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岳飛的上司樞密官劉浩,命令岳飛去收編一支以吉倩為首領的起義軍。在一天傍晚,岳飛只帶領4名騎兵到吉倩營寨,勸他們參加抗金。吉倩等人表示願意歸順,但又顧慮會被金府殺害,岳飛再三作了保證。不料有個人猝然向岳飛猛撲過來。岳飛眼明手快,順勢把那人打倒,立刻拔出劍來準備搏殺。這一下把其 余的人都給鎮住了。吉倩終於表示降服。最後,岳飛帶領這380人的流寇回到軍中,他們成了岳家軍的基本人馬。岳飛的奇襲,得到了大元帥趙構的賞識,但是,岳飛並沒有因此得到重用 ,僅補了個“ 承信郎”小官。接著,在侍卸林一仗,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
又有一次,岳飛帶領兵士在黃河南岸操練,那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大雪紛紛,連黃河都冰凍了。兵士們正在認真操練,突然岳飛發現大隊金兵騎著馬,踏著冰,從河對岸飛奔過來,勢頭很猛。岳飛沉著地對部下說 :“敵人雖然眾多,但是還不知道我們的虛實。乘他們喘息未定的時刻,大家來痛擊他們 !”說罷,他跳上馬背,帶頭向金兵衝去。一個金將飛馬舞刀而來,岳飛搶先迎擊,一刀砍進他的肌膚一寸多,又抽出刀來,砍下腦袋。戰士們隨著奮勇戰鬥,把金兵打得大敗。這一戰,岳飛和他的部下獲得戰馬幾百匹。
但是岳飛這一支隊伍的零星戰鬥,雖屢有小勝,卻無法改變抗金大局。趙構當了大元帥後,深怕樹大招風,引惹敵人,汪伯彥也竭力慫恿他逃跑。兩人經過密謀,決定先派劉浩領兵南下滑州,揚言要解開封之圍,迷惑金軍,掩護自己逃遁。趙構和汪伯彥在十二月十四日出發時,仍然對軍士隱瞞真相,詭稱南下 湯陰,但是,實際的行軍路線卻是出相州北門,往臨漳(今屬河北)方向進發,採取的是避開金軍的逃跑路線。趙構和汪伯彥等人一路,不打旗號,悄悄地移軍東平、濟州(今山東巨野),直到北宋滅亡,也未向京師推進一步。
岳飛懷著南下解放開封的滿腔熱枕,但作為低級軍官,並不了解元帥府的內幕,也不了解大元帥的卑怯心機。眼看救援開封的計劃已落空,雖然不明不白,卻不得不跟隨著前往大名府。岳飛根本料不到,這次隨軍遠行,與故鄉竟成永別。趙構逃走後不久,金軍包圍了相州,岳飛的家鄉湯陰縣也淪陷了。
趙構到達大名府後,河北的幾支軍隊都向此地集中,宗澤首先趕來,但是身為副元帥的宗澤和汪伯彥的主張卻截然相反。經過激烈的爭論,趙構同汪伯彥私下商議,分兵兩路,宗澤南征,趙構和汪伯彥東逃。年近古稀的宗澤毅然承擔了救援開封的重任,岳飛也成為宗澤的部將。
宗澤領兵同金軍打了十三戰,每戰皆捷。岳飛奮戰疆場,殺敵立功,在宗澤軍中四個多月,立下了不少戰功。
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即位,將靖康二年改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頭一個皇帝,史稱趙構為宋高宗。
高宗在稱帝之際,迫於嚴酷的形勢,不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綱,卻又對黃潛善和汪伯彥言聽計從。李綱積極貫徹抗戰路線,遭到執政的這兩個人的百般刁難,同時毫無主見、膽怯畏縮的高宗採納了汪、黃兩人向東南方後退的主張。
當大元帥府轉移到南京時,岳飛跟隨宗澤隊伍也到了南京。岳飛對年輕的帝王高宗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他處於黃潛善的羈束之下,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因此心裡格外悶悶不樂。他官位不高,不了解朝廷的許多謀議與爭議,但是,從相州逃到北京,又從北京退至南京,皇帝的車駕愈走愈往南的事實,元帥府按兵不發,聽任宗澤孤軍作戰的事實,使他逐漸地明白,朝廷並無認真抗金的打算,只是一味地逃避。於是,他憋不住滿腔怒火,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即《南京上皇帝書》,這封奏章一上,刺痛了黃潛善、汪伯彥,因此被罷了官,第三次離開了軍隊。
那時候,一個愛國將領張所正在招募黃河兩岸的義勇民兵,準備反攻。張所的威信很高,很受軍民的擁護。岳飛經友人介紹,投奔到張所那裡。張所知道岳飛新近觸犯了主和派權臣被削職為民,他也了解岳飛的武藝和勇敢。張所愛才,並不因為岳飛負罪而避嫌,破格地以“國士”的禮節接待岳飛。
張所問岳飛 :“聽說你打仗很勇敢,請你粗略算 一下,你一個人到底能抵擋住多少敵兵?”
