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是什麼?」
「卡扎利斯始終沒有解釋他的……請原諒我的躊躇……他的動機。如果他是精神病患者,他的動機就是出自於對這個世界的誤解,那麼,這個解釋只具有臨床醫學上的意識。可是,如果他不是……教授,只要沒搞清楚卡扎利斯殺人的動機,我是不會滿足的。」
「你認為我可以給你答案嗎,奎因先生?」
「是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老人噴了口煙。
「您治療過他;此外,他還跟您學習過。為了當一個心理醫生,他先拿自己開刀,自我分析,那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可是……」
賽利曼卻搖晃著他那大腦袋:「卡扎利斯跟我學的時候,已經老大不小了,在那樣的情況下,奎因先生,自我分析並不一定需要。自我分析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具有爭議性的,奎因先生。49歲這個年紀——這是他1931年時的歲數——幾乎沒有人能被成功地分析。一點兒也沒錯,因為他的年紀,所以整個治療的過程是有問題的。我之所以會在卡扎利斯身上作這個嘗試,完全是因為我對他感興趣,他有醫學的背景,而我想要實驗看看;結果,我們成功了。抱歉,我說岔了……」
「重點是,您分析過他。」
「我分析過他,是的。」
埃勒里的身體往前挪動了一下:「他有什麼問題?」
賽利曼喃喃地說:「我們每一個人有什麼問題?」
「那不是答案。」
「這是一種答案,奎因先生。我們都會表現出神經過敏的行為,大家都一樣,沒有人例外。」
「現在您又在耍痞子了,套用您自己的話。」
老人開懷地大笑。
「我再問您一次,教授,是什麼原因引發卡扎利斯情緒不穩定?」
賽利曼只是在那裡吞雲吐霧。
「我是為了那個問題而來的,因為除了非決定性的表面事實外,我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卡扎利斯出身貧寒,家中有14個兄弟姊妹,當一個有錢人願意結交他、供他受教育時,他頭也不回地就拋棄父母和兄弟姊妹。在我看來,他在事業中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滿足他那不正常的野心,對成功過度的渴求——包括他的婚姻在內。儘管他的醫德高超,他個人的一生卻是充滿算計,也具有過人的精力。然後,突然間,當他正處於事業的巔峰時,而且正值壯年——他竟然崩潰。這裡面一定有文章。」
老人也沒答腔。
「第一次大戰期間,他會因所謂的『炮彈驚嚇』接受治療。這和他崩潰有關嗎?我不知道。有嗎,教授?」
可是賽利曼還是沉默不語。
「精神崩潰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他拋開了診所的業務,那是紐約最賺錢的診所之一。他讓太太帶他乘輪船環遊世界,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康復了……可是,在維也納的時候,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重鎮,他又發生了一次崩潰。對第一次精神衰竭,他們歸咎於工作過度,可是對第二次應怎麼解釋?發生在無憂無慮的旅行之後?這裡面大有文章!賽利曼教授,您治療過他,到底是什麼引起卡扎利斯的崩潰?」
賽利曼從嘴裡取出菸斗:「你是在要求我,奎因先生,泄漏我因職業所需而取得的訊息。」
「說得好,教授。可是,如果沉默本身是不道德的話,那沉默又有什麼道義可言呢?」
老人似乎一點兒也不以為件。他放下菸斗:「奎因先生,你來找我的原因,與其說是想從我這邊得到什麼消息,倒不如說是想證實你根據有限的資料所得出的結論,在我看來,這再明顯也不過了。告訴我你的結論,也許這樣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方法解決我的窘境。」
「就這樣吧!」埃勒里跳起來,不過,他馬上又坐下,強迫自己心平氣和地說,「雖然卡扎利斯工作上主要接觸的都是女人,可是他從未與女人有過任何私人關係,在這樣一段情感空白的忙碌生涯之後,他終於在44歲時跟一個年僅19歲的女人結婚。卡扎利斯太太生過兩個小孩,在她懷孕期間,他不僅親自照料她,還親手接生,然而還沒出產房,兩個嬰兒就都死了。發生第二次嬰兒夭折後沒幾個月,卡扎利斯就崩潰了——從此就自婦產科退休,再也沒有重操舊業。在我看來,賽利曼教授,」埃勒里說,「不管卡扎利斯本身到底有什麼毛病,在產房裡,這個毛病被激化到最高峰。」
「為什麼,」賽利曼教授喃喃自語,「你這樣斷定?」
「因為……賽利曼教授,我沒辦法用性本能、生存本能、自我這些術語來解釋,可是,我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從我對人類行為的一些觀察和我自己以及別人對人生的體驗來看,我不得不得出這個結論。
「我觀察到這個事實:卡扎利斯冷酷地否定他的童年。為什麼呢?這是我的猜測。鉗制他童年生活的人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就是他的母親,不是牽著個小孩就是懷著小孩;第二類是他做工的父親,不斷地製造小孩;第三類是他的兄弟姊妹,老是打亂他的美夢。我不由得在想,卡扎利斯恨他的母親嗎?他恨他的兄弟姊妹嗎?他會不會因為白己對他們懷著怨忍而有負罪感呢?
「我還觀察他為自己孽畫的事業,我不得不說:他對女性的恨以及他的專長——如大家所知的——婦科,兩者之間是否有顯著的關聯?他對他父母生下眾多子嗣的憎恨,是否與他後來決心成為這門學科的權威,也就是接生小孩到這世界來這項工作有任何關係?
