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然近年來,清史專家王道成等教授認為,慈禧太后並沒有挪用那麼多的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對海軍建設影響不大。
首先,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並未為海軍籌款三千萬兩,終光緒一朝也未曾有過這樣的事;光緒元年(1874年)規定北洋、南洋海軍每年各四百萬兩的經費,從來也未全部兌現過。有時「僅及原議撥四分之一」,有時「大半無著,歲各僅得銀數十萬」,即便全部挪用,也不足人們印象之數。
其次,頤和園為海軍衙門承修,經費也為海軍衙門籌措,但並不等於海軍經費全部或大部均用於修建頤和園。從史料上看,修建頤和園的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從海軍軍費中撥給。據總理海軍事務的奕譞、奕劻等的奏摺,如海軍經費每年果能全數撥給,則可勉強支撐,騰挪用於頤和園工程的費用大約在每年二十萬兩左右,但這是他們的設想,有無實行,目前沒有史料證明。二、海軍巨款息銀。即上述李鴻章與奕譞以辦「昆明湖水師學堂」的名義令各省捐輸(實是「籌銀」)、存天津洋行生息的銀兩。時兩廣認籌銀一百萬兩;兩江認籌銀七十萬兩;湖廣認籌銀四十萬兩;四川認籌銀二十萬兩;江西認籌銀十萬兩;直隸認籌銀二十萬兩等,稱「海軍巨款」。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解往天津存入洋行生息。至甲午戰前,這筆「海軍巨款」本金一直未動,息金數額及頤和園如何動用史料未載,按上表累計本銀一百多萬兩,息銀三十多萬兩,可供參閱。三、光緒十五年後的「新海防捐」墊款。所謂墊款是要由上述「海軍巨款息金」歸還的。「新海防捐」每年約收一百八十萬兩左右,為頤和園墊了多少,後來還了沒有,不得而知。從現在保留的頤和園算房56項工程(占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二)工費料費三百一十六萬六千餘兩估算,頤和園工程修建經費大約在五六百萬兩白銀。
再次,頤和園修建經費所花費的這五六百萬兩白銀,是光緒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886年—1895年)間陸續支出的。而北洋海軍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已奠定規模,大小艦船25艘全部於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年—1888年)間購置。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後沒有添置艦船、裝備海軍,並不等於就是為了修頤和園。當時清廷財政困難,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複雜深刻,李鴻章等是以湘、淮軍起家,代表地方勢力進入上層的實力派,不能不受到多方猜忌。他曾大發慈禧的牢騷:「鰓鰓然欲收將帥疆吏實權,又僅挑剔細故,專采謬悠無根之浮言」云云。慈禧限制北洋海軍發展另有深意,不能簡單歸結為修造頤和園。
------------
第一節 甲午戰敗(2)
------------
但是,慈禧個人的生活享樂,確實對甲午戰爭的進展造成了惡劣影響。這就是她的六十慶典。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六十大壽。按中國傳統,六十為一個甲子,非尋常生日可比。慈禧六十慶典成了當時清朝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連發動戰爭的日本侵略者都看到,「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慶典加緊籌備之時,中日戰爭爆發。而當有人提出撙節慶典費用以供戰費所需時,慈禧怒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必令彼終身不歡!電視劇《走向共和》中對此細節有精彩的闡述:
「十幾年裡我何嘗睡過囫圇覺,這才換得個『同治中興』。這不是為的江山社稷又是為了什麼?就說這萬壽慶典吧,知道的人說我該享享福了,不知道的罵我窮奢極欲!誰個知道?我這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壽,辦得風光熱鬧,左鄰右舍就會說這老太太好福氣、有面子,這戶人家在那一帶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國家更是如此。如果連我的生日都辦寒磣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又怎麼個體現我中國河清海晏國泰民安?這樣一來,不但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兒,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今兒我也把話撂在這裡了,誰讓我這個生日過得不舒服,我讓他一輩子不舒服。」