岳飛從容答道 :“打仗光憑勇敢是不可靠的。指揮打仗首先要有好的謀略決策。謀,是勝敗的關鍵。因此,指揮員打仗,最怕他無謀。所以最好的作戰方法是智謀取勝 。”
岳飛還分析了宋朝的軍事形勢,他非常有見地指出,京師開封猶如人之心臟,河北如四肢,假如金人一旦盡取河北之地,那麼就意味著人的四肢給截斷,生命也就難保了。聽了這番精闢的見解,張所不禁對岳飛肅然起敬。立即把岳飛從“白身”提拔為“準備將”。岳飛三次從軍,三次受挫 ,這一次才碰上了賞識他的伯樂張所。從此,岳飛獻身戎事,馳騁疆場,揭開了他一生中壯烈的抗金鬥爭活動新篇章。
岳飛的上司統制王彥是南宋著名的“八字軍”首領。由於岳飛主張速戰速決的方針與王彥主張聯絡各地義軍穩紮穩打的方針產生分歧,岳飛與王彥之間產生了裂縫,因此岳飛逕自率部渡河投奔東京留守宗澤去了。依軍法岳飛應當處斬,但是宗澤已知悉岳飛驍勇善戰,嘆息“此將才也 !”但是軍紀如山,又不能姑息遷就。考慮到國事艱危,正是用人之際,最後決定將岳飛留在自己部下,給他立功贖罪的機會。
不久,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孟州(河南孟縣)的汜水關。宗澤當即任命岳飛為“踏白使”(突擊隊長),aaaaa前去迎敵。岳飛感激宗澤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率領500騎兵奮勇殺敵。汜水一戰消滅了幾千金兵,凱旋返回京師。從此岳飛的名聲便在各地傳揚開了,金兵中亦知道宋營中有個名叫岳飛的非常英勇善戰,令人膽戰。後來宗澤正式任命岳飛當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
三、征戰江南 克復建康
那時,形勢對南宋非常有利。
為了保家衛國,各地愛國人民紛紛組織義軍,打擊金軍。退守在共城西山的王彥,已經在太行山發展了一萬多人的武裝力量 。 他們每個人的面部都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因此,這支隊伍稱為“八字軍”。此外,在山西、河北、陝西一帶 ,還有“紅巾軍”。這些義軍給金軍嚴重的打擊 ,牽制了金軍向南進攻的力量。
宗澤認為這是舉行反攻的大好機會。他一心一意地準備渡河北伐。自從到開封后,宗澤先後向高宗上了24道奏疏,懇請高宗回到東京,鼓舞士氣,主持報國讎、復故疆的大計。然而這一道道言辭激切、足以感動木石的奏疏,只要到達應天府或揚州,皆成為廢紙。朝廷回報他的,只有敷衍、嘲笑和呵斥。
這位70高齡的老人,為國為民,盡心盡力,馳騁戰場,忠心耿耿,心力交瘁,卻又遭投降派的壓抑,終於憂憤成疾,一病不起。當岳飛和其他將領到他的病榻前去問候,宗澤鼓勵他們殲滅強敵,恢復故土,完成自己未酬的壯志。眼看著自己的理想一次次地破滅了,宗澤又傷心又氣憤,不由得吟誦起唐代大詩人 杜甫描寫諸葛亮的名句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臨死時,他沒有提及一句家事,只是大聲疾呼 :“過河!過河 !”這一天,開封城裡陰雲密布,到處是軍民嚎啕痛哭之聲。
又有一次,岳飛帶領兵士在黃河南岸操練,那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大雪紛紛,連黃河都冰凍了。兵士們正在認真操練,突然岳飛發現大隊金兵騎著馬,踏著冰,從河對岸飛奔過來,勢頭很猛。岳飛沉著地對部下說 :“敵人雖然眾多,但是還不知道我們的虛實。乘他們喘息未定的時刻,大家來痛擊他們 !”說罷,他跳上馬背,帶頭向金兵衝去。一個金將飛馬舞刀而來,岳飛搶先迎擊,一刀砍進他的肌膚一寸多,又抽出刀來,砍下腦袋。戰士們隨著奮勇戰鬥,把金兵打得大敗。這一戰,岳飛和他的部下獲得戰馬幾百匹。
