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非正常死亡」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清末名醫屈桂庭《診治光緒皇帝秘記》中說,光緒臨死前三天,肚子痛得在床上亂滾,臉頰發暗,舌頭又黃又黑,不是所患之病應有症狀。溥儀《我的前半生》中說:他從一個名叫李長安的老太監和內務府某大臣一位後人那裡聽說,光緒死前不過是一般的感冒,脈案中脈象極平常。死前一天還是好好的,有人見到他像健康人一樣。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

  《清稗類鈔》、《崇陵傳信錄》等載,慈禧自知己病不治,不願光緒重掌大權,又聽說光緒聞己病面露喜色,因咬牙切齒地說:不能死在光緒之前。遂密令親信太監扼斃光緒。

  《清室外紀》、《瀛台泣血記》、《我的前半生》或說是李蓮英,或說是袁世凱,怕慈禧先死光緒掌權後與自己算帳,而先下手為強害死了光緒。

  一位史家分析道,光緒雖被囚禁,但他沒有放棄再度執政的想法,一直進行著準備,他暗暗關注並認真思考國家和世界大勢,努力學習英文,了解世界各國風土人情、政治制度、國家間相互關係等。似乎要以三十多歲的年華為唯一資本,與七十多歲的慈禧進行生命的賭賽。他是在默默地等待著那一天。生性敏感、老謀深算的慈禧,又何嘗想不到這一層?依她的秉性和一貫做法,她絕不甘心、也絕不能容忍給已被擊敗的對手留下任何翻身的機會,她要做永遠的勝利者,否則,死不瞑目。

  「正常死亡」說主要依據的是清宮遺檔、脈案。從中可見光緒病情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但不容忽視,光緒的整個治療過程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當時清廷命奕劻主持皇帝治病事宜。未經批准任何醫生不准進入瀛台光緒寢宮,開出的處方也須奕劻過目。而奕劻正是慈禧最得力的親信大臣,如若偽造「脈案」那實在是很容易的事。事實是光緒確患重病,但病情不至於導致突然死亡。再有,十月二十日,慈禧以光緒名義頒發了兩道諭旨,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宮教養,在上書房讀書;一授載灃為攝政王。也就是說,那時慈禧即已預先知道,光緒會死在她的前面。唯一可以解釋的,正是她本人決定和操縱光緒的死期。

  ------------

  第一節 甲午戰敗(1)

  ------------

  光緒二十年六月至二十一年二月(1894年7月—1895年3月),中日經歷了甲午戰爭。戰爭以清王朝的失敗而告終——宗藩朝鮮淪於日本之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寶島台灣;賠款兩億兩白銀,准許外國侵略者對華資本輸出……甲午戰爭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帝國主義列強俄、法、英、美、德諸國緊步日本後塵,紛紛向清廷提出領土要求,攫取在華利益,搶占租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清王朝何以走到這一步?誰應承擔甲午戰敗的責任?過去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人們往往考慮的是清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妥協、投降和賣國,其代表人物下是李鴻章,上是慈禧。

  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甲午戰敗的責任、特別是慈禧的責任呢?

  甲午戰爭爆發之時,慈禧已歸政五年,在頤和園頤養天年,準備她的六十大壽。按說戰爭勝負與她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人所共知,慈禧不但與這場戰爭有關,而且發揮了較大甚至極大的影響。

  評說甲午戰爭中慈禧的作用,一般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國家安危與慈禧享樂的問題;一是和戰問題。

  在國家安危與慈禧享樂問題上,人們普遍以為,慈禧為了個人的享樂不顧國家安危。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慈禧竟然拿北洋海軍的軍費去修頤和園。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寫道:「時西後以遊樂為事,自光緒九年經營海軍,籌款三千萬,所購鐵甲十餘艦,至是盡提其款築頤和園,窮極奢麗,而吏役輾轉扣克,到工者實得其二成而已,於是光緒十三年後不復購鐵艦矣。敗於日本,實由於是。」

  人們指出,北洋海軍有大小戰艦25艘,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然以侵華為第一目標的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擴軍備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已擁有新式艦艇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後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洋艦,裝配有10英寸左右速射炮數十尊。時速23海里的吉野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艦。日本海軍發展之迅速,足令歐美震驚,其世界排名從末位迅速竄升至第11位;黃海炮響時,它的戰鬥力早已在清朝海軍之上了。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正當日本海軍全力向前推進之時,清朝海軍竟然「未購一艦」。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日雙方之形勢已是箭在弦上,戶部卻徵得海軍衙門同意,正式宣布,太后萬壽需款,海軍停購艦艇二年。快艦買不成了,至少快炮也該多買幾尊吧。朝鮮局勢吃緊時,李鴻章循部下之請,要海軍衙門撥款六十萬兩購快炮20尊替代各主要艦艇的慢炮,而戶、海兩處竟一毛不拔。李鴻章不得已,乃自海軍日常糧餉給養之中擠出二十萬兩,暫且購次等快炮12尊,以平海軍官兵積憤。

  那麼,為修頤和園究竟挪用了多少海軍經費呢?言人人殊,難究其詳。據說將清漪園改建成頤和園的初期預算竟為白銀一萬萬兩,可用以增建10支北洋艦隊而有餘;而實際估計達一千萬至三千萬兩。具體項目,人們舉出,李鴻章與奕譞以所謂「建軍祝壽」,在頤和園萬壽山修建工程中挖「昆明湖」,辦「昆明湖水師學堂」的名義令各省捐輸,共計二百六十餘萬兩,存於天津洋行生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