺得他在說出口之前,沒有經過深思,所以,也不能發現新的意思,只覺得他不過重複一遍自己的老意見而已。因此,他的這種反擊,也就顯然不夠有力。"我的看法,恰巧和他不相同,我們只要看魯迅的《墳》的《後記》和《自選集自序》,就可以知道他對於過去的幻滅,對於現實的悲觀, 乃是從苦痛的經驗中得來,並非脫口而出,而對將來的"樂觀",取保留的態度,那才是一個思想家正確的態度,正視現實,不作空洞的樂觀想法。人類,
離開理想社會的出現,還遠得很;"失望"之為"虛妄",與"希望"同;魯迅本來認為"希望"也是"虛妄"的。革命家過分樂觀,過分把天下事看得十分容易, 每每操之過急,反而變成"徒善不足以為政"的。我覺得魯迅的反擊頗有力量,而且最踏實的。
我最反對馮氏所下對於《野草》和《彷徨》的評論。他說:"我以為《野草》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和他同時寫的《華蓋集》及其續編的雜文有不同的特點。《華蓋集》及其續編是魯迅極其猛烈的社會戰鬥的記敘,所表現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很健康的,這是說他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但《野草》則更多地表現了魯迅的內心矛盾的交戰和痛苦的叫聲,其中的思想,就不能當作魯迅的社會思想的代表來看,因為它表現得很隱晦,同時作為思想的著作來看,在魯迅的著作裡面,也並不占那麼重要的地位。並且其中好幾篇作品, 無論在思想上在感情上都是個人主義的,而且陰暗的,有虛無感的,悲觀而絕望的。自然,這種虛無和絕望的感情,同時又被魯迅自己在否定著,他同自己的虛無和絕望鬥爭,這是在同一作品中都看得出來的,但鬥爭的結果怎樣呢? 還是有著虛無和絕望,總之是矛盾,個人主義本身的矛盾。又如對於《彷徨》, 我以為藝術上的成熟,是超過《吶喊》的,但不僅戰鬥性不如《吶喊》,就是氣魄也沒有《吶喊》大,而其中如《在酒樓上》和《孤獨者》是太傷感了。"我卻以為在魯迅一生的作品中,《野草》是最好的一種,也可以說是最接近尼釆思想的。魯迅作品中,有使人百讀不厭的,《野草》便是其中之一〔朱自清先生也曾這麼
說過〉。
魯迅的小說中,《在酒樓上》,可說是最成功的一篇,正如他自己所推薦的《孔乙己》一樣。文藝原不免有宣傳的作用,但文藝性的高下,並不由於宣傳
性濃淡來決定的。魯迅說過:"我自然相信有將來,不過將來究竟如何美麗光明,卻還沒有怎樣去想過。倘說是怎麼樣才能到達那將來,我是以為要更著重現在,無論現在怎麼黑暗,卻不想離開。我向來承認進化論,以為推翻了黑暗的現狀,改革現在,將來總會比現在好,將來就沒有黑暗了麼?到將來再說,現在總須先改革,將來實行什麼主義好,我也沒有去想過;但我以為實行什麼主義,是應該說現在應該實行什麼主義的。"這話,本來說得很切實的。
魯迅先生定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重要的一頁,我這部《年譜》:或許對千百年後的史家有點用處。一開頭,我就說我並不是一個最適當的魯迅傳記作
魯迅評貨
氣.;
,
,《\ 、'寸
者。但那幾位最適當的魯迅傳作者,如許壽裳、孫伏園、周作人,都不曾動筆。
許廣平的作傳能力,也頗可懷疑〕。而替魯迅作了傳的王士菁,無論史才、史識、史筆,都是不及格的,只寫了一部亂糟糟的傳記(許廣平在跋尾中只能隱
隱約約說了一句),比日本人的《魯迅傳》都不如呢。鄭學稼的《魯迅正傳》,更
是胡說八道;那種書,也只能讓^出版社去刊行的。我也和孫伏園一樣,以為有待於林辰的《魯迅傳》的產生的。我自己呢,也就試試看,把巳經收集了的史料整理起來的。我承認我可能說錯,卻可以說是由於自己的識力不夠, 但決不是有意來歪曲。
著筆之初,我就知道其中有若干要點,一定不會為若干人士所同意的。(八)魯迅並不是聖人,他的思想本來有若干矛盾的,思想上的矛盾,並無礙於其在文學史上的偉大的。一定要把這些矛盾之點掩蓋起來;或是加以曲解,
讓矛盾解消掉,那是魯迅所不會同意的。魯迅讚許劉半農送他的對聯:"魏晉文章","托尼學說",那就一切歪解都沒有用了。 我們得承認魯迅自始至終是"同路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是共產黨員,否則我們就無從解釋魯迅回復徐懋庸的公開信以及他寫給胡風的幾封信了。作為一個"同路人", 魯迅在革命道路的貢獻也是同樣偉大的。((:)若干文化運動,如大眾語運動,手頭字運動,都不是魯迅所領導的,一定要把這些文化工作寫在魯迅史中,對於他,也只能算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諷刺。(^)我再三說到魯迅所攻擊的人士 ,有時他批評得非常尖刻;那一類人,也只是《儒林外史》中的腐迂書生,卻不一定是"壞蛋"。即如他所攻擊最利害的顧頡剛氏,也是(我個人對於顧氏的印象,卻和周作人先生所說的差不多,並不同意魯迅的說法〉。這些為若干人士所不能同意的要點,我卻不能不老實寫出來,就因為我要保留史人的公正立場,不想阿附曲從某一種的說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