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建康的收復,使岳飛、岳家軍名聲大振。岳家軍進駐建康城。城中遍地煨燼,街巷和屋宇已面目全非,居民的屍體縱橫,血流通道,很多傷殘者還在呻吟呼號。後來收拾和掩埋殘缺不全的屍骨,竟達七八萬件。此外,還有大批的人口被敵人驅擄過江。這種平時擁有近20萬人口的大城市,遭受了毀滅性的浩劫。
金兀朮渡江南侵,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在南宋愛國軍民的打擊下,金軍從此不敢渡江,從而保證了南方不受戰禍蔓延之害,有利於南方的生產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繼收復建康之後,岳飛提出了扼守兩淮、拱護建 康的建議,為高宗所採納,並受到獎賞。從20歲從軍算起,至建炎四年(1130年)收復建康,岳飛已經度過了8年戎馬生涯。此期間他忠心報國,英勇善戰,為收復國土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掃蕩游寇 屢獲升遷
金朝統治者雖然占領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但是征服不了那裡的人心。黃河兩岸的漢族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金朝統治者的反抗。這種情況使他們十分為難。用武力鎮壓吧,鎮壓了這裡,那裡又出來反抗;放棄占領吧,又不甘心。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花招:在河南、山東一帶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供他們操縱、利用。這樣,他們就可以集中力量加強對黃河以北的統治了。1130年(建炎四年)九月,金朝統治者在南宋的投降官里挑選了一個叫劉豫的人,指定他當傀儡皇帝,國號齊,定都在汴市。歷史上叫作偽齊,設都大名,管領山東、河南等地。同時,金軍首領撻賴,用重金收買原北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以“奸細”的身份打入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之中,從而破壞朝廷內部的團結,破壞南宋的抗金戰鬥。
秦檜是建康人,金軍占領開封后,他被金軍驅擄北去,到了北方後,他卻變節向敵人獻媚,搖尾乞憐。金朝統治者給他封了個“參謀軍事”的官,金軍攻打楚州時,秦檜為敵人出謀劃策,撰寫勸降書,完全背叛了漢族人民和北宋朝廷。建元四年十月,撻賴攻破夢州不久,就將這個養了三年的媚骨漢奸放了。
秦檜歸宋後,利用過去反對屈辱求和的歷史欺世盜名,竭力勸說高宗與金軍講和。紹興六年八月任相後,他提出所謂“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對策。這種分裂國家的投降主義政策,激怒了朝野上下,高宗屢次遣使向金軍投書乞和,金軍均不予理睬,高宗於是將這位與他臭味相投的秦檜罷了相職,並且明確表示永不再起用。其實高宗還是挺器重秦檜的,只是因為乞和不成,只好先將他暫時閒廢了。
由於宋軍在好幾次戰鬥中都獲得了勝利,加上收復了建康,使南宋朝廷對守住長江以南版圖有了信心,軍事爭戰的形勢,表面上有所緩和,金軍兵馬一時沒有南下的跡象。
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統治集團得到稍事喘息的機會後,便把目光轉移到內安上來了。最使統治者頭疼的是那些竄擾不定、結隊剽掠的兵匪游寇。江西、湖南、湖北一帶,成了游寇橫行的天下,他們前後跟進,霸占地盤,洗劫州縣。在游寇為害的情況下,人民頻遭內亂外患之苦,無路可走,紛紛起義,自己建立政權,抗賦稅,保家園,以求得生存。建炎四年二月鼎州(湖南常德)鐘相起義,就是為了反抗游寇孔彥舟而組織起來的。
從穩固南宋政權考慮,游寇這一“腫瘤”必須先行割除,這也是抗金的需要。於是,高宗詔命江南路 招討使張俊為江淮路招討使,要他率軍討平流竄於江西、兩湖地區為患最為嚴重的游寇李成、張用、曹成。
李成已經成為南宋政府的心腹大患 。 李成自稱“李天王 ”,擁眾數十萬,其勢力達到江淮十餘州,曾率兵圍攻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個月,朝廷派出幾名大將皆不能解圍,朝廷為之震動。
高宗命張俊去討伐李成,張俊非常害怕,不敢接受任命。後來高宗對他施加壓力,張俊嚇得魂不附體,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但是他估計自己根本無法取勝,於是想到謀勇兼備的岳飛。他上書朝廷,請求派岳飛與他同往。紹興六年(1131)正月十日,高宗詔命岳飛歸張俊節制,征伐李成。當時高宗鑑於岳飛收復建康及朝野對他的文章稱雀,授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通泰鎮撫使的官階、官職,這是岳飛開始跨入南宋高級將領行列的一個標誌。
