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我上班的地方在一幢寫字樓的第十二層。每個周末下班後,我都會乘電梯到位於該樓地下二層的游泳池去放鬆一下。因為那個游泳池小得不能再小,所以,在我嘴裡,“游泳”被改稱為“划水”,力避誇張。有好幾次,我鑽進電梯等待從十二層下降到地下二層,“劃”走一周困頓,可奇怪的是,十多分鐘過去,電梯卻一動不動,穩穩噹噹停在原地……好安靜啊。
如你所知,信號再靈敏的手機在電梯裡也不靈。其實我一個人呆在電梯裡也就十來分鐘,可那十來分鐘委實恐怖……在茫然驚恐的那個間隙里,我甚至連中國出版業的前世來生都想到了。那真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化孤島……太安靜。
而在《來去自由》之《自私地飛向木星》一文中,連岳的經歷與我截然相反——那天早上十點半,連岳在十二樓被十八樓的一個編輯叫去領稿費。電梯在那個時段最清閒不過。連岳按了按了向上按鈕,十八樓鍵燈熄滅後,電梯卻不停。更奇怪的是,電梯在十九樓也不停。樓層顯示燈不一會兒就跳到了一百層。又過了一會兒,樓層顯示鍵由原來的自然數變成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木星鍵亮著。順應命運的安排,連岳自私地飛向木星……
引述如上兩個細節,事實上不是要描述我與連岳的相似,而是相反——他向上,而我向下;他按動木星鍵鈕,而我按動的是游泳池鍵鈕;他要奔赴的是太空,而我需要潛入的則是那個臉盆大小的沖涼之地……正如我在網絡各式論壇多年只潛水不發言只觀望不結交後所得出的深刻體驗一樣:關於文字,關於漢語,如我之類語文工作者過於一相情願的樂觀都太誇張了。
在《人立在床頭的蛇》一文中,連岳寫:“我躺在床上。睡著了。外面下雨。被窩裡是熱的,而伸在外面的手微微有點涼意。明天不用早起。我像一枚好鋼造的硬釘子,倦意則像一把手柄已被握得油亮的鐵錘,把我敲進新鮮的、剛剛刨好的、厚軟的松木中”(P184); 在《上帝規則,魔鬼規則》一文中,連岳寫:“上帝先造蚊子,人睡不著,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撓,他再接著創造蚊帳,人殺了一頭公羊做燔祭感謝它……上帝的規則是:先給出痛苦,然後給出路;他在帳篷邊和城市外面無所事事地遊蕩,魔鬼其實很無聊,在山上、平原上挖了成千上萬個坑,人們就在報紙上譴責他。魔鬼只好連夜加班製造瘟疫,讓坑起作用……魔鬼的規則是,製造麻煩,然後將之合理化”(P210);
在《如果我有四隻翅膀》一文中,連岳寫:“我要和葉芝一樣,找個湖心小島,養一箱蜜蜂,種九行豆角,在蜂鳴聲中,睡個死去活來的午覺。我還要在湖中潛水,要潛一百五十米,在深水裡打坐一會兒,仿佛處在虛空當中,我的肺縮小了十六倍,而耳朵敏銳了二十倍,聽見深水魚蒼白地游弋,聽見水草順著幾縷陽光向上攀爬”(P226)……
如是漢語,已多有令人“驚艷”之處。扼要說,在將王小波的鬆弛、衛斯理的奇幻、羅素的曉白、星爺的怪誕之類一古腦放到鍋里垮燉三五年後,連岳端出了一塊兒屬於他自己的味道怪異的蛋糕:它是城市的,卻有郊外青草之味,它是理工科的,但也有舊式文人細若遊絲的精緻;它洋溢著頹氣、頑氣、囂張之氣,卻也瀰漫著夢想與失落交錯而成無數碎片之光……而如是斑駁,連岳下筆不過三下五除二……恭喜。
後來我才知道,我在電梯裡那十來分鐘驚心動魂,其實不過因為昏頭昏腦忘了按動泳池鍵鈕,它與連岳在文中所隱喻的現代人如影隨形般的“恍惚”主題相距霄壤。說到“恍惚”,我以為它正是連岳“連城訣”輯中表達得最為出色的一個主題。他以散漫而真假莫辯的敘事,不懷好意地混淆著幻覺與真實、永恆與偶然的界限,並以尋常漢字導演出一幕幕藏匿於現代生活皺褶中無窮瑣屑暴力、細末血腥……了得啊。
順便說一句,讀《來去自由》事實上無助於了解連岳本人,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在我閱讀時的一個恍惚中,我見到連岳本人時便遲遲不肯上前與之握手寒暄——我擔心的是他右手食指是否健在。我的疑問是,連岳右手食指第一節是否果真巧克力味、第二節是否果真草莓味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能永遠不開會?
往上爬不如向前進
廖筱君 《不怕改變》 圓神出版公司
往上爬不如向前進
在哲人喜歡探究的範疇中,“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與熟人社會的迂緩與舒慢相比,今天陌生人社會已是每時每刻都處於“改變”之中。
關於專欄寫作,我的“計劃生育”做得很糟——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碼字的速度。比如,我的“改變”永遠趕不上世界之變。與我合作很多編輯MM不斷跳槽,我始終無緣與她們相見——她們總是在我最想與她們一起共進工作午餐的時候跳槽離崗,絕塵而去,卻把作者我留在原地。
在這種心境中,讀台灣新近暢銷書《不怕改變》,深覺其主旨至少可能安慰與我類似的倉惶懦弱者:“很多時候,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卻擁有改變自己的權利。千萬不要怕改變,有改變才會有新契機,有改變才會知道自己的希望與極限,有改變才會體會到人生是自己的……轉身不一定最軟弱,往上爬不如向前進!”
