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他們先後進入了延安東路輪渡站。船上的人很多,但是很多的眼睛中,沒有他們熟識的。他們感到能接近了。他用眼睛尋找著她,她從他的眼神中見到了在酷暑的太陽底下盼望有一點綠茵有一點雨水的渴望。於是,他們漸漸從不同的方向向船尾挪。最後接近了,汪蓓蓓仰頭對他一笑,是他從沒見過的嫵媚。除了紅色的橫幅和標語旗幟,黃浦江兩岸江景寥落,江風帶有很悶的淤泥一樣的臭味,江水帶著上游漂落下來的菜皮和稻草,從渡船兩舷流過。船很多年沒有油漆了吧,斑駁陸離。當年人們穿著很舊的衣服,渡船的人騎的自行車也是舊的。渡船的輪機發出如同病人一樣呻吟。美麗是一種能穿透物體的發光體,蓓蓓戴著眼鏡,但是她的兩隻眸子是很亮的,女孩那件很淺的藍布襯衫是特意換上的,和其他人的襯衣不一樣,這件是收了腰身的。她胸口的毛主席像章不是金屬的而是瓷器的質地,白底上的毛主席正是年輕瀟灑“崢嶸歲月稠”的時代。已經褪了顏色的平紋布長褲和舊的搭攀布鞋全掩蓋不住她的美麗。蓓蓓裸露在外面的臉蛋和手臂,在陽光之下白得耀眼。陳瑞平看到有幾個人在偷偷瞧著羅,其中有相貌堂堂的成人,有帶著紅衛兵袖章的學生。瑞平現在可以和很多人一樣看著羅,美麗是一種現實更是一種感覺,他知道在一路過來見到的所有女孩,全都比不過汪蓓蓓。他很喜歡這樣,他是這裡唯一和蓓蓓有關的人。
生逢1966 18(5)
這個公園很僻靜,沒有人想到三十年後會有林立的高樓和洶湧的人流。
公園門口只有兩個人,一個女的賣門票,一個男的看門。蓓蓓和瑞平好奇地看了看這兩個人。感覺他們似乎是那種“白頭說玄宗”的寂寞人物。羅和陳一起買了門票,並肩走了進去。
公園裡空無一人,只有一地落葉,很久沒有人掃了。走進去,像進了一個古院落。一個很破敗的地方。當年這裡居民不多,公園幾乎沒有什麼特點,幾乎沒有招徠遊人的地方。這裡沒有水池,沒有巨大的花圃,沒有動物園,沿江一帶又沒有好好布置,冷落也是在情理之中。樹很多,已經到了綠色溢出了葉片時候,知了成了群在勢無忌憚地聒噪,這也正是他們所企盼的那種喧鬧中的幽靜。他們漫無目的地閒逛,實際上是有目的的尋找。他們走到兒童公園,兩個人再也不願分開了,在空無一人的地方分開是很殘酷的。蓓蓓拿下了眼鏡,這是一個沒有預約的信號。他們戰戰兢兢將兩隻手互相牽著,繼而抱在一起了。這似乎舒緩了兩個人惶恐,給他們增加了膽量。
“其實我今天是要對你說對不起的。”蓓蓓的臉紅了一陣,“那天晚上我是故意的。我把你拖下水了。”
“我想你是不用說了。應該是我來說對不起。我到底是男的。”
“是我自己。”
“我知道要說也已經晚了。”過了一回,蓓蓓又說:“謝謝你。”
“你要謝些什麼啊?”
“因為你也說了對不起。”
這樣的對話之後,瑞平的情緒就好了起來。“給你照幾張照片吧?剛才在渡船上很多人都在看你呢。”
“好的,你的照片一直是拍得很好看的。”蓓蓓說。
瑞平初學照相的時候,還是在小學裡,一個小孩胸口有著一個小小的照相機是很令人羨慕的。他經常拍媽媽。他感到女性進照片總比男性好看。他讓蓓蓓擺了幾個姿勢。這裡風光其實是一點也沒有,黃浦江正在退潮,比黃水更醜陋的是江岸裸露的黑色的淤泥,還有散落在淤泥上的斷磚爛瓦。他們不能下去走上一走。只是外灘百年不變的背景有一點紀念意義。蓓蓓的臉總帶著戚戚的神色,拍照的人是看得出來的。瑞平有點不忍,就叫蓓蓓笑一笑。
蓓蓓笑了。瑞平就說:“你總還是好的,比起另外那些還在新疆的人,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好是好,總比不上留在上海的人。”
“你現在不是也在上海嗎?”
