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偽齊垮台後,許多金、偽齊軍紛紛投往宋軍,有投奔岳家軍的,也有投奔沿江許多其他駐軍的。敵軍的分化瓦解,既削弱了敵人的力量,也增強了宋軍的力量,從而也證實了岳飛的判斷,目前確實是一個北伐的好機會。然而膽小怕事的高宗卻將岳家軍看得牢牢的,不許向防區外跨出一步。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麼從身邊溜開,岳飛心裡焦慮難安,坐臥難眠。
當時的宰相是趙鼎,面對這樣的形勢,趙鼎也向高宗極力陳述出兵北伐的好處,他說:朝中大部分的士大夫都說中原有收復的可能,只要能夠及時出兵。如果按兵不動,不僅會錯失良機,而且將會引起不少的非議。
可是任憑臣子們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高宗就是不理不睬,堅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他只想緊緊地抓住這微弱的議和的希望,早日實現議和,這一天他已經盼了很久很久。面對趙鼎的勸說,他並不往心裡去,並且還不加掩飾地對趙鼎說:你不用擔心朝野 的議論,到如今,太上皇的梓棺、皇太后、淵聖皇帝(趙桓)都不曾回來,如果不和金國議和,他們就永遠也回不來。
宋高宗不顧一切反對,把與金國議和當作一切政治、軍事活動的中心。至此,一場議和和反議和的鬥爭,在南宋統治集團內部展開了。
七、和戰對峙 岳飛抗命
自紹興八年開始的四年之間,在南宋朝廷中,抗戰派和投降派的鬥爭表現得空前激烈。高宗和秦檜串通一氣,赤裸裸地推行投降政策,他們原以為議和不會有多大困難,但是實際上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高宗屈膝求和的政策,既違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地主階級大多數人的意願,所以支持他的力量是極其微弱的。但是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宋高宗手中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戰與和,只在他一念之間,沒有人可以阻攔。
朝廷中分成兩個旗幟鮮明的營壘。抗戰派以岳飛、韓世忠為代表,他們熱愛故土,痛恨侵略國土、踐踏家園的金人,為國家擔憂,為人民著想,始終以堅強的意志對抗投降派的賣國主張。而投降派則是為了各自的目的,聚攏到一起,從中謀取自己所想得到的利益。如高宗,這個居於權力頂峰的皇帝,為了保住帝位,不惜解除精忠報國的將領的兵權,不惜降低身份向金求和,只為能坐穩那個名副其實的皇帝寶座;而秦檜,作為金國派到宋朝的奸細,想為金國立功的心思已不止存在一天兩天,而是積蓄了很久,所以當高宗表現出與金國議和的趨勢,他就想盡辦法跟著高宗, 照著高宗的眼色辦事;還有的人或出於害怕,或出於對高官厚祿的貪慾,不一而足,但卻是同一個鼻孔出氣,聲同一氣地反對與金朝作軍事上的對抗。
反對講和的奏章和書札,就像雪片一樣飛往朝廷,抗金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高宗賣國求和的行動陷入了異常艱難的處境,但是,他議和的主意已定,決心利用他的權力,將這件不甚高明的事堅持到底。
得到王倫回來匯報的金國答應議和的消息後,高宗感到他非常需要培植一個得力助手,好給他增添力量,順利地完成“議和”這項“偉大的事業 ”。因此高宗很快地拜秦檜為尚書右僕射、宰相兼樞密使。這是高宗一項重要的部署,即要秦檜出面負起全權處理與金議和的責任,同時也是向金朝統治者表明,由秦檜主持議和一事,應該是值得信賴的吧!
雖然朝中最重要的決定權是由皇帝掌握著,但是軍事大權是掌握在很有聲望的韓世忠、岳飛等人手中,因此投降派不得不有所顧忌。為了籠絡人心,高宗召掌握兵權的韓世忠、岳飛和張俊到朝廷,以便對他們進行說服工作。
一天,岳飛正在家中和官僚討論當前的國家形勢,對高宗、秦檜等人的投降活動大為憤慨,這時,有皇上差遣的人帶來金字牌快遞的命令,要岳飛即刻起程,往宮中議事。岳飛明白高宗議和的主張已定,再勸說 也沒有多大效果,於是只想拖延前行,他一再地向高宗請求,說近來身體不好,希望能夠退隱山林。最後看躲不過去,只好在九月底,趕到了臨安。
君臣相見時,在高宗面前,岳飛也絲毫不作讓步。他坦白地對高宗說 :“對金人不可相信,不能夠一味地等待議和。議和是下策,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不加抵抗地對金國屈膝,一定會被後人嘲笑的 。”面對高宗,岳飛大義凜然地說出自己的見解,高宗啞口無言,無語以對,場面非常尷尬。岳飛再次提出出兵北伐,收復國土的計劃,企圖能讓陷入議和這個漩渦中的高宗回心轉意。
韓世忠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將領,很久以前他就已經向高宗提出北伐,對於高宗的議和,他早就在心裡憋了一肚子的火。所以這次應召入朝,他更是直言不諱地將自己的看法和盤倒出,言詞激烈,態度激昂,面對最高統治者,絲毫也不畏懼。召見之後,韓世忠壓抑不住滿腔的悲憤,又接連上書十多封,旗幟鮮明地反對議和,主張大舉北伐,並表明如果朝廷出兵,他願意擔當這個重任。一片愛國之心躍然紙上,令人為之讚嘆。
