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
17條要求為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一個民主主義的和革命的答案。
這個綱領最後是這樣極具有鼓動力地呼籲:“為了德國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利益,必須盡力爭取實現上述各項措施,因為只有實現了這些措施,一直受少數人剝削,並且今後還有可能受少數人壓迫的德國千百萬人民,才能爭得自己的權利和作為一切財富的生產者所應有的政權!”
回國的共產主義者受馬克思和中央委員會的委託迅速到各地加強同盟的現有支部,創建新的支部,並在同盟地方支部的外圍成立政治性的工人聯合會。在這些工人聯合會中,他們按照《宣言》和17條《要求》的思想開展活動,充分利用在鬥爭中贏得的具有民主性質的自由,把為數眾多的地方性工人組織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全德意志的工人政治組織。
組織多數流亡工人動身回國之後,警察局長科西迪耶爾給馬克思發了法國護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焦灼地離開巴黎也回到闊別6年的祖國。
人民擁有“新式武器”,揚眉吐氣,沸騰的革命熱情撲面而來。
第19章 暴風雨中的雄鷹(1)
春天又來到了這座古老的、有很多尖塔和狹長胡同的萊茵城。城外的花園和果樹園裡,修飾整齊的奇異的灌木,在櫻桃花叢中間閃耀著淡黃色的光輝。
“我們暫且對我們在美因茲的工作滿意”,馬克思在同他的朋友乘車去科倫的途中說:“我們號召德國所有的工人組織工人協會是正確的,在這個協會中,我們可以給工人極大的支持,直到我們有能力建立工人階級的獨立組織為止。”
“但我們在科倫將不會很容易,就我所知,這裡的工人居然聽信一位醫生戈特沙爾克的話,說他正在要求建立工人共和國。多麼無聊!”
“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恩格斯答:“這就靠我們同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同為反對君主政體和封建土地占有制而鬥爭,並且同時創造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以便推翻反動的階級之後能夠立即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馬克思點頭表示同意,他眺望著別墅前的花園,像沿途到處看到的一樣,那裡綠草如茵,百花盛開。
“弗里德里希!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可惜工人們能夠享受的不多,他們從清晨到深夜在工廠里做工,只有睡眠的幾個小時才能稍稍舒展眉頭。”他點起一支雪茄,目送著雪茄的煙柱被柔軟的春風吹散。
馬克思、恩格斯、德朗克三人一同回國後先到達美因茲。考慮到科倫的拿破崙法典仍在起作用,比德國其他地方享有較多的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加上這裡的工業比其他地區發達,工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大,是工人運動的中心。因此,他們又一同轉至科倫。
到達科倫,立即著手做兩件事:一是籌辦一家日報;二是建立一個全德工人黨,以推動這次革命。為了完成第二項任務,同盟的主要盟員分赴德國各地,在不少地方迅速建立了工人聯合會,原計劃在這些工人聯合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政黨,但由於德國無產階級的大多數覺悟不高,還認識不到有成立一個自己的、不受資產階級影響的獨立政黨的必要性,這項任務未能完成。而幾百個盟員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廣大群眾中,依靠秘密通訊和派遣特使聯繫已不能直接地指導各地的鬥爭。這就更加強了馬克思創辦日報的想法,各地的工人聯合會也為日報的出版、發行打下了基礎。
這位6年前24歲的《萊茵報》主編,因他的激進而《萊茵報》被查封。為了《萊茵報》的存在他主動放棄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的一份工作,淪為了流浪漢。可是,自己的退卻,並不能挽回報紙的命運,報紙終被停刊。
……都失去了,母愛失去了,連父親的遺產也失去了,去荷蘭姨父家想溝通母親的感情也無濟於事,得不到家裡一文錢的接濟……
6年過去了,幾多寒暑辛酸不說,帶回了三本書,也帶回了三個孩子,還懷揣一筆所剩的父親的遺產。
7月里,馬克思從科倫的阿波斯托爾街7號搬到了科倫塞西林街7號。工作剛安頓下來,他把回國先住在特利爾岳母家裡的燕妮和孩子、琳蘅也接來一塊住下。
“那位黑鬍子的年輕主編回來了!”
