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式選定后妃之前,慈禧當著慈安的面,以不容爭辯的教訓口吻叮囑同治:立後是大事,皇帝須好生考慮。這四位姑娘,鳳秀的女兒是滿八旗世家,當年乾隆爺孝賢后就是富察家的女兒。論家世、論人品都是沒得挑的。崇琦的女兒相貌平常,大你二歲,且是蒙古八旗。自康熙爺到現在二百來年,皇后都出在滿洲世家,這個例兒可不可以破,你可想好了。同治逆反之極,幾乎立刻就作出了對著幹的決定。慈安瞧了出來,知道大事不好。她了解慈禧,誰要負了慈禧,這輩子再甭想過好日子。慈禧必定會遷怒同治所選之皇后,後宮將永無寧日。

  正式選定后妃的程序,是設一鋪明黃色桌圍的御案,案上放一柄如意、一對大紅彩緞荷包、兩對鑲黃邊繡鴛鴦的荷包,作為皇家的定親信物,由皇帝親手將其分別交到中意的候選者手中。其中如意代表皇后,大紅彩緞荷包代表妃,鑲黃邊繡鴛鴦荷包代表嬪。候選者接過定親信物就算定了終身,只等著大婚的日子迎進紫禁城了。兩宮皇太后與同治就座後,四位名媛被引導進來,請完安後侍立一排。慈禧拿起如意,鄭重地遞給同治,又一次加重語氣叮囑道:皇帝,你可想好了,瞧中了誰,便把如意給她吧。同治答應一聲,雙手接過如意,轉身徑直走向阿魯特氏,毫不猶豫地將如意給了她。慈安趕緊拿起大紅彩緞荷包遞給同治,一面向他示意鳳秀之女。同治會意地接過荷包遞了過去。又分別將另外兩對荷包交給了餘下的兩位姑娘。選妃結束。阿魯特氏成了大清第十代皇后。

  ------------

  第二節 失敗的母親(2)

  ------------

  一位歷史學家曾生動而準確地描繪了慈禧當時的感受,徵引如下:

  慈禧突然覺得,天地之間有個什麼東西塌了下來。不偏不倚,一下砸在她的心上。一股熱血從心底里沖了出來,像奔突的烈焰剎那間便填滿肺腑胸間,然後往上一下子涌到了腦門。左額頭的青筋不由得猛烈跳了起來。她突然看不清眼前所有的東西了,皇上、名媛、命婦、太監們全成了一片血暈,血暈之中的兒子突然變成六歲時的模樣,咧著嘴笑著,伸著手向自己走來,走到一半,突然調頭向慈安走去了……轉眼又變成剛剛生下的嬰孩,張著嘴,不知是哭還是笑……

  有好幾天,慈禧心裡都是淒淒涼涼的。人都說兒子是自己的親,可是自己要強了一輩子,偏偏是自己的兒子不給自己爭氣,連平民百姓娶媳婦嫁女都是憑父母一句話呢,何況自己是掌管天下的皇太后。居然管得了天管得了地,卻管不了自己的兒子……這多讓人傷心。更讓人傷心的是,兒子竟聽慈安的話。平日聽她的也罷了,畢竟是她把他從小抱大,脾氣又比自己好,也就不計較了,可到這關鍵時刻還是聽她的。傳出去叫自己多沒面子,不跟沒有兒子一樣了嗎?十月懷胎,那辛苦誰能理解,生孩子時受的苦痛誰能體會!這往後,大事小事都聽她的,那自己還有什麼意思。不成了擺設!眼看著立後完了就是親政,他們兩人要是擰成了一股繩,凡事不聽自己的,再把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局面拋到一邊另搞一套,豈不寒心!到時候自己靠邊站了,連話也說不上了。那不得活活氣死!

  ……她本能地站到了兒媳婦的對立面。她嫉妒這位狀元女兒的才華,嫉妒她的出身,嫉妒她可以入大清門、行御道。這是唯有冊立中宮的皇后才有的特權,而這一切對慈禧來說都是永遠不可能有的……也許換一個婆婆娶了這樣一個體面的兒媳會高興得發瘋,可慈禧一點都不高興,她不允許這世上有比她更尊貴的女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中,同治大婚。五天之後,兩宮皇太后頒布懿旨,命欽天監於翌年正月擇吉期,舉行皇帝親政大典。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兩宮撤簾,同治親政。

  同治親政的一年多中,他似乎只做了兩件事,一是修園,一是冶遊。修園,本出於孝心,想為兩宮皇太后營建一方頤養天年的樂土,一方面安慰歸政後落寞無依的可憐母親,一方面稍稍轉移母親的戀權之心。冶遊,則出於逆反之心。同治對后妃本無所偏心,慈禧卻延續選妃時的矛盾,固執地偏向位於第二的慧妃,幾次三番、無端地諷勸皇帝廣沛甘霖,「眷顧」慧妃,同治索性發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嬪侍寢,獨宿乾清宮。然同治畢竟年少、不耐寂寞,加之修園為貪官所騙,朝上親王重臣哭諫,朝下兩宮太后數落,他自卑到了極點、心煩到了極點,於是破罐破摔,聽從佞臣宵小的教唆帶引,微服冶遊,放蕩於琉璃廠、八大胡同、茶園酒肆、青樓妓院,狎邪淫樂……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同治病了。前因國家百廢待興、財力有限,群臣激烈反對,修圓明園改為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這一天,同治親行巡視三海工程還宮後,自覺不適,本以為勞累所致,稍息即愈,不料竟發起燒來,太醫院用藥無效,一連三日不退。第四日,同治耳後頸項四肢出現了大批丘疹。侍候於旁的太醫院首領莊守和、李德立惶懼戰慄地在脈案中寫下了沉重的兩個字——「痘症」。

  「痘症」便是天花,是清人畏之如虎的烈性傳染病。這種病傳播迅猛,危害極大,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辦法,只能聽天由命。染病之人畏寒高熱,全身出痘,匯濃潰爛,絕大多數死於非命,只有極個別人靠自身抵抗力扛過去,落一身痘痕(俗稱「麻子」)。為預防此病傳播,清朝特別按「已出痘」、「未出痘」的標準劃線,規定邊疆少數民族首領朝覲的方式、地點和時間,並規定居京出痘者全家遷出郊外等。但防不勝防,仍有大量的人染此病喪生。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順治即因患天花而亡,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