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湖東土匪最大的一支是由曹成領導的。曹成擅長射箭,他手下有七萬多人,精兵約三萬人。經過幾次戰役,在岳飛軍隊的窮追猛打之下,曹軍已無招架之力,最後只好接受新近前來湖南路的韓世忠的招安。剩下的三支土匪軍也很快地解散了。
岳家軍轉成湖南、廣西和廣東三路,往返追奔數千里,擊潰了兵力上占優勢的曹成軍,完全出乎人們 的預料。新到任的湖廣宣撫使李綱稱讚岳飛“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 ”。斷言他將成為中興之名將。岳飛因功遷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官銜,被命屯戍長江中游重鎮江州,成為大戰略防區的軍士長官 。“鎮江、建康、江州,皆大帥重兵 。”這時,岳飛才滿30歲,已經能夠與老將劉光世(44歲)、韓世忠(44歲)、張俊(47歲)相提並論了。
次年春,高宗命岳飛前往江西鎮壓虔 (今江西贛縣)、吉(今江西吉安)的“盜寇”。這盜寇其實是對起義農民的誣衊之詞。建炎四年以來,由於金軍追擊隆太后,竄入江西,沿途燒殺;加之護送隆 太后的禁軍也形同強盜,從而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岳飛作為南宋上層統治者的一員,自覺地鎮壓了這一次農民起義。
這時,岳飛兵力已達18000人,朝廷命令岳飛軍1萬人屯江州,3000人屯廣州,5000人仍留虔州。此時岳飛已成為朝中令人刮目相看的風雲人物。這年夏天,高宗特召岳飛赴臨安(即今杭州)。岳飛帶長子岳雲從九江出發,沿水路到了臨安。九月十三日,岳飛父子入殿受到高宗召見。高宗對岳飛嘉獎了一番,除了賞賜鞍馬、戰袍等外,特賜岳飛一面錦旗,上繡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岳飛的官銜又有了升遷,被授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 復遷為江南西路舒蘄州制復使,在江州建置制置使司。岳飛掌管的軍事防區更加擴大了,跨越長江南北,自舒州(今安徽潛山)、金蘄州(今湖北蘄春),直聯中原腹地,方圓達數百里。
而岳家軍最深入人心的不是他們的戰功,而是他們嚴格的軍紀。在軍紀方面,岳家軍是卓而不群的。岳飛的出身和經歷,使他熟知百姓受軍隊欺壓、士卒受將領欺凌的痛苦,對腐敗的軍紀軍風深惡痛絕。自脫離杜充的羈絆,獨立掌管幾千人之日起,他就重視對部下的管教和隊伍的整頓。岳飛不惜用鐵的手段,來維護軍隊的紀律和聲譽。岳家軍每到一地,岳飛必定親率十餘騎,周邊巡視,檢查軍紀執行情況。
有一次行軍,岳飛發現沿途一所新蓋的店屋上缺少一片茅草,便立刻傳問店主。店主說,軍隊並沒有打擾過百姓,這裡本來就缺少一片茅草。岳飛不相信,於是下令追查,終於找到一個馬軍。馬軍承認上馬時不慎,弄下來一束茅草。經店主苦苦求情,那個馬軍才沒有被斬首,但重責100軍棍卻是免不了的。
岳家軍行經鄉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戶門外,百姓開門接納,兵士也不敢進屋。早晨啟程時,民家屋外堆放的草葦依然如舊。有一次路過吉州廬陵縣,一些軍士借宿廛市的民家。天亮以後,為主人灑掃門庭、洗滌盆碗,然後整裝出發。知州要為岳飛送行,岳飛 卻早已混跡於士兵之中不見了。
經過成年累月嚴格的軍紀實踐,岳家軍漸漸概括出兩句著名的口號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嚴厲的軍法約束著官兵,使他們不敢為非作歹,凡是踐踏民間禾稼、買商品壓低價值等等,都必斬無赦。有的兵士因為取民戶一縷麻,立刻被斬首。駐紮江州時,有個士兵向湖口縣人項某買些薪草,項某自願少收二文錢,這個士兵一直不肯,說 :“我可以用二文錢換我的腦袋嗎?”