後清軍接連失利,黃海之戰北洋水師嚴重受挫,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慈禧不得不停辦頤和園受賀事宜,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六十歲生日。但仍奢華已極,九月二十五日全國各地開始呈進萬壽貢物,十月初一慶典正式開始,十七日結束,其中唱戲三天,前後將近一個月,共用銀五百四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九兩。當時戶部給前線的戰爭籌款卻只有二百五十萬兩,不足慶典一半。史家嘆道,如果當時沒有慈禧六旬慶典,全國上下全力對日作戰,戰爭結局或許全然不同。
十年後,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又過七十大壽。章太炎做了一副對聯,如下: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明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在和戰問題上,人們以光緒為主戰派;以李鴻章為主和派;認為慈禧起初主戰,後來轉而支持李鴻章主和。
光緒主戰,十分鮮明。朝鮮東學黨起事平息後,清廷照會日本同時撤兵,日本不予理睬,並不斷挑釁、製造事端,戰爭一觸即發。對此,光緒主張堅決回擊。他給李鴻章的上諭道:「現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庸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沉了清朝增援牙山的運兵船「高升號」。二十七日又向牙山的清軍發動猛攻。七月初一,清廷向日本正式宣戰。同一天,日本對清廷宣戰。然而清朝主持前方戰事的李鴻章採取保存淮軍實力的方針,把希望寄托在俄、英等國的調停上。光緒則明確表示,「不宜藉助他邦」,要以本國軍力戰勝日本。但他沒有實際經驗,不了解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所指定的作戰方案含有不少空想成分,加之清軍武備廢弛,指揮失當,結果「水陸交綏,戰無一勝」。然直到十月二十一日日軍攻陷旅順,以慈禧為首的後黨迫不及待要求議和,不惜割地賠款時,光緒仍表現了鮮明的主戰態度,對作戰不力、貽誤大局的李鴻章嚴加懲處,「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告誡他「旅順既為敵據,現又圖犯威海,意在毀我戰艦,占我船塢,彼之水師可往來無忌………著李鴻章、李秉衡飛飭各防軍,晝夜巡邏,實力嚴防,不得稍有疏懈」。
首先,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並未為海軍籌款三千萬兩,終光緒一朝也未曾有過這樣的事;光緒元年(1874年)規定北洋、南洋海軍每年各四百萬兩的經費,從來也未全部兌現過。有時「僅及原議撥四分之一」,有時「大半無著,歲各僅得銀數十萬」,即便全部挪用,也不足人們印象之數。
其次,頤和園為海軍衙門承修,經費也為海軍衙門籌措,但並不等於海軍經費全部或大部均用於修建頤和園。從史料上看,修建頤和園的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從海軍軍費中撥給。據總理海軍事務的奕譞、奕劻等的奏摺,如海軍經費每年果能全數撥給,則可勉強支撐,騰挪用於頤和園工程的費用大約在每年二十萬兩左右,但這是他們的設想,有無實行,目前沒有史料證明。二、海軍巨款息銀。即上述李鴻章與奕譞以辦「昆明湖水師學堂」的名義令各省捐輸(實是「籌銀」)、存天津洋行生息的銀兩。時兩廣認籌銀一百萬兩;兩江認籌銀七十萬兩;湖廣認籌銀四十萬兩;四川認籌銀二十萬兩;江西認籌銀十萬兩;直隸認籌銀二十萬兩等,稱「海軍巨款」。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解往天津存入洋行生息。至甲午戰前,這筆「海軍巨款」本金一直未動,息金數額及頤和園如何動用史料未載,按上表累計本銀一百多萬兩,息銀三十多萬兩,可供參閱。三、光緒十五年後的「新海防捐」墊款。所謂墊款是要由上述「海軍巨款息金」歸還的。「新海防捐」每年約收一百八十萬兩左右,為頤和園墊了多少,後來還了沒有,不得而知。從現在保留的頤和園算房56項工程(占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二)工費料費三百一十六萬六千餘兩估算,頤和園工程修建經費大約在五六百萬兩白銀。
再次,頤和園修建經費所花費的這五六百萬兩白銀,是光緒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886年—1895年)間陸續支出的。而北洋海軍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已奠定規模,大小艦船25艘全部於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年—1888年)間購置。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後沒有添置艦船、裝備海軍,並不等於就是為了修頤和園。當時清廷財政困難,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複雜深刻,李鴻章等是以湘、淮軍起家,代表地方勢力進入上層的實力派,不能不受到多方猜忌。他曾大發慈禧的牢騷:「鰓鰓然欲收將帥疆吏實權,又僅挑剔細故,專采謬悠無根之浮言」云云。慈禧限制北洋海軍發展另有深意,不能簡單歸結為修造頤和園。
