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嬴政的墓志銘(想來也當是出自李斯的手筆)藏在皇陵深處,今人已不得而知。不過,如果借用唐人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其三)作為嬴政的墓志銘,應該也不會比李斯的原作遜色。詩云: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胡亥既為二世皇帝,論功行賞。李斯已經貴為丞相,位極人臣,無可加益。趙高於是成為主要受益者,被擢升為郎中令(此一職位之重要,前文已有解釋),常侍中用事。

  沙丘政變由趙高主導,而究其最初動機,大抵也只是為保命而已。當時的趙高已被逼到牆角,只能孤注一擲,作困獸之鬥。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正因為趙高當機決斷,毫不遲疑,豁出命後放手一搏,事於是就這樣成了。

  既然成功如此容易,仿佛真應了那句老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也怨不得趙高的野心會驟然膨脹。而妨礙他實現自己野心的最大障礙無疑是老丞相李斯。趙高也深知,眼下他還遠不是李斯的對手,解決李斯也不是他的當務之急。

  他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先除去蒙恬、蒙毅兩兄弟。

  【2.誅殺蒙毅】

  由李斯、胡亥、趙高組成的政變鐵三角,在政變的過程中曾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期。但誰都知道,像這樣的threesome(三人行)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回到咸陽,胡亥正式繼位為二世皇帝之後,就只見他和趙高兩人終日耳鬢廝磨,卿卿我我。李斯被晾在一旁,雖名為丞相,卻越來越有被架空之嫌。

  李斯仕途得意近四十年,這期間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無論是蔡澤、呂不韋,還是浮丘伯、韓非,無不是世間奇才、一時人傑。但殊不知,真正的高手總是姍姍來遲。李斯臨到晚年,終於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強勁最兇狠的對手——趙高。

  趙高和他以往的對手不同。首先,身體上就不一樣。以往的對手,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起碼是一個男人。趙高則是一個太監,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個不完整的男人。其次,趙高也許在智力上並不比他以往的對手出眾,但下手卻更狠更絕。不給自己留後路的人,又怎肯給別人留有後路?

  像趙高這樣毫無道德底線的人,無論是保存自我還是剷除異己,都堪稱百無禁忌,無所不用其極。他身上唯一的優點,也許只是不好色而已。然而,趙高不好色,非不願也,實不能也。見黃門而稱貞,何足多怪?

  話說回來,老眼昏花的李斯不僅看錯了趙高,而且也看錯了胡亥。他對趙高過於低估,對胡亥則是過於高估。

  後來的結果證明,這是一次致命的失誤。

  眼下的趙高依然處於保命階段,日夜在胡亥面前毀惡蒙氏兄弟,必欲殺之而後快。先是進蒙毅的讒言,對胡亥道:“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蒙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逾久不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誅之。”

  胡亥剛繼位皇帝,自然要快意恩仇,一聽蒙毅便是他不能被嬴政立為太子的幕後黑手,焉能不怒!前此,蒙毅已被軟禁在了代地,胡亥於是命御史曲宮前往代地,賜死蒙毅。

  嬴政之弟子嬰①聞知胡亥欲殺蒙毅,大驚,連夜入宮,進諫道:“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背秦之約,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①關於子嬰的身份,說法有二:《史記·李斯列傳》以子嬰為嬴政之弟,《史記·秦始皇本紀》以子嬰為胡亥之兄子,即嬴政之孫。前說更為合理,今取之。』

  胡亥一時語塞,支吾過去。退下之後,私問趙高道:“叔父發話,我可以不聽嗎?”

  趙高道:“陛下為君,子嬰為臣。陛下如畏而聽之,則威重不行。”

  堂堂天子,威重不行,那怎麼行?於是胡亥不改初衷,命御史曲宮即日起程。

  曲宮抵達代地,對蒙毅宣讀詔書,道:“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

  蒙毅不肯接詔,逐條反駁道:“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事先主,順意因蒙幸,至先主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為羞累先主之名,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刑殺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惡聲狼藉,布於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於無辜’。唯大夫留心!”

  蒙毅能知嬴政之意,曲宮也能知胡亥之意。胡亥之意,必殺蒙毅,他又何必橫生枝節,吃力不討好地替蒙毅傳達冤屈?曲宮於是道:“吾但奉詔而行,君侯所言,非吾所當知也。”遂殺蒙毅於獄中。

  【3.馴象師的技巧】

  在印度的某些地方,當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馴象師就會時常把它拴在一棵小樹樁上。小象想要玩耍,於是使勁掙,可力氣還小,終究不能掙脫。在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之後,小象終於放棄,接受了自己被樹樁禁錮的命運。等到小象長成大象,掙脫樹樁對它來說已是輕而易舉,但小時候挫敗的印象是如此強烈,讓它已經形成思維定式,喪失了掙脫的欲望和勇氣。它在沒有再次嘗試的情況下,就想當然地認為,那棵樹樁是它永遠也掙不脫的宿命。

  胡亥就是小象,趙高則是馴象師兼木樁。

  在胡亥還是個小孩的時候,趙高就已經成了他的私人教師,教育他,寵愛他,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保護他。在童年胡亥的眼裡,趙高乃是一位明師和強者,是天底下最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人。童年的印象如此強烈,以至於當胡亥成了二世皇帝之後,依然對趙高抱著相同的情感。他從不會去想,其實只要他一個命令,就完全可以讓趙高人頭落地。他也從不會去想,現在是趙高需要依賴他,而不是他需要依賴趙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