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聞第一的阿難,密行第一的羅睺羅,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樓那,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舍利弗智慧第一,常代佛說法,為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僧團中碰到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如提婆達多叛佛,帶走了許多僧眾,舍利弗通過說理對那些僧眾進行教育,最後使叛教的僧眾虛心懺悔,脫離提婆達多,回到僧團。舍利弗對維護僧團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目犍連最有名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據說目犍連在禪定中見到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尖那樣細小,皮骨相連,極為瘦弱。目犍連見狀,心中大為不忍,於是用缽盛飯菜給母親吃。但是,飯菜一到母親手中,立即化為炭火。目犍連因此大為悲痛。他將此情稟告佛陀,請求佛陀開導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母親在生的時候,謗佛罵僧,不相信因果正法,貪嗔邪惡,愚弄眾生,所以理應受到這樣的報應。這樣的重罪,不是一人力量所能拯救的,只有依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才能使你母親脫離苦海。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眾自恣日,你可以鋪陳百味珍饈美饌以及時鮮果品放在盆中,供養僧眾,你母親便可得到超度。」目犍連聽後,大為高興,於是依教奉行。從此以後,七月十五日便成為了佛教中有名的盂蘭盆節。盂蘭,漢語中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有如人之倒懸。只有用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目犍連一生弘揚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恨,因而在一次經過伊私闍梨山下時,被一裸形外道從山上推下亂石活活砸死。目犍連是佛教史上第一位為傳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對釋迦種姓出家的人要求特別嚴格。在一次說法中,佛不滿阿那律瞌睡,因而批評他說:「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當即跪地表示懺悔,發誓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死去,不再睡眠。不久,阿那律便因不睡眠而得了眼病,佛陀雖然勸慰他不要苦行做得太過了,但阿那律仍舊堅持不再睡覺,最終由於過度勞累而雙目失明。佛對他十分憐憫,便教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獲證天眼通,不論遠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有天眼通神力的阿那律都能一目了然。

  多聞第一的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為佛陀與教眾關係的和諧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他非常聰明,對佛陀的教誨牢記在心,這為將來佛涅槃後佛經的結集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佛陀非常喜歡阿難,涅槃前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地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為人溫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一定在世間發出大的光熱。」佛入滅後三天,阿難即趕赴王舍城參加聖典結集,路上走了兩個多月,四月十四日抵達王舍城,第二天即開始結集佛經,這時大迦葉被推為首座,把阿難排斥在外。阿難受此巨大刺激,當下發憤修行,在中夜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才參加結集。阿難在會上誦出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佛教之有聖典流傳於世,實賴阿難之功。

  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親生兒子。佛陀成道後,應父王之邀,從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衛省親。這時,羅睺羅才幾歲。佛陀想到將來王位的繼承一定會是羅睺羅,幼童做萬民之主,非國家之福,因此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為僧團中最初的沙彌。羅睺羅因為年紀小,常受到年齡大的比丘或者流氓的侮辱,舍利弗便對他進行教育,要他學會忍辱負重。「世間沒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戰勝不了忍辱。」舍利弗這樣說道。後來佛又對羅睺羅說:「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忍是大海中的舟船,能度一切苦難;忍是病者良藥,能救垂危病人。我能成佛,獨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從此以後,羅睺羅就默默地思維道理,默默地修持忍辱之功,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因此稱讚他是弟子中密行第一。

  摩訶迦葉尊者雖然非常富有,而且學問高妙,但他淡泊名利,厭薄情慾。雖然父母給他娶了一位絕色美人,但終不受誘惑。兩人分床而睡,後來父母去世,便先後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摩訶迦葉不喜歡過僧團的生活,經常獨自一人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他認為屍臭和白骨對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具有極大益處。摩訶迦葉修的是頭陀苦行。他說:「我要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將來的人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有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僧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而走。佛便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服裝,也不要過分疲勞。」迦葉當即拒絕說:「我把頭陀苦行看作是快樂的事情,不為穿衣吃飯憂愁,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中因此而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佛陀聽了迦葉的話,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內部的腐化和墮落。如果要久住正法,僧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迦葉,我不勉強你,你就走自己的路吧。」大迦葉最大的功勞是主持結集三藏聖典。他在佛滅後,主動挑起統理僧眾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貢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