“一位曾在這裡被趕跑了的主編又想要在這裡辦報紙,要恢復他原來失去的那張報紙……”
很快,馬克思的住宅區又像在巴黎那樣成了這裡的革命中心。
創辦報紙遇到了異乎尋常的困難,首先是缺少必要的資金,因此中央委員會派到德國各地建立同盟新支部和創辦工人協會的特使也都努力為報紙籌集資金,但工人們和無產階級化的手工業幫工手裡沒有錢,至於那些擁有資財的自由資產階級,當然誰也不會把資金交給這位撰寫過許多無產階級戰鬥性著作的前《萊茵報》主編,供他創辦一份革命民主主義的機關報。
在烏培河谷有很多朋友和熟人的恩格斯,招股也沒有大的喜色。
“很遺憾,認股的事,在這裡很少希望。……問題的實質是,在這裡甚至連激進的資產者都把我們看成是他們未來的主要敵人,不願意把武器交到我們手裡,因為我們很快地把它掉轉頭來反對他們自己。”
“從我的老頭那裡根本什麼也弄不到。……他寧願叫我們吃1000顆子彈,也不會送給我們一個塔勒。”
辦報所需要的流動資金估計要3萬塔勒,這些資本原來打算按50塔勒一股招收,但到5月底,認股總數只有1300塔勒。
馬克思又從父親的遺產中拿出3000塔勒,並儘可能徵求收取訂費:恩格斯從父親給的生活費中擠出了幾百塔勒,千方百計找人認了14股,總共籌集到了1. 3萬塔勒,暫時勉強解決了出版報紙的資金問題。
報紙取名《新萊茵報》,這是因為一方面表示同過去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有繼承關係,一方面加上“新”字以說明兩者之間有差異,報紙的副標題是《民主派機關報》。
報紙原設想在7月1日出版,由於革命形勢發展迅速,反動派迫害的步子也在加快,馬克思決定報紙提前出版。報紙創刊號曾對此作了說明:“鑑於反動派實行新的無恥發動,可以預料德國的9月法令很快就要頒布,因此,我們決定利用自由環境中的每一天,從6月1日就開始出報。5月31日晚《新萊茵報》創刊號排版印刷完畢。報販們來到編輯部,取走剛印好的報紙,立即分送到科倫全城,馬克思渴望已久的無產階級宣傳武器《新萊茵報》終於誕生了。
在報紙的編輯部里,馬克思任總編輯,編委會的成員是恩格斯、維爾特、德朗克、斐·沃爾弗、畢爾格爾斯、威廉·沃爾弗。威廉·沃爾弗兼任秘書。馬克思的工作量非常大。他要擬定報紙每天的編排計劃,撰寫社論,同國內外通訊員聯繫,選用他們送來的消息,編審大部分稿件,同國內許多進步報刊交往。除了保證每天按時出版,還要經常出版號外和傳單,並設法把它們散發到萊茵省和其他地方。此外,處理報紙的財產要花費他不少時間,同當局和反動勢力的威脅和糾纏、同自由派報刊的誹謗作鬥爭等等,也耗去了許多精力。總而言之,馬克思是編輯部的靈魂,恩格斯說,馬克思的任何決定,“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大家都樂於接受它。”
17條要求為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一個民主主義的和革命的答案。
這個綱領最後是這樣極具有鼓動力地呼籲:“為了德國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利益,必須盡力爭取實現上述各項措施,因為只有實現了這些措施,一直受少數人剝削,並且今後還有可能受少數人壓迫的德國千百萬人民,才能爭得自己的權利和作為一切財富的生產者所應有的政權!”
回國的共產主義者受馬克思和中央委員會的委託迅速到各地加強同盟的現有支部,創建新的支部,並在同盟地方支部的外圍成立政治性的工人聯合會。在這些工人聯合會中,他們按照《宣言》和17條《要求》的思想開展活動,充分利用在鬥爭中贏得的具有民主性質的自由,把為數眾多的地方性工人組織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全德意志的工人政治組織。
組織多數流亡工人動身回國之後,警察局長科西迪耶爾給馬克思發了法國護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焦灼地離開巴黎也回到闊別6年的祖國。
人民擁有“新式武器”,揚眉吐氣,沸騰的革命熱情撲面而來。
第19章 暴風雨中的雄鷹(1)
春天又來到了這座古老的、有很多尖塔和狹長胡同的萊茵城。城外的花園和果樹園裡,修飾整齊的奇異的灌木,在櫻桃花叢中間閃耀著淡黃色的光輝。
“我們暫且對我們在美因茲的工作滿意”,馬克思在同他的朋友乘車去科倫的途中說:“我們號召德國所有的工人組織工人協會是正確的,在這個協會中,我們可以給工人極大的支持,直到我們有能力建立工人階級的獨立組織為止。”
“但我們在科倫將不會很容易,就我所知,這裡的工人居然聽信一位醫生戈特沙爾克的話,說他正在要求建立工人共和國。多麼無聊!”
