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至於《寒冬夜行人》,則須順從卡氏的故事邏輯,把自己想像成那位“女讀者”或那位“男讀者”……直至乾脆把自己假設為那張“寬大的雙人床”?……隨便。
在《寒冬夜行人》的第三章,卡爾維諾假借他人之口反覆強調:“生活就是串味兒”。仔細想,“串味兒”既是“想像”的別稱,也是“想像”的要害。
調養文字
愷蒂 《書緣·情緣》 遼寧教育出版社訴盡平生雲水心,儘是春花秋月語假如文字也自有其生命,一個作者的文字就像他養大的“孩子”。
籠罩在這一比喻中,愷蒂對自己的文字施行何種調養、照料、呵護,其文字才有了現在也清澈、也沉潛、也豐富、也單純的模樣?我還沒想明白。
依我之見,在漢語寫作者中,如愷蒂一樣穩健燦爛兼有、資訊識見具佳者,並不多:說中年別戀,愷蒂說:白頭到老不難,爛漫很難,而現實最多的,是那種“努力著的不願宣布失敗的婚姻”(P93);說窺視情結:愷蒂說:隱私有市場價值,遠非媒體一廂情願可以解釋,“所謂尊重別人隱私只是一個道德上的夢想,是一個大家為了禮貌而遵守但是內心裡又時時刻刻想打破的神話”(P168);說英國文化的內斂,愷蒂說:英國文化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在於,它有一種“表面上的溫文爾雅”,“大家喜歡的是有話憋在肚子裡的禮貌”(P266);說男女平等的虛空,愷蒂說:“三十之後,男女之間的遊戲規則就變了”,“有人譏諷三十多歲的女人就像是一個急著等待受精的卵子,想的就是找老公,生孩子(P248)”……
讀完《書緣·情緣》,發現所謂愷蒂文字的乾淨,僅止表象。其內里品質,應是“妥帖”與“確切”。沒有這些,所謂“乾淨”也便無從說起。
某日與愷蒂fans交流閱讀《書緣·情緣》心得。出乎預料,該fans搖頭再三。問及因由,他直抒胸臆: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了,愷蒂已經去南非了……這等於說,很多讀者對愷蒂的喜愛,其實也是對沉潛、清澈、冷峻並幽默的英國散文的喜愛?
她們的故事
克拉克·舒曼 《不朽的音樂之魂》 貴州人民出版社他的故事,她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叢書共四種,傳主均為德國知名知識女性,包括著名俄裔學者、作家莎樂美,有十九世紀著名的女鋼琴家克拉克·舒曼,德國猶太哲學家、思想家漢娜·阿倫特,以及十八世紀德國才女卡洛琳·謝林。
“本世紀即將結束,統治了兩千多年的男人故事(His story)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女性的吶喊中變得蒼白無力,是時候了,是該拿起筆寫下我們的、她們的故事的時候了……”
這段話是該叢書主編徐菲所寫。她的話里好像憋著一口氣?
儘管……但是……
肯特·基思 《似非而是》 中信出版社
還是要建設,還是要行善事,還是要心存高遠
當“簡單”成為大眾需求之夢,滿足它,便是商機——從“手機”到“洋快餐”,證例多多,不說罷。
在圖書產品中,近年最著名的“簡單”便是那坨“奶酪”和那位“富爸爸”了,也可免談。唯一可說之處是,當那坨“奶酪”和那位“富爸爸”瞬間繁衍出無數後續版,進而成為一個全然無序的龐大“家族”後,老子、兒子、孫子輩分亂做一團……不像話。
一切都難以預料。誰也沒想到,“奶酷”、“富爸”之後美國人民還能對一本初版於十數年前的小書《似非而是》重新產生閱讀興趣——它“簡單”之至。在那五萬來字中,作者不過是為讀者開出了十數條老生常談。並且,就連闡述那十來條“戒律”,也被簡化到四個漢字:“儘管……但是……”
或許,正是這樣的簡單,使得讀者對它感覺親切?或許,在日漸焦慮、勞碌的都市生活中,“簡單”已成為現代都市人最嚮往的烏托邦?
“思想最博大的最大的人,可能會被頭腦最為狹隘的最小的人擊倒,但還是要心存高遠”;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會是假朋友和真敵人,但你還是要成功”;
“你如果行善事,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於自私的隱秘動機,但還是要行善事”;
“你窮數年之功建設起來的東西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毀掉,但還是要建設”……
面對如此老生常談,我的揣測是,它之所以得以擊中現代人的情感軟肋,不過因為在一個在在劍拔弩張、標新立異的年代,“老生常談”已十分稀罕。
當然,諸如《似非而是》之類,“簡單”只是它的外表——其所言“是”或“非”,就像兩顆釘子,而當那兩顆釘子上被不同的讀者懸掛上不同心情的皮氅或禮帽時,“簡單”不再——美國人民對它重新煥發出的閱讀興趣即因此而來?順著作者肯特·基思的思路或句式,美國讀者在心中念念有詞:儘管自由、民主或許難免世貿大樓的倒塌,但是,還是要堅持自由民主?
