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現在他知道了,嬴政早已死去,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是胡亥這個小屁孩。想要他死的,不是嬴政,而是胡亥。
蒙恬和他的兄弟蒙毅一樣,對嬴政的兒子胡亥還是抱有幻想。老子如此英雄,兒子總不至於太過操蛋。只要有人進諫,胡亥總會明白過來,誅殺重臣,自毀長城,對一個君主來說是何其的愚蠢。
蒙恬於是對使者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自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
蒙恬希望面見胡亥,進諫之後再死不遲,對此使者也是愛莫能助,嘆道:“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之言聞於陛下也。”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催促道:“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仰天長笑,道:“當年燕人盧生入海還,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先帝乃命我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奴,以應圖讖。我今知也,亡秦者胡也,其應不在胡奴,而在胡亥。亡秦者,必胡亥也。”
蒙恬狂笑不止,又大叫道:“天下將亂,群雄逐鹿。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也。豈不悲哉!”言畢拔劍,自刎身亡。
嗚呼,千古名將,只落得這般下場。誠如蒙恬臨終所言,使蒙恬尚在,雖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韓信張良,秦也必不至於亡也。
蒙恬之死帶來的震撼尚未消失,更大的清洗業已展開。這一次,胡亥的屠刀舉向了他嫡親的兄弟和姐妹。
先是戮死公子十二人於咸陽市中,磔死公主十人於杜地,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公子高當年也甚得嬴政寵愛,見胡亥喪心病狂,骨肉相殘,自知不免,欲逃。可他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此時不比春秋戰國之時,諸國並立,以他的公子之尊,總能找到容身之處。要怪的話,就怪嬴政統一了天下,消滅了六國,斷了他的後路。
既然無處可逃,為家族性命計,公子高決定走一步險棋,於是上書胡亥,主動請死,書曰:“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臣請從死,願葬驪山之足。唯上幸哀憐之。”
胡亥接書,見兄長向他卑微乞憐,心中大悅,同時也難得地起了惻隱之心,乃召趙高,示以公子高之書,道:“朕如此相逼兄弟,毋寧太急乎?”
險棋未必都是好棋,關鍵要看對手是誰。公子高很高,趙高更高,早識破公子高此舉乃是置之死地而求生,焉能讓他得逞。趙高於是道:“人臣當憂死而不暇,何急之有!公子高既有意殉葬先帝,陛下理應成全,示天下以孝悌之義。”
胡亥大喜,還是趙君想得周全,於是准公子高之書,賜錢十萬以葬。公子高接詔,哭笑不得,萬念俱灰,只能領旨謝恩,懸樑自盡。
又有公子將閭兄弟被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胡亥遣使者傳旨公子將閭,道:“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
公子將閭不服,大怒道:“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
使者答道:“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而已。”
公子將閭計無所出,仰天大呼天者三,道:“天乎!吾無罪!”兄弟三人相擁流涕,拔劍自殺。
到此時為止,嬴政的十八個兒子中,公子扶蘇自裁,另有十二位公子戮死於咸陽,公子高懸樑,公子將閭等兄弟三人自殺,這樣算下來,就只剩下胡亥這一棵獨苗了。倘若嬴政地下有知,不知當對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他是否會後悔自己統一了天下,害得兒子們沒有了避難的地方?他是否會後悔自己推行郡縣,不封子弟,害得兒子們完全喪失了自衛能力,如同待宰的羔羊?
這一番殺戮下來,非但宗室震恐,群臣更是人人自危:以夫人主之子,骨肉之親,猶殺之不惜,而況人臣乎?
【6.自神之術】
趙高是苦孩子出身。他本是一個生在隱宮裡的閹童,最終擺脫了終生貧賤的宿命,如今身居帝國郎中令的高位。這一路爬來,其中的艱辛困苦、血淚屈辱,自然可想而知。也虧得趙高記性好,有多少人曾經欺凌過他,有多少人曾經踐踏過他,他全都記得清清楚楚,發誓必有報復的一天,讓他們為了當時那一點短暫的快感,付出最最慘重的代價。
太監也是人!
賤人也是人!