“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恩格斯答:“這就靠我們同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同為反對君主政體和封建土地占有制而鬥爭,並且同時創造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以便推翻反動的階級之後能夠立即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馬克思點頭表示同意,他眺望著別墅前的花園,像沿途到處看到的一樣,那裡綠草如茵,百花盛開。
“弗里德里希!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可惜工人們能夠享受的不多,他們從清晨到深夜在工廠里做工,只有睡眠的幾個小時才能稍稍舒展眉頭。”他點起一支雪茄,目送著雪茄的煙柱被柔軟的春風吹散。
馬克思、恩格斯、德朗克三人一同回國後先到達美因茲。考慮到科倫的拿破崙法典仍在起作用,比德國其他地方享有較多的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加上這裡的工業比其他地區發達,工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大,是工人運動的中心。因此,他們又一同轉至科倫。
到達科倫,立即著手做兩件事:一是籌辦一家日報;二是建立一個全德工人黨,以推動這次革命。為了完成第二項任務,同盟的主要盟員分赴德國各地,在不少地方迅速建立了工人聯合會,原計劃在這些工人聯合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政黨,但由於德國無產階級的大多數覺悟不高,還認識不到有成立一個自己的、不受資產階級影響的獨立政黨的必要性,這項任務未能完成。而幾百個盟員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廣大群眾中,依靠秘密通訊和派遣特使聯繫已不能直接地指導各地的鬥爭。這就更加強了馬克思創辦日報的想法,各地的工人聯合會也為日報的出版、發行打下了基礎。
這位6年前24歲的《萊茵報》主編,因他的激進而《萊茵報》被查封。為了《萊茵報》的存在他主動放棄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的一份工作,淪為了流浪漢。可是,自己的退卻,並不能挽回報紙的命運,報紙終被停刊。
……都失去了,母愛失去了,連父親的遺產也失去了,去荷蘭姨父家想溝通母親的感情也無濟於事,得不到家裡一文錢的接濟……
6年過去了,幾多寒暑辛酸不說,帶回了三本書,也帶回了三個孩子,還懷揣一筆所剩的父親的遺產。
7月里,馬克思從科倫的阿波斯托爾街7號搬到了科倫塞西林街7號。工作剛安頓下來,他把回國先住在特利爾岳母家裡的燕妮和孩子、琳蘅也接來一塊住下。
“那位黑鬍子的年輕主編回來了!”
“一位曾在這裡被趕跑了的主編又想要在這裡辦報紙,要恢復他原來失去的那張報紙……”
很快,馬克思的住宅區又像在巴黎那樣成了這裡的革命中心。
創辦報紙遇到了異乎尋常的困難,首先是缺少必要的資金,因此中央委員會派到德國各地建立同盟新支部和創辦工人協會的特使也都努力為報紙籌集資金,但工人們和無產階級化的手工業幫工手裡沒有錢,至於那些擁有資財的自由資產階級,當然誰也不會把資金交給這位撰寫過許多無產階級戰鬥性著作的前《萊茵報》主編,供他創辦一份革命民主主義的機關報。
在烏培河谷有很多朋友和熟人的恩格斯,招股也沒有大的喜色。
“很遺憾,認股的事,在這裡很少希望。……問題的實質是,在這裡甚至連激進的資產者都把我們看成是他們未來的主要敵人,不願意把武器交到我們手裡,因為我們很快地把它掉轉頭來反對他們自己。”
“從我的老頭那裡根本什麼也弄不到。……他寧願叫我們吃1000顆子彈,也不會送給我們一個塔勒。”
辦報所需要的流動資金估計要3萬塔勒,這些資本原來打算按50塔勒一股招收,但到5月底,認股總數只有1300塔勒。
馬克思又從父親的遺產中拿出3000塔勒,並儘可能徵求收取訂費:恩格斯從父親給的生活費中擠出了幾百塔勒,千方百計找人認了14股,總共籌集到了1. 3萬塔勒,暫時勉強解決了出版報紙的資金問題。
報紙取名《新萊茵報》,這是因為一方面表示同過去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有繼承關係,一方面加上“新”字以說明兩者之間有差異,報紙的副標題是《民主派機關報》。
報紙原設想在7月1日出版,由於革命形勢發展迅速,反動派迫害的步子也在加快,馬克思決定報紙提前出版。報紙創刊號曾對此作了說明:“鑑於反動派實行新的無恥發動,可以預料德國的9月法令很快就要頒布,因此,我們決定利用自由環境中的每一天,從6月1日就開始出報。5月31日晚《新萊茵報》創刊號排版印刷完畢。報販們來到編輯部,取走剛印好的報紙,立即分送到科倫全城,馬克思渴望已久的無產階級宣傳武器《新萊茵報》終於誕生了。
在報紙的編輯部里,馬克思任總編輯,編委會的成員是恩格斯、維爾特、德朗克、斐·沃爾弗、畢爾格爾斯、威廉·沃爾弗。威廉·沃爾弗兼任秘書。馬克思的工作量非常大。他要擬定報紙每天的編排計劃,撰寫社論,同國內外通訊員聯繫,選用他們送來的消息,編審大部分稿件,同國內許多進步報刊交往。除了保證每天按時出版,還要經常出版號外和傳單,並設法把它們散發到萊茵省和其他地方。此外,處理報紙的財產要花費他不少時間,同當局和反動勢力的威脅和糾纏、同自由派報刊的誹謗作鬥爭等等,也耗去了許多精力。總而言之,馬克思是編輯部的靈魂,恩格斯說,馬克思的任何決定,“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大家都樂於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