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非獨東方,西人其實也諳此節。在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中,國王亨利四世教導他那吊兒郎當、熱衷和下流人廝混的太子,同樣也是要求他脫離群眾,絕不能和他們打成一片,要讓他們見少而畏多。②

  『②見《亨利四世·上》第三幕第二場。』

  在那個年代,這種策略本無可厚非,無奈胡亥太過柔弱,不能善用,沒有金剛鑽,偏攬瓷器活,結果弄巧成拙,從此斷了和大臣的聯繫,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上。

  反觀趙高,他的自保之舉再次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正如亢龍有悔的卦辭所云,他已經使得胡亥“貴而無位,高而無民”。現在的他挾持胡亥而令群臣,帝國的最高權力實際上已經把持在了他的手裡。

  自沙丘之謀以來,趙高的人生可謂一帆風順,心想則事成,無往而不利。在這樣的時候,人往往會沉浸在一種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錯覺之中,無法讓自己停下腳步,反而既得隴,復望蜀,野心越來越膨脹。

  趙高已經控制了最高權力,野心再膨脹下去,那就只能是做皇帝了。

  沒錯,趙高正是這麼想的。

  與此同時,帝國的政治越發暴戾黑暗,法令誅罰日益刻深,賦斂愈重,戍徭無已。胡亥深處宮中,如何能夠知道民間的疾苦之聲、憤慨之情?他只知道生命短暫,理當及時行樂。不思一人治天下,唯以天下奉一人。至於民力嘛,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意擠,就總會有的。

  於是續修阿房宮,道:“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驪山。驪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彰顯先帝舉事之過也。”

  又征材士五萬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這一系列政策將把帝國帶往何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真有一個上帝,他曾經授予嬴氏以天命,讓嬴氏統治天下,那麼此時此刻的他,恐怕也只能搖頭嘆息道:胡亥,我不是沒給過你機會。

  的確,上帝是給過胡亥機會的。

  賈誼《過秦論》有云:“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胡亥所繼承的帝國,民力疲敝,百姓困苦,怨聲載道,水深火熱。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正是他的大好機會。只需一件短衣,就可讓寒者感激五內;只需一把糟糠,便能令飢者高呼萬歲。撥亂反正,挽救民心,甚至只需要施加一些小恩小惠,就足以讓胡亥成為廣為傳頌的聖主明君。

  賈誼再嘆道:“倘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穢之罪,使各返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

  嬴政在世之時,以他的救世主之威,尚可將民間的不滿和怨恨彈壓下去。然而胡亥只是一個小毛孩而已,他可以繼承嬴政的權力,卻無法繼承嬴政的威懾力。百姓們盼望著,盼望著,盼到了新君繼位。可是,新君非但不思振作,反而變本加厲。

  他們於是絕望。要知道,他們本都是極善良極淳樸的百姓,他們素以善於忍耐和感恩而聞名。他們會很快忘記你給的一百記拳頭,卻將你給的一小個饅頭記得是實實牢。

  然而,他們還是絕望了。絕望之後,於是出離憤怒。

  在這沉默的大多數中,已經有人站起。

  他在大雨中伸直手臂,高舉天空。

  他將作大吶喊。

  第二十一章 天下大亂

  【1.揭竿而起】

  如果你留心天氣預報的話,你會發現,局部地區永遠有雨。胡亥元年的七月,沛郡大澤鄉就是這樣一個局部地區。

  大雨瓢潑,數日不歇,水勢洶湧,道路斷絕。一支九百餘人的隊伍,無奈困頓在此,望雨興嘆,黯然銷魂。

  這支隊伍由閭左貧弱之民組成,正要趕往漁陽充兵役。然而大雨如此,已經不可能在預定期限內抵達。按照法律,失期當斬。

  眾人沉默地仰望天空,但見雨絲不似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除了坐以待斃,還能有別的選擇嗎?

  陳勝、吳廣時為屯長,相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於是召集眾人,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假令幸得不斬,而戍死者固十之六七。”

  眾人對視,莫能決,道:“願從君計。”

  陳勝振臂,高聲道:“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哉斯言!

  眾人舉臂高呼,一時間豪氣干雲,雨勢沮喪。

  陳勝等人於是詐稱奉公子扶蘇、項燕之號令,為壇而盟,誅滅暴秦。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感謝帝國多年的銷兵弭戰之政,郡縣既不駐軍,也不修守備。陳勝一行到處,如入無人之境。不數日,接連攻克大澤鄉、蘄、銍、酇、苦、柘、譙、陳。陳勝於是自立為王,號為張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陳勝這一嗓子驚醒了無數夢中人。諸郡縣苦秦法已久,乃爭殺長吏以相呼應,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從技術角度來講,陳勝的起義首先是因為帝國法律的不合理解釋而引起的。陳勝等人誤期,乃是出於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非由於主觀故意。然而在這點上,帝國法律卻並不作量刑上的區分,而是一律斬無赦。

  秦法之嚴酷無情,由此可見一斑。

  後人每稱秦帝國作法自斃,此誠非虛言,但秦法自有其閃光之處,我們也不能不稍加注意。

  是的,帝國嚴刑而峻法,這無可否認。但帝國法律的行使,面向社會一切成員,而不管其地位如何。在這一方面,不得不說,秦法體現了法律最高貴的屬性——公平。今日許多國家的法院徽章,都採用了天平這一象徵元素,其意同也。

  帝國的暴政招致了後世長期的反感,引發無數惡評。但在這些批評者中,有些人與其說是反對苛政本身,倒不如說是反對秦更有效地推行了苛政,以及受害者既包括沒有特權的多數人,也包括了享有特權的少數人。

  所謂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士大夫”,這句話被哪些人最多地引用和吹捧?

  答案是:士大夫。

  以下是來自《廣笑府》的一則笑話:

  〖一婦人妒忌之甚,其夫嘗以周公《詩》禮喻之,乃嘆曰:“《樛木》《螽斯》等篇,古之賢妃,略無妒忌如此。”其妻曰:“此詩是誰所作?”答云:“周公所作。”其妻曰:“原來是周公作的,若是周婆作的,必不如此說。”〗

  言歸正傳。陳勝起義之初,帝國的地方行政系統仍在有效運轉,陳勝甫反,馬上便有使者報告朝廷。胡亥計無所出,乃大怒,於是將使者下獄,落得耳根清淨。如此一番下來,使者們也不敢再固守他們的職業信條——Truth,truth,nothing but the truth(真相,真相,除了真相,再沒別的①),而是改為奉行As you like it(隨你喜歡②)。胡亥再問,使者則答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也。”胡亥這才大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