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媒體之鑑
李子堅 《紐約時報的風格》 長春出版社
真正的悲憫就像遼闊的海洋,廣大的天空
“國情”概念其實就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就算只是閱讀《紐約時報的風格》,不自覺,忙不迭,也要尋找“最低標準”。
尋找的結果只會是惶然——忽然發現,在我們這裡,滿眼花花綠綠,媒體千姿百態,可假使用《紐約時報》的標準——最低標準衡量,真正做好的依然不多。
我原來不知道,在普利茲新聞獎中,特別設有“公眾服務獎”一項。一九四四年,《紐約時報》董事伊斐琴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美國一般學生對歷史缺乏認識和了解,於是經她建議,紐約時報在美國全國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表示當時只有18%的大專學校規定歷史是學位必修課程。據此調查,紐約時報作了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報導……當年度普利茲公眾服務獎就頒給了它們。
如此服務於公眾,其實是一家媒體在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盡責任。在《紐約時報的風格》一書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詞即“報格”。報格想來當與人格關係密切。紐約時報總公司董事長彭區一九九七年卸任。此前,他有“向員工告別書”一文內部發表。在文中,老人坦陳自己始終堅信的“最高價值”,簡單得只有八個字:真確,正當,明理,悲憫……
這八個字每個字都是一面鏡子。尤其是“悲憫”二字給人震撼最大。眼下,滿大街,聰明人躲閃騰挪,比著優美瀟灑,比比皆是。可細究,幾乎每個聰明人的偉岸身影中一概缺少一點“悲憫”的憂鬱之氣。我聲明,我的意思絕不是說非要做出收養一個安徽災區失學兒童那樣的鏡頭下鎂光閃爍的“愛心秀”就是有了“悲憫”之心。
真正的悲憫是遼闊的。大到國家民族,小到深夜一個喟嘆連連的捫心自問。
聰明太多,悲憫太少,格將焉附?
素質隱藏在混沌之中
理察·道金斯 《再創未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顏色最多的那盒蠟筆中藏著混沌的可能
“大眾教育”主題圖書一直是大眾閱讀熱點,但其中很多“暢銷書”不過是非教育專家的“客串”之作——它們當然並非一概糟糕,但我以為,關於“教育”,專家的聲音更重要。
我們是一個積弱積貧的國家,有關教育,向來欠缺發達。建國至今,儘管全國成人文盲率已由80%下降至872%,但文盲絕對人數依然高達8500萬。這不應該是一個被忽略的數字。在如此語境中,一套可靠的“專家指導”便有可能像一位不會離開、不會下崗、堅守職責的教師?
僅以“素質”教育論,多年來,這個“最強音”其實並不清晰——你以為會彈奏莫扎特《唐璜》就是高素質?你以為能對達利的那兩撇怪異的鬍子發表一孔之見就是懂藝術?好像並非那麼簡單。我一直以為:所謂“素質”,所指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競爭力”或說“綜合魅力”——它是教育中的教育,猶如文學中的文學。它與所謂“基因”的複合與難言,好有一比。
言及“基因”,牛津大學學者、基因專家理察·道金斯在《再創未來》一書中說:“你可以把基因比作食譜,你按照書上的食譜去做,然後從烤箱裡取出來的是蛋糕,但是你無法把蛋糕捏碎,然後說這一小塊是按食譜中的這幾個字烤成的,那一小塊是按食譜中的那幾個字烤成的。沒有‘烤蛋糕基因’之類的東西。另一方面,如果你改變了食譜中的一個詞,烤出來的蛋糕會是另一種滋味——甜一點,油大一點,或者其他滋味,而不會只是其中一小塊的滋味發生了改變”……
道金斯如上言論,其實最形象也最恰切闡明了“素質教育”概念中通常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面——那就是,說到“素質”,一定綜合、混沌、曖昧、難於拆分——而所謂“素質教育”,也剛好就是道金斯所言“食譜”上的那幾個關鍵的字麼?它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個嗔怪?也許是一句讚美?
畫家、詩人席慕容曾說,如果可以,家長第一次給孩子買蠟筆時,要選顏色最多的一種——因為,那將是孩子對色彩世界的第一次體驗。延伸席慕容的關照,在素質教育中,全是看似一片混沌的多多細節——第一是細節,第二、第三依舊是。
“磕藥”後的恍惚
連岳 《來去自由》 四川人民出版社
當瑣屑暴力、細末血腥相匯,會發生什麼
書中最好看的,是“連城訣”一輯。如此讚美有可能被解釋為該書的其它部分不好看……如你所知,我不是那個意思。
我的意思是,就個人偏愛而言,我最感興趣的,是連岳文字中那些樣貌輕揚、由諸如飄升感、陶醉感、忘我感之類混雜而成虛無感的那類文字。我把這個意思說給一個朋友聽,他說,你的意思不就是“磕藥”後的感覺?這個聯想讓我啞口無言。
開列在“連城訣”下計有文章60篇。那其實是並不靠色的60篇。其中《偷偷吃了食指》、《蘋果上的梵文》、《每年空虛一次》、《憋尿》等二十來篇,我個人最喜歡。它們甚至讓我再次與諸如“疏離”、“背叛”之類的情感範疇狹路相逢……原本都已是一些讓我很陌生的衝動了。比如,看完《每年空虛一次》,我就想:我為什麼要上班?