岳飛認為,治軍務必有個“嚴”字。他治軍雖嚴,卻嚴而不酷。有一次,他看見提轄官鞭打軍士,就立刻制止,說只要教訓教訓他就可以了。岳飛對待部屬嚴中有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與士卒同甘苦。自己以身作則 ,“一錢不私藏 ”,嚴禁部將剋扣軍俸。他平日時常和最下等的軍士共餐,酒肉一定均分部屬,如果酒太少,就攙水共啜。行軍時,逢軍士露宿,自己也不入館舍;出征時,命妻子遍訪將士親屬噓寒問暖;戰鬥時,時常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營中有傷病兵士時,岳飛則親手為他們調藥,親自慰問。全軍同心同力,每次舉行抗金誓師,岳飛談到祖國的禍難,往往熱淚橫流,全軍戰士無不受其感動,紛紛表示願效死力。
岳飛的努力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後來幕僚黃縱看 到一名士兵,在寒冷的天氣只穿一件單麻布衫,問起情由,這個士兵回答說 :“別的軍隊都剋扣軍俸,還強迫士兵作絲棉襖,自己雖然穿得暖,家眷不免挨凍受餓。岳相公則不然,不剋扣一文錢,俸錢聽憑士兵自由支配。我因家口多,花銷大,又不是長官剋扣我,有什麼可以怨憂的呢 ?” 像岳飛這樣平明正直的統帥,必然贏得將士的信任和愛戴。
紹興四年(1134年),宋金雙方軍事處於對峙的勢態。南宋政府十分重視江淮地區的防禦,在建康、鎮江分別設置帥府,屯兵十萬,由老將韓世宗等統率重兵駐守,東線“可恃以安”。
吳玠兩兄弟守川陝,於這一年冬取得了仙人關大捷,擊退了兀朮統率的十萬大軍的進攻,此後5年,金軍未敢輕舉妄動。西線穩住了。
敵人的目標轉向中線——長江中游的防區。前一年冬,兀朮會合李成的二萬偽軍,在開封西北的羊馳崗同宋軍會戰。李橫、牛皋等軍沒有鎧甲,被金方的重甲騎兵擊潰。宋軍從此一蹶不振,到十月為止,不僅伊陽的鳳牛山寨、鄧州(今河南鄧縣)、隨州、襄陽府等重要據點相繼失陷,連處在第二線的鄭州也被敵軍攻占。
襄陽和郢州的失守,使南宋長江防線形成巨大缺口。劉豫得意忘形,準備在下一年,即紹興四年麥熟 後,大舉南下。李成還派使者去洞庭湖,企圖聯合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夾攻,先占荊湖,再順江東下,消滅南宋政權。
面對中線防禦出現的新情況,南宋最高統治階層憂心忡忡。有人提議讓岳飛駐防鄂州,擔當中線防守的主帥。朝廷沒有同意,認為岳飛資歷尚淺,結果派了資歷較高的神武前軍統制駐屯鄂州,仍讓岳飛屯戍長江中游另一重鎮江州。
在岳飛得到李成和楊麼起義軍聯合行動的情報後,認為只有力爭在紹興四年麥收前,先發制人,破李成,復襄漢,才能粉碎偽齊南北夾擊的計劃,並提出了收復襄陽六郡,北伐中原的外線作戰計劃。岳飛非常有遠見,謀略高人一等,他認為要安定兩湖民心,穩住中線,必須收復襄陽六郡;要拔掉嵌入江淮與川陝之間的楔子,恢復兩地聯繫,必須奪回襄陽六郡;要恢復中原實現中興大業,也必須收復襄陽六郡。高宗極其認真地看待岳飛的方案,就收復襄漢的戰事,和臣子們多次進行詳細的討論。最後,高宗決定由岳飛出師,劉光世派兵增援,神武前軍統制仍按早先的布置,牽制楊麼起義軍。
紹興四年(1134)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蘄制置使兼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渡江北伐。但在這之前,三省、樞密院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 ,系中央最高行政部門;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 ),給岳飛的這次出征規定了不得越出六州軍界、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等五個“不得”的限制。由此可看出,高宗此次舉動不過是為了守住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他擔心岳飛的力量從此強大起來,因此不敢完全放手讓岳飛去行動。對此,岳飛心裡難免有所不滿,但是既獲允許渡江北上,岳飛還是很高興的,這是向恢復中原跨出的第一步。
