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慈禧開始亦主戰。這與她一貫的思想和做法是一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時為懿貴妃的慈禧極力諫阻,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觸怒了咸豐,險些引來殺身之禍。後奕訢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曾勸咸豐廢約再戰,因咸豐病危作罷。此次戰爭初期,慈禧與光緒一樣估計不足。光緒事事均請示慈禧,慈禧的態度主戰無疑——光緒對諸大臣說:「朝廷一力主戰」,「並傳懿旨也主戰」。然隨著戰場失利的消息頻頻傳來,慈禧由主戰轉向主和。促使她轉向主和的決定因素有二,一是曠日持久的戰事,勢必影響她的六十慶典活動,一是帝黨的形成。其中第二個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甲午年中日開戰前後,圍繞著「主戰」,光緒採取了兩項重大措施。一是整頓軍機處;一是籌措巨額戰費。如前述,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與奕譞合作發動「甲申易樞」,將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代之以平庸的禮親王世鐸及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孫毓汶等人。面臨戰爭,這個班子明顯運轉不靈,難擔重任。光緒果斷任命主戰大臣翁同龢、李鴻藻參與軍機處事務,軍機處重要事宜都須與翁同龢、李鴻藻協商。戰爭爆發後更直接授命翁同龢、李鴻藻、剛毅為軍機大臣。後又鼓動詞臣上書,籲請十年前被罷黜的奕訢重新出山,使奕訢得以「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在內廷行走」。在慈禧看來,改組軍機處,那是奪取她控制朝政的大權;停建頤和園,那是藐視她的存在,觸犯皇太后至高無上的尊嚴。

  八月,平壤之戰,清軍失利,左寶貴等將領壯烈犧牲,統帥葉志超一夜狂逃三百里,倉皇渡過鴨綠江退回中國境內;黃海之戰,中日戰平,鄧世昌等壯烈殉國,中方損失4艘戰艦,李鴻章拋出所謂「保船制敵」的方針,命北洋水師全隊避入威海衛港內,不准出港與日軍交戰。慈禧終於站到台前,公然干預光緒的執政了。

  ------------

  第一節 甲午戰敗(3)

  ------------

  她先發懿旨,表示今年慶典仍在皇宮舉行。而後連續召集重臣會議,提出議和,派翁同龢赴津要求李鴻章設法媾和。每次會議,光緒支持的主戰派翁同龢、李鴻藻與慈禧支持的主和派孫毓汶、徐用儀等均發生激烈爭執。慈禧索性拋開光緒,通過奕訢、李鴻章兩條線加緊開展調停、議和活動。與之同時,她痛下狠手,教訓光緒、整飭後宮、打擊帝黨。於是發生了前述珍妃一案。十二月,清廷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赴日本求和,翌年(1895年)正月初抵達日本。時日軍正在準備進攻威海,決定徹底消滅北洋海軍、給京津造成直接威脅後再談,以進行最大限度的勒索,遂照會清廷,以張蔭桓非全權特使、官秩稍低為由不予接待。慈禧當即議和的願望沒有實現。十八日,日軍攻陷劉公島,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朝派出李鴻章乞和。三月二十八日,李鴻章在日簽署的《馬關條約》文本送到北京,須由光緒「用寶」(籤押)後,再送往山東煙臺與日本換約。這是從未有過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賠償軍費二萬萬兩;割讓台灣與澎湖列島;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許日人在中國設廠製造等。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外省封疆大吏紛紛致電、上奏堅決反對;剛參加完會試,正在等待發榜消息的各地舉人,也上書反對簽約。一時間,「拒和遷都,毀約再戰」的呼聲震撼朝野、震撼人心。二十九日,光緒如常召見軍機大臣。孫毓汶將文本呈給光緒,稱:無論如何應在今日批准。光緒說:條約要割台灣。台灣一割,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孫毓汶稱:前線屢戰屢敗,如不簽約,倭人將犯京師,奈何?光緒大怒:此約關係重大,汝欲逼朕簽約不成?應先請太后懿旨,再作定奪。不料,慈禧稱病閉門不見,在這個時候又做出「已歸政」的架勢,冠冕堂皇地說:「一切請皇帝旨辦理。」光緒「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四月八日,光緒最終頒諭批准《馬關條約》。回到讀書的毓慶宮後,光緒與師傅翁同龢「戰慄哽咽,相顧揮涕」,痛不欲生。十天以後,光緒下令大小官員一律到內閣觀看他的一篇硃諭。這是他對戰敗的交代。他字字血淚地說,嗣後「君臣上下,惟當艱苦一心、痛除積弊,於練兵籌餉兩大端,盡力研求,詳籌興革,勿存懈志。勿騖空名,勿忽遠圖,勿沿故習,勿期事事核實,以收自強之效」。他只說要增強軍事力量,他沒有說和約的簽訂是因為慈禧已「意有所歸」。

  ------------

  第二節 戊戌政變(1)

  ------------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一種新的政治力量正在生成。這就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維新派。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世稱南海先生。廣東南海人。出生於仕宦家庭,以理學傳家。光緒進士。曾任工部主事。戊戌變法前後,他先後七次上書,請求變法圖強,並與梁啓超等人一起創辦《萬國公報》,建立強學會,發行《強學報》,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十一歲成秀才,十六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後師從康有為,先後領導北京、上海的強學會,與黃遵憲共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主講,並著《變法通議》,倡導變法,時人將之與康有為並稱「康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