張俊先於岳飛到達洪洲。李成的副都統領馬進連營於贛江西岸的西山,屢次下戰書挑戰,張俊畏敵人兵勢盛,整月不許出戰。後來岳飛趕到洪洲,才改變了消極防守的局面。岳飛向張俊建議,由洪洲贛江上游繞到敵後,攻其不備,並且自願擔任先鋒。三月七日,岳飛身披重鎧,帶頭越馬泅渡,於是大家依次過江。雙方進行了大會戰,岳家軍首先突擊馬進的右翼,大敗敵人,馬進逃跑,岳飛搶先追逐。沿途有座小土 橋,岳飛率幾十騎過橋後,土橋坍了,馬進乘機揮軍反撲,岳飛一箭射死敵方的先鋒將,指揮幾十名騎士奮勇死戰。張俊派人修復土橋,大軍繼進,馬進再也支持不住,便逃往筠州。
馬進戰敗後,向北逃竄,尋求李成援助。岳飛連夜率領將士銜枚急行軍,趕到馬進前面,在朱家山埋伏。待馬進的殘部逃到朱家山時,伏兵一鼓作氣舉行了殲滅戰,馬進只剩十幾騎倉皇逃跑。
李成不甘心失敗,留馬進守江州,親自領兵反撲。他命部將商元在洪州新奉縣樓子莊的草山依險設伏。張俊的大軍由小路衝上山頂,殺敗伏兵,奪取險隘,把李成的反撲徹底粉碎了 。此戰使張俊獲得“ 張鐵山”的稱號,其實這主要得力於岳飛等部的奮戰。
這一戰役後,李成損兵折將太多,已無力反攻了。李成逃到洪洲武寧縣,恰好洪水暴漲,殘兵敗將們還來不及渡河,岳家軍已如神兵天降,匪徒們四散奔逃,潰不成軍。李成不敢再在江南停留,到了三月底,江南已無這支匪軍的蹤影了。後來李成逃奔到了偽齊。從此以後,李成不得不收斂自己的野心,心甘情願地匍匐於金朝“子皇帝”劉豫的足下,成為劉豫最得力的爪牙。
戰後,張俊對手下將官極力誇讚岳飛的智謀和膽量,以及平息江淮游寇的功勞。張俊上奏朝廷,以岳 飛為首功。
七月,岳飛被提升為神武副軍都統制,並受命駐守洪州。鎮守洪州一年,岳飛嚴格要求部隊,不許將士騷擾民舍。因此,數萬之眾屯駐南昌,市面上見不到軍人,贏得了當地老百姓和士大夫的尊敬。士大夫常去拜見岳飛,一次,有人問岳飛 :“平下將何時太平?”岳將軍回答得十分乾脆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太平矣 。”
近年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證明了岳飛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將才,於是高宗升遷岳飛為都統制,一方面是對岳飛的獎勵,一方面也是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
紹興二年(1132)正月末,樞密院下令通知岳飛,命令他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今湖南長沙市),擔任知州兼湖東路安撫使、都總官。二月,宋廷又起用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負責剿除湖東的土匪,岳飛等將領都聽他節制。
金兀朮渡江南侵,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在南宋愛國軍民的打擊下,金軍從此不敢渡江,從而保證了南方不受戰禍蔓延之害,有利於南方的生產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繼收復建康之後,岳飛提出了扼守兩淮、拱護建 康的建議,為高宗所採納,並受到獎賞。從20歲從軍算起,至建炎四年(1130年)收復建康,岳飛已經度過了8年戎馬生涯。此期間他忠心報國,英勇善戰,為收復國土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掃蕩游寇 屢獲升遷
金朝統治者雖然占領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但是征服不了那裡的人心。黃河兩岸的漢族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金朝統治者的反抗。這種情況使他們十分為難。用武力鎮壓吧,鎮壓了這裡,那裡又出來反抗;放棄占領吧,又不甘心。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花招:在河南、山東一帶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供他們操縱、利用。這樣,他們就可以集中力量加強對黃河以北的統治了。1130年(建炎四年)九月,金朝統治者在南宋的投降官里挑選了一個叫劉豫的人,指定他當傀儡皇帝,國號齊,定都在汴市。歷史上叫作偽齊,設都大名,管領山東、河南等地。同時,金軍首領撻賴,用重金收買原北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以“奸細”的身份打入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之中,從而破壞朝廷內部的團結,破壞南宋的抗金戰鬥。
秦檜是建康人,金軍占領開封后,他被金軍驅擄北去,到了北方後,他卻變節向敵人獻媚,搖尾乞憐。金朝統治者給他封了個“參謀軍事”的官,金軍攻打楚州時,秦檜為敵人出謀劃策,撰寫勸降書,完全背叛了漢族人民和北宋朝廷。建元四年十月,撻賴攻破夢州不久,就將這個養了三年的媚骨漢奸放了。
