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現在,嬴政不僅死去,而且連肉身都已開始腐爛。他再也無法向自己抵賴。是的,嬴政真的死了,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再也不會回來。

  李斯生平目睹過許多人的死亡,也親手賜過許多人以死亡。對於死亡,他早已能夠冷靜地甚至是冷酷地予以面對。可是,嬴政乃是最最接近於神的人,無論是生是死,他完全應該和任何人都不一樣。因此,李斯就不明白了: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死去居然就如此平淡無奇,沒有異常天象,沒有晴天霹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大地搖移,一切都顯得那麼無聲無息、不以為意。

  天地豈無情乎,以萬物為芻狗?即使是最為尊貴的嬴政,也只能落得這樣的下場,那對凡庸的芸芸眾生而言,還有什麼希望?

  嬴政生前苦苦追求成仙不死,很多人也都相信嬴政必然成功。李斯對此雖然持保留態度,但他也堅信不疑,如果說這世上真能有一個人成仙不死,那這個人一定非嬴政莫屬,再沒有別人比嬴政更有資格。可是,就算嬴政不能成仙,但也不能如此這般速速腐朽啊。由此看來,嬴政也純粹只是凡人一個,並無超出常人之處。

  可想而知,對嬴政信仰的崩潰,將給李斯以怎樣沉重的打擊。嬴政先是以死亡拋棄了他,現在又用發臭來羞辱他、毀滅他。

  李斯再仔細去看嬴政的面孔,令他驚恐的是,嬴政的嘴角不知何時已微微咧開,仿佛對李斯在他死後所乾的勾當,都已知道得一清二楚。那咧開的嘴角仿佛在嘲笑著李斯: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是的,李斯背叛了嬴政,他篡改了嬴政的遺詔,他還要將扶蘇和蒙恬置於死地。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是分別的時候了。你曾是不可一世的帝王,眼下卻再也不能主宰任何東西。而我李斯已是別無選擇。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從了趙高,就再也休想置身事外。即便明知立胡亥是一個錯誤,那也只有將這個錯誤堅持到底。誰讓你死了呢,誰讓你不僅死了,而且還腐爛了呢。

  李斯跪哭不止,宦官不得不壯著膽子提醒他趕緊想出個對策,將這臭味對付過去。

  李斯這才止住哭泣,回到現實之中。要讓臭味不令人生疑,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以香掩臭,譬如中世紀的法國人使用香水;另一種則是以臭亂臭。李斯選擇的是後一種方法——命副車載一石鮑魚,其臭更在屍臭之上。雖然委屈了眾人的鼻子,但好歹也算化解了這一場危機。

  【9.扶蘇之死】

  再說使者抵達上郡,向扶蘇和蒙恬宣讀偽詔。扶蘇大哭,走入內舍,便欲自殺。蒙恬本能地覺得事有蹊蹺,勸阻扶蘇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為遲也。”

  使者見扶蘇猶豫,不斷大聲催促道:“請公子奉詔自裁。”

  扶蘇承受不住使者的威壓,對蒙恬道:“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蒙恬道:“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國家安危,雖蒙賜死,也應當面奉詔。非敢惜死,為國家計也。”

  扶蘇無疑比蒙恬更諳熟政治之中的玄機,嘆道:“陛下當年令我監軍,已是無立我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領三十萬大軍,守邊御賊,其勢足以謀反,雖陛下神威天降,卻也不得不防。陛下賜我以死,正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於是扶蘇面向咸陽而跪,淚下如雨,道:“臣今日領命而死,所以報陛下也。”言畢伏劍自盡,時年三十有一。

  如果扶蘇聽從蒙恬建議,請求朝見嬴政,當面賜死,李斯等人的政變部署必將被徹底打亂,歷史也很有可能從此改寫。只可惜,扶蘇想得太多,想得太遠,聰明聰明太聰明,反誤了公子性命。

  扶蘇自殺倒地,蒙恬抱屍痛哭。使者不解人意,只顧大聲催促道:“請將軍奉詔自盡。”蒙恬抬頭怒視,解下佩劍,丟給使者,悲憤地吼道:“蒙恬在此,要我性命,請君自取。”

  蒙恬一代名將,匈奴聞風喪膽,自有一股凜然不可侵犯之勢。使者膽寒之餘,也不敢擅作主張,只得先將蒙恬轉移到陽周監禁起來。蒙恬手中的這支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則交由裨將王離統領,以李斯舍人為監軍。

  使者還報,胡亥、李斯皆是大喜,趙高卻是喜中有憂。對於胡亥和李斯來說,扶蘇一死,就表示政變已經成功。蒙恬雖還活著,卻已經不足為患。而對趙高來說,只要蒙恬還活著,他的噩夢就沒有結束。

  第二十章 大清洗

  【1.嬴政下葬】

  聞知扶蘇已死,李斯一行這才全速前進,經井陘、九原,從直道返回都城咸陽,然後公布嬴政死訊,發喪天下。太子胡亥順利繼位,是為秦二世皇帝。

  西漢劉向有云:“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此言誠不為過。從嬴政繼位便開始修建,歷時三十七年方始完工的驪山皇陵,終於等來了它的主人。

  關於嬴政的下葬,《史記》記載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嬴政入土之後,留下一個問題:數萬後宮佳麗該何去何從?二世皇帝胡亥倒是一個孝順兒子,不比後世一些王室的不肖子,迫不及待地要將亡父的後宮據為己有,供自己yín樂揮霍。但另一方面,胡亥又覺得,將先帝的後宮佳麗遣送出宮,任由她們嫁作他人之婦,給嬴政戴上綠帽,終究不成體統,於是下令道:“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

  數萬後宮佳麗,為嬴政生育過孩子的不過數十人而已,其餘者皆被迫殉葬嬴政於地下。在這些美人之中,有的從未曾被嬴政臨幸過,有的甚至連嬴政的面都沒見過。她們的美麗還沒來得及盛開,就已提前凋零,湮滅在黃土之中。

  又有人建議道,陵墓的機關和陪葬品,工匠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讓他們活著出來,恐怕日後他們盜墓,不如殺之,以絕後患。胡亥以為有理,於是等嬴政下葬安妥之後,突然閉中羨,下外羨門,將工匠們活活囚禁在地下皇陵之中。這些可憐的工匠,其結局不難想像。

  修建陵墓是一項綜合工程,勢必要薈萃方方面面的人才。而這數萬工匠無疑都是帝國當時的科技精英,代表著帝國當時的最高科技水準。他們的死去,乃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劫難,許多當時的科技就此中絕,損失之慘重,更遠在焚書之上。

  時至今日,秦始皇陵依然靜靜佇立在西安以東三十公里的驪山北麓,在它的內部安息著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也埋藏著無數一旦揭曉勢必將震驚世界的秘密。嬴政不會寂寞,因為他的陵墓已經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每年都有數十萬遊客前來騷擾。嬴政也不會高興,因為這些遊客來此的目的,不為憑弔,只為拍照,更有甚者恨不能在他的墳上狠狠踩上那麼幾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