如今的趙高連蒙氏兄弟都能擺平,更何況其他那些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角色。趙高之復仇,不限於仇人一身,而是破其家,滅其族,連根剷除而後快。如此極端的復仇之舉自然為國法所不容,倘有大臣在胡亥面前就此彈劾,告趙高的狀,人證物證俱在,趙高怕也是無法掩飾過去。
趙高有鑑於此,未雨綢繆,說二世道:“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居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胡亥一聽,有道理,於是從此不坐朝廷,不見大臣,常日深居宮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
趙高為了自保獻計胡亥,從而成功地將胡亥和大臣隔絕起來,君不見臣,臣也不得見君。這招固然陰險,卻也並不是趙高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其來有自,源遠流長。
趙高之計即韓非所極力提倡的帝王自神之術。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對此論述甚詳:“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明君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德償,怒見則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
在嬴政的有意樹立下,韓非已經成為帝國的理論權威。胡亥少時學習法律決獄,便是以《韓非子》為教材。正因為胡亥熟讀韓非之書,所以當趙高提出此計,他才會欣然採納,信而不疑。
主張君主不宜和臣下太過親密,而是要深自隱藏,保持神秘,持此論者實則遠不止韓非一人。
孔子道:“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鬼谷子道:“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
關尹子道:“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明中區事。”
概而言之,彼時的政治理念和今日迥然不同。君主不應親民,而要遠民。為君如為鬼,人所以畏鬼,以其不能見也,鬼如可見,則人不畏矣。唯其如此,方可靜如善刀而藏,動如矢來無向。
蒙恬和他的兄弟蒙毅一樣,對嬴政的兒子胡亥還是抱有幻想。老子如此英雄,兒子總不至於太過操蛋。只要有人進諫,胡亥總會明白過來,誅殺重臣,自毀長城,對一個君主來說是何其的愚蠢。
蒙恬於是對使者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自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
蒙恬希望面見胡亥,進諫之後再死不遲,對此使者也是愛莫能助,嘆道:“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之言聞於陛下也。”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催促道:“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仰天長笑,道:“當年燕人盧生入海還,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先帝乃命我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奴,以應圖讖。我今知也,亡秦者胡也,其應不在胡奴,而在胡亥。亡秦者,必胡亥也。”
蒙恬狂笑不止,又大叫道:“天下將亂,群雄逐鹿。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也。豈不悲哉!”言畢拔劍,自刎身亡。
嗚呼,千古名將,只落得這般下場。誠如蒙恬臨終所言,使蒙恬尚在,雖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韓信張良,秦也必不至於亡也。
蒙恬之死帶來的震撼尚未消失,更大的清洗業已展開。這一次,胡亥的屠刀舉向了他嫡親的兄弟和姐妹。
先是戮死公子十二人於咸陽市中,磔死公主十人於杜地,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公子高當年也甚得嬴政寵愛,見胡亥喪心病狂,骨肉相殘,自知不免,欲逃。可他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此時不比春秋戰國之時,諸國並立,以他的公子之尊,總能找到容身之處。要怪的話,就怪嬴政統一了天下,消滅了六國,斷了他的後路。
既然無處可逃,為家族性命計,公子高決定走一步險棋,於是上書胡亥,主動請死,書曰:“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臣請從死,願葬驪山之足。唯上幸哀憐之。”
胡亥接書,見兄長向他卑微乞憐,心中大悅,同時也難得地起了惻隱之心,乃召趙高,示以公子高之書,道:“朕如此相逼兄弟,毋寧太急乎?”
險棋未必都是好棋,關鍵要看對手是誰。公子高很高,趙高更高,早識破公子高此舉乃是置之死地而求生,焉能讓他得逞。趙高於是道:“人臣當憂死而不暇,何急之有!公子高既有意殉葬先帝,陛下理應成全,示天下以孝悌之義。”
胡亥大喜,還是趙君想得周全,於是准公子高之書,賜錢十萬以葬。公子高接詔,哭笑不得,萬念俱灰,只能領旨謝恩,懸樑自盡。
又有公子將閭兄弟被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胡亥遣使者傳旨公子將閭,道:“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
公子將閭不服,大怒道:“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
使者答道:“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而已。”
公子將閭計無所出,仰天大呼天者三,道:“天乎!吾無罪!”兄弟三人相擁流涕,拔劍自殺。
到此時為止,嬴政的十八個兒子中,公子扶蘇自裁,另有十二位公子戮死於咸陽,公子高懸樑,公子將閭等兄弟三人自殺,這樣算下來,就只剩下胡亥這一棵獨苗了。倘若嬴政地下有知,不知當對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他是否會後悔自己統一了天下,害得兒子們沒有了避難的地方?他是否會後悔自己推行郡縣,不封子弟,害得兒子們完全喪失了自衛能力,如同待宰的羔羊?
這一番殺戮下來,非但宗室震恐,群臣更是人人自危:以夫人主之子,骨肉之親,猶殺之不惜,而況人臣乎?
【6.自神之術】
趙高是苦孩子出身。他本是一個生在隱宮裡的閹童,最終擺脫了終生貧賤的宿命,如今身居帝國郎中令的高位。這一路爬來,其中的艱辛困苦、血淚屈辱,自然可想而知。也虧得趙高記性好,有多少人曾經欺凌過他,有多少人曾經踐踏過他,他全都記得清清楚楚,發誓必有報復的一天,讓他們為了當時那一點短暫的快感,付出最最慘重的代價。
太監也是人!
賤人也是人!
如今的趙高連蒙氏兄弟都能擺平,更何況其他那些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角色。趙高之復仇,不限於仇人一身,而是破其家,滅其族,連根剷除而後快。如此極端的復仇之舉自然為國法所不容,倘有大臣在胡亥面前就此彈劾,告趙高的狀,人證物證俱在,趙高怕也是無法掩飾過去。
趙高有鑑於此,未雨綢繆,說二世道:“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居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胡亥一聽,有道理,於是從此不坐朝廷,不見大臣,常日深居宮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
趙高為了自保獻計胡亥,從而成功地將胡亥和大臣隔絕起來,君不見臣,臣也不得見君。這招固然陰險,卻也並不是趙高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其來有自,源遠流長。
趙高之計即韓非所極力提倡的帝王自神之術。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對此論述甚詳:“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明君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德償,怒見則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
在嬴政的有意樹立下,韓非已經成為帝國的理論權威。胡亥少時學習法律決獄,便是以《韓非子》為教材。正因為胡亥熟讀韓非之書,所以當趙高提出此計,他才會欣然採納,信而不疑。
主張君主不宜和臣下太過親密,而是要深自隱藏,保持神秘,持此論者實則遠不止韓非一人。
孔子道:“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鬼谷子道:“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
關尹子道:“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明中區事。”
概而言之,彼時的政治理念和今日迥然不同。君主不應親民,而要遠民。為君如為鬼,人所以畏鬼,以其不能見也,鬼如可見,則人不畏矣。唯其如此,方可靜如善刀而藏,動如矢來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