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保持業餘身份,交出專業作品
用我們這裡的話說,本書作者大致屬於“三無”人員:無文學專業訓練,無專業寫作壓力,無強烈功利訴求……在網絡時代語境中,此類“三無人員”的寫作正日益構成一種對傳統寫作方式的衝擊乃至於挑釁——這個判斷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叫傳統既定寫作圈正在一種富於生機力量的刺激下呈現出一種活躍的拓展局面……如你所知,這是一種比較令人放心的說法。
當然,事實上恰恰是前一種比較難聽的說法更契合實際。因為畢竟此“三無”非彼“三無”:無文學專業訓練,自然也就無圈套無桎梏;無專業寫作壓力,自然容易馳騁想像;無強烈功利訴求,也就少有委屈求全之媚……如此這般,“三無”事實上更符合文學原本歌之舞之泣之哭之的天真本性——與之對照,無論是那種遵從意識形態專制的“遵命文學”寫作,還是那種委身商業時尚專制的“商業文學”寫作,都暴露出其日益背離文學本性的軟肋。
所以,儘管《退魔錄》一書卷帙浩繁,但它其實已不再是傳統詞典中“文學”詞條定義下的那種“長篇小說”。其標誌有三:(1)它是一個自我娛樂遊戲的產物。最開始它由作者隨寫隨貼,在網際網路傳播,在受到廣泛用躉後不斷續接,直至十九卷終止;(2)其文本尤其強調的遊戲意味……在如此雙重遊戲語境的籠罩下,其閱讀效果也自然呈現出一種“接口繁雜”的屬性:它可以被看成一部武俠小說,也可以被看成一部荒誕小說;可以被看成一部心理小說,也可以被看成一部神怪小說乃至於人文小說……
而我以為,或許更符合《退魔錄》文本本質的解釋是,它其實是一部“遊戲小說”——這不僅因為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明確的“技術美學”的追求,並可察覺作者寫作過程中對《X戰警》、《黑客帝國》、《古墓麗影》等諸多“遊戲影視”作品參照的蛛絲馬跡。
就說所謂“技術美學”,傳統小說所遵循的原則便與之格格不入:《退魔錄》卷一中的一個章節寫一個“噩夢”。作者以一系列精確的數字限定這個噩夢——那是一個一共做了八年的噩夢:它在每個星期五晚如期而至,並且每次降臨時間一定比前一周提前三十分鐘……周而復始,分秒不差。
如此以分秒而計、確切至毫釐、細膩至毫髮即技術美學中特別看中並強調的所謂“精確”之例,在書中還有很多。這一切導致了就美學屬性而言,《退魔錄》一書創造出一種介乎於“傳統美學”與“技術美學”之間的所謂“遊戲美學”:它精確,但也天馬行空;它有所憑藉,卻又無所顧忌;它暴力,也唯美……作者理工科出身的背景限定以及其網絡寫作的境況規定了他必須繞開短綆汲深、無所援引的資源困境,反從麥當勞電視一代所熟悉的遊戲影視文化中尋找全新靈感,並最終以此完成自己長篇系列小說寫作的另類彈跳。
需特別說明的是,與這個漸次壯大的“三無”寫作群落在文學乃至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多為意外一樣,諸如李愚赫之類寫作群體對傳統話語霸權、傳統寫作圈子的所謂“挑釁”,亦屬破空而來,而非策劃設計而成。如此這般,其遊戲性已不止雙重而是多重——不僅其寫作本身、內容本身皆為遊戲,並且其文學上、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乃至由此引發遊戲製造商、卡通生產商大動干戈的商業運作等等,也全在作者操控之外,而成為一種極具遊戲特質的戲劇性場面……就此可知,就當下語境而言,“文學”很可能既背時,也過時,但那種發自內心的天真文學、那種張揚自由情懷的遊戲文學從來青春常在。所有文學中年、文學青年們可能向李愚赫仿效的除去如此,很難再有別的什麼。
舊情重溫
李澤厚 《美的歷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很多時候,回頭一看,居然溫暖
本書重版已變成所謂“插圖珍藏版”。這是一個聰明主張。聰明所在,即它將一本舊書升級為一本新書:一本圖文並茂的新書。
將一本舊書升級或翻新,最需巧運心思,最要獨到見地。否則,僅僅焦灼於眼前的芝麻,哪怕不是芝麻是西瓜,也是難——“狗尾續貂”經常發生。
更加,事實上插圖本並非簡單在原有文字中疊加若干圖片即可。以本書而論,它收入插圖數百,均為文物圖像,它堅持與原書正文一一對位排版,如此“升級”,使一部梳理傳統美學的學術專著,演變為一部溫習文明歷程的饗宴……熟悉的因此變成陌生,而新的陌生也同時被溶解。
至今仍然記得當年閱讀此書時的激動與興奮。該書第四章,作者寫屈原、《離騷》:“在充滿了神話想像的自然環境裡,主人翁卻是這樣一位執著、頑強、憂傷、艾怨、憤世嫉俗、不容於世的真理的追求者。《離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像,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溶化成了有機整體……”用這段文字回溯那已不復存在的激情與期許,恰當?
