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第二節 戊戌政變(2)

  ------------

  與光緒有聲勢無實效的措施相比,慈禧這幾招,招招是隱含殺機的辣手。開缺翁同龢,無異是去掉了光緒的主心骨,抽掉了帝黨的頂樑柱;要新任之官向太后謝恩,實際是慈禧通過抓人事大權而干政的信號;榮祿的任命,更等同於慈禧在軍事上控制了京畿。經過數十年的虐待和摧殘,慈禧了解光緒個性深處的懦弱、戰慄、不知所措和無抵抗主義,單憑感覺就知道如何制服他。她做了上述部署,就不再做什麼,仍舊在頤和園裡寫字看戲、靜觀事態發展。不出慈禧所料,光緒「驚魂萬里,涕淚千行,竟日不食」。他本抱著慈禧支持的僥倖心理,但慈禧上述措施在他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他的天真和懦弱使他有預料卻無防備,也無法防備,於是突出了意料之外。但他已無退路,只能硬著頭皮頂下去,大力推行變法維新,造成某種既成事實,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隨著變法的深入,慈禧和光緒的分歧越來越大。9 月14日,光緒第11次赴頤和園,請示開懋勤殿辦事,擬安插維新派康有為等為懋勤殿顧問。這是康有為的建議:仿先朝開懋勤殿議事,選舉英才,並邀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革之事全盤籌算,然後施行。如此一來,軍機處將被架空。有說當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請求的時候,「太后不答,神色異常」。從慈禧的表情上看,光緒感到變法已出現危機。有說慈禧被激怒,痛責光緒壞祖宗之法,要把祖宗家業葬送在康有為之手。光緒雖當時硬頂:「兒寧可壞祖宗之法,不忍棄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為後人恥笑。」但他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自7月以來,京師便流傳著「換皇上」的謠言。光緒得知自己將在9月間陪慈禧一起到天津閱兵,不禁揣測那是否是慈禧以其心腹榮祿發動兵變、廢立皇帝、解決新黨的一著將軍之棋呢?9月15日,光緒擔心後黨近期內要採取非常行動,於是帶給維新派一道密詔,如下:

  賜楊銳

  近來朕仰窺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留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早痛切降民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始如此,則朕位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使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緊急翹盼之至。特諭。

  密詔說他已感到皇位不保,要求楊銳等迅速籌商一個既可以使舊法「漸變」,又不違背太后「聖意」的兩全之策。維新派幾經籌商,由康有為於9月初上密折建言:「請仿日本參謀本部,選天下虎羆之士、不二心之臣於左右,上親擐甲冑而統之。」他分析了幾個握有重兵的將領後,認為袁世凱「夙駐高麗,知外國事,講變法,昔與同辦強學會」,可為「虎羆之士、不二心之臣」。於是,9月16日光緒召見袁世凱,破格賞候補侍郎,專責練兵事務,並隨時具奏應辦事宜。此舉引起後黨驚懼,榮祿謊稱英、俄在海參崴開戰,大沽口外戰艦雲集,將聶士成軍調駐天津、董福祥軍調駐北京長辛店,命袁世凱迅速回防,以防他變。京津氣氛頓時緊張。維新派決定鋌而走險,由譚嗣同去遊說袁世凱,要他舉兵勤王。當晚,譚嗣同秘密到京郊法華寺見袁世凱,希望他親率敢死將士數百名,擁光緒帝登上午門,殺榮祿,除舊黨。袁世凱慷慨激昂,表示誓死效忠皇上,但又表示立即舉兵勤王有困難,他說:「殺榮祿乃一狗耳,然吾營官皆舊人,槍彈火藥皆在榮祿處,且小站去京二百餘里,隔於鐵路,慮不達事泄。若天津閱兵時,上馳入吾營,則可以上命誅賊臣矣。」譚嗣同無奈,只好同意等到天津閱兵時再作計議。

  而同一天,御史楊崇伊(李鴻章親家)通過奕劻遞密折請太后「即日訓政」。密折除了攻擊維新派和帝黨外,特別指出要防止維新派同東人(日本人)勾結亂政:「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當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正來中國訪問,「京朝大小官吏奏請皇上留伊藤在北京為顧問官」,「持此議者甚多」。慈禧不擔心維新派上書言事,卻擔心他們掌握武裝、與外國勢力聯合。當天傍晚,光緒離開了頤和園,並將於9月20日會見伊藤博文;袁世凱則將於9月19日陛辭出京。慈禧對此不能不防,遂決定乘時政變。9月19日,慈禧帶領隨從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皇宮,光緒慌忙出迎。慈禧不理,徑直進入光緒寢宮,將所有章奏歸攏在一起,攜之而去,並怒氣沖沖指著光緒道:「我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光緒「戰慄不發一語」,良久囁嚅道:「我無此意。」 慈禧唾之曰:「痴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遂傳懿旨,以上病不能理萬機為辭,臨朝訓政。從這晚起,光緒即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此後,他雖還有些活動,但已處在慈禧及其爪牙的嚴密監視之下。9月21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發布詔書,宣布太后訓政,並命逮捕康有為等人。康、梁逃往日本。譚嗣同被捕犧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