但是岳飛這一支隊伍的零星戰鬥,雖屢有小勝,卻無法改變抗金大局。趙構當了大元帥後,深怕樹大招風,引惹敵人,汪伯彥也竭力慫恿他逃跑。兩人經過密謀,決定先派劉浩領兵南下滑州,揚言要解開封之圍,迷惑金軍,掩護自己逃遁。趙構和汪伯彥在十二月十四日出發時,仍然對軍士隱瞞真相,詭稱南下 湯陰,但是,實際的行軍路線卻是出相州北門,往臨漳(今屬河北)方向進發,採取的是避開金軍的逃跑路線。趙構和汪伯彥等人一路,不打旗號,悄悄地移軍東平、濟州(今山東巨野),直到北宋滅亡,也未向京師推進一步。
岳飛懷著南下解放開封的滿腔熱枕,但作為低級軍官,並不了解元帥府的內幕,也不了解大元帥的卑怯心機。眼看救援開封的計劃已落空,雖然不明不白,卻不得不跟隨著前往大名府。岳飛根本料不到,這次隨軍遠行,與故鄉竟成永別。趙構逃走後不久,金軍包圍了相州,岳飛的家鄉湯陰縣也淪陷了。
趙構到達大名府後,河北的幾支軍隊都向此地集中,宗澤首先趕來,但是身為副元帥的宗澤和汪伯彥的主張卻截然相反。經過激烈的爭論,趙構同汪伯彥私下商議,分兵兩路,宗澤南征,趙構和汪伯彥東逃。年近古稀的宗澤毅然承擔了救援開封的重任,岳飛也成為宗澤的部將。
宗澤領兵同金軍打了十三戰,每戰皆捷。岳飛奮戰疆場,殺敵立功,在宗澤軍中四個多月,立下了不少戰功。
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即位,將靖康二年改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頭一個皇帝,史稱趙構為宋高宗。
高宗在稱帝之際,迫於嚴酷的形勢,不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綱,卻又對黃潛善和汪伯彥言聽計從。李綱積極貫徹抗戰路線,遭到執政的這兩個人的百般刁難,同時毫無主見、膽怯畏縮的高宗採納了汪、黃兩人向東南方後退的主張。
當大元帥府轉移到南京時,岳飛跟隨宗澤隊伍也到了南京。岳飛對年輕的帝王高宗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他處於黃潛善的羈束之下,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因此心裡格外悶悶不樂。他官位不高,不了解朝廷的許多謀議與爭議,但是,從相州逃到北京,又從北京退至南京,皇帝的車駕愈走愈往南的事實,元帥府按兵不發,聽任宗澤孤軍作戰的事實,使他逐漸地明白,朝廷並無認真抗金的打算,只是一味地逃避。於是,他憋不住滿腔怒火,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即《南京上皇帝書》,這封奏章一上,刺痛了黃潛善、汪伯彥,因此被罷了官,第三次離開了軍隊。
那時候,一個愛國將領張所正在招募黃河兩岸的義勇民兵,準備反攻。張所的威信很高,很受軍民的擁護。岳飛經友人介紹,投奔到張所那裡。張所知道岳飛新近觸犯了主和派權臣被削職為民,他也了解岳飛的武藝和勇敢。張所愛才,並不因為岳飛負罪而避嫌,破格地以“國士”的禮節接待岳飛。
張所問岳飛 :“聽說你打仗很勇敢,請你粗略算 一下,你一個人到底能抵擋住多少敵兵?”
