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這主意不錯。當然,對富人或那些雄心勃勃的傢伙而言,如此“規勸”大抵無效。小布希或許就最反感別人對他和他們國家的“改變”。“世貿大廈”一夜間淪為廢墟之類的“改變”其實還僅為表象——而實際上,它所試圖改變的,是整個美利堅對自身核心價值的堅信……這很糟糕。
給所有遊記敲響喪鐘的遊記
列維·史特勞斯 《憂鬱的熱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用遊記的方式給遊記敲響喪鐘
書一開篇,作者寫:“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然而,現在我預備要講述我自己的探險經驗……”
在書的末尾,作者寫道:“對一塊比任何人類的創造物都遠為漂亮的礦石沉思一段時間;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比我們所有書本全部加起來還多;或者是在那充滿耐心、寧靜與互諒的短暫凝視之中,這種凝視有時候,經由某中非資源的畫像了解,會出現於一個人與一隻貓短暫的互相注目之中……”
這一頭一尾間所形成的落差或許正是作者對人類自身各種欲望、理念乃至行為的警惕與懷疑?
評家James Boom稱本書為“一部給所有遊記敲響喪鐘的遊記”,“一部關於它自己文化的書,也是一部否定這種文化的書”,“一部關於20世紀的書,也是一部否定20世紀的書……”
這些“標籤”式的提煉看似輕鬆,但其“提純”的過程並不容易……我知道。
《你走神兒不如我走神兒》PART 5
談話即道路
林芳谷·孫小寧 《十年來去/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 台海出版社
談話即道路,交流是天堂
對大多數人來說,林谷芳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記者孫小寧跟隨這個名字多年,與林芳谷一起完成本書。全書近30萬字,對話體,因為我也做過記者,看見這樣的耐心、規模,便馬上計算採訪時間、進度、精力投入,直至進入成本、退出成本之類。算完後,我再次發現自己俗不可耐。對本書以及它的兩位作者而言,我的計算幾無必要……正如很多時候誰也無法為一種感動或迷戀開列加減乘除之類的算式一樣……那寫仿造時下流行的“天氣預報”語文、編造諸如“傷心指數”、“眼淚指數”的傢伙其實比天氣預報語文更扯淡。
該書第八章,林芳谷與孫小寧談及大陸流行語中最為常見的“搞”字。林說:“比如開會,大家習慣說你是搞什麼的。‘搞’在台灣不僅是‘俚語’,還帶有一定的貶義,所謂‘胡亂搞搞’。大陸這個習慣用語有它的歷史背景,我還能諒解,但即使排除了視‘搞’為低俗的‘偏見’,這種大家都用一個詞的現實仍然顯示了社會一定程度的‘無文’……‘不文’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蔑視學問、修養,它存在的原因其實不只是因為現實困厄,更在於只將言語作為力量的展示,因為不留餘地,所以不容易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發生在社會精英、知識階層身上的‘無文’,往往內里透著一種‘輸不起’。需要制式地被介紹,需要粗聲大氣地表達意見(P147148)”……
這段談話一再挑剔動詞“搞”並對其所旁涉的心理現實、歷史現實乃至於未來現實認真研判。對應林的提示,孫小寧更是將話題延展至諸如“大眾語境”、“精英語境”、“歷史依據”、“現實依據”、“精緻文化”、“粗鄙文化”等寬闊視野……沉浸在如此開闊的無奈聯想中,曾被我關注過的諸如“歡迎來搞(稿),搞(搞)費從優”之類的下三路“流行語”頓時從一個“笑話”延展為一個細節——一個巨大悲劇的細節——它當然是從“下半身”獲取靈感的一個戲謔之語,可其實,它更是一個針對“上半身”巨大不安的深刻揶揄:當一個時代的靈魂已被“搞”丟,一個弱小之人還“搞”什麼“搞”?
在幾乎所有人物交流模版中,“對談”是我向來高看的老方法之一。它不僅可以保證交流的“平視”、“隨意”以及“充分”,更重要的是,它還為交流者思緒的相互激發、跳蕩、砥礪、連綴、游離等提供出最完美也最飽滿的空間——比如,就在閱讀“第八章”,我的聯想就不止一次漂移到諸如“內戰”、“內傷”、“殺戮”、“自戕”等諸多語詞中——當這些抽象的語詞鑲嵌於“林孫對談”的“無文”語境,我不僅再次領悟其瑣屑、庸常的一面,更發現那些看似尋常的語詞,其實更有其水滴石穿般的耐力與堅持:它柔軟,可它的底牌是暴力;它瑣屑,可它無比瘋狂。它在悄無聲息中吞噬並改造著我們的夢想,使我們沉淪於卑微,並逐一放棄自己的全部尊嚴。
很多年前,記者許曉煜曾將自己的訪談結集出版,名為“談話即道路”。這個書名在提示出“對話”的無上魅力之外,也提示出了“對話”的無窮可能……不僅絕望之路常常因它而清晰,夢想之路也常常因它忽就重新開展。
給所有遊記敲響喪鐘的遊記
列維·史特勞斯 《憂鬱的熱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用遊記的方式給遊記敲響喪鐘
書一開篇,作者寫:“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然而,現在我預備要講述我自己的探險經驗……”
在書的末尾,作者寫道:“對一塊比任何人類的創造物都遠為漂亮的礦石沉思一段時間;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比我們所有書本全部加起來還多;或者是在那充滿耐心、寧靜與互諒的短暫凝視之中,這種凝視有時候,經由某中非資源的畫像了解,會出現於一個人與一隻貓短暫的互相注目之中……”
這一頭一尾間所形成的落差或許正是作者對人類自身各種欲望、理念乃至行為的警惕與懷疑?
