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詔書已封,蓋以皇帝玉璽,使者奉書向上郡而去。與此同時,巡遊隊伍也不能在沙丘一地久留,於是吩咐起程,向咸陽逶迤而行。嬴政的屍體載於溫涼車中,由知曉內情的宦官親自駕車,任何人不得接近。嬴政的飲食供奉一如平常,由宦官在溫涼車中替嬴政享用,以免留下破綻。百官照舊奏事,同樣由溫涼車中的宦官替嬴政答覆。
【6.致命的小事】
時值酷暑,炎陽當空,熱風如火,返回咸陽的車隊無精打采地行走在中原大地,年邁的李斯在車中昏昏欲睡。可每當他將要睡著之時,卻又總會被車夫不斷抽鼻子的聲音給吵醒。李斯沒好氣地問車夫道:“你怎麼了?”
車夫奇怪地反問道:“丞相沒有聞到嗎?”
聞到什麼?李斯有些疑惑,做深呼吸。是的,空氣中有一陣淡淡的腐臭氣味。李斯問車夫道:“此臭從何而來?”
車夫答道:“小的也說不清楚。反正臭味一路上就沒斷過,像長了腿一樣,跟著咱們呢。”
李斯正迷惑時,有宦官前來,神色慌張,低聲問道:“丞相聞到了嗎?”
李斯點點頭。宦官壓低嗓子,幾近耳語,道:“是皇帝。”
李斯馬上明白過來,心頭忽然似被剃刀划過,大驚失色,急忙向嬴政所在的溫涼車奔去。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兵馬俑坑出土的二號銅馬車即為溫涼車,只不過按比例縮小了一半而已。從二號銅馬車可以推知,原大的溫涼車,其車內面積在六平方米左右。無論是對活著的嬴政還是對死去的嬴政來說,這點空間都實在不能算作寬敞。
李斯彎腰進入車內,立即順手將門帶上。果然,一路上的臭味正是從嬴政屍體上散發出來的。宦官們也是見事敏銳之人,早已將車窗緊閉,強烈的臭味盤踞在狹小的車廂里,更顯濃厚。
在車內待命的宦官望著李斯,眼神中滿是求助和驚恐,幾乎馬上就要哭將出來。屍體發臭雖是一件小事,但卻是一件足以毀滅他們全盤計劃的小事。自上路以來,嬴政便再也沒有在眾人面前露面,而且連溫涼車也沒下過,這已經足夠招人懷疑的了。再加上從溫涼車中逸出的臭味(而且可以肯定,這臭味只會越來越強),很容易讓人產生出等於真相的聯想,而到那時,他們的命運就將面臨一場巨大的難以化解的危機。
李斯沒有理會宦官。他不發一言,跪在嬴政的屍體之前,看著嬴政的屍體已經出現了腐敗的跡象。他渾身顫抖,雙手哆嗦,眼淚不自覺地湧出眼眶。
屍體發臭大致是一種自然規律,尤其在這樣的高溫酷暑,更是再正常不過。可是,嬴政屍體的發臭,卻讓李斯承受著痛苦的煎熬。他內心深處的悲傷和激動,甚至比他剛得知嬴政駕崩時還要強烈。
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讓暮年的李斯經受著如此強烈的震撼?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巨著《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為我們揭示了一種類似的心理情感。
【7.死後奇蹟】
《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的主人公阿遼沙是一名年輕的修士,他師從著名的佐西馬長老——一位名動全俄國的聖人。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已經公認佐西馬長老為偉大的聖徒,全心全意地愛他,崇拜他。百姓成群結隊地從俄國各地不遠千里趕來膜拜他,聽他布道,求他治病,請他賜福。
佐西馬長老衰弱多病,已經離死不遠。阿遼沙無疑深愛著長老,但是對於長老將要來臨的死亡,阿遼沙卻並無太多悲傷。相反,他和眾人一樣,在內心深處燃燒著一種火焰般的強烈喜悅,對長老的死亡充滿期待。他期待著,佐西馬長老死亡之後必將會有奇蹟顯現,而這顯現的奇蹟將徹底證明和確定長老的聖徒地位,並為他所在的修道院贏得偉大的聲譽。
阿遼沙期待的又是怎樣的死後奇蹟呢?
