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該書確實“包羅萬象”甚至其寫作集體本身亦如此。這個“包括了一九七三年版的主創人員……”在內的寫作集體其寫作方式“是兩三個人合寫互相照看孩子,一起進行家庭野餐和慶祝活動,一起彈奏音樂和聚餐……在過去兩年中4個小孩出生。使‘寫作集體’成員中現有21個孩子。”她們“目睹了4次離婚、3次結婚,又有一人進入更年期。成員們也有各自漫長而富有戲劇性的戀情……”這些作者們的自我描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固然就是一個“寫作集體”的“全家福”,但其實更像一個理想中的溫暖家庭。
把一本書讀成n本書
劉華傑 《殿裡供的並非都是佛》 江蘇人民出版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作者行文注重觀念的挑剔和闡述,語句乾淨,利落——這樣的語文似乎是低標準,但其實是高標準。蔓延式、生髮式、雞毛蒜皮式的文人文字另有功用,但相比而言,在信息的絕對價值上一定則弱化許多。書中作者對科學傳播、科學保守性、科學觀之默認配置、科學傳播降神、反科學等關鍵範疇的見地獨到。而我總想,這樣的獨到其實與其乾淨利落的表述關係密切。當然,那種混沌的表述其實也有價值。而對那種混沌表述的表述者而言,很可能是一種不得已為之的行為。就像一個家居生活雜亂無章的傢伙剛好很適宜開小賣部。而乾淨利落對於一個現成觀念的挑剔者、甄別者而言,也剛好合適。
書中讀書筆記部分很好看。原因是作者的感觸、心得紮實具體,無空泛表揚抽象批評之類。比如作者讀李力研先生的《女人如燈》。順手介紹李的另外一本書,叫《柯雲路的新神話》。該書是一本極力反對偽科學的力作。劉從中摘出那個關於柯雲路行事為人的絕妙定語:“中國蒙昧主義的傑出代表“……我發現,“準確”其實也是一種深刻的喜劇元素(惟妙惟肖,不容易。)順便也想到,能把一本書讀成n本書的那種書,我最喜歡。從本書中發現不少好書,如下:《女人如燈》(中青社)、《死亡之臉》、《生命的臉》(海南社)、《生長的形態》(達西湯普森著)、《生命的曲線》(庫克著,吉林人民社之大美譯叢之一)、《無與倫比的手:弗爾曼自傳》、《貝殼的自然史》(上海科教社)、《數學的故事》(海南社)等,我要去找啊。
再想到,一個善於自創語詞的作者,最值得通過他的創造去揣摩其思維方式、知識背景以及據此激活基礎資源,生成全新的資源(再生資源)。我理解,這其實是一種低成本的自我教育、自我開發以及持續終生的成長。如下出自本書的若干概念即絕好的聯想平台,激活很多沉睡的知識疆域。如:默認配置//標準配置//欠缺模型//共進模型(我的修改語詞,劉的原來說法為“與境進路”)//科學知識社會學//狼狗目的論(我的概括)//非主流經典……
本書中有很多“引述語“——與前條感想同,這也是我等所謂“情緒化勢利眼”在選擇閱讀與交友時的一個重要參照標準。打比方說,那些總是與聰明人在一起的人,我願意結識、了解、接近,直至崇拜。本書中我喜歡的引述語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努蘭)”、“我們常常喜歡暢談‘人生觀’,卻少有人直接談‘人死觀’”(劉華傑)、“自由並不是依靠著在幻想中擺脫必然性而獨立,自由在於對必然的認識和駕馭(不詳)”、“現代醫學也錯誤地引導人類,使人們不願意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不詳)”等很多。
文字是個什麼東西
劉紹銘 《語言豈是東西》 遼寧教育出版社
花謝花飛飛漫天,繽紛美感
作者語言精簡、樸素,少見通常所謂學術隨筆中有意、無意的隨意、隨便,梳理平穩,詮釋耐心。
在《〈葬花詞〉之兩種英譯》一文中,作者逐字逐句挑剔“紅消香斷有誰憐”。那種平和的治學之心、穩健的商榷之筆,即或非翻譯專業讀者讀後,也有一種“花謝花飛飛漫天”的繽紛美感。
在《文字豈是是東西》一文中,作者暢談語文理念:“要提高學子語文水平,除了復古,別無它法。這些話,真的反動,恐怕沒幾個人聽得進去。前人讀書,正襟危坐,捧誦環回,因為他們不把文字看作‘東西’”。
這確乎“反動”,但也意味深長。
流氓加看不懂
劉索拉 《行走的劉索拉》 崑崙出版社
完全的調情,無時無刻不在的調情
寫《你別無選擇》的那個劉索拉曇花一現後就丟了。而在《行走的劉索拉——兼與田青對話及其它》中“重出江湖”的這個劉索拉,已變成一個“滔滔不絕”的劉索拉。書中的主要文字是她與專家田青先生的對話,還有部分內容是她在母校的校多次演講,內容根據錄音整理,連現場效果也一一標明:全場大笑、再次全場大笑……等等。為什麼是這樣?有什麼好笑的?
劉索拉的談話三句不離本行。她只要說話,內容一概從音樂開始,但也不僅僅局限於音樂,極具延展性。讀這樣的文字,我就想,那些成名後處於彷徨期的各路著名作家其實也應該閱讀此書。無法再寫出象樣的東西當然令人鬱悶。那鬱悶用劉索拉的話說叫“戴著手套彈鋼琴”。而用專家田青的話說則是“妓女的技術華彩”:偽裝性高潮。文學少年韓寒也說過相似的意思。他說:“那不是穿著棉襖洗澡麼?”比這些相似的類比更耐人尋味的是,“棉襖”或“手套”究竟怎樣替代了那些鮮活的生命衝動?並且為什麼要偽裝?
