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康有為熟諳西學,洞察外情,早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尚屬一介布衣時即曾伏闕上書,認為由於日本的侵略野心,六七年後中日必將一戰,戰則中方必敗、必致辱國喪權。當年康有為的上書到了翁同龢手中,但翁同龢膽小沒有上達光緒。《馬關條約》簽訂一個月後,光緒看到康有為遞上的《上清帝第三書》。整個奏摺長一丈多,共一萬多言。書中詳陳變法圖強的方略,建議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嚴懲主和派與戰敗者,破格起用新人,變法圖強,練新軍、選新將、用精械,築鐵路、開礦山、建輪船、修郵政,務農、勸工、惠商、恤貧,停科舉、建學校、辦報館、改革官制等。這些聞所未聞的精闢論說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了光緒的目光,在經歷了甲午戰爭痛創後的光緒心中引起了強烈共鳴。他下令謄抄四份,一份呈慈禧太后,一份交軍機處存記,一份存乾清宮,一份存勤政殿,以備時時展閱。後光緒在朝臣章奏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章奏,遂命軍機處將康有為等九個條陳發到各地督撫將軍處討論。這已是變法改良的先聲了。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山東發生巨野教案,德國以之為藉口侵占了膠州灣。俄、英、法、日亦虎視眈眈,伺機瓜分中國。亡國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個國人心頭。康有為再次抵京,第五次向光緒皇帝上書。他指出:如不當機立斷,發憤維新,「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情緒激烈,言詞痛切。這封上書也未能遞到光緒皇帝手中,但在社會上廣為傳抄,並在天津、上海、長沙維新派的報紙上發表,影響很大。給事中高燮為此向光緒皇帝舉薦康有為。光緒諭令王大臣傳詢康有為,聽取他對變法的意見。康有為遂奏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提出了系統而具體的變法建議。光緒諭令王大臣會議,王大臣請得慈禧「儘管駁議」的旨意,逐條駁回。康有為於是轉而鼓動群眾性的變法運動。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銳意變法。

  光緒擬要實行的變法維新,就其涉及的廣大領域和要達到的目的而言,是一場漸進的政治革命;就其觸及各種政治勢力的既得利益和傳統的「祖制」而言,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一個政治家,對複雜的政治局勢和各種政治勢力會有清醒的認識,會預先考慮到變法維新將會遇到怎樣的局面,出現各種情況時應如何應付。有十分的把握和保證方能付諸行動,以絕對優勢壓倒反對勢力;如沒有把握就要等待時機、積蓄力量、見機行事。但光緒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個被慈禧造就出來的有嚴重人格心理缺陷的年輕書生。他的一切思想認識,包括僅有的一點自信都是從讀書中得來,對中國的現實和官場則了解的太少,思想及各方面均準備不足,卻急欲有所作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慈禧親信榮祿私下活動,打算聯絡六部九卿共同上書請慈禧復出,御史李盛峰也在御史中串連,號召聯名上奏請慈禧再度垂簾。後黨逼光緒退位的舉動,使光緒忍無可忍,他甚至通過慶親王奕劻向慈禧捎話:「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光緒以其懦弱、畏怯的天性向慈禧要權,這幾乎是他一生中破天荒之舉,不料慈禧竟命奕劻傳話:「皇上欲辦事,太后不阻也。」光緒立刻急切地付諸行動,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書。6月11日至9月21日,短短的100多天中,光緒接連發布了100多道新政詔書,有時一日數令,傾瀉而下,令人目不暇接。最多的一天竟頒布了11條維新諭旨(9 月12日)。詔書內容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教各個領域。

  這些變法詔令受到了維新派和開明人士的熱烈歡迎,所謂「如春雷之啟蟄,海上志士歡聲雷動,雖謹厚者亦如飲狂藥」。但僅憑一個無實權的傀儡皇帝所頒發的雪片般的詔令,即想在短期內改變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社會,將之納入近代化軌道,談何容易!掌握中央和地方實權的大員,除湖南巡撫陳寶箴以外,幾乎沒有人執行變法詔令,束之高閣還算好的,絕大多數是群起反對。變法遭到了極大的阻力。對當時社會形勢略微有所了解者,對此都不會感到意外。但光緒不但大感意外,而且非常氣憤。他像所有幼稚的年輕人一樣,想當然地將他的對手簡單化、絕對化,歸結為是慈禧的後黨搗亂。維新派看到他「有不顧利害,誓死以殉社稷之意,於是益放手辦事」,實際他早已喪失理智,不再考慮策略,一味色厲內荏、咄咄逼人地向後黨開刀。集中表現為拋開現行體制另起爐灶。9月4 日,光緒將禮部原六堂官全部罷黜。9月5 日,超擢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為四品軍機章京,此後「凡有章奏,皆四人閱覽,凡有上諭皆由四人擬稿」。並免去李鴻章、敬信在總理衙門行走等。這種做法操之過急,過早地激化了矛盾,無疑是向慈禧發出挑釁,導致後黨分子向他動手。

  慈禧早有防備,光緒《明定國是詔》發布後第四天,慈禧即迫令光緒一天中連下三道上諭:第一,以「漸露攬權狂悖」的罪名將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開缺回籍;第二,打破太后歸政以後不再接見官員的成例,規定新授任的二品以上官員,均須具折後再到太后面前謝恩。各省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亦須一體向太后具折謝恩;第三,任命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不久實授),統領精銳的北洋三軍,即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