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恐懼,是人生最初、也是最深刻的體驗。現代心理學認為,恐懼的對象、程度,與年齡和對世界的認識有密切關係。在陌生的環境中,特別是三四歲的小孩,非常容易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一般情況下,人的恐懼感產生在一定環境內。事過境遷,恐懼感消失,心態逐漸恢復平衡。然如一個人對特定的境遇產生了難以克制的恐懼並伴隨極度焦慮和迴避行為,則證明其患有恐懼症。
光緒是在幼年受到驚嚇,產生了恐懼。恐懼嚴重損毀、抑制了他性格、心理的正常發展,經過時日的強化,逐漸轉化成抽象恐懼即對任何事物都惶恐不安的恐懼症。光緒從小的恐懼,正是慈禧帶來的。與同治一樣,慈禧的陰影籠罩了光緒的一生;也與同治一樣,在光緒心中,慈禧是有恩於己的母親,這就使他的心靈扭曲矛盾,有負罪感。慈禧與同治這對母子的悲劇,又與第二次垂簾相始終,在慈禧與光緒身上重演了。
同治小時候,慈禧在清宮地位尚不穩固。像她這樣必欲出人頭地的女人,很自然將全副心思用在了咸豐身上,並不關心養育孩子的瑣事。她成功了,代價是喪失了親生母親與唯一兒子之間那種特有的親密關係和影響力。同治怕她、恨她,故意與她作對,反倒與性情隨和的慈安親密得像一對母子。慈禧固然是個性情冷酷的「鐵女人」,但她畢竟是母親,不能不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兒子死後,慈禧非常悲痛。《清稗類鈔》載,她曾說:「自此我之境遇大變,希望皆絕。」正於此時,瘦弱、敏感、年僅四歲的光緒進宮。光緒是她親妹妹的孩子,長相氣質很可能會有與她相似的特徵,使她感到親切。她萌發了重做母親的想法,試圖將小皇帝塑造成自己親生兒子的化身。
德齡《瀛台泣血記》載,光緒進宮以後,太后反覆囑咐服侍光緒的人天天向光緒灌輸:他已不是醇親王福晉的兒子;他應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去太后這個母親,他再沒有旁的任何母親。慈禧則將作為母親早年未曾給予幼年同治的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盡數給予了光緒。光緒進宮不久,慈禧便親自包攬了他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等生活瑣事。光緒肚臍有病,慈禧天天給他擦洗身子,衣服一日三換;光緒身體瘦弱,慈禧命御膳房合理搭配葷素,每日改換花樣,少食多餐;光緒怕雷,每當閃電響雷,慈禧便讓他鑽入自己懷中,緊緊摟抱著他,拍他入睡……光緒五歲時,慈禧親自為他啟蒙,寫紙片教識字,並口授四書五經。後經反覆挑選,最終確定書法學問聞名遐邇的翁同龢為光緒師傅。翁同龢為光緒授課時慈禧多次親臨視察;光緒放學後第一件事是到慈禧宮中向慈禧背誦當日功課。每個女人都有母性,面對幼小單薄的光緒,很難斷言慈禧內心不會涌動溫柔的波浪。