把一本書讀成n本書
劉華傑 《殿裡供的並非都是佛》 江蘇人民出版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作者行文注重觀念的挑剔和闡述,語句乾淨,利落——這樣的語文似乎是低標準,但其實是高標準。蔓延式、生髮式、雞毛蒜皮式的文人文字另有功用,但相比而言,在信息的絕對價值上一定則弱化許多。書中作者對科學傳播、科學保守性、科學觀之默認配置、科學傳播降神、反科學等關鍵範疇的見地獨到。而我總想,這樣的獨到其實與其乾淨利落的表述關係密切。當然,那種混沌的表述其實也有價值。而對那種混沌表述的表述者而言,很可能是一種不得已為之的行為。就像一個家居生活雜亂無章的傢伙剛好很適宜開小賣部。而乾淨利落對於一個現成觀念的挑剔者、甄別者而言,也剛好合適。
書中讀書筆記部分很好看。原因是作者的感觸、心得紮實具體,無空泛表揚抽象批評之類。比如作者讀李力研先生的《女人如燈》。順手介紹李的另外一本書,叫《柯雲路的新神話》。該書是一本極力反對偽科學的力作。劉從中摘出那個關於柯雲路行事為人的絕妙定語:“中國蒙昧主義的傑出代表“……我發現,“準確”其實也是一種深刻的喜劇元素(惟妙惟肖,不容易。)順便也想到,能把一本書讀成n本書的那種書,我最喜歡。從本書中發現不少好書,如下:《女人如燈》(中青社)、《死亡之臉》、《生命的臉》(海南社)、《生長的形態》(達西湯普森著)、《生命的曲線》(庫克著,吉林人民社之大美譯叢之一)、《無與倫比的手:弗爾曼自傳》、《貝殼的自然史》(上海科教社)、《數學的故事》(海南社)等,我要去找啊。
再想到,一個善於自創語詞的作者,最值得通過他的創造去揣摩其思維方式、知識背景以及據此激活基礎資源,生成全新的資源(再生資源)。我理解,這其實是一種低成本的自我教育、自我開發以及持續終生的成長。如下出自本書的若干概念即絕好的聯想平台,激活很多沉睡的知識疆域。如:默認配置//標準配置//欠缺模型//共進模型(我的修改語詞,劉的原來說法為“與境進路”)//科學知識社會學//狼狗目的論(我的概括)//非主流經典……
本書中有很多“引述語“——與前條感想同,這也是我等所謂“情緒化勢利眼”在選擇閱讀與交友時的一個重要參照標準。打比方說,那些總是與聰明人在一起的人,我願意結識、了解、接近,直至崇拜。本書中我喜歡的引述語有:“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努蘭)”、“我們常常喜歡暢談‘人生觀’,卻少有人直接談‘人死觀’”(劉華傑)、“自由並不是依靠著在幻想中擺脫必然性而獨立,自由在於對必然的認識和駕馭(不詳)”、“現代醫學也錯誤地引導人類,使人們不願意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不詳)”等很多。
文字是個什麼東西
劉紹銘 《語言豈是東西》 遼寧教育出版社
花謝花飛飛漫天,繽紛美感
作者語言精簡、樸素,少見通常所謂學術隨筆中有意、無意的隨意、隨便,梳理平穩,詮釋耐心。
在《〈葬花詞〉之兩種英譯》一文中,作者逐字逐句挑剔“紅消香斷有誰憐”。那種平和的治學之心、穩健的商榷之筆,即或非翻譯專業讀者讀後,也有一種“花謝花飛飛漫天”的繽紛美感。
在《文字豈是是東西》一文中,作者暢談語文理念:“要提高學子語文水平,除了復古,別無它法。這些話,真的反動,恐怕沒幾個人聽得進去。前人讀書,正襟危坐,捧誦環回,因為他們不把文字看作‘東西’”。
這確乎“反動”,但也意味深長。
流氓加看不懂
劉索拉 《行走的劉索拉》 崑崙出版社
完全的調情,無時無刻不在的調情
寫《你別無選擇》的那個劉索拉曇花一現後就丟了。而在《行走的劉索拉——兼與田青對話及其它》中“重出江湖”的這個劉索拉,已變成一個“滔滔不絕”的劉索拉。書中的主要文字是她與專家田青先生的對話,還有部分內容是她在母校的校多次演講,內容根據錄音整理,連現場效果也一一標明:全場大笑、再次全場大笑……等等。為什麼是這樣?有什麼好笑的?
劉索拉的談話三句不離本行。她只要說話,內容一概從音樂開始,但也不僅僅局限於音樂,極具延展性。讀這樣的文字,我就想,那些成名後處於彷徨期的各路著名作家其實也應該閱讀此書。無法再寫出象樣的東西當然令人鬱悶。那鬱悶用劉索拉的話說叫“戴著手套彈鋼琴”。而用專家田青的話說則是“妓女的技術華彩”:偽裝性高潮。文學少年韓寒也說過相似的意思。他說:“那不是穿著棉襖洗澡麼?”比這些相似的類比更耐人尋味的是,“棉襖”或“手套”究竟怎樣替代了那些鮮活的生命衝動?並且為什麼要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