「卡扎利斯始終沒有解釋他的……請原諒我的躊躇……他的動機。如果他是精神病患者,他的動機就是出自於對這個世界的誤解,那麼,這個解釋只具有臨床醫學上的意識。可是,如果他不是……教授,只要沒搞清楚卡扎利斯殺人的動機,我是不會滿足的。」
「你認為我可以給你答案嗎,奎因先生?」
「是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老人噴了口煙。
「您治療過他;此外,他還跟您學習過。為了當一個心理醫生,他先拿自己開刀,自我分析,那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可是……」
賽利曼卻搖晃著他那大腦袋:「卡扎利斯跟我學的時候,已經老大不小了,在那樣的情況下,奎因先生,自我分析並不一定需要。自我分析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具有爭議性的,奎因先生。49歲這個年紀——這是他1931年時的歲數——幾乎沒有人能被成功地分析。一點兒也沒錯,因為他的年紀,所以整個治療的過程是有問題的。我之所以會在卡扎利斯身上作這個嘗試,完全是因為我對他感興趣,他有醫學的背景,而我想要實驗看看;結果,我們成功了。抱歉,我說岔了……」
「重點是,您分析過他。」
「我分析過他,是的。」
埃勒里的身體往前挪動了一下:「他有什麼問題?」
賽利曼喃喃地說:「我們每一個人有什麼問題?」
「那不是答案。」
「這是一種答案,奎因先生。我們都會表現出神經過敏的行為,大家都一樣,沒有人例外。」
「現在您又在耍痞子了,套用您自己的話。」
老人開懷地大笑。
「我再問您一次,教授,是什麼原因引發卡扎利斯情緒不穩定?」
賽利曼只是在那裡吞雲吐霧。
「我是為了那個問題而來的,因為除了非決定性的表面事實外,我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卡扎利斯出身貧寒,家中有14個兄弟姊妹,當一個有錢人願意結交他、供他受教育時,他頭也不回地就拋棄父母和兄弟姊妹。在我看來,他在事業中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滿足他那不正常的野心,對成功過度的渴求——包括他的婚姻在內。儘管他的醫德高超,他個人的一生卻是充滿算計,也具有過人的精力。然後,突然間,當他正處於事業的巔峰時,而且正值壯年——他竟然崩潰。這裡面一定有文章。」
老人也沒答腔。
「第一次大戰期間,他會因所謂的『炮彈驚嚇』接受治療。這和他崩潰有關嗎?我不知道。有嗎,教授?」
可是賽利曼還是沉默不語。
「精神崩潰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他拋開了診所的業務,那是紐約最賺錢的診所之一。他讓太太帶他乘輪船環遊世界,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康復了……可是,在維也納的時候,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重鎮,他又發生了一次崩潰。對第一次精神衰竭,他們歸咎於工作過度,可是對第二次應怎麼解釋?發生在無憂無慮的旅行之後?這裡面大有文章!賽利曼教授,您治療過他,到底是什麼引起卡扎利斯的崩潰?」
賽利曼從嘴裡取出菸斗:「你是在要求我,奎因先生,泄漏我因職業所需而取得的訊息。」
「說得好,教授。可是,如果沉默本身是不道德的話,那沉默又有什麼道義可言呢?」
老人似乎一點兒也不以為件。他放下菸斗:「奎因先生,你來找我的原因,與其說是想從我這邊得到什麼消息,倒不如說是想證實你根據有限的資料所得出的結論,在我看來,這再明顯也不過了。告訴我你的結論,也許這樣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方法解決我的窘境。」
「就這樣吧!」埃勒里跳起來,不過,他馬上又坐下,強迫自己心平氣和地說,「雖然卡扎利斯工作上主要接觸的都是女人,可是他從未與女人有過任何私人關係,在這樣一段情感空白的忙碌生涯之後,他終於在44歲時跟一個年僅19歲的女人結婚。卡扎利斯太太生過兩個小孩,在她懷孕期間,他不僅親自照料她,還親手接生,然而還沒出產房,兩個嬰兒就都死了。發生第二次嬰兒夭折後沒幾個月,卡扎利斯就崩潰了——從此就自婦產科退休,再也沒有重操舊業。在我看來,賽利曼教授,」埃勒里說,「不管卡扎利斯本身到底有什麼毛病,在產房裡,這個毛病被激化到最高峰。」
「為什麼,」賽利曼教授喃喃自語,「你這樣斷定?」
「因為……賽利曼教授,我沒辦法用性本能、生存本能、自我這些術語來解釋,可是,我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從我對人類行為的一些觀察和我自己以及別人對人生的體驗來看,我不得不得出這個結論。
「我觀察到這個事實:卡扎利斯冷酷地否定他的童年。為什麼呢?這是我的猜測。鉗制他童年生活的人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就是他的母親,不是牽著個小孩就是懷著小孩;第二類是他做工的父親,不斷地製造小孩;第三類是他的兄弟姊妹,老是打亂他的美夢。我不由得在想,卡扎利斯恨他的母親嗎?他恨他的兄弟姊妹嗎?他會不會因為白己對他們懷著怨忍而有負罪感呢?
「我還觀察他為自己孽畫的事業,我不得不說:他對女性的恨以及他的專長——如大家所知的——婦科,兩者之間是否有顯著的關聯?他對他父母生下眾多子嗣的憎恨,是否與他後來決心成為這門學科的權威,也就是接生小孩到這世界來這項工作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