一位學者用人格心理學分析慈禧和光緒。他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範疇:生本能和死本能。一個人如果有殺人慾望、崇拜暴力、虐待狂傾向,憎恨生活,希望回到無知和原始生活中,把人的價值視為物的價值,即表明這人的死本能占了上風。用弗洛姆的話說,這人具有「戀屍定向」。戀屍定向者的基本作為是控制別人,在控制中摧殘生命。慈禧是比較典型的具有戀屍定向的女人。她對光緒的憐愛與關注目的很明確:切斷其同生身父母的情感紐帶;在他心中樹起慈禧是他實際母親和絕對權威的形象。所以,她雖然沒有採取明顯的方式傷害光緒,但卻軟硬兼施,控制他。她多年不讓他回家,不讓他與親生父母見面。其母曾多次帶著光緒喜歡吃的零食進宮看望,不准,母子唯有號啕。直到多年後其母病危之時,光緒才獲准回家探望。她還每日通過跪安向光緒顯示威嚴。無論光緒從課堂里回來還是從溫和親切的東太后那過來,無論他興高采烈還是躊躇滿志,每天都有一個重要節目,就是戰戰兢兢來到慈禧的處所,下跪請安,面對一張威嚴死板的面孔,聽憑一個自我無法抗拒、至高無上的威權發落。慈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卻沒料到她越是性急粗暴地想制服光緒,光緒就逃得越快。光緒首先感到的是恐懼,被每日必有的懲罰嚇破了膽。跪安時自然流露出來,慈禧見了更氣,更要發泄她的虐待欲,少不得諷刺、呵斥,甚至責打。太監也落井下石,對之進行惡作劇般的刁難。小孩恐懼感本來就強,對溫和與兇惡的分辨既清晰又敏銳。光緒自幼瘦弱,又有些神經質,眼前這個兇惡的女人,使他產生毛骨悚然的強烈恐懼感,天天必見的強化,又發展成了抽象的恐懼亦即恐懼症。據載,後來光緒不但到慈禧處跪安時渾身發抖,甚至聽到鑼鼓、物體碰撞聲、吆喝聲也心驚肉跳,被稱為「小膽天子」。
光緒在少兒時本與慈禧心有所隔,於是更加內向和懦弱。不斷遭受的譏諷、白眼、懲罰和虐待,損毀了他的自信心、扭曲了他的性格。自卑、缺乏能力、沒有自信伴隨了他一生。但皇帝的地位,使他雖然懦弱卻有極強的尊嚴感。光緒對慈禧本能地反抗,最積極的反抗行為便是發奮讀書。他走路時、睡覺前都在背誦聖賢之書。慈禧贊他「實在好學」。老臣一致認為他是嘉道咸同以來最勤勉的皇帝。他以發奮讀書、確立發展自我、成為有道明君的方式反抗慈禧的虐待和摧殘,這就使他行為的另一極是更深重的內疚——不自信、猶豫不決、行為常猝然中止。因而他始終底氣不足,做不到使自己的力量強大到可以和慈禧一決雌雄、至少構成反向威脅的地步。
光緒是在幼年受到驚嚇,產生了恐懼。恐懼嚴重損毀、抑制了他性格、心理的正常發展,經過時日的強化,逐漸轉化成抽象恐懼即對任何事物都惶恐不安的恐懼症。光緒從小的恐懼,正是慈禧帶來的。與同治一樣,慈禧的陰影籠罩了光緒的一生;也與同治一樣,在光緒心中,慈禧是有恩於己的母親,這就使他的心靈扭曲矛盾,有負罪感。慈禧與同治這對母子的悲劇,又與第二次垂簾相始終,在慈禧與光緒身上重演了。
同治小時候,慈禧在清宮地位尚不穩固。像她這樣必欲出人頭地的女人,很自然將全副心思用在了咸豐身上,並不關心養育孩子的瑣事。她成功了,代價是喪失了親生母親與唯一兒子之間那種特有的親密關係和影響力。同治怕她、恨她,故意與她作對,反倒與性情隨和的慈安親密得像一對母子。慈禧固然是個性情冷酷的「鐵女人」,但她畢竟是母親,不能不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兒子死後,慈禧非常悲痛。《清稗類鈔》載,她曾說:「自此我之境遇大變,希望皆絕。」正於此時,瘦弱、敏感、年僅四歲的光緒進宮。光緒是她親妹妹的孩子,長相氣質很可能會有與她相似的特徵,使她感到親切。她萌發了重做母親的想法,試圖將小皇帝塑造成自己親生兒子的化身。
