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雜念叢生
林霏開 《徜徉集郵街》 學林出版社找到藉口的同時,我們常常也就找到了快樂發表言論,或者記錄個人化雜感,每涉出版,最難的便是要找到一個有趣“藉口”——否則,你幹嘛要和讀者沒完沒了暢談你的寶貝兒子或千金丫頭?
於是發現,作者撰寫本書“藉口”非常之妙——它是一本“集郵文集”,同時也是一本雜感、雜論、雜評、雜說——直至雜念叢生的東西……聰明之至。
人間魯迅
林賢治 《魯迅的最後10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失去自由時,自由才會受到尊重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魯迅生平與世界文化環境緊緊鑲嵌在了一起。這樣做的好處其實未必是一種“放大”,相反,卻是一種腳踏實地地“做實”:它是將魯迅放回人間,而非升入天堂……而這剛好是林賢治先生面對魯迅的一貫姿態——關於魯迅,林先生的上一本書書名即“”。
相對於魯迅的榮耀而言,魯迅的悲哀很少有人言及。正如很少有人知道陳凱歌的頭髮為什麼那麼早就白花花一片。“魯迅不但不曾絲毫動搖黨國,反而成了黨部呈請通緝之人;不但沒有奪過‘工頭’的鞭子,‘元帥’的軍棍,這樣的人物也照樣掛帥,照樣‘以鳴鞭為惟一的業績’……魯迅一生傲然獨立,卻是遍體鱗傷,過早地耗盡了體內的全部燃料……魯迅的存在,其價值僅僅在於反抗本身嗎?”(P9)當然不是。哈耶克說:“當失去自由時,自由才會受到尊重”;潘恩說:“社會在任何狀態下都是一種福祉,而政府,即使當它處於最佳狀態時,也不過是一件不得已的禍害。”密爾說:“所謂自由,是指對於統治者的暴虐的防禦。”梭羅說:“我的回答是,它不能問心無愧地與它聯繫在一起。我一刻也不能承認那一政治組織就我的政府,因為它同時也是奴隸我們的政府”……當如上這些被林賢治從世界文化版圖中清醒標明、釘子般尖銳的論調鑲嵌到魯迅所生年代背景版上後,文前“當然不是”的判斷也便不再是敷衍搪塞。
於是,在林賢治先生筆下,魯迅在一定是“人間”的魯迅的同時,也一定是世界的魯迅。在如此語境中,吉姆·麥克奎甘創造的所謂“不滿文化”(Culture of dissatisfaction)概念也便在中國語境中落地生根——林賢治說:“魯迅在‘一黨專政’的獨裁政體的壓迫下,以他的強韌持久而卓有成效的反抗,成為現代中國“不滿文化”的一個永久性的象徵。”(P37)
把性賣個好價錢
琳·馬古利斯 《神秘的舞蹈》 長春出版社
過度之喻所營造的,是一個迷宮的海
本書副題為“人類性行為的演化”……巧妙將“性”開列於書名中——而且開印45000冊,是想把“性”賣個好價錢?
“性”本來就值很多錢。迄今為止,“性探索”事實上原本就是成本最高的探索。想想罷,多少悲歡離合人間喜劇少小離家老大回老來嫁作商人婦,其實都與性有著隱蔽但卻本質的連線。就算邁入網絡時代,事實上,性依舊如一片幽暗大陸——探究足跡仍未抵達之處依然遼闊。
於是,本書最值得寶貴之處在於,它完全以一種魅力四射的聯想與探索口吻寫成——事實上,本書主體遠比其副題更加“形而上”。它甚至就是一個比喻的海洋。因此,文學青年從中攫取靈感的可能遠大於新婚夫婦或青春男女探究的衝動。
比喻從來是個泥淖。從某種程度上說,錢鍾書在寫《圍城》時,所得不說,其所失,則一定與其過度之喻密切相關。在《圍城》中,作者超負荷創造出來的眾多比喻使《圍城》變為一個迷宮海洋——一個迷宮中的迷宮。
不錯,每本書原本就像一個迷宮。但使一本書成為一個“迷宮集中營”的情形,依舊過高估計了讀者的智商與耐心。每本書也都可能不過是一種偏見的旅行——但說到性,我們甚至要為這樣的偏見鼓掌。
本雅明的土星性格
劉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什麼性格說到本雅明的個性,作者說:“本雅明獨特的心路歷程無疑與他的土星性格和文化趣味、他的個人生活遭際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但是,被放大了看,本雅明思想的複雜性也恰恰從一個角度反映了20世紀前半葉精神生活的緊張矛盾……”
如此闡釋有助於對於個性化的更多理解。組成歷史豐富性的,是個性或鋒芒的多元。它其中包括對個性的寬容、理解,或者欣賞。
科學不該灰頭土臉
劉兵 《劍橋流水》 河北大學出版社
科學是不是應該永遠灰頭土臉
作者為大學教授,與那些職業作家比,劉兵文字輕鬆、自然,絕少文人腔;而與那些少年作者比,他的文字又自有不自覺的持重和不討厭的矜持……這就是分寸感?
書的包裝設計和印刷裝禎順應讀圖時代潮流時尚。與學術隨筆慣常的木訥面孔相比,劉兵的書無不傳達出一種優裕氣息……這種氣息通常我們只在GG宣傳頁或暴發如房地產GG插頁中才可以看到。而一般學者著述,雖不至於依舊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樣黃底白字、粗疏簡陋,但也很難時尚新潮,大方優雅……說起來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著述與一個娛樂分子的寫真,確有霄壤之別。
林霏開 《徜徉集郵街》 學林出版社找到藉口的同時,我們常常也就找到了快樂發表言論,或者記錄個人化雜感,每涉出版,最難的便是要找到一個有趣“藉口”——否則,你幹嘛要和讀者沒完沒了暢談你的寶貝兒子或千金丫頭?