而另一個大將張俊,卻表現得與岳飛、韓世忠兩人絕然不同。張俊本就是膽小怕事的人,就像那牆頭的草,東風來便往西邊倒,西風來便往東邊倒,毫無 主見。當他知道高宗堅決要議和的意圖後,為了贏得高宗的寵信,就抓住各種時機,對議和活動大加讚賞,以討得高宗和秦檜的歡顏。在淮西發生兵變的時候,張俊嚇破了膽,擅自逃離了盱眙。為這件事他一直提心弔膽的,生怕高宗治他的罪。有一段時間,他弄不清楚朝廷的動向,為逃避擅自逃離駐地的罪責,抹去這個不光彩的污點,他曾神情激昂地對高宗打包票,說什麼他將和岳飛等人的軍隊合在一起,大破金軍,報效國家。但是,當岳飛等將領為北伐一事與議和派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卻遠遠地逃開,將從前的誓言忘了個一乾二淨。對敵人的畏懼,對榮華富貴的欲求,使他一頭扎到高宗和秦檜的投降派圈子裡,做了高宗身後又一條搖尾乞憐的哈巴狗。由於張俊的及時轉變,令高宗大為滿意,並對張俊大加讚賞,從此,張俊就成了朝中最受寵幸的大將。
岳飛憑著出色的戰績,官職越升越高,年紀輕輕就已經列入了宋朝高級官員的隊伍。在宋朝的五大元帥中,岳飛原先的資歷最淺。當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升任節度使時,他的官職還非常卑微,但在短短的幾年內,岳飛的戰功和聲望都超過了他們,在皇上心中嶽飛的地位也越來越重,這就令韓世忠和張俊忌妒不已,心中暗暗不平。為了顧全抗金大局,岳飛盡力和他們友好相處,並且先後給他們寫了幾十封書信, 對他們的戰功大加讚賞,並表示對他們的無比欽佩之意。可是這兩個人對岳飛友好的表示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那一封封言詞懇切的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鎮壓洞庭湖農民起義軍後,岳飛將繳來的車船各送一輛給他們,車船裝備齊全,外型美觀。韓世忠高興地接受了,於是同岳飛握手言歡,而且由於在抗金上持同樣的態度,因此就一同站在了抗金派的隊伍里。而張俊收到那艘長三十丈、高五丈的巨船,認為岳飛在有意地炫耀戰功,心裡更加痛恨岳飛了。因此,在這場投降派與抗戰派的鬥爭中,張俊則有意地排擠和陷害岳飛,以發泄個人私憤。
當時的宰相是趙鼎,面對這樣的形勢,趙鼎也向高宗極力陳述出兵北伐的好處,他說:朝中大部分的士大夫都說中原有收復的可能,只要能夠及時出兵。如果按兵不動,不僅會錯失良機,而且將會引起不少的非議。
可是任憑臣子們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高宗就是不理不睬,堅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他只想緊緊地抓住這微弱的議和的希望,早日實現議和,這一天他已經盼了很久很久。面對趙鼎的勸說,他並不往心裡去,並且還不加掩飾地對趙鼎說:你不用擔心朝野 的議論,到如今,太上皇的梓棺、皇太后、淵聖皇帝(趙桓)都不曾回來,如果不和金國議和,他們就永遠也回不來。
宋高宗不顧一切反對,把與金國議和當作一切政治、軍事活動的中心。至此,一場議和和反議和的鬥爭,在南宋統治集團內部展開了。
七、和戰對峙 岳飛抗命
自紹興八年開始的四年之間,在南宋朝廷中,抗戰派和投降派的鬥爭表現得空前激烈。高宗和秦檜串通一氣,赤裸裸地推行投降政策,他們原以為議和不會有多大困難,但是實際上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高宗屈膝求和的政策,既違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地主階級大多數人的意願,所以支持他的力量是極其微弱的。但是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宋高宗手中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戰與和,只在他一念之間,沒有人可以阻攔。
朝廷中分成兩個旗幟鮮明的營壘。抗戰派以岳飛、韓世忠為代表,他們熱愛故土,痛恨侵略國土、踐踏家園的金人,為國家擔憂,為人民著想,始終以堅強的意志對抗投降派的賣國主張。而投降派則是為了各自的目的,聚攏到一起,從中謀取自己所想得到的利益。如高宗,這個居於權力頂峰的皇帝,為了保住帝位,不惜解除精忠報國的將領的兵權,不惜降低身份向金求和,只為能坐穩那個名副其實的皇帝寶座;而秦檜,作為金國派到宋朝的奸細,想為金國立功的心思已不止存在一天兩天,而是積蓄了很久,所以當高宗表現出與金國議和的趨勢,他就想盡辦法跟著高宗, 照著高宗的眼色辦事;還有的人或出於害怕,或出於對高官厚祿的貪慾,不一而足,但卻是同一個鼻孔出氣,聲同一氣地反對與金朝作軍事上的對抗。
反對講和的奏章和書札,就像雪片一樣飛往朝廷,抗金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高宗賣國求和的行動陷入了異常艱難的處境,但是,他議和的主意已定,決心利用他的權力,將這件不甚高明的事堅持到底。
得到王倫回來匯報的金國答應議和的消息後,高宗感到他非常需要培植一個得力助手,好給他增添力量,順利地完成“議和”這項“偉大的事業 ”。因此高宗很快地拜秦檜為尚書右僕射、宰相兼樞密使。這是高宗一項重要的部署,即要秦檜出面負起全權處理與金議和的責任,同時也是向金朝統治者表明,由秦檜主持議和一事,應該是值得信賴的吧!
