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王應該出來!”群眾的呼聲更加響亮,更加激烈。

  國王偕王后出現在王宮的陽台上,不得不脫帽向死者致敬,勉強著自己,屈服人民對他的要求。

  在3月20日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國王不得不向那漫長的、沉默地推著183具靈柩的送葬的行列敬禮。

  “對!血的報復沉默了,但是,代替它的是從血泊中產生的一種警惕的精神,一種道義上戒備的精神。它使我們……防止各種墮落,這種墮落使德國人民成為本國和外國政治的工具。……警惕和努力,糾集你們流血犧牲的兄弟的亡靈,糾集他們,因為他們不是為了區區小子而犧牲的!”這是在弗里德里希叢林墓地安葬時講的一番話。

  人民是勝利了,但是,三月革命只能說是半個勝利。資產階級不去壓服國王退位,而開始重新與被擊敗的敵人簽訂契約。他們在工人革命勢力的面前感到惶恐不安,資產階級背叛了人民的勝利,背叛了靈柩里的幽靈。

  柏林起義,馬克思看到了工人、農民的革命力量,又對資產階級背叛了人民的勝利深感不安。

  馬克思3月8日到達巴黎,當天晚上,他就同巴爾貝斯領導的人權和公民權協會的中央俱樂部發表首場演說。

  馬克思又同相識的臨時政府委員們:斐迪南·弗洛孔、賴得律——洛蘭、土伊勒里宮警衛隊長雅克·昂貝爾和警察局長馬爾克·科西迪耶爾作通宵長談,第二天又同一些政治流亡者取得聯繫。

  這時,沙佩爾、莫爾、亨·鮑威爾、威廉·沃爾弗和瓦勞也先後到了巴黎,3月10日。馬克思和他們組成了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馬克思當選主席,沙佩爾擔任秘書,其他幾個擔任委員,恩格斯暫留在布魯塞爾,他也被選為委員。為了加強對各區部的聯繫,又馬上在巴黎組織了德國工人俱樂部。

  為馬克思的安全起見,法國臨時政府委員的朋友——警察局長馬爾克又把馬克思的一家從博馬舍大街上的澤爾夫人的公寓裡遷到警察機構辦公的地點——格臘蒙街1號“曼徹斯特”飯店住下來。

  這個“曼徹斯特”的名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給這個棲身之地起的富於幽默感的綽號,他們任何時候都如此情緒飽滿著。

  在“曼徹斯特”安頓下來的第二天,燕妮就按馬克思的委託給魏德邁寫信了:

  巴黎,星期四(1848年3月17日),格臘蒙街1號‘曼徹斯特’飯店親愛的魏德邁先生:

  我的丈夫在這個大城市又是那樣工作繁忙,四處奔波,他讓我請您在《威斯特伐里亞汽船》刊登一則通訊……

  本來還想告訴您有關這裡每分鐘都在擴展的有趣的運動的許多情況(今天傍晚有40萬工人在市政廳門前通過)。示威群眾不斷增加,但是我要料理家務並照看三個小傢伙,十分忙碌,只好抽這點時間,從遠方向您和您親愛的夫人致以衷心的問候。

  敬禮和兄弟情誼。

  您的到處流浪的女公民

  燕妮·馬克思

  馬克思主席除領導同盟中央的工作,還利用德國工人俱樂部組織了兩個協會,兩會差不多達4000人,他們對統一德國的問題都積極主張採取革命暴力行動,但內部分歧意見較大。

  詩人格奧爾格·海爾維格號召建立和武裝義勇軍來支持不久前在柏林爆發的起義。許多人報了名,隊伍也在孟索平原上開始了義勇軍的練兵活動。

  在這種革命如痴如醉、昏頭轉向的情況下,馬克思保持著冷靜、清醒的頭腦,他力求把一切問題都統統考慮好,把一切問題都弄清楚,他反對海爾維格的冒險行為,並且預見到了這種行為的後果。他懂得,柏林起義還只不過是部分工人先鋒隊的戰鬥,還不是革命本身的大規模的展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還在以後(後來才有巴黎的六月起義),而目前的鬥爭是爭取民主共和國,是否能成功,還要看整個無產階級是否參加這場鬥爭。

  馬克思同恩格斯商定以後,在這警察辦公的住室里開始擬定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即德國建立民主共和國制度的綱領。馬克思用父親遺產的錢以傳單形式刊印出《要求》。

  飯店及咖啡館裡召開一系列的集會,向工人們介紹綱領。

  為了避免力量過於分散,馬克思建議巴黎的德國工人要和法國工人站在一條戰線上去。馬克思堅信,巴黎的運動一定會鞏固發展,只有那時它才能影響其他國家,席捲整個歐洲。

  然而,分歧意見仍然難以統一,其中,臨時政府的一些委員在做幫倒工作。

  馬克思當然主張採取堅決行動,但是這些行動必須是周密考慮、細緻準備的。他並沒有疏忽以拉馬丁為首的臨時政府的委員會是多麼願意甚至高興接受海爾維格關於組織德國義勇軍的創議,也注意到他們決然匆忙地把義勇軍送出邊境,並給他們優待提供行軍營和每日50生丁的津貼。馬克思看穿了,這是以拉馬丁為首的法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圖謀擺脫那些可能成為巴黎無產階級的同盟者的革命分子的手段或策略。

  拉馬丁假仁假義,早就作了如此算計:普魯士政府有足夠時間的準備,在海爾維格的義勇軍渡過萊茵河之後,第一次戰役中,義勇軍就全被擊潰。

  4月1日,擁護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成員,接受馬克思的命令,也通過費洛孔委員的幫助享受義勇軍出境同樣的優待,他們與義勇軍大部隊活動截然相反,單個分頭行動,各人身帶的武器不是長槍、大刀,而是《宣言》和《要求》,這樣,四百餘人悄悄地平安回到了祖國。

  《共產黨宣言》第二次印刷的1000本正好於3月20日運到巴黎,和印成單行本的《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由流亡法國的工人帶回德國,於是,新武器在各地工人革命運動甚至柏林的起義余火中“炸”開了花……

  《要求》根據《宣言》最後一章中向德國共產主義者提出的那些戰略和策略上的指示,把這些指示具體運用到革命創造出來的新的環境當中。

  《要求》的開頭就提出這樣的口號:“全德國宣布為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這一要求把矛頭指向德國封建反動勢力的主力,即指向普魯士和哈布斯堡帝國這座臭名昭著的歐洲的“人民監獄”。

  《要求》闡述了人民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所必須實行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凡年滿21歲的人都有不受限制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發給人民代表以薪金,使工人也能出席德國人民的國會,而最重要的是代表全體人民,以便能夠用人民的武裝力量去壓倒反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以保證每個德國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提出無償地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無補償地把一切大地產收歸國有。

  《要求》提出把礦井、礦山、私人銀行和一切運輸工具收回歸革命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要求》提出建立國家工廠,國家保證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資料,並且負責照管喪失勞動力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