評家James Boom稱本書為“一部給所有遊記敲響喪鐘的遊記”,“一部關於它自己文化的書,也是一部否定這種文化的書”,“一部關於20世紀的書,也是一部否定20世紀的書……”
這些“標籤”式的提煉看似輕鬆,但其“提純”的過程並不容易……我知道。
《你走神兒不如我走神兒》PART 5
談話即道路
林芳谷·孫小寧 《十年來去/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 台海出版社
談話即道路,交流是天堂
對大多數人來說,林谷芳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記者孫小寧跟隨這個名字多年,與林芳谷一起完成本書。全書近30萬字,對話體,因為我也做過記者,看見這樣的耐心、規模,便馬上計算採訪時間、進度、精力投入,直至進入成本、退出成本之類。算完後,我再次發現自己俗不可耐。對本書以及它的兩位作者而言,我的計算幾無必要……正如很多時候誰也無法為一種感動或迷戀開列加減乘除之類的算式一樣……那寫仿造時下流行的“天氣預報”語文、編造諸如“傷心指數”、“眼淚指數”的傢伙其實比天氣預報語文更扯淡。
該書第八章,林芳谷與孫小寧談及大陸流行語中最為常見的“搞”字。林說:“比如開會,大家習慣說你是搞什麼的。‘搞’在台灣不僅是‘俚語’,還帶有一定的貶義,所謂‘胡亂搞搞’。大陸這個習慣用語有它的歷史背景,我還能諒解,但即使排除了視‘搞’為低俗的‘偏見’,這種大家都用一個詞的現實仍然顯示了社會一定程度的‘無文’……‘不文’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蔑視學問、修養,它存在的原因其實不只是因為現實困厄,更在於只將言語作為力量的展示,因為不留餘地,所以不容易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發生在社會精英、知識階層身上的‘無文’,往往內里透著一種‘輸不起’。需要制式地被介紹,需要粗聲大氣地表達意見(P147148)”……
這段談話一再挑剔動詞“搞”並對其所旁涉的心理現實、歷史現實乃至於未來現實認真研判。對應林的提示,孫小寧更是將話題延展至諸如“大眾語境”、“精英語境”、“歷史依據”、“現實依據”、“精緻文化”、“粗鄙文化”等寬闊視野……沉浸在如此開闊的無奈聯想中,曾被我關注過的諸如“歡迎來搞(稿),搞(搞)費從優”之類的下三路“流行語”頓時從一個“笑話”延展為一個細節——一個巨大悲劇的細節——它當然是從“下半身”獲取靈感的一個戲謔之語,可其實,它更是一個針對“上半身”巨大不安的深刻揶揄:當一個時代的靈魂已被“搞”丟,一個弱小之人還“搞”什麼“搞”?
在幾乎所有人物交流模版中,“對談”是我向來高看的老方法之一。它不僅可以保證交流的“平視”、“隨意”以及“充分”,更重要的是,它還為交流者思緒的相互激發、跳蕩、砥礪、連綴、游離等提供出最完美也最飽滿的空間——比如,就在閱讀“第八章”,我的聯想就不止一次漂移到諸如“內戰”、“內傷”、“殺戮”、“自戕”等諸多語詞中——當這些抽象的語詞鑲嵌於“林孫對談”的“無文”語境,我不僅再次領悟其瑣屑、庸常的一面,更發現那些看似尋常的語詞,其實更有其水滴石穿般的耐力與堅持:它柔軟,可它的底牌是暴力;它瑣屑,可它無比瘋狂。它在悄無聲息中吞噬並改造著我們的夢想,使我們沉淪於卑微,並逐一放棄自己的全部尊嚴。
很多年前,記者許曉煜曾將自己的訪談結集出版,名為“談話即道路”。這個書名在提示出“對話”的無上魅力之外,也提示出了“對話”的無窮可能……不僅絕望之路常常因它而清晰,夢想之路也常常因它忽就重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