------------
第一節 甲午戰敗(2)
------------
但是,慈禧個人的生活享樂,確實對甲午戰爭的進展造成了惡劣影響。這就是她的六十慶典。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六十大壽。按中國傳統,六十為一個甲子,非尋常生日可比。慈禧六十慶典成了當時清朝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連發動戰爭的日本侵略者都看到,「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慶典加緊籌備之時,中日戰爭爆發。而當有人提出撙節慶典費用以供戰費所需時,慈禧怒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必令彼終身不歡!電視劇《走向共和》中對此細節有精彩的闡述:
「十幾年裡我何嘗睡過囫圇覺,這才換得個『同治中興』。這不是為的江山社稷又是為了什麼?就說這萬壽慶典吧,知道的人說我該享享福了,不知道的罵我窮奢極欲!誰個知道?我這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壽,辦得風光熱鬧,左鄰右舍就會說這老太太好福氣、有面子,這戶人家在那一帶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國家更是如此。如果連我的生日都辦寒磣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又怎麼個體現我中國河清海晏國泰民安?這樣一來,不但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兒,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今兒我也把話撂在這裡了,誰讓我這個生日過得不舒服,我讓他一輩子不舒服。」
後清軍接連失利,黃海之戰北洋水師嚴重受挫,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慈禧不得不停辦頤和園受賀事宜,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六十歲生日。但仍奢華已極,九月二十五日全國各地開始呈進萬壽貢物,十月初一慶典正式開始,十七日結束,其中唱戲三天,前後將近一個月,共用銀五百四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九兩。當時戶部給前線的戰爭籌款卻只有二百五十萬兩,不足慶典一半。史家嘆道,如果當時沒有慈禧六旬慶典,全國上下全力對日作戰,戰爭結局或許全然不同。
十年後,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又過七十大壽。章太炎做了一副對聯,如下: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明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在和戰問題上,人們以光緒為主戰派;以李鴻章為主和派;認為慈禧起初主戰,後來轉而支持李鴻章主和。
光緒主戰,十分鮮明。朝鮮東學黨起事平息後,清廷照會日本同時撤兵,日本不予理睬,並不斷挑釁、製造事端,戰爭一觸即發。對此,光緒主張堅決回擊。他給李鴻章的上諭道:「現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庸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沉了清朝增援牙山的運兵船「高升號」。二十七日又向牙山的清軍發動猛攻。七月初一,清廷向日本正式宣戰。同一天,日本對清廷宣戰。然而清朝主持前方戰事的李鴻章採取保存淮軍實力的方針,把希望寄托在俄、英等國的調停上。光緒則明確表示,「不宜藉助他邦」,要以本國軍力戰勝日本。但他沒有實際經驗,不了解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所指定的作戰方案含有不少空想成分,加之清軍武備廢弛,指揮失當,結果「水陸交綏,戰無一勝」。然直到十月二十一日日軍攻陷旅順,以慈禧為首的後黨迫不及待要求議和,不惜割地賠款時,光緒仍表現了鮮明的主戰態度,對作戰不力、貽誤大局的李鴻章嚴加懲處,「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告誡他「旅順既為敵據,現又圖犯威海,意在毀我戰艦,占我船塢,彼之水師可往來無忌………著李鴻章、李秉衡飛飭各防軍,晝夜巡邏,實力嚴防,不得稍有疏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