岳飛從容答道 :“打仗光憑勇敢是不可靠的。指揮打仗首先要有好的謀略決策。謀,是勝敗的關鍵。因此,指揮員打仗,最怕他無謀。所以最好的作戰方法是智謀取勝 。”
岳飛還分析了宋朝的軍事形勢,他非常有見地指出,京師開封猶如人之心臟,河北如四肢,假如金人一旦盡取河北之地,那麼就意味著人的四肢給截斷,生命也就難保了。聽了這番精闢的見解,張所不禁對岳飛肅然起敬。立即把岳飛從“白身”提拔為“準備將”。岳飛三次從軍,三次受挫 ,這一次才碰上了賞識他的伯樂張所。從此,岳飛獻身戎事,馳騁疆場,揭開了他一生中壯烈的抗金鬥爭活動新篇章。
岳飛的上司統制王彥是南宋著名的“八字軍”首領。由於岳飛主張速戰速決的方針與王彥主張聯絡各地義軍穩紮穩打的方針產生分歧,岳飛與王彥之間產生了裂縫,因此岳飛逕自率部渡河投奔東京留守宗澤去了。依軍法岳飛應當處斬,但是宗澤已知悉岳飛驍勇善戰,嘆息“此將才也 !”但是軍紀如山,又不能姑息遷就。考慮到國事艱危,正是用人之際,最後決定將岳飛留在自己部下,給他立功贖罪的機會。
不久,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孟州(河南孟縣)的汜水關。宗澤當即任命岳飛為“踏白使”(突擊隊長),aaaaa前去迎敵。岳飛感激宗澤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率領500騎兵奮勇殺敵。汜水一戰消滅了幾千金兵,凱旋返回京師。從此岳飛的名聲便在各地傳揚開了,金兵中亦知道宋營中有個名叫岳飛的非常英勇善戰,令人膽戰。後來宗澤正式任命岳飛當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
三、征戰江南 克復建康
那時,形勢對南宋非常有利。
為了保家衛國,各地愛國人民紛紛組織義軍,打擊金軍。退守在共城西山的王彥,已經在太行山發展了一萬多人的武裝力量 。 他們每個人的面部都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因此,這支隊伍稱為“八字軍”。此外,在山西、河北、陝西一帶 ,還有“紅巾軍”。這些義軍給金軍嚴重的打擊 ,牽制了金軍向南進攻的力量。
宗澤認為這是舉行反攻的大好機會。他一心一意地準備渡河北伐。自從到開封后,宗澤先後向高宗上了24道奏疏,懇請高宗回到東京,鼓舞士氣,主持報國讎、復故疆的大計。然而這一道道言辭激切、足以感動木石的奏疏,只要到達應天府或揚州,皆成為廢紙。朝廷回報他的,只有敷衍、嘲笑和呵斥。
這位70高齡的老人,為國為民,盡心盡力,馳騁戰場,忠心耿耿,心力交瘁,卻又遭投降派的壓抑,終於憂憤成疾,一病不起。當岳飛和其他將領到他的病榻前去問候,宗澤鼓勵他們殲滅強敵,恢復故土,完成自己未酬的壯志。眼看著自己的理想一次次地破滅了,宗澤又傷心又氣憤,不由得吟誦起唐代大詩人 杜甫描寫諸葛亮的名句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臨死時,他沒有提及一句家事,只是大聲疾呼 :“過河!過河 !”這一天,開封城裡陰雲密布,到處是軍民嚎啕痛哭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