用我們這裡的話說,本書作者大致屬於“三無”人員:無文學專業訓練,無專業寫作壓力,無強烈功利訴求……在網絡時代語境中,此類“三無人員”的寫作正日益構成一種對傳統寫作方式的衝擊乃至於挑釁——這個判斷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叫傳統既定寫作圈正在一種富於生機力量的刺激下呈現出一種活躍的拓展局面……如你所知,這是一種比較令人放心的說法。
當然,事實上恰恰是前一種比較難聽的說法更契合實際。因為畢竟此“三無”非彼“三無”:無文學專業訓練,自然也就無圈套無桎梏;無專業寫作壓力,自然容易馳騁想像;無強烈功利訴求,也就少有委屈求全之媚……如此這般,“三無”事實上更符合文學原本歌之舞之泣之哭之的天真本性——與之對照,無論是那種遵從意識形態專制的“遵命文學”寫作,還是那種委身商業時尚專制的“商業文學”寫作,都暴露出其日益背離文學本性的軟肋。
所以,儘管《退魔錄》一書卷帙浩繁,但它其實已不再是傳統詞典中“文學”詞條定義下的那種“長篇小說”。其標誌有三:(1)它是一個自我娛樂遊戲的產物。最開始它由作者隨寫隨貼,在網際網路傳播,在受到廣泛用躉後不斷續接,直至十九卷終止;(2)其文本尤其強調的遊戲意味……在如此雙重遊戲語境的籠罩下,其閱讀效果也自然呈現出一種“接口繁雜”的屬性:它可以被看成一部武俠小說,也可以被看成一部荒誕小說;可以被看成一部心理小說,也可以被看成一部神怪小說乃至於人文小說……
而我以為,或許更符合《退魔錄》文本本質的解釋是,它其實是一部“遊戲小說”——這不僅因為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明確的“技術美學”的追求,並可察覺作者寫作過程中對《X戰警》、《黑客帝國》、《古墓麗影》等諸多“遊戲影視”作品參照的蛛絲馬跡。
就說所謂“技術美學”,傳統小說所遵循的原則便與之格格不入:《退魔錄》卷一中的一個章節寫一個“噩夢”。作者以一系列精確的數字限定這個噩夢——那是一個一共做了八年的噩夢:它在每個星期五晚如期而至,並且每次降臨時間一定比前一周提前三十分鐘……周而復始,分秒不差。
如此以分秒而計、確切至毫釐、細膩至毫髮即技術美學中特別看中並強調的所謂“精確”之例,在書中還有很多。這一切導致了就美學屬性而言,《退魔錄》一書創造出一種介乎於“傳統美學”與“技術美學”之間的所謂“遊戲美學”:它精確,但也天馬行空;它有所憑藉,卻又無所顧忌;它暴力,也唯美……作者理工科出身的背景限定以及其網絡寫作的境況規定了他必須繞開短綆汲深、無所援引的資源困境,反從麥當勞電視一代所熟悉的遊戲影視文化中尋找全新靈感,並最終以此完成自己長篇系列小說寫作的另類彈跳。
需特別說明的是,與這個漸次壯大的“三無”寫作群落在文學乃至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多為意外一樣,諸如李愚赫之類寫作群體對傳統話語霸權、傳統寫作圈子的所謂“挑釁”,亦屬破空而來,而非策劃設計而成。如此這般,其遊戲性已不止雙重而是多重——不僅其寫作本身、內容本身皆為遊戲,並且其文學上、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乃至由此引發遊戲製造商、卡通生產商大動干戈的商業運作等等,也全在作者操控之外,而成為一種極具遊戲特質的戲劇性場面……就此可知,就當下語境而言,“文學”很可能既背時,也過時,但那種發自內心的天真文學、那種張揚自由情懷的遊戲文學從來青春常在。所有文學中年、文學青年們可能向李愚赫仿效的除去如此,很難再有別的什麼。
舊情重溫
李澤厚 《美的歷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很多時候,回頭一看,居然溫暖
本書重版已變成所謂“插圖珍藏版”。這是一個聰明主張。聰明所在,即它將一本舊書升級為一本新書:一本圖文並茂的新書。
將一本舊書升級或翻新,最需巧運心思,最要獨到見地。否則,僅僅焦灼於眼前的芝麻,哪怕不是芝麻是西瓜,也是難——“狗尾續貂”經常發生。
更加,事實上插圖本並非簡單在原有文字中疊加若干圖片即可。以本書而論,它收入插圖數百,均為文物圖像,它堅持與原書正文一一對位排版,如此“升級”,使一部梳理傳統美學的學術專著,演變為一部溫習文明歷程的饗宴……熟悉的因此變成陌生,而新的陌生也同時被溶解。
至今仍然記得當年閱讀此書時的激動與興奮。該書第四章,作者寫屈原、《離騷》:“在充滿了神話想像的自然環境裡,主人翁卻是這樣一位執著、頑強、憂傷、艾怨、憤世嫉俗、不容於世的真理的追求者。《離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像,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溶化成了有機整體……”用這段文字回溯那已不復存在的激情與期許,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