據說,真正的聖徒雖然也會死去,但由於他們敬畏上帝,生活虔誠,他們的遺骸將不會腐臭,躺在棺材裡鮮活如生,下葬的時候也完全不朽爛,在棺材裡依然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身體甚至還會散發出一陣陣的幽香。這樣的奇蹟自然是上帝給聖徒的慷慨獎賞,從而讓他們在死後獲得比生前更大的榮耀。既然佐西馬長老已經是公認的聖徒,那麼他死後,也理應會有這樣的奇蹟出現。
阿遼沙堅信,長老死亡的那一天,一定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天。
長老的死亡終於降臨。然而,和大家的期待相反的是,他的屍體很快就開始發臭。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從死到發臭也至少需要一晝夜的工夫。可佐西馬長老,一位眾人心中的聖徒,卻提前腐爛了,就在他死去的當天。
這樣的情形自然讓那些幸災樂禍的人得意洋洋。而在那些忠於長老並且始終崇敬他的人中間,也立刻有很多人為此感到氣惱,似乎受到了個人的屈辱,認為這是一件丟臉的事,彼此相遇的時候,也只是心虛地糙糙對望一眼。
而對年輕的阿遼沙來說,沒有人比他更信任長老,也因此沒有人受到的打擊能和他相比。
他曾經那麼堅信奇蹟之必然出現。可是,本應被推崇為高於全世界一切人之上的長老,現在不但沒有得到他應得的名譽,卻竟然遭到了貶低和侮辱!就算根本沒有出現奇蹟,也沒有出現奇蹟的徵兆,人們的期望落空了,但——為什麼偏要蒙受這樣的恥辱?為什麼要大丟面子?為什麼他的遺體腐爛得那麼快,像那些惡毒的教士所說的那樣,竟然“提前腐爛”了?
他的心在滴血。他在這世界上最最崇拜的那個人,如今形象受到了玷污,遭到了損害!這讓他開始懷疑上帝,不能接受他創造的世界。他幾乎要起來造反,反對他的上帝。
他帶著崩潰的信仰離開了修道院,準備就此墮落。
【8.化解危機】
話說回來,對信徒而言,他們對自己崇拜的偶像,必然愛之越深,責之越切。且再拿我們國人更為熟悉的佛教和道教來說,實則也存在著類似的情形。作為一名高僧,在他死後,他的那些衣缽弟子自然希望能夠有稀有而珍貴的舍利出現。儘管高僧生前修持精湛,奉佛虔誠,但如果在死後沒能留下舍利,似乎終究有些美中不足,而他的地位也將由此變得不那麼讓人信服。而對志在成仙的道士來說,死後最好連肉體也不用留下。其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中者,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下者,也當解形托象,蛇蛻蟬飛。
因此,作為一名被信奉的偶像,你非但要對自己的生前負責,甚至還必須對自己的死後負責。因為你擔負著信徒們的期望,而這些期望是信徒們自己無法實現的,所以他們不管不顧地強加到了你的身上。毫無疑問,他們愛你,但是他們總是用他們能夠得以自我滿足的方式來愛你。
回到李斯,他無疑是嬴政的信徒,而當他不得不面對嬴政在死後發臭這一事實時,心中也不由起了絕望和羞辱之感。
在此之前,對於嬴政之死,李斯一直處於麻木狀態。他之所以接受嬴政的死亡,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已經接受,而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並不認為嬴政會真的死去。他無法相信,那個雪中折梅的英俊少年,那個雄視六合的高傲帝王,那個在人海中將他打撈出水的知音,那個在萬千人中獨為他留身邊之位的君主,會真的與世長辭。
【6.致命的小事】
時值酷暑,炎陽當空,熱風如火,返回咸陽的車隊無精打采地行走在中原大地,年邁的李斯在車中昏昏欲睡。可每當他將要睡著之時,卻又總會被車夫不斷抽鼻子的聲音給吵醒。李斯沒好氣地問車夫道:“你怎麼了?”
車夫奇怪地反問道:“丞相沒有聞到嗎?”
聞到什麼?李斯有些疑惑,做深呼吸。是的,空氣中有一陣淡淡的腐臭氣味。李斯問車夫道:“此臭從何而來?”
車夫答道:“小的也說不清楚。反正臭味一路上就沒斷過,像長了腿一樣,跟著咱們呢。”
李斯正迷惑時,有宦官前來,神色慌張,低聲問道:“丞相聞到了嗎?”
