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為了壓制不同的政員,培植得力親信,增強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更快地進行議和活動,高宗決定更換宰相和執政官。朝中所有對實現議和活動的對立的大臣,高宗都一一罷免了,如王庶、趙鼎和劉大中這些礙事的人物都被趕下了台。秦檜爬上了相位,竭力地擴大自己的黨羽,將那些素日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官職罷了,而那些善於說好話、阿諛奉承的僕人卻不斷地獲得升遷。
對於秦檜等人的議和行動,從黎民百姓到朝廷官員,反對抗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譴責和譏諷洶湧而來,令議和派防不勝防,堵又堵不上。當時任中書舍人的勾龍如淵,是一個善於見風使舵的小人,他看 到秦檜為此焦慮不安,便在一個深夜裡,悄悄地溜進秦檜府中。兩人在一起密謀了很長時間。勾龍如淵向秦檜建議說 :“相公為國家大事,盡心盡力,但是各種非議紛紛而來,令人深感不平。面對這樣的情況,相公不如重新選擇御使台官和御使諫官,平息這些對相公不利的言論,這樣相公行動起來就方便多了 。”秦檜對這個提議感到無比滿意,立刻就將勾龍如淵提升為御史中承。宋朝的御史台官和諫官控制著朝野言論,可以約束朝中官員的評議時政得失的言論自由。自從勾龍如淵當上御史台的長官以後,台、諫官便失去了公正的自由,而成為秦檜控制輿論,為自己服務的一個工具,也成為打擊異黨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秦檜身為朝廷宰相,獨攬中樞大權,但是由於當年曾被高宗罷過相,被閒置的緣故,剛上台時還不敢放開膽子做事,心裡還有所顧忌。於是,他想出許多法子來試探皇上的心意。一天,他避開眾人,對皇帝說 :“皇上,關於議和這件事,如果皇上已經下決心一定要和金進行議和,那麼,請皇上只與臣商量,不要讓別人插手,否則只會增加議和的困難 。”高宗撫著鬍鬚,點頭稱是。秦檜還是不放心,說請皇上好好地考慮三天再作決定。三天後,他又要皇上再仔細地考慮三天。又過了三天後,高宗對他表現出了非常信任的態度,這才寬了秦檜的心。接著,他拿出早已思 慮成熟的議和方案,奉獻給皇上,並且提出要由他來專門負責議和這件事情,不許別人插手。對於這一切,皇上都應允了,秦檜這下可高興壞了,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高宗將國內的事情安置好後,又派王倫再次前往金國。王倫出使金國前,高宗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要用謙和的態度,適當的話語,向女真貴族政權表示出宋朝屈服議和的誠意,並要求金朝派使臣赴南宋,具體商議議和條款。
紹興八年夏天 ,金熙宗答應派遣使臣攜帶《 國書》隨王倫前往南宋。
關於金朝將派使臣到宋朝來談判的消息傳到國內後,朝中頓時激起了一片反對的聲浪。有的大臣說,這只不過是金人打著議和的幌子對宋國進行敲榨,索取數百萬金幣歲貢的機會罷了,岳飛也說這只不過是金人的緩兵之計,企圖遮蓋住想完全吞併宋國的野心而已,文武百官對此紛紛提出反對意見。
高宗對這越來越高的反對之聲,雖然絲毫沒有放在心上,但是也有幾分害怕起來。在朝臣面前,他又施出那套演戲的伎倆,做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說:“ 先帝的靈柩 ,還遠在異國他鄉,雖然等上幾年,再將它迎回,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皇太后年事已高,我日夜思念,盼望著骨肉早一日能夠團聚。這 就是我委屈求全的緣故啊 。”
秦檜在旁也趕緊附和,說什麼皇上委屈自己,為了孝道而招來罵名,實在是難得啊。高宗和秦檜想用封建社會非常看重的“孝道”來遮掩議和活動的真正目的,但是,稍微動些腦筋,就發現有許多問題很難作出一個合理恰當的解析。
高宗似乎表現出非常地重視骨肉親情,但是在屢次的談話中,他只提到已過世的徽帝和年邁的皇太后,卻從來也沒提到過他的同胞兄弟聖淵皇帝?這分明顯示出高宗對欽宗回國的有意迴避。由此可以看出,為了保住帝位,不讓欽宗回來,這是一個秘而不宣的重要談判條件,也是高宗追求議和的真正目的。但是,無論高宗的理由多麼地勉強,文武百官也毫無阻止他行動的辦法。