於是發現,作者撰寫本書“藉口”非常之妙——它是一本“集郵文集”,同時也是一本雜感、雜論、雜評、雜說——直至雜念叢生的東西……聰明之至。
人間魯迅
林賢治 《魯迅的最後10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失去自由時,自由才會受到尊重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魯迅生平與世界文化環境緊緊鑲嵌在了一起。這樣做的好處其實未必是一種“放大”,相反,卻是一種腳踏實地地“做實”:它是將魯迅放回人間,而非升入天堂……而這剛好是林賢治先生面對魯迅的一貫姿態——關於魯迅,林先生的上一本書書名即“”。
相對於魯迅的榮耀而言,魯迅的悲哀很少有人言及。正如很少有人知道陳凱歌的頭髮為什麼那麼早就白花花一片。“魯迅不但不曾絲毫動搖黨國,反而成了黨部呈請通緝之人;不但沒有奪過‘工頭’的鞭子,‘元帥’的軍棍,這樣的人物也照樣掛帥,照樣‘以鳴鞭為惟一的業績’……魯迅一生傲然獨立,卻是遍體鱗傷,過早地耗盡了體內的全部燃料……魯迅的存在,其價值僅僅在於反抗本身嗎?”(P9)當然不是。哈耶克說:“當失去自由時,自由才會受到尊重”;潘恩說:“社會在任何狀態下都是一種福祉,而政府,即使當它處於最佳狀態時,也不過是一件不得已的禍害。”密爾說:“所謂自由,是指對於統治者的暴虐的防禦。”梭羅說:“我的回答是,它不能問心無愧地與它聯繫在一起。我一刻也不能承認那一政治組織就我的政府,因為它同時也是奴隸我們的政府”……當如上這些被林賢治從世界文化版圖中清醒標明、釘子般尖銳的論調鑲嵌到魯迅所生年代背景版上後,文前“當然不是”的判斷也便不再是敷衍搪塞。
於是,在林賢治先生筆下,魯迅在一定是“人間”的魯迅的同時,也一定是世界的魯迅。在如此語境中,吉姆·麥克奎甘創造的所謂“不滿文化”(Culture of dissatisfaction)概念也便在中國語境中落地生根——林賢治說:“魯迅在‘一黨專政’的獨裁政體的壓迫下,以他的強韌持久而卓有成效的反抗,成為現代中國“不滿文化”的一個永久性的象徵。”(P37)
把性賣個好價錢
琳·馬古利斯 《神秘的舞蹈》 長春出版社
過度之喻所營造的,是一個迷宮的海
本書副題為“人類性行為的演化”……巧妙將“性”開列於書名中——而且開印45000冊,是想把“性”賣個好價錢?
“性”本來就值很多錢。迄今為止,“性探索”事實上原本就是成本最高的探索。想想罷,多少悲歡離合人間喜劇少小離家老大回老來嫁作商人婦,其實都與性有著隱蔽但卻本質的連線。就算邁入網絡時代,事實上,性依舊如一片幽暗大陸——探究足跡仍未抵達之處依然遼闊。
於是,本書最值得寶貴之處在於,它完全以一種魅力四射的聯想與探索口吻寫成——事實上,本書主體遠比其副題更加“形而上”。它甚至就是一個比喻的海洋。因此,文學青年從中攫取靈感的可能遠大於新婚夫婦或青春男女探究的衝動。
比喻從來是個泥淖。從某種程度上說,錢鍾書在寫《圍城》時,所得不說,其所失,則一定與其過度之喻密切相關。在《圍城》中,作者超負荷創造出來的眾多比喻使《圍城》變為一個迷宮海洋——一個迷宮中的迷宮。
不錯,每本書原本就像一個迷宮。但使一本書成為一個“迷宮集中營”的情形,依舊過高估計了讀者的智商與耐心。每本書也都可能不過是一種偏見的旅行——但說到性,我們甚至要為這樣的偏見鼓掌。
本雅明的土星性格
劉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什麼性格說到本雅明的個性,作者說:“本雅明獨特的心路歷程無疑與他的土星性格和文化趣味、他的個人生活遭際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但是,被放大了看,本雅明思想的複雜性也恰恰從一個角度反映了20世紀前半葉精神生活的緊張矛盾……”
如此闡釋有助於對於個性化的更多理解。組成歷史豐富性的,是個性或鋒芒的多元。它其中包括對個性的寬容、理解,或者欣賞。
科學不該灰頭土臉
劉兵 《劍橋流水》 河北大學出版社
科學是不是應該永遠灰頭土臉
作者為大學教授,與那些職業作家比,劉兵文字輕鬆、自然,絕少文人腔;而與那些少年作者比,他的文字又自有不自覺的持重和不討厭的矜持……這就是分寸感?
書的包裝設計和印刷裝禎順應讀圖時代潮流時尚。與學術隨筆慣常的木訥面孔相比,劉兵的書無不傳達出一種優裕氣息……這種氣息通常我們只在GG宣傳頁或暴發如房地產GG插頁中才可以看到。而一般學者著述,雖不至於依舊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樣黃底白字、粗疏簡陋,但也很難時尚新潮,大方優雅……說起來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著述與一個娛樂分子的寫真,確有霄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