李子堅 《紐約時報的風格》 長春出版社
真正的悲憫就像遼闊的海洋,廣大的天空
“國情”概念其實就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就算只是閱讀《紐約時報的風格》,不自覺,忙不迭,也要尋找“最低標準”。
尋找的結果只會是惶然——忽然發現,在我們這裡,滿眼花花綠綠,媒體千姿百態,可假使用《紐約時報》的標準——最低標準衡量,真正做好的依然不多。
我原來不知道,在普利茲新聞獎中,特別設有“公眾服務獎”一項。一九四四年,《紐約時報》董事伊斐琴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美國一般學生對歷史缺乏認識和了解,於是經她建議,紐約時報在美國全國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表示當時只有18%的大專學校規定歷史是學位必修課程。據此調查,紐約時報作了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報導……當年度普利茲公眾服務獎就頒給了它們。
如此服務於公眾,其實是一家媒體在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盡責任。在《紐約時報的風格》一書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詞即“報格”。報格想來當與人格關係密切。紐約時報總公司董事長彭區一九九七年卸任。此前,他有“向員工告別書”一文內部發表。在文中,老人坦陳自己始終堅信的“最高價值”,簡單得只有八個字:真確,正當,明理,悲憫……
這八個字每個字都是一面鏡子。尤其是“悲憫”二字給人震撼最大。眼下,滿大街,聰明人躲閃騰挪,比著優美瀟灑,比比皆是。可細究,幾乎每個聰明人的偉岸身影中一概缺少一點“悲憫”的憂鬱之氣。我聲明,我的意思絕不是說非要做出收養一個安徽災區失學兒童那樣的鏡頭下鎂光閃爍的“愛心秀”就是有了“悲憫”之心。
真正的悲憫是遼闊的。大到國家民族,小到深夜一個喟嘆連連的捫心自問。
聰明太多,悲憫太少,格將焉附?
素質隱藏在混沌之中
理察·道金斯 《再創未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顏色最多的那盒蠟筆中藏著混沌的可能
“大眾教育”主題圖書一直是大眾閱讀熱點,但其中很多“暢銷書”不過是非教育專家的“客串”之作——它們當然並非一概糟糕,但我以為,關於“教育”,專家的聲音更重要。
我們是一個積弱積貧的國家,有關教育,向來欠缺發達。建國至今,儘管全國成人文盲率已由80%下降至872%,但文盲絕對人數依然高達8500萬。這不應該是一個被忽略的數字。在如此語境中,一套可靠的“專家指導”便有可能像一位不會離開、不會下崗、堅守職責的教師?
僅以“素質”教育論,多年來,這個“最強音”其實並不清晰——你以為會彈奏莫扎特《唐璜》就是高素質?你以為能對達利的那兩撇怪異的鬍子發表一孔之見就是懂藝術?好像並非那麼簡單。我一直以為:所謂“素質”,所指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競爭力”或說“綜合魅力”——它是教育中的教育,猶如文學中的文學。它與所謂“基因”的複合與難言,好有一比。
言及“基因”,牛津大學學者、基因專家理察·道金斯在《再創未來》一書中說:“你可以把基因比作食譜,你按照書上的食譜去做,然後從烤箱裡取出來的是蛋糕,但是你無法把蛋糕捏碎,然後說這一小塊是按食譜中的這幾個字烤成的,那一小塊是按食譜中的那幾個字烤成的。沒有‘烤蛋糕基因’之類的東西。另一方面,如果你改變了食譜中的一個詞,烤出來的蛋糕會是另一種滋味——甜一點,油大一點,或者其他滋味,而不會只是其中一小塊的滋味發生了改變”……
道金斯如上言論,其實最形象也最恰切闡明了“素質教育”概念中通常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面——那就是,說到“素質”,一定綜合、混沌、曖昧、難於拆分——而所謂“素質教育”,也剛好就是道金斯所言“食譜”上的那幾個關鍵的字麼?它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個嗔怪?也許是一句讚美?
畫家、詩人席慕容曾說,如果可以,家長第一次給孩子買蠟筆時,要選顏色最多的一種——因為,那將是孩子對色彩世界的第一次體驗。延伸席慕容的關照,在素質教育中,全是看似一片混沌的多多細節——第一是細節,第二、第三依舊是。
“磕藥”後的恍惚
連岳 《來去自由》 四川人民出版社
當瑣屑暴力、細末血腥相匯,會發生什麼
書中最好看的,是“連城訣”一輯。如此讚美有可能被解釋為該書的其它部分不好看……如你所知,我不是那個意思。
我的意思是,就個人偏愛而言,我最感興趣的,是連岳文字中那些樣貌輕揚、由諸如飄升感、陶醉感、忘我感之類混雜而成虛無感的那類文字。我把這個意思說給一個朋友聽,他說,你的意思不就是“磕藥”後的感覺?這個聯想讓我啞口無言。
開列在“連城訣”下計有文章60篇。那其實是並不靠色的60篇。其中《偷偷吃了食指》、《蘋果上的梵文》、《每年空虛一次》、《憋尿》等二十來篇,我個人最喜歡。它們甚至讓我再次與諸如“疏離”、“背叛”之類的情感範疇狹路相逢……原本都已是一些讓我很陌生的衝動了。比如,看完《每年空虛一次》,我就想:我為什麼要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