李斯點點頭。宦官壓低嗓子,幾近耳語,道:“是皇帝。”
李斯馬上明白過來,心頭忽然似被剃刀划過,大驚失色,急忙向嬴政所在的溫涼車奔去。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兵馬俑坑出土的二號銅馬車即為溫涼車,只不過按比例縮小了一半而已。從二號銅馬車可以推知,原大的溫涼車,其車內面積在六平方米左右。無論是對活著的嬴政還是對死去的嬴政來說,這點空間都實在不能算作寬敞。
李斯彎腰進入車內,立即順手將門帶上。果然,一路上的臭味正是從嬴政屍體上散發出來的。宦官們也是見事敏銳之人,早已將車窗緊閉,強烈的臭味盤踞在狹小的車廂里,更顯濃厚。
在車內待命的宦官望著李斯,眼神中滿是求助和驚恐,幾乎馬上就要哭將出來。屍體發臭雖是一件小事,但卻是一件足以毀滅他們全盤計劃的小事。自上路以來,嬴政便再也沒有在眾人面前露面,而且連溫涼車也沒下過,這已經足夠招人懷疑的了。再加上從溫涼車中逸出的臭味(而且可以肯定,這臭味只會越來越強),很容易讓人產生出等於真相的聯想,而到那時,他們的命運就將面臨一場巨大的難以化解的危機。
李斯沒有理會宦官。他不發一言,跪在嬴政的屍體之前,看著嬴政的屍體已經出現了腐敗的跡象。他渾身顫抖,雙手哆嗦,眼淚不自覺地湧出眼眶。
屍體發臭大致是一種自然規律,尤其在這樣的高溫酷暑,更是再正常不過。可是,嬴政屍體的發臭,卻讓李斯承受著痛苦的煎熬。他內心深處的悲傷和激動,甚至比他剛得知嬴政駕崩時還要強烈。
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讓暮年的李斯經受著如此強烈的震撼?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巨著《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為我們揭示了一種類似的心理情感。
【7.死後奇蹟】
《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的主人公阿遼沙是一名年輕的修士,他師從著名的佐西馬長老——一位名動全俄國的聖人。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已經公認佐西馬長老為偉大的聖徒,全心全意地愛他,崇拜他。百姓成群結隊地從俄國各地不遠千里趕來膜拜他,聽他布道,求他治病,請他賜福。
佐西馬長老衰弱多病,已經離死不遠。阿遼沙無疑深愛著長老,但是對於長老將要來臨的死亡,阿遼沙卻並無太多悲傷。相反,他和眾人一樣,在內心深處燃燒著一種火焰般的強烈喜悅,對長老的死亡充滿期待。他期待著,佐西馬長老死亡之後必將會有奇蹟顯現,而這顯現的奇蹟將徹底證明和確定長老的聖徒地位,並為他所在的修道院贏得偉大的聲譽。
阿遼沙期待的又是怎樣的死後奇蹟呢?
據說,真正的聖徒雖然也會死去,但由於他們敬畏上帝,生活虔誠,他們的遺骸將不會腐臭,躺在棺材裡鮮活如生,下葬的時候也完全不朽爛,在棺材裡依然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身體甚至還會散發出一陣陣的幽香。這樣的奇蹟自然是上帝給聖徒的慷慨獎賞,從而讓他們在死後獲得比生前更大的榮耀。既然佐西馬長老已經是公認的聖徒,那麼他死後,也理應會有這樣的奇蹟出現。
阿遼沙堅信,長老死亡的那一天,一定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天。
長老的死亡終於降臨。然而,和大家的期待相反的是,他的屍體很快就開始發臭。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從死到發臭也至少需要一晝夜的工夫。可佐西馬長老,一位眾人心中的聖徒,卻提前腐爛了,就在他死去的當天。
這樣的情形自然讓那些幸災樂禍的人得意洋洋。而在那些忠於長老並且始終崇敬他的人中間,也立刻有很多人為此感到氣惱,似乎受到了個人的屈辱,認為這是一件丟臉的事,彼此相遇的時候,也只是心虛地糙糙對望一眼。
而對年輕的阿遼沙來說,沒有人比他更信任長老,也因此沒有人受到的打擊能和他相比。
他曾經那麼堅信奇蹟之必然出現。可是,本應被推崇為高於全世界一切人之上的長老,現在不但沒有得到他應得的名譽,卻竟然遭到了貶低和侮辱!就算根本沒有出現奇蹟,也沒有出現奇蹟的徵兆,人們的期望落空了,但——為什麼偏要蒙受這樣的恥辱?為什麼要大丟面子?為什麼他的遺體腐爛得那麼快,像那些惡毒的教士所說的那樣,竟然“提前腐爛”了?
他的心在滴血。他在這世界上最最崇拜的那個人,如今形象受到了玷污,遭到了損害!這讓他開始懷疑上帝,不能接受他創造的世界。他幾乎要起來造反,反對他的上帝。
他帶著崩潰的信仰離開了修道院,準備就此墮落。
【8.化解危機】
話說回來,對信徒而言,他們對自己崇拜的偶像,必然愛之越深,責之越切。且再拿我們國人更為熟悉的佛教和道教來說,實則也存在著類似的情形。作為一名高僧,在他死後,他的那些衣缽弟子自然希望能夠有稀有而珍貴的舍利出現。儘管高僧生前修持精湛,奉佛虔誠,但如果在死後沒能留下舍利,似乎終究有些美中不足,而他的地位也將由此變得不那麼讓人信服。而對志在成仙的道士來說,死後最好連肉體也不用留下。其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中者,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下者,也當解形托象,蛇蛻蟬飛。
因此,作為一名被信奉的偶像,你非但要對自己的生前負責,甚至還必須對自己的死後負責。因為你擔負著信徒們的期望,而這些期望是信徒們自己無法實現的,所以他們不管不顧地強加到了你的身上。毫無疑問,他們愛你,但是他們總是用他們能夠得以自我滿足的方式來愛你。
回到李斯,他無疑是嬴政的信徒,而當他不得不面對嬴政在死後發臭這一事實時,心中也不由起了絕望和羞辱之感。
在此之前,對於嬴政之死,李斯一直處於麻木狀態。他之所以接受嬴政的死亡,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已經接受,而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並不認為嬴政會真的死去。他無法相信,那個雪中折梅的英俊少年,那個雄視六合的高傲帝王,那個在人海中將他打撈出水的知音,那個在萬千人中獨為他留身邊之位的君主,會真的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