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斯一怔,沒想到趙高會有此一問,道:“太子之位自應決於皇帝,非人臣所當問。”

  趙高道:“君侯追隨先帝多年,對先帝立嗣的想法,總能略知一二。且姑妄言之。”

  李斯思索片刻,道:“二十餘公子,得為太子者,若非扶蘇,便是胡亥。”

  趙高道:“臣之所見,正與君侯不謀而合。能爭太子之位者,只有扶蘇和胡亥二人而已。而臣以為,遺詔立扶蘇為太子,並非皇帝本意。”

  李斯驚道:“何出此言?”

  趙高道:“自古太子不將兵,使將兵,即為有意廢立。晉獻公欲廢太子申生,故使申生伐東山;楚平王欲廢太子建,故使建守城父,備邊兵。皇帝使扶蘇監軍上郡,已是無意立扶蘇為太子也。君侯以為然否?”

  李斯沉默無語,不置可否。

  趙高再道:“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古之制也。皇帝巡幸天下,諸公子皆留咸陽,獨有少子胡亥得以隨行。皇帝屬意胡亥為太子,不問可知也。”

  李斯道:“君之所言雖不無道理,然皇帝遺詔具在,立扶蘇為太子,明也。太子已定,多辯何益?”

  趙高道:“不然。皇帝立詔書之時,正抱重病在身。將死之人,心思自不能和常日相比。再者,此間乃趙武靈王當年行宮,皇帝病於此行宮之中,得無思趙武靈王之故事乎?趙武靈王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趙武靈王憐長子章,欲王之。猶豫未決,而亂起,兄弟鬩牆,父子俱死。皇帝初怨扶蘇,病中感傷,又復憐之,故立扶蘇為嗣。立胡亥乃皇帝早定之計,立扶蘇乃皇帝臨時起意。以孰為準,君侯當不難斷之。”

  李斯嘆道:“遺詔終究是遺詔,不容更改。皇帝屍骨未寒,豈忍背叛?”

  趙高道:“舍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正合皇帝本意,何叛之有?”

  李斯道:“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雖欲從之,奈天下何?”

  趙高道:“知此事者,唯天、地、君侯、胡亥、高也,君侯何疑之有?當年皇帝使扶蘇監軍上郡,雖未明言,但其廢扶蘇之意已多為朝中群臣所窺知。今立胡亥為太子,群臣也不足深怪也。”

  李斯沉吟未決。趙高再道:“胡亥得為太子,必感君侯擁立之功,不待言也。如扶蘇得為太子,則皇帝之遺命也,君侯何功之有?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里。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李斯道:“棄皇帝之遺詔,於君何利焉?”

  趙高聞言,心中大喜。李斯有此一問,便意味著他的遊說已經大功告成。李斯此問之目的,不外乎是要事前分功,同時也是摸清趙高的態度,看看趙高是否有狼子野心,會不會對他的地位構成威脅。

  伏低做小本就是趙高的拿手好戲,趙高於是道:“胡亥得為太子,則臣可倖免一死。螻蟻尚且貪生,臣為此舉,但求保命而已,何敢望利焉?臣出生卑賤,身在宦籍,肢體殘缺,常自以為羞。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臣自知非柱石之臣,不足擔國之重任,若勉力而行,適足為天下笑。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雖王天下不與焉。臣得為公子胡亥教師,於願已足。且胡亥明習法律決獄,胡亥繼位,持此以治國,不負先帝君侯,則臣私心甚慰。如必欲有利,此乃臣之利也。”

  趙高言罷,心中忐忑。這是最後一關了,如果李斯對他的回答不滿意,則他費了半天的口舌,眼看成功在望,卻也只能是功虧一簣。

  李斯視趙高為無物,自顧仰天而思,面容變幻不定。良久,垂淚嘆息道:“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趙高狂喜之下,幾欲撲過去與李斯相擁而泣。是的,李斯終於從了。

  【5.政變的步驟】

  趙高說服李斯之後,回報胡亥,道:“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李斯敢不奉令!”

  趙高這句話雖然簡練如同電報,但如果細細分析,卻也很能見出趙高言辭的藝術。整樁陰謀分明是由他一手策劃,遊說李斯也純粹是他的主張,但到了他口中,卻變成是奉了胡亥之命,這無疑極大地滿足了胡亥那顆年輕的虛榮心。

  而遊說過程之曲折艱辛,也變成了李斯一聽到胡亥的名頭,便不敢夾生,乖乖聽命,他趙高的作用,只是負責傳傳話而已,苦勞或有幾分,功勞半點也無。難道,趙高真的覺悟如此之高,明明為胡亥立下大功,卻隻字不提,寧願辭而不居?

  其實不然。趙高如是說,乃是一種更高明的攬功。身為人臣,和未來的皇帝胡亥爭功毫無意義,他只需要和李斯爭功即可。爭功有兩種方法:一是你多,我比你更多;二是我少,你比我更少。趙高的方法便是後者。

  通過這句話,他傳達給胡亥這樣的信息:李斯一聽說要改立太子,立即舉雙手贊成,堅決擁護。既然如此,那麼無論以後李斯在政變中發揮多大的作用,那也全是出於李斯的自願。李斯只是在做丞相的分內工作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功勞可言。

  趙高這句話另有一長遠的伏筆:李斯身為帝國丞相,倒戈卻如此輕易,視政變為兒戲,可見此人大節極不可靠,不能信任。今天可以擁立你胡亥為太子,明天說不定也可以擁立別的公子為太子。我的話點到為止,但是胡亥啊,你最好還是多加提防小心。

  胡亥整夜不眠,引頸而望。成則唯我獨尊,敗則刀下之鬼,他如何能睡得著?聽到李斯應允,胡亥大喜,拜謝趙高道:“吾得為太子,悉君之功也。”

  且說李斯、胡亥、趙高三人組成了政變的鐵三角,在李斯的主持之下,政變進行得有條不紊。

  首先,隱瞞嬴政的死訊,秘不發喪,以防消息傳出,諸公子及天下可能有變。

  接著是焚燒嬴政遺詔,毀滅政變的罪證。看著遺詔在火中慢慢化為灰燼,三人表情各異:胡亥滿臉得意之色,遺詔一燒,死無對證,從此再無人知道他的太子之位其實得來不道;李斯面容冷峻而憂傷,他對嬴政的忠誠也隨著遺詔一起,在火中化為烏有;趙高則眼神閃爍,神態怪異,令人莫測高深。

  然後,再由趙高偽造一份假的嬴政遺詔,賜丞相李斯,命立胡亥為太子,確定胡亥繼位的合法性。

  最關鍵的一步,則是如何除去公子扶蘇以及蒙恬。李斯和趙高的方法很簡單:再偽造一份詔書,賜公子扶蘇,令他和蒙恬自殺。書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