秦檜歸宋後,利用過去反對屈辱求和的歷史欺世盜名,竭力勸說高宗與金軍講和。紹興六年八月任相後,他提出所謂“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對策。這種分裂國家的投降主義政策,激怒了朝野上下,高宗屢次遣使向金軍投書乞和,金軍均不予理睬,高宗於是將這位與他臭味相投的秦檜罷了相職,並且明確表示永不再起用。其實高宗還是挺器重秦檜的,只是因為乞和不成,只好先將他暫時閒廢了。
由於宋軍在好幾次戰鬥中都獲得了勝利,加上收復了建康,使南宋朝廷對守住長江以南版圖有了信心,軍事爭戰的形勢,表面上有所緩和,金軍兵馬一時沒有南下的跡象。
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統治集團得到稍事喘息的機會後,便把目光轉移到內安上來了。最使統治者頭疼的是那些竄擾不定、結隊剽掠的兵匪游寇。江西、湖南、湖北一帶,成了游寇橫行的天下,他們前後跟進,霸占地盤,洗劫州縣。在游寇為害的情況下,人民頻遭內亂外患之苦,無路可走,紛紛起義,自己建立政權,抗賦稅,保家園,以求得生存。建炎四年二月鼎州(湖南常德)鐘相起義,就是為了反抗游寇孔彥舟而組織起來的。
從穩固南宋政權考慮,游寇這一“腫瘤”必須先行割除,這也是抗金的需要。於是,高宗詔命江南路 招討使張俊為江淮路招討使,要他率軍討平流竄於江西、兩湖地區為患最為嚴重的游寇李成、張用、曹成。
李成已經成為南宋政府的心腹大患 。 李成自稱“李天王 ”,擁眾數十萬,其勢力達到江淮十餘州,曾率兵圍攻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個月,朝廷派出幾名大將皆不能解圍,朝廷為之震動。
高宗命張俊去討伐李成,張俊非常害怕,不敢接受任命。後來高宗對他施加壓力,張俊嚇得魂不附體,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但是他估計自己根本無法取勝,於是想到謀勇兼備的岳飛。他上書朝廷,請求派岳飛與他同往。紹興六年(1131)正月十日,高宗詔命岳飛歸張俊節制,征伐李成。當時高宗鑑於岳飛收復建康及朝野對他的文章稱雀,授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通泰鎮撫使的官階、官職,這是岳飛開始跨入南宋高級將領行列的一個標誌。
張俊先於岳飛到達洪洲。李成的副都統領馬進連營於贛江西岸的西山,屢次下戰書挑戰,張俊畏敵人兵勢盛,整月不許出戰。後來岳飛趕到洪洲,才改變了消極防守的局面。岳飛向張俊建議,由洪洲贛江上游繞到敵後,攻其不備,並且自願擔任先鋒。三月七日,岳飛身披重鎧,帶頭越馬泅渡,於是大家依次過江。雙方進行了大會戰,岳家軍首先突擊馬進的右翼,大敗敵人,馬進逃跑,岳飛搶先追逐。沿途有座小土 橋,岳飛率幾十騎過橋後,土橋坍了,馬進乘機揮軍反撲,岳飛一箭射死敵方的先鋒將,指揮幾十名騎士奮勇死戰。張俊派人修復土橋,大軍繼進,馬進再也支持不住,便逃往筠州。
馬進戰敗後,向北逃竄,尋求李成援助。岳飛連夜率領將士銜枚急行軍,趕到馬進前面,在朱家山埋伏。待馬進的殘部逃到朱家山時,伏兵一鼓作氣舉行了殲滅戰,馬進只剩十幾騎倉皇逃跑。
李成不甘心失敗,留馬進守江州,親自領兵反撲。他命部將商元在洪州新奉縣樓子莊的草山依險設伏。張俊的大軍由小路衝上山頂,殺敗伏兵,奪取險隘,把李成的反撲徹底粉碎了 。此戰使張俊獲得“ 張鐵山”的稱號,其實這主要得力於岳飛等部的奮戰。
這一戰役後,李成損兵折將太多,已無力反攻了。李成逃到洪洲武寧縣,恰好洪水暴漲,殘兵敗將們還來不及渡河,岳家軍已如神兵天降,匪徒們四散奔逃,潰不成軍。李成不敢再在江南停留,到了三月底,江南已無這支匪軍的蹤影了。後來李成逃奔到了偽齊。從此以後,李成不得不收斂自己的野心,心甘情願地匍匐於金朝“子皇帝”劉豫的足下,成為劉豫最得力的爪牙。
戰後,張俊對手下將官極力誇讚岳飛的智謀和膽量,以及平息江淮游寇的功勞。張俊上奏朝廷,以岳 飛為首功。
七月,岳飛被提升為神武副軍都統制,並受命駐守洪州。鎮守洪州一年,岳飛嚴格要求部隊,不許將士騷擾民舍。因此,數萬之眾屯駐南昌,市面上見不到軍人,贏得了當地老百姓和士大夫的尊敬。士大夫常去拜見岳飛,一次,有人問岳飛 :“平下將何時太平?”岳將軍回答得十分乾脆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太平矣 。”
近年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證明了岳飛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將才,於是高宗升遷岳飛為都統制,一方面是對岳飛的獎勵,一方面也是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
紹興二年(1132)正月末,樞密院下令通知岳飛,命令他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今湖南長沙市),擔任知州兼湖東路安撫使、都總官。二月,宋廷又起用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負責剿除湖東的土匪,岳飛等將領都聽他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