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阿難是跟從在佛身邊的弟子,可以說是佛陀的貼身秘書,佛陀幾乎所有的傳法過程以及傳法內容只有阿難了解得最清楚,而且阿難博聞強記,佛所講法他基本上都能記住,可以背誦。因此結集佛的法藏,缺少了這樣一位多聞第一的阿難是很大的缺憾,甚至是無法得到結集成功的。據說,大迦葉為什麼又以種種理由阻攔阿難加入結集大會,這是因為大迦葉是頭陀第一,他本人既不好色,也不喜歡舒適的生活,平時修的是非常嚴格的苦行,因此他要求僧眾也是以苦行為主,以守具足之戒為最重要之事,而在晚期的佛陀遺教中,卻有著「小小戒可舍」的精神,這是與大迦葉的思想相牴觸的,阿難親聞佛陀遺教,並以較為寬容的精神要求僧眾,這招致了大迦葉的不滿,又由於阿難在僧團內屬於較為年輕的一輩,因此自然受到了以持戒為第一要務的大迦葉所排斥。

  但這次結集少了阿難是不行的。阿難也知道這次結集的重要性,因此他離開這大會場之後,就專心致志地思索種種佛法,希望儘快地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但由於缺乏定力,開始並未悟道,到後半夜時,因為太疲勞,就想躺在枕頭上休息一下,當他的頭一靠在枕頭上,突然像得到了神力一般,猶如電光火石,當下即得到大徹大悟,進入金剛禪定之境,破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於是阿難隨即前往僧堂敲門。大迦葉對他說道:「你如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就從大門的鎖孔中鑽進來。」阿難當即用巨大神力從鎖孔中進入僧堂,然後向大迦葉禮拜,表示懺悔。大迦葉便對阿難說道:「希望你不要有嫌恨之心。你回到你的本座去吧。」阿難向各位僧眾敬了一個禮,然後立即登上師子床。大迦葉告訴阿難:「佛所說法,一言一字,都不要遺漏。」於是,阿難遵旨將佛的遺教一五一十地念誦出來。

  阿難一開口發聲,第一句就是這樣念的:「我聞如是,一時佛住所居處。」大迦葉及各位僧眾聽到這裡,都不由得掉下了眼淚。「唉,唉!衰老、死亡,真是如夢如幻,昨日還能親見佛的面顏,今天就已經稱道『我聞』了。」言下大為傷感。

  阿難因為是佛的堂弟,他的相貌和佛極為相似,只是有三個指頭比佛的要短一些。當他剛登上高座念誦時,僧眾都一時為之糊塗,以為世尊重新出現,有的則以為是別處的佛來到這裡,還有的懷疑是阿難已經成佛了,種種猜想,狐疑不定。但當阿難一開口念誦,說到「我聞」這一句時,僧眾所有疑問全都掃除乾淨。阿難是在佛那一年成道時出生的,在佛初轉法輪時,他並不知道佛所傳的法,阿難通過展轉聽聞、佛後來親口複述等通曉了初期釋迦牟尼宣講的佛法,當佛陀年事已高,需要阿難服侍之時,阿難便通過和佛陀的朝夕相處,親耳聽聞了佛所講說的經典,並將它們默記心中。現在,由阿難將它們念誦出來,就像一個完整的瓶子,裡面所有的水都點滴不漏地倒進了另一個瓶子,佛法就這樣通過阿難通達無礙的念誦,因而完整地傳承下來。

  在這次結集的三藏中,阿難誦出的是經藏,大迦葉誦出的是論藏,優波離誦出的是律藏。號稱三藏十二部。這就是後來所稱的上座部。

  當時,除了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等阿羅漢在畢缽羅窟里結集三藏法教外,還有許多比丘長老在跋波尊者的帶領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七葉窟外面不遠的僧團里,進行會誦結集。這就出現了窟內、窟外兩個部分的結集。這兩個部分結集的法藏都屬於小乘佛教的範圍。

  大乘三藏教法,據說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帶領許多菩薩和阿難尊者等,在鐵圍山中結集的。鐵圍山據說是鹹水海邊的一座山。

  三藏,佛教典籍的總稱。藏字的意義是盛放東西的竹篋,佛教經、律、論三種經典能夠把佛所講的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教法,統統放在一個三藏的「竹篋」中,收藏起來,因此便稱為三藏。

  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說的佛法,總稱為經、律、論三藏聖教。經,是佛所說永恆的道理;律,是僧團內部的戒律;論,是各位菩薩、論師等論學的內容。三藏所講的就是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道理,凡是佛門弟子能發心修行戒、定、慧三種過程的,就可以不漏落於生死輪迴,經受種種煩惱痛苦,因此稱為無漏學。

  釋迦牟尼傳--3.佛的著名弟子

  3.佛的著名弟子

  佛教從釋迦牟尼創教,到日後發展壯大,固然有佛教教義內在思想高超以及佛陀本人的人格魅力巨大的原因,但圍繞佛陀修行、傳教的弟子們的功勞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如果沒有那麼多有思想、有實踐、誠實可靠、富有才幹的弟子們扛起佛教大旗,並且搖旗吶喊,身體力行,那麼佛教的發展和壯大恐怕就不能成為事實了。在所有僧眾弟子中最著名的起過重要作用的有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薩。十大弟子是常隨在佛陀身邊的,親聞佛陀的教化,親受佛陀的戒行,其地位之崇高、重要為其他弟子所不及,五大菩薩在傳承佛教的工作中起著另一種作用,他們之於釋迦牟尼,雖然親受佛陀的教誡而悟道,但與佛陀的關係不像隨侍佛陀的弟子可比,他們義為師徒,而在信行上相對稍稍獨立,他們是證得了菩薩的佛陀弟子,與佛只相差一階,指日撐舟可渡的。菩薩與阿羅漢的區別在菩薩為大乘的稱號,阿羅漢為小乘的稱號。菩薩,為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或導引眾生。是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阿羅漢,略稱羅漢。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種意義:一、消滅了一切煩惱;二、應當接受天人的供養;三、永遠進入涅槃之境,不再墮入生死輪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