終於,十一月,金熙宗派“詔諭江南使”張通古攜帶詔書,和南宋使臣一同到了宋朝。金朝使臣極其傲慢無禮,視南宋國家尊嚴於不顧,對宋國不稱國,只稱江南,將金熙宗的詔書不稱“ 國信 ”而稱“詔諭 ”,宋國的名譽根本就談不上了。就連秦檜這種無視人格國格的人,也感到這麼卑微的稱呼對文官武將們難以交待。而且,按金國的規定,高宗必須面北跪拜張通古,雙手接過金國詔書,捧著詔書舉過頭頂稱臣。過去劉豫只是當了金國的“子皇帝 ”,如今高 自願從帝位降到臣子的地位,比劉豫更加卑辱,由此可見高宗為了議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一時間舉國上下議論紛紛,群情激奮,掀起了反對議和的高潮。就連退閒的李綱、謫貶的張俊輒也以極大的憤慨,上書反對和議。還有許多愛國將領、官員,也顧不上觸犯龍顏,紛紛上奏章對這種賣國的舉動加以指摘,如高宗親信的殿前司主將楊沂中,也出來說,對於接受敵軍的書信,不應該施行這樣的大禮,否則難以對朝中大將作交待。秘書省校書郎范如圭除了與別人聯名上奏外,還單獨寫信斥責宰相秦檜,指出秦檜卑鄙無恥的行為 ,說照此行事 ,秦檜必定會“遺臭萬世”。
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的奏章,就是一篇聲討投降主義的雄文。他將滿腔怒火訴諸於紙上,言詞鋒利,連高宗也一起罵了。他指出高宗忘了國恨家仇,含垢忍恥,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尊嚴,連天下人的尊嚴也一齊喪失了。他大大地將秦檜貶斥了一通,主張將主管議和之事的秦檜、孫近和宋使王倫一同斬首,以平息天下人的怒氣。這篇正氣凜然的文章,很快便在民間流傳開了,並且被大量地刊印出來,極大地振奮了民心。金朝統治者出重金將副本買到後,讀後也大為震驚。
臨安城沸騰起來了。軍民在大街小巷,奔走相告,怒氣瀰漫在城中,街上四處貼滿了醒目的榜貼 :“秦 相公是奸細 !”聲討秦檜之聲一浪高過一浪。秦檜嚇得晝夜難眠,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上表請求皇上治罪。高宗被這種情形氣壞了,立刻將英勇無畏的胡銓遣送到昭州,表示永不再復用。宋朝開國皇帝曾立下規矩,即不得殺言事官,所以這種處罰,已經是最嚴厲的一種。從這件事情上,高宗感到必須採取措施,壓制這種抗議的呼聲。為了懲一儆百,高宗下詔告戒百官,不准任何人再用“ 謠言 ”來阻攔議和“大計”的進行。
強制高壓的手段,無法壓住朝野的正義之聲,因此,一來顧忌到自己皇帝的身份,二來也顧慮到民眾的憤怒,年底,高宗藉口給徽宗守喪,由首相秦檜代表他向金國使臣張通古行跪拜禮。氣焰囂張的金使,在當前緊張的形勢下,不得不降低原來訂好的禮節規格,接受了議和。
對於秦檜等人的議和行動,從黎民百姓到朝廷官員,反對抗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譴責和譏諷洶湧而來,令議和派防不勝防,堵又堵不上。當時任中書舍人的勾龍如淵,是一個善於見風使舵的小人,他看 到秦檜為此焦慮不安,便在一個深夜裡,悄悄地溜進秦檜府中。兩人在一起密謀了很長時間。勾龍如淵向秦檜建議說 :“相公為國家大事,盡心盡力,但是各種非議紛紛而來,令人深感不平。面對這樣的情況,相公不如重新選擇御使台官和御使諫官,平息這些對相公不利的言論,這樣相公行動起來就方便多了 。”秦檜對這個提議感到無比滿意,立刻就將勾龍如淵提升為御史中承。宋朝的御史台官和諫官控制著朝野言論,可以約束朝中官員的評議時政得失的言論自由。自從勾龍如淵當上御史台的長官以後,台、諫官便失去了公正的自由,而成為秦檜控制輿論,為自己服務的一個工具,也成為打擊異黨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秦檜身為朝廷宰相,獨攬中樞大權,但是由於當年曾被高宗罷過相,被閒置的緣故,剛上台時還不敢放開膽子做事,心裡還有所顧忌。於是,他想出許多法子來試探皇上的心意。一天,他避開眾人,對皇帝說 :“皇上,關於議和這件事,如果皇上已經下決心一定要和金進行議和,那麼,請皇上只與臣商量,不要讓別人插手,否則只會增加議和的困難 。”高宗撫著鬍鬚,點頭稱是。秦檜還是不放心,說請皇上好好地考慮三天再作決定。三天後,他又要皇上再仔細地考慮三天。又過了三天後,高宗對他表現出了非常信任的態度,這才寬了秦檜的心。接著,他拿出早已思 慮成熟的議和方案,奉獻給皇上,並且提出要由他來專門負責議和這件事情,不許別人插手。對於這一切,皇上都應允了,秦檜這下可高興壞了,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高宗將國內的事情安置好後,又派王倫再次前往金國。王倫出使金國前,高宗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要用謙和的態度,適當的話語,向女真貴族政權表示出宋朝屈服議和的誠意,並要求金朝派使臣赴南宋,具體商議議和條款。