如你所知,信號再靈敏的手機在電梯裡也不靈。其實我一個人呆在電梯裡也就十來分鐘,可那十來分鐘委實恐怖……在茫然驚恐的那個間隙里,我甚至連中國出版業的前世來生都想到了。那真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化孤島……太安靜。
而在《來去自由》之《自私地飛向木星》一文中,連岳的經歷與我截然相反——那天早上十點半,連岳在十二樓被十八樓的一個編輯叫去領稿費。電梯在那個時段最清閒不過。連岳按了按了向上按鈕,十八樓鍵燈熄滅後,電梯卻不停。更奇怪的是,電梯在十九樓也不停。樓層顯示燈不一會兒就跳到了一百層。又過了一會兒,樓層顯示鍵由原來的自然數變成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木星鍵亮著。順應命運的安排,連岳自私地飛向木星……
引述如上兩個細節,事實上不是要描述我與連岳的相似,而是相反——他向上,而我向下;他按動木星鍵鈕,而我按動的是游泳池鍵鈕;他要奔赴的是太空,而我需要潛入的則是那個臉盆大小的沖涼之地……正如我在網絡各式論壇多年只潛水不發言只觀望不結交後所得出的深刻體驗一樣:關於文字,關於漢語,如我之類語文工作者過於一相情願的樂觀都太誇張了。
在《人立在床頭的蛇》一文中,連岳寫:“我躺在床上。睡著了。外面下雨。被窩裡是熱的,而伸在外面的手微微有點涼意。明天不用早起。我像一枚好鋼造的硬釘子,倦意則像一把手柄已被握得油亮的鐵錘,把我敲進新鮮的、剛剛刨好的、厚軟的松木中”(P184); 在《上帝規則,魔鬼規則》一文中,連岳寫:“上帝先造蚊子,人睡不著,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撓,他再接著創造蚊帳,人殺了一頭公羊做燔祭感謝它……上帝的規則是:先給出痛苦,然後給出路;他在帳篷邊和城市外面無所事事地遊蕩,魔鬼其實很無聊,在山上、平原上挖了成千上萬個坑,人們就在報紙上譴責他。魔鬼只好連夜加班製造瘟疫,讓坑起作用……魔鬼的規則是,製造麻煩,然後將之合理化”(P210);
在《如果我有四隻翅膀》一文中,連岳寫:“我要和葉芝一樣,找個湖心小島,養一箱蜜蜂,種九行豆角,在蜂鳴聲中,睡個死去活來的午覺。我還要在湖中潛水,要潛一百五十米,在深水裡打坐一會兒,仿佛處在虛空當中,我的肺縮小了十六倍,而耳朵敏銳了二十倍,聽見深水魚蒼白地游弋,聽見水草順著幾縷陽光向上攀爬”(P226)……
如是漢語,已多有令人“驚艷”之處。扼要說,在將王小波的鬆弛、衛斯理的奇幻、羅素的曉白、星爺的怪誕之類一古腦放到鍋里垮燉三五年後,連岳端出了一塊兒屬於他自己的味道怪異的蛋糕:它是城市的,卻有郊外青草之味,它是理工科的,但也有舊式文人細若遊絲的精緻;它洋溢著頹氣、頑氣、囂張之氣,卻也瀰漫著夢想與失落交錯而成無數碎片之光……而如是斑駁,連岳下筆不過三下五除二……恭喜。
後來我才知道,我在電梯裡那十來分鐘驚心動魂,其實不過因為昏頭昏腦忘了按動泳池鍵鈕,它與連岳在文中所隱喻的現代人如影隨形般的“恍惚”主題相距霄壤。說到“恍惚”,我以為它正是連岳“連城訣”輯中表達得最為出色的一個主題。他以散漫而真假莫辯的敘事,不懷好意地混淆著幻覺與真實、永恆與偶然的界限,並以尋常漢字導演出一幕幕藏匿於現代生活皺褶中無窮瑣屑暴力、細末血腥……了得啊。
順便說一句,讀《來去自由》事實上無助於了解連岳本人,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在我閱讀時的一個恍惚中,我見到連岳本人時便遲遲不肯上前與之握手寒暄——我擔心的是他右手食指是否健在。我的疑問是,連岳右手食指第一節是否果真巧克力味、第二節是否果真草莓味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能永遠不開會?
往上爬不如向前進
廖筱君 《不怕改變》 圓神出版公司
往上爬不如向前進
在哲人喜歡探究的範疇中,“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與熟人社會的迂緩與舒慢相比,今天陌生人社會已是每時每刻都處於“改變”之中。
關於專欄寫作,我的“計劃生育”做得很糟——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碼字的速度。比如,我的“改變”永遠趕不上世界之變。與我合作很多編輯MM不斷跳槽,我始終無緣與她們相見——她們總是在我最想與她們一起共進工作午餐的時候跳槽離崗,絕塵而去,卻把作者我留在原地。
在這種心境中,讀台灣新近暢銷書《不怕改變》,深覺其主旨至少可能安慰與我類似的倉惶懦弱者:“很多時候,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卻擁有改變自己的權利。千萬不要怕改變,有改變才會有新契機,有改變才會知道自己的希望與極限,有改變才會體會到人生是自己的……轉身不一定最軟弱,往上爬不如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