雖然朝中最重要的決定權是由皇帝掌握著,但是軍事大權是掌握在很有聲望的韓世忠、岳飛等人手中,因此投降派不得不有所顧忌。為了籠絡人心,高宗召掌握兵權的韓世忠、岳飛和張俊到朝廷,以便對他們進行說服工作。
一天,岳飛正在家中和官僚討論當前的國家形勢,對高宗、秦檜等人的投降活動大為憤慨,這時,有皇上差遣的人帶來金字牌快遞的命令,要岳飛即刻起程,往宮中議事。岳飛明白高宗議和的主張已定,再勸說 也沒有多大效果,於是只想拖延前行,他一再地向高宗請求,說近來身體不好,希望能夠退隱山林。最後看躲不過去,只好在九月底,趕到了臨安。
君臣相見時,在高宗面前,岳飛也絲毫不作讓步。他坦白地對高宗說 :“對金人不可相信,不能夠一味地等待議和。議和是下策,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不加抵抗地對金國屈膝,一定會被後人嘲笑的 。”面對高宗,岳飛大義凜然地說出自己的見解,高宗啞口無言,無語以對,場面非常尷尬。岳飛再次提出出兵北伐,收復國土的計劃,企圖能讓陷入議和這個漩渦中的高宗回心轉意。
韓世忠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將領,很久以前他就已經向高宗提出北伐,對於高宗的議和,他早就在心裡憋了一肚子的火。所以這次應召入朝,他更是直言不諱地將自己的看法和盤倒出,言詞激烈,態度激昂,面對最高統治者,絲毫也不畏懼。召見之後,韓世忠壓抑不住滿腔的悲憤,又接連上書十多封,旗幟鮮明地反對議和,主張大舉北伐,並表明如果朝廷出兵,他願意擔當這個重任。一片愛國之心躍然紙上,令人為之讚嘆。
而另一個大將張俊,卻表現得與岳飛、韓世忠兩人絕然不同。張俊本就是膽小怕事的人,就像那牆頭的草,東風來便往西邊倒,西風來便往東邊倒,毫無 主見。當他知道高宗堅決要議和的意圖後,為了贏得高宗的寵信,就抓住各種時機,對議和活動大加讚賞,以討得高宗和秦檜的歡顏。在淮西發生兵變的時候,張俊嚇破了膽,擅自逃離了盱眙。為這件事他一直提心弔膽的,生怕高宗治他的罪。有一段時間,他弄不清楚朝廷的動向,為逃避擅自逃離駐地的罪責,抹去這個不光彩的污點,他曾神情激昂地對高宗打包票,說什麼他將和岳飛等人的軍隊合在一起,大破金軍,報效國家。但是,當岳飛等將領為北伐一事與議和派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卻遠遠地逃開,將從前的誓言忘了個一乾二淨。對敵人的畏懼,對榮華富貴的欲求,使他一頭扎到高宗和秦檜的投降派圈子裡,做了高宗身後又一條搖尾乞憐的哈巴狗。由於張俊的及時轉變,令高宗大為滿意,並對張俊大加讚賞,從此,張俊就成了朝中最受寵幸的大將。
岳飛憑著出色的戰績,官職越升越高,年紀輕輕就已經列入了宋朝高級官員的隊伍。在宋朝的五大元帥中,岳飛原先的資歷最淺。當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升任節度使時,他的官職還非常卑微,但在短短的幾年內,岳飛的戰功和聲望都超過了他們,在皇上心中嶽飛的地位也越來越重,這就令韓世忠和張俊忌妒不已,心中暗暗不平。為了顧全抗金大局,岳飛盡力和他們友好相處,並且先後給他們寫了幾十封書信, 對他們的戰功大加讚賞,並表示對他們的無比欽佩之意。可是這兩個人對岳飛友好的表示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那一封封言詞懇切的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鎮壓洞庭湖農民起義軍後,岳飛將繳來的車船各送一輛給他們,車船裝備齊全,外型美觀。韓世忠高興地接受了,於是同岳飛握手言歡,而且由於在抗金上持同樣的態度,因此就一同站在了抗金派的隊伍里。而張俊收到那艘長三十丈、高五丈的巨船,認為岳飛在有意地炫耀戰功,心裡更加痛恨岳飛了。因此,在這場投降派與抗戰派的鬥爭中,張俊則有意地排擠和陷害岳飛,以發泄個人私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