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紹興九年( 1139 )元旦,宋廷正式宣告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為了不激起民憤,南宋政府將許多情況進行了隱瞞,不敢將全部內容公布於眾,和議有以下這些條款:

  一、宋帝向金國皇帝稱臣;

  二、金朝賜與劉豫所占據的河南、陝西等地;

  三、金朝歸還徽宗和皇太后;

  四、南宋每年向金朝貢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 五萬匹。

  在宋金談判過程中,金朝使者曾經有好幾次暗示可將欽宗與皇太后一齊送回南宋,但南宋代表卻對這個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對金使的暗示裝聾作啞,惟恐避之不及。

  紹興九年(1139)正月,因求和獲得成功,高宗宣布大赦天下,以盛筵慶賀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以此來欺騙國人,表現一片國泰民安的和平景況。高宗為了“與民同歡 ”,還命令文武百官進獻賀表,並用加官進爵的手段軟化反對議和的武臣。抗戰派將領吳 等人義憤填膺,拒絕向高宗進獻賀表,以示對議和的抗議。

  正月十二日,宋廷赦書傳送到鄂州岳府。岳飛授意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道著名的《謝講和赦表 》。張節夫性格豪邁,極講氣節,他用非常詼諧譏諷的筆調,明褒實貶的手法,將岳飛和自己對於敵人的憤恨、故土的眷戀和議和的憤懣,從筆下流淌,寫成了一篇悲壯激越、氣勢雄渾的傑作。謝表的大意是這樣的:

  我們國家經歷了長期的艱難困苦,如今和金國議和,作為暫時的策略,為求得拯救國家危難,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獲得一時的平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長遠來看 ,這畢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議和並不能保證誰護得了國家的尊嚴,保得了我國人民的安 寧。……我有幸生活在這個和平時期,能夠看到講和這樣的大事。但是,我作為國家大將,對國家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不僅自己感到慚愧,在全軍將士面前我也覺得很愧疚。而且,我還時常過多地擔憂,經常感到不解,不知道敵人為什麼會答應議和。我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想此事一定有詐。我還有一個顧慮,我擔心即使我們對金國卑躬曲膝,言聽計從,並且增加貨幣來達成和議,結果金國也不會領我們這份情,反倒會得寸進尺地侵略我們大宋的利益。因此,我願意制定奪取全勝的謀略,希望在收復兩河失地後,再迅速地收復燕雲等故國土地,最後達到為國復仇雪恥的目的。我向天發誓,一定要金人跪拜稱臣!

  這一封“賀表 ”,深沉而有力地表達了南宋人民受壓抑的抗金呼聲,因此立即被人民互相傳誦 。“賀表”剛送往臨安,岳飛就接到了聖旨,升遷為開府儀詞之司。岳飛很難接受這樣的榮譽,他接連上書,要求皇上收回成命。可是心虛的高宗堅決不允,他連續下詔書,提出種種理由,說什麼軍隊在岳飛的統治之下,軍容整齊,軍威大振,國家也日漸平和強盛,正是因為岳飛的緣故,才能順利地達到議和的目的。高宗將議和達成的許多功勞歸到力主抗金的岳飛頭上,以榮華富貴來遮掩岳飛的嘴巴。但是岳飛一向對賣國求和深惡痛絕,因主和派一手把持朝政,意見不被接 納,只好對此事採取退避的態度,然而高宗卻將議和的成功的很大一部分歸結於岳飛頭上,如果接受了官職,就是把恥辱當成了光榮,對一生氣節高尚的岳飛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污辱,岳飛又怎麼甘心接受這樣的賞賜呢?

  在奏書當中,岳飛不僅表示出對國家大事強烈的憤慨,而且他對官職堅決的推辭所表現出來的正義凜然,對那幫因賣國得逞,正在歌舞歡慶的高宗君臣來說,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而岳飛身為宋朝十萬雄師的統帥,在投降之氣四處蔓延,投降派苛且偷安,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依然不忘北伐大志,時時刻刻地想著復國讎,雪國恥的宏願,在歷史上立起一道不朽的愛國主義的歷史豐碑。這對南宋愛國的廣大人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而對秦檜等人,卻如芒刺在背,一心為國的岳飛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大有不拔不快之意。至此,主和派和抗金派之間的裂痕更深了。

  南宋史冊列入了岳飛幾次上書力辭官職的事實,並且,岳飛的事跡在宋朝國土的大街小巷中廣為流傳。岳飛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受封,只是出於內心的真實,而決沒有標新立意、譁眾取寵的意圖,這一切主要是告訴高宗,告訴秦檜等人,議和只是一個暫時的策略,不是長久安邦之計,說不定什麼時候金軍就會 撕毀和約,大舉侵宋了,所以只有加強防備,增強國家的實力,防不測於未然,才是最上策。岳飛是非常有遠見的,他超出了現實,看得很遠,具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是一個極其出色的軍事家。

  岳飛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而且在詩詞上表現得也很有才華,他的詞在民間流傳很廣,字裡行間充滿了激越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堅決抗金、收復國土的宏大志向。前面提到的《滿江紅》就抒發了這種強烈的情感。而另一首名為《小重山》的詞,卻是以一種低沉憂鬱的筆調將內心的愁悶傾訴出來。

  這首詞是在高宗和金國達成議和後寫的。岳飛對投降派賣國自賤的作法表示了無比的憤慨,卻又無法阻止他們求和的腳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高宗等人滿臉堆笑地將國家的財物捧給金國侵略者,他心裡的滋味是難以說清的。面對這一切,他食不知味,睡不安眠,日夜為國思慮。

  一天晚上,岳飛又無法入眠了,因想著復國大計渺無希望,就在屋子裡來回踱步。心裡的話沒人傾聽,他只好提起筆,在紙上寫下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窗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搖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

  這首詞的上闋寫的是:夜裡無法成眠,悄悄起床後看到四周的景色,觸動了滿懷的心事。夜深人靜的夜裡,四處都是靜悄悄的,只有田野里傳來的小蟲的鳴叫聲。夢裡我又回到了故園,是多麼的快樂和欣喜啊。可是醒來後,才知道那只是一場夢,而窗外明朗的月亮正高高地掛在天空,傾瀉出如水的月光。

  下闋是寫壯志難酬、心事無人能解的鬱悶。為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我東征西討,奮鬥了那麼久,連頭髮都熬白了,可是故鄉的松竹盼我也盼老了,我回家的路卻依然受阻。我心裡有許多話想說,可是知音太少,沒人能夠真正地理解我的心情。雖然想彈支曲子排遣愁緒 ,可是即使將弦撥斷了 ,又有誰能明了呢?

  岳飛為抗金大業付出了許多心血,可是卻不為高宗等人所接納,北伐之路屢屢受阻,因此難免有曲高和寡、知音難求的感慨,“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是一聲多麼沉重的嘆息啊。

  八、挺進中原 十年功毀

  果不出岳飛所料,金朝之所以和宋朝議和,只是為了麻痹南宋朝廷,好及時調整策略,看好時機,再大舉進攻南宋,達到將宋國吞併的目的。而南宋統治者們卻依然樂陶陶地沉醉在議和的喜悅之中,根本沒有料到金朝會有此一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