岳家軍轉成湖南、廣西和廣東三路,往返追奔數千里,擊潰了兵力上占優勢的曹成軍,完全出乎人們 的預料。新到任的湖廣宣撫使李綱稱讚岳飛“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 ”。斷言他將成為中興之名將。岳飛因功遷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官銜,被命屯戍長江中游重鎮江州,成為大戰略防區的軍士長官 。“鎮江、建康、江州,皆大帥重兵 。”這時,岳飛才滿30歲,已經能夠與老將劉光世(44歲)、韓世忠(44歲)、張俊(47歲)相提並論了。
次年春,高宗命岳飛前往江西鎮壓虔 (今江西贛縣)、吉(今江西吉安)的“盜寇”。這盜寇其實是對起義農民的誣衊之詞。建炎四年以來,由於金軍追擊隆太后,竄入江西,沿途燒殺;加之護送隆 太后的禁軍也形同強盜,從而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岳飛作為南宋上層統治者的一員,自覺地鎮壓了這一次農民起義。
這時,岳飛兵力已達18000人,朝廷命令岳飛軍1萬人屯江州,3000人屯廣州,5000人仍留虔州。此時岳飛已成為朝中令人刮目相看的風雲人物。這年夏天,高宗特召岳飛赴臨安(即今杭州)。岳飛帶長子岳雲從九江出發,沿水路到了臨安。九月十三日,岳飛父子入殿受到高宗召見。高宗對岳飛嘉獎了一番,除了賞賜鞍馬、戰袍等外,特賜岳飛一面錦旗,上繡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岳飛的官銜又有了升遷,被授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 復遷為江南西路舒蘄州制復使,在江州建置制置使司。岳飛掌管的軍事防區更加擴大了,跨越長江南北,自舒州(今安徽潛山)、金蘄州(今湖北蘄春),直聯中原腹地,方圓達數百里。
而岳家軍最深入人心的不是他們的戰功,而是他們嚴格的軍紀。在軍紀方面,岳家軍是卓而不群的。岳飛的出身和經歷,使他熟知百姓受軍隊欺壓、士卒受將領欺凌的痛苦,對腐敗的軍紀軍風深惡痛絕。自脫離杜充的羈絆,獨立掌管幾千人之日起,他就重視對部下的管教和隊伍的整頓。岳飛不惜用鐵的手段,來維護軍隊的紀律和聲譽。岳家軍每到一地,岳飛必定親率十餘騎,周邊巡視,檢查軍紀執行情況。
有一次行軍,岳飛發現沿途一所新蓋的店屋上缺少一片茅草,便立刻傳問店主。店主說,軍隊並沒有打擾過百姓,這裡本來就缺少一片茅草。岳飛不相信,於是下令追查,終於找到一個馬軍。馬軍承認上馬時不慎,弄下來一束茅草。經店主苦苦求情,那個馬軍才沒有被斬首,但重責100軍棍卻是免不了的。
岳家軍行經鄉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戶門外,百姓開門接納,兵士也不敢進屋。早晨啟程時,民家屋外堆放的草葦依然如舊。有一次路過吉州廬陵縣,一些軍士借宿廛市的民家。天亮以後,為主人灑掃門庭、洗滌盆碗,然後整裝出發。知州要為岳飛送行,岳飛 卻早已混跡於士兵之中不見了。
經過成年累月嚴格的軍紀實踐,岳家軍漸漸概括出兩句著名的口號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嚴厲的軍法約束著官兵,使他們不敢為非作歹,凡是踐踏民間禾稼、買商品壓低價值等等,都必斬無赦。有的兵士因為取民戶一縷麻,立刻被斬首。駐紮江州時,有個士兵向湖口縣人項某買些薪草,項某自願少收二文錢,這個士兵一直不肯,說 :“我可以用二文錢換我的腦袋嗎?”