在《寒冬夜行人》的第三章,卡爾維諾假借他人之口反覆強調:“生活就是串味兒”。仔細想,“串味兒”既是“想像”的別稱,也是“想像”的要害。
調養文字
愷蒂 《書緣·情緣》 遼寧教育出版社訴盡平生雲水心,儘是春花秋月語假如文字也自有其生命,一個作者的文字就像他養大的“孩子”。
籠罩在這一比喻中,愷蒂對自己的文字施行何種調養、照料、呵護,其文字才有了現在也清澈、也沉潛、也豐富、也單純的模樣?我還沒想明白。
依我之見,在漢語寫作者中,如愷蒂一樣穩健燦爛兼有、資訊識見具佳者,並不多:說中年別戀,愷蒂說:白頭到老不難,爛漫很難,而現實最多的,是那種“努力著的不願宣布失敗的婚姻”(P93);說窺視情結:愷蒂說:隱私有市場價值,遠非媒體一廂情願可以解釋,“所謂尊重別人隱私只是一個道德上的夢想,是一個大家為了禮貌而遵守但是內心裡又時時刻刻想打破的神話”(P168);說英國文化的內斂,愷蒂說:英國文化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在於,它有一種“表面上的溫文爾雅”,“大家喜歡的是有話憋在肚子裡的禮貌”(P266);說男女平等的虛空,愷蒂說:“三十之後,男女之間的遊戲規則就變了”,“有人譏諷三十多歲的女人就像是一個急著等待受精的卵子,想的就是找老公,生孩子(P248)”……
讀完《書緣·情緣》,發現所謂愷蒂文字的乾淨,僅止表象。其內里品質,應是“妥帖”與“確切”。沒有這些,所謂“乾淨”也便無從說起。
某日與愷蒂fans交流閱讀《書緣·情緣》心得。出乎預料,該fans搖頭再三。問及因由,他直抒胸臆: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了,愷蒂已經去南非了……這等於說,很多讀者對愷蒂的喜愛,其實也是對沉潛、清澈、冷峻並幽默的英國散文的喜愛?
她們的故事
克拉克·舒曼 《不朽的音樂之魂》 貴州人民出版社他的故事,她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叢書共四種,傳主均為德國知名知識女性,包括著名俄裔學者、作家莎樂美,有十九世紀著名的女鋼琴家克拉克·舒曼,德國猶太哲學家、思想家漢娜·阿倫特,以及十八世紀德國才女卡洛琳·謝林。
“本世紀即將結束,統治了兩千多年的男人故事(His story)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女性的吶喊中變得蒼白無力,是時候了,是該拿起筆寫下我們的、她們的故事的時候了……”
這段話是該叢書主編徐菲所寫。她的話里好像憋著一口氣?
儘管……但是……
肯特·基思 《似非而是》 中信出版社
還是要建設,還是要行善事,還是要心存高遠
當“簡單”成為大眾需求之夢,滿足它,便是商機——從“手機”到“洋快餐”,證例多多,不說罷。
在圖書產品中,近年最著名的“簡單”便是那坨“奶酪”和那位“富爸爸”了,也可免談。唯一可說之處是,當那坨“奶酪”和那位“富爸爸”瞬間繁衍出無數後續版,進而成為一個全然無序的龐大“家族”後,老子、兒子、孫子輩分亂做一團……不像話。
一切都難以預料。誰也沒想到,“奶酷”、“富爸”之後美國人民還能對一本初版於十數年前的小書《似非而是》重新產生閱讀興趣——它“簡單”之至。在那五萬來字中,作者不過是為讀者開出了十數條老生常談。並且,就連闡述那十來條“戒律”,也被簡化到四個漢字:“儘管……但是……”
或許,正是這樣的簡單,使得讀者對它感覺親切?或許,在日漸焦慮、勞碌的都市生活中,“簡單”已成為現代都市人最嚮往的烏托邦?
“思想最博大的最大的人,可能會被頭腦最為狹隘的最小的人擊倒,但還是要心存高遠”;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會是假朋友和真敵人,但你還是要成功”;
“你如果行善事,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於自私的隱秘動機,但還是要行善事”;
“你窮數年之功建設起來的東西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毀掉,但還是要建設”……
面對如此老生常談,我的揣測是,它之所以得以擊中現代人的情感軟肋,不過因為在一個在在劍拔弩張、標新立異的年代,“老生常談”已十分稀罕。
當然,諸如《似非而是》之類,“簡單”只是它的外表——其所言“是”或“非”,就像兩顆釘子,而當那兩顆釘子上被不同的讀者懸掛上不同心情的皮氅或禮帽時,“簡單”不再——美國人民對它重新煥發出的閱讀興趣即因此而來?順著作者肯特·基思的思路或句式,美國讀者在心中念念有詞:儘管自由、民主或許難免世貿大樓的倒塌,但是,還是要堅持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