“我的戶口又在哪裡?戶口簿已經收了上去。證明已經開給了我。我一個人活不下去。”汪蓓蓓的眼淚奔涌而出。陳瑞平從短褲口袋裡摸出一塊手絹,一看是好幾天沒有洗了。就笨拙的動手要想用手指抹去汪蓓蓓的眼淚。只是粗大的手指與細緻如磁器一樣的臉反差太大,他立時手足無措。
生逢1966 18(6)
蓓蓓繼續流著淚,“你不知道。我現在很擔心很擔心,有一種預感,總覺得會出什麼事情。瑞平,我們這兩天就不要再見面了,不過剛才我就是做不到。”
瑞平說:“我也想過要這樣的。不過我也沒有做到。”他沒有話好說了,只是偷偷看著蓓蓓的臉色,希望她不要發怒。放下水壺,蓓蓓兩隻大大的眼睛緊緊盯著瑞平看:“瑞平,你對你媽說話的那個晚上,我簡直不認識了你,你一向是那麼溫和,那麼待人好的,你一點也沒有對人的惡意,我不相信你是在對你的媽媽說話。後來,我才一點點了解了你,你是在用一種革命的樣子說話。所以那不是你。”
瑞平就表白:“那就是我,就是我。我應該招人恨。首先我的父母在地底下就要恨我。我自己也在恨我自己。我是那麼傻啊。”
生逢1966 18(5)
這個公園很僻靜,沒有人想到三十年後會有林立的高樓和洶湧的人流。
公園門口只有兩個人,一個女的賣門票,一個男的看門。蓓蓓和瑞平好奇地看了看這兩個人。感覺他們似乎是那種“白頭說玄宗”的寂寞人物。羅和陳一起買了門票,並肩走了進去。
公園裡空無一人,只有一地落葉,很久沒有人掃了。走進去,像進了一個古院落。一個很破敗的地方。當年這裡居民不多,公園幾乎沒有什麼特點,幾乎沒有招徠遊人的地方。這裡沒有水池,沒有巨大的花圃,沒有動物園,沿江一帶又沒有好好布置,冷落也是在情理之中。樹很多,已經到了綠色溢出了葉片時候,知了成了群在勢無忌憚地聒噪,這也正是他們所企盼的那種喧鬧中的幽靜。他們漫無目的地閒逛,實際上是有目的的尋找。他們走到兒童公園,兩個人再也不願分開了,在空無一人的地方分開是很殘酷的。蓓蓓拿下了眼鏡,這是一個沒有預約的信號。他們戰戰兢兢將兩隻手互相牽著,繼而抱在一起了。這似乎舒緩了兩個人惶恐,給他們增加了膽量。
“其實我今天是要對你說對不起的。”蓓蓓的臉紅了一陣,“那天晚上我是故意的。我把你拖下水了。”
“我想你是不用說了。應該是我來說對不起。我到底是男的。”
“是我自己。”
“我知道要說也已經晚了。”過了一回,蓓蓓又說:“謝謝你。”
“你要謝些什麼啊?”
“因為你也說了對不起。”
這樣的對話之後,瑞平的情緒就好了起來。“給你照幾張照片吧?剛才在渡船上很多人都在看你呢。”
“好的,你的照片一直是拍得很好看的。”蓓蓓說。
瑞平初學照相的時候,還是在小學裡,一個小孩胸口有著一個小小的照相機是很令人羨慕的。他經常拍媽媽。他感到女性進照片總比男性好看。他讓蓓蓓擺了幾個姿勢。這裡風光其實是一點也沒有,黃浦江正在退潮,比黃水更醜陋的是江岸裸露的黑色的淤泥,還有散落在淤泥上的斷磚爛瓦。他們不能下去走上一走。只是外灘百年不變的背景有一點紀念意義。蓓蓓的臉總帶著戚戚的神色,拍照的人是看得出來的。瑞平有點不忍,就叫蓓蓓笑一笑。
蓓蓓笑了。瑞平就說:“你總還是好的,比起另外那些還在新疆的人,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好是好,總比不上留在上海的人。”
“你現在不是也在上海嗎?”
“我的戶口又在哪裡?戶口簿已經收了上去。證明已經開給了我。我一個人活不下去。”汪蓓蓓的眼淚奔涌而出。陳瑞平從短褲口袋裡摸出一塊手絹,一看是好幾天沒有洗了。就笨拙的動手要想用手指抹去汪蓓蓓的眼淚。只是粗大的手指與細緻如磁器一樣的臉反差太大,他立時手足無措。
生逢1966 18(6)
蓓蓓繼續流著淚,“你不知道。我現在很擔心很擔心,有一種預感,總覺得會出什麼事情。瑞平,我們這兩天就不要再見面了,不過剛才我就是做不到。”
瑞平說:“我也想過要這樣的。不過我也沒有做到。”他沒有話好說了,只是偷偷看著蓓蓓的臉色,希望她不要發怒。放下水壺,蓓蓓兩隻大大的眼睛緊緊盯著瑞平看:“瑞平,你對你媽說話的那個晚上,我簡直不認識了你,你一向是那麼溫和,那麼待人好的,你一點也沒有對人的惡意,我不相信你是在對你的媽媽說話。後來,我才一點點了解了你,你是在用一種革命的樣子說話。所以那不是你。”
瑞平就表白:“那就是我,就是我。我應該招人恨。首先我的父母在地底下就要恨我。我自己也在恨我自己。我是那麼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