岳飛認為,治軍務必有個“嚴”字。他治軍雖嚴,卻嚴而不酷。有一次,他看見提轄官鞭打軍士,就立刻制止,說只要教訓教訓他就可以了。岳飛對待部屬嚴中有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與士卒同甘苦。自己以身作則 ,“一錢不私藏 ”,嚴禁部將剋扣軍俸。他平日時常和最下等的軍士共餐,酒肉一定均分部屬,如果酒太少,就攙水共啜。行軍時,逢軍士露宿,自己也不入館舍;出征時,命妻子遍訪將士親屬噓寒問暖;戰鬥時,時常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營中有傷病兵士時,岳飛則親手為他們調藥,親自慰問。全軍同心同力,每次舉行抗金誓師,岳飛談到祖國的禍難,往往熱淚橫流,全軍戰士無不受其感動,紛紛表示願效死力。
岳飛的努力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後來幕僚黃縱看 到一名士兵,在寒冷的天氣只穿一件單麻布衫,問起情由,這個士兵回答說 :“別的軍隊都剋扣軍俸,還強迫士兵作絲棉襖,自己雖然穿得暖,家眷不免挨凍受餓。岳相公則不然,不剋扣一文錢,俸錢聽憑士兵自由支配。我因家口多,花銷大,又不是長官剋扣我,有什麼可以怨憂的呢 ?” 像岳飛這樣平明正直的統帥,必然贏得將士的信任和愛戴。
紹興四年(1134年),宋金雙方軍事處於對峙的勢態。南宋政府十分重視江淮地區的防禦,在建康、鎮江分別設置帥府,屯兵十萬,由老將韓世宗等統率重兵駐守,東線“可恃以安”。
吳玠兩兄弟守川陝,於這一年冬取得了仙人關大捷,擊退了兀朮統率的十萬大軍的進攻,此後5年,金軍未敢輕舉妄動。西線穩住了。
敵人的目標轉向中線——長江中游的防區。前一年冬,兀朮會合李成的二萬偽軍,在開封西北的羊馳崗同宋軍會戰。李橫、牛皋等軍沒有鎧甲,被金方的重甲騎兵擊潰。宋軍從此一蹶不振,到十月為止,不僅伊陽的鳳牛山寨、鄧州(今河南鄧縣)、隨州、襄陽府等重要據點相繼失陷,連處在第二線的鄭州也被敵軍攻占。
襄陽和郢州的失守,使南宋長江防線形成巨大缺口。劉豫得意忘形,準備在下一年,即紹興四年麥熟 後,大舉南下。李成還派使者去洞庭湖,企圖聯合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夾攻,先占荊湖,再順江東下,消滅南宋政權。
面對中線防禦出現的新情況,南宋最高統治階層憂心忡忡。有人提議讓岳飛駐防鄂州,擔當中線防守的主帥。朝廷沒有同意,認為岳飛資歷尚淺,結果派了資歷較高的神武前軍統制駐屯鄂州,仍讓岳飛屯戍長江中游另一重鎮江州。
在岳飛得到李成和楊麼起義軍聯合行動的情報後,認為只有力爭在紹興四年麥收前,先發制人,破李成,復襄漢,才能粉碎偽齊南北夾擊的計劃,並提出了收復襄陽六郡,北伐中原的外線作戰計劃。岳飛非常有遠見,謀略高人一等,他認為要安定兩湖民心,穩住中線,必須收復襄陽六郡;要拔掉嵌入江淮與川陝之間的楔子,恢復兩地聯繫,必須奪回襄陽六郡;要恢復中原實現中興大業,也必須收復襄陽六郡。高宗極其認真地看待岳飛的方案,就收復襄漢的戰事,和臣子們多次進行詳細的討論。最後,高宗決定由岳飛出師,劉光世派兵增援,神武前軍統制仍按早先的布置,牽制楊麼起義軍。
紹興四年(1134)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蘄制置使兼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渡江北伐。但在這之前,三省、樞密院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 ,系中央最高行政部門;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 ),給岳飛的這次出征規定了不得越出六州軍界、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等五個“不得”的限制。由此可看出,高宗此次舉動不過是為了守住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他擔心岳飛的力量從此強大起來,因此不敢完全放手讓岳飛去行動。對此,岳飛心裡難免有所不滿,但是既獲允許渡江北上,岳飛還是很高興的,這是向恢復中原跨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