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尚在進行期間,慈禧與奕譞合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將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代之以平庸的禮親王世鐸及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孫毓汶等人,醇親王奕譞「遙總其成」,史稱「甲申易樞」。慈禧去掉了政敵,奕譞以為此舉為光緒親政鋪平了道路。實際並不盡然。史載奕譞「儀表俊偉,工騎射,負氣敢用事,聰穎弗逮其兄訢,爽勁過之」,但他在慈禧面前卻只會唯唯諾諾。他從內心希望光緒早日乾綱獨斷,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卻又不敢以此觸犯慈禧利益,反而對其一味迎和,留下了許多後患。

  ------------

  第三節 悲劇重演(2)

  ------------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頒布懿旨,宣布明年為光緒舉行親政典禮。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光緒的控制,慈禧又強行將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兒立為光緒皇后,「一則於宮闈之間可刺探皇帝之動作,一則為將來母族秉政張本。」立後過程,眾所周知。慈禧安排了一個由皇帝自選的場面——在她的監視下,讓光緒在瞬間從五位女子中選擇終身伴侶。五位女子中有慈禧之弟桂祥的女兒,她略顯高大,皮膚白晳,長臉尖頜,朱唇皓齒,只是有些倒挑眉;江西巡撫德馨兩女,細挑身材,裊裊婷婷,粉面桃腮,大眼睛顧盼生輝;禮部左侍郎長敘兩女,年長的舉止落落大方,年幼的還只是個十三歲的小姑娘。光緒對慈禧的畏懼是根本性的,要他當著慈禧的面,立刻於不知底細的陌生女子中選擇決定自己終身幸福的妻妾,顯然過於艱巨,更加加重了他的心理壓力,激化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想獲得幸福,又不想招致慈禧反對,而且對自己從來沒有信心。慈禧將如意交給光緒,以熱切的目光高深莫測地掃過光緒的臉,重複著當年對同治說過的話:皇帝,你可想好了,瞧中了誰,便把如意給她吧。光緒臉一紅,口稱「兒子的婚姻大事,但憑皇爸爸做主」。慈禧微笑著點了頭,卻故作開通之態,幾次三番鼓勵光緒自選。光緒從將信將疑到有些信以為真,臉更紅,遲疑了一下,向德馨那對美麗嬌艷的姐妹花走去。正在這時,慈禧在光緒背後以氣急、責難和威嚴的口吻大叫一聲:「皇帝!」光緒本能地打個寒戰,惶恐回身,只見慈禧沉下臉、擰著眉,向自己用眼神示意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光緒出了一頭冷汗,精神緊張到了崩潰的邊緣。他感到疲倦已極,不假思索將如意遞給了桂祥之女。他並非在選擇終身伴侶和幸福,純粹只是為了儘快結束精神極端緊張、痛苦的選擇過程而完成了一個機械動作,此時此刻在他意識中選擇的對象是誰已無關緊要。光緒嗒然若喪地回到座位,竟忽略了遞荷包選嬪妃的程序。慈禧見狀,索性代庖,命她跟前的榮壽大公主直接將荷包交到長敘家兩姐妹手中。選妃結束,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封為皇后,長敘家兩位他他拉氏長封瑾嬪、次封珍嬪。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大婚。這是慈禧歸政前,經她之手完成的最後一件大事。她要充分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兩年前就成立了大婚禮儀處,由醇親王奕譞負責。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為籌備大婚,清廷從戶部和外省藩司銀庫中共提京餉銀五百五十萬兩,占清朝全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並大開捐納,集資斂財,以造成盛況空前的聲勢和排場。

  光緒大婚是清朝皇帝中最盛大、最奢侈的,記用黃金四千一百餘兩,白銀四百八十二萬四千餘兩,制錢二千七百餘萬串。婚禮的程序十分複雜。上一年選定后妃後,即行納彩禮。由正副使率大隊人馬將內務府辦齊的禮品:全鞍文馬十匹、甲冑十副、緞一百匹、布二百匹及各種金銀器皿等,浩浩蕩蕩賚送往方家園皇后宅邸。皇后父母桂祥夫婦接迎,行納彩禮,設納彩宴,大宴賓朋。迎娶皇后前,行大征禮。再向皇后母家送禮,包括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具、銀茶筒兩具、緞千尺、全鞍文馬二十匹、閒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等。舉行婚禮時,鳳輦經大清門、天安門、端門進宮,由九鳳曲柄傘蓋前導,進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停在乾清宮階下。光緒穿戴一新候在宮前,像個傀儡,聽憑人們擺布他完成一項項繁縟的禮節:射桃木箭三支,接過十全命婦金鑰匙打開鳳輦,牽著大紅彩帶將蒙著紅蓋頭的皇后引進坤寧宮東暖閣,合拜天地祖宗、壽星灶君,坐在五彩百子大紅緞子帳下、鋪著五彩百子大紅緞子被褥的喜床上,喝交杯酒、食子孫餑餑湯圓、進合卺宴、吃長壽麵……當洞房花燭、夫妻相對時,光緒沒有任何正常人那種迫切、興奮的初夜激情,他只覺得極端的疲倦和厭惡。慈禧為了政治需要和永遠控制他,粗暴地強加給他一個不喜歡的女人,使他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又一次遭到了毫無道理的挫敗。按照清朝禮制,在冊立、奉迎皇后典禮完成的翌日,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宴請後族的盛大宴會,在京滿漢大員作陪慶賀。心緒惡劣的光緒,竟然藉口有病,將這場規模盛大的例宴取消了,後來旨令將宴桌分送王公大臣時,「卻未提後父後族」。尚屬年輕氣盛的光緒,潛意識中無非想藉此發泄一下對這場醜惡婚姻的憤懣之情,然這種無奈、無力、無謂的「抗爭」,只能給他以後的人生帶來更大的不幸。

  光緒大婚後不久,慈禧頒布懿旨撤簾還政。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三日舉行親政大典。然而,光緒大婚及親政之前,慈禧與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暗中達成了作為交換條件的協定:親政後,在京各衙門每日具奏摺件,皇上批閱傳旨後,發交軍機大臣另繕清單,恭呈皇太后慈覽;每日外省折報,皇上硃批發下後,由軍機大臣摘錄事由及所奉批旨,另繕清單恭呈皇太后慈覽;簡放一般官員由皇上裁決,簡放大員及各項要差,軍機大臣請旨裁定後,再由皇上奏明皇太后,次日再降諭旨。慈禧於十五日批示「依議」,交軍機處永遠存檔。這使慈禧在光緒親政後對朝政的把持和最終裁決合法化、制度化。奏摺未提何時終止,實際只要慈禧在世,永遠有效。親政後的光緒,依舊是個傀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