德齡《瀛台泣血記》載,光緒進宮以後,太后反覆囑咐服侍光緒的人天天向光緒灌輸:他已不是醇親王福晉的兒子;他應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去太后這個母親,他再沒有旁的任何母親。慈禧則將作為母親早年未曾給予幼年同治的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盡數給予了光緒。光緒進宮不久,慈禧便親自包攬了他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等生活瑣事。光緒肚臍有病,慈禧天天給他擦洗身子,衣服一日三換;光緒身體瘦弱,慈禧命御膳房合理搭配葷素,每日改換花樣,少食多餐;光緒怕雷,每當閃電響雷,慈禧便讓他鑽入自己懷中,緊緊摟抱著他,拍他入睡……光緒五歲時,慈禧親自為他啟蒙,寫紙片教識字,並口授四書五經。後經反覆挑選,最終確定書法學問聞名遐邇的翁同龢為光緒師傅。翁同龢為光緒授課時慈禧多次親臨視察;光緒放學後第一件事是到慈禧宮中向慈禧背誦當日功課。每個女人都有母性,面對幼小單薄的光緒,很難斷言慈禧內心不會涌動溫柔的波浪。
一位學者用人格心理學分析慈禧和光緒。他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範疇:生本能和死本能。一個人如果有殺人慾望、崇拜暴力、虐待狂傾向,憎恨生活,希望回到無知和原始生活中,把人的價值視為物的價值,即表明這人的死本能占了上風。用弗洛姆的話說,這人具有「戀屍定向」。戀屍定向者的基本作為是控制別人,在控制中摧殘生命。慈禧是比較典型的具有戀屍定向的女人。她對光緒的憐愛與關注目的很明確:切斷其同生身父母的情感紐帶;在他心中樹起慈禧是他實際母親和絕對權威的形象。所以,她雖然沒有採取明顯的方式傷害光緒,但卻軟硬兼施,控制他。她多年不讓他回家,不讓他與親生父母見面。其母曾多次帶著光緒喜歡吃的零食進宮看望,不准,母子唯有號啕。直到多年後其母病危之時,光緒才獲准回家探望。她還每日通過跪安向光緒顯示威嚴。無論光緒從課堂里回來還是從溫和親切的東太后那過來,無論他興高采烈還是躊躇滿志,每天都有一個重要節目,就是戰戰兢兢來到慈禧的處所,下跪請安,面對一張威嚴死板的面孔,聽憑一個自我無法抗拒、至高無上的威權發落。慈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卻沒料到她越是性急粗暴地想制服光緒,光緒就逃得越快。光緒首先感到的是恐懼,被每日必有的懲罰嚇破了膽。跪安時自然流露出來,慈禧見了更氣,更要發泄她的虐待欲,少不得諷刺、呵斥,甚至責打。太監也落井下石,對之進行惡作劇般的刁難。小孩恐懼感本來就強,對溫和與兇惡的分辨既清晰又敏銳。光緒自幼瘦弱,又有些神經質,眼前這個兇惡的女人,使他產生毛骨悚然的強烈恐懼感,天天必見的強化,又發展成了抽象的恐懼亦即恐懼症。據載,後來光緒不但到慈禧處跪安時渾身發抖,甚至聽到鑼鼓、物體碰撞聲、吆喝聲也心驚肉跳,被稱為「小膽天子」。
光緒在少兒時本與慈禧心有所隔,於是更加內向和懦弱。不斷遭受的譏諷、白眼、懲罰和虐待,損毀了他的自信心、扭曲了他的性格。自卑、缺乏能力、沒有自信伴隨了他一生。但皇帝的地位,使他雖然懦弱卻有極強的尊嚴感。光緒對慈禧本能地反抗,最積極的反抗行為便是發奮讀書。他走路時、睡覺前都在背誦聖賢之書。慈禧贊他「實在好學」。老臣一致認為他是嘉道咸同以來最勤勉的皇帝。他以發奮讀書、確立發展自我、成為有道明君的方式反抗慈禧的虐待和摧殘,這就使他行為的另一極是更深重的內疚——不自信、猶豫不決、行為常猝然中止。因而他始終底氣不足,做不到使自己的力量強大到可以和慈禧一決雌雄、至少構成反向威脅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