紹興八年夏天 ,金熙宗答應派遣使臣攜帶《 國書》隨王倫前往南宋。
關於金朝將派使臣到宋朝來談判的消息傳到國內後,朝中頓時激起了一片反對的聲浪。有的大臣說,這只不過是金人打著議和的幌子對宋國進行敲榨,索取數百萬金幣歲貢的機會罷了,岳飛也說這只不過是金人的緩兵之計,企圖遮蓋住想完全吞併宋國的野心而已,文武百官對此紛紛提出反對意見。
高宗對這越來越高的反對之聲,雖然絲毫沒有放在心上,但是也有幾分害怕起來。在朝臣面前,他又施出那套演戲的伎倆,做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說:“ 先帝的靈柩 ,還遠在異國他鄉,雖然等上幾年,再將它迎回,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皇太后年事已高,我日夜思念,盼望著骨肉早一日能夠團聚。這 就是我委屈求全的緣故啊 。”
秦檜在旁也趕緊附和,說什麼皇上委屈自己,為了孝道而招來罵名,實在是難得啊。高宗和秦檜想用封建社會非常看重的“孝道”來遮掩議和活動的真正目的,但是,稍微動些腦筋,就發現有許多問題很難作出一個合理恰當的解析。
高宗似乎表現出非常地重視骨肉親情,但是在屢次的談話中,他只提到已過世的徽帝和年邁的皇太后,卻從來也沒提到過他的同胞兄弟聖淵皇帝?這分明顯示出高宗對欽宗回國的有意迴避。由此可以看出,為了保住帝位,不讓欽宗回來,這是一個秘而不宣的重要談判條件,也是高宗追求議和的真正目的。但是,無論高宗的理由多麼地勉強,文武百官也毫無阻止他行動的辦法。
終於,十一月,金熙宗派“詔諭江南使”張通古攜帶詔書,和南宋使臣一同到了宋朝。金朝使臣極其傲慢無禮,視南宋國家尊嚴於不顧,對宋國不稱國,只稱江南,將金熙宗的詔書不稱“ 國信 ”而稱“詔諭 ”,宋國的名譽根本就談不上了。就連秦檜這種無視人格國格的人,也感到這麼卑微的稱呼對文官武將們難以交待。而且,按金國的規定,高宗必須面北跪拜張通古,雙手接過金國詔書,捧著詔書舉過頭頂稱臣。過去劉豫只是當了金國的“子皇帝 ”,如今高 自願從帝位降到臣子的地位,比劉豫更加卑辱,由此可見高宗為了議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一時間舉國上下議論紛紛,群情激奮,掀起了反對議和的高潮。就連退閒的李綱、謫貶的張俊輒也以極大的憤慨,上書反對和議。還有許多愛國將領、官員,也顧不上觸犯龍顏,紛紛上奏章對這種賣國的舉動加以指摘,如高宗親信的殿前司主將楊沂中,也出來說,對於接受敵軍的書信,不應該施行這樣的大禮,否則難以對朝中大將作交待。秘書省校書郎范如圭除了與別人聯名上奏外,還單獨寫信斥責宰相秦檜,指出秦檜卑鄙無恥的行為 ,說照此行事 ,秦檜必定會“遺臭萬世”。
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的奏章,就是一篇聲討投降主義的雄文。他將滿腔怒火訴諸於紙上,言詞鋒利,連高宗也一起罵了。他指出高宗忘了國恨家仇,含垢忍恥,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尊嚴,連天下人的尊嚴也一齊喪失了。他大大地將秦檜貶斥了一通,主張將主管議和之事的秦檜、孫近和宋使王倫一同斬首,以平息天下人的怒氣。這篇正氣凜然的文章,很快便在民間流傳開了,並且被大量地刊印出來,極大地振奮了民心。金朝統治者出重金將副本買到後,讀後也大為震驚。
臨安城沸騰起來了。軍民在大街小巷,奔走相告,怒氣瀰漫在城中,街上四處貼滿了醒目的榜貼 :“秦 相公是奸細 !”聲討秦檜之聲一浪高過一浪。秦檜嚇得晝夜難眠,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上表請求皇上治罪。高宗被這種情形氣壞了,立刻將英勇無畏的胡銓遣送到昭州,表示永不再復用。宋朝開國皇帝曾立下規矩,即不得殺言事官,所以這種處罰,已經是最嚴厲的一種。從這件事情上,高宗感到必須採取措施,壓制這種抗議的呼聲。為了懲一儆百,高宗下詔告戒百官,不准任何人再用“ 謠言 ”來阻攔議和“大計”的進行。
強制高壓的手段,無法壓住朝野的正義之聲,因此,一來顧忌到自己皇帝的身份,二來也顧慮到民眾的憤怒,年底,高宗藉口給徽宗守喪,由首相秦檜代表他向金國使臣張通古行跪拜禮。氣焰囂張的金使,在當前緊張的形勢下,不得不降低原來訂好的禮節規格,接受了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