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如果要問我,誰的悲劇更沉重些呢?個人以為,應該是坎普爾的——或許有不少的讀者持不同意見吧:反正,三個人身上我都下了不少的筆墨。我的選擇,如果硬要問一個原因,我想,最直接的,可能是因為坎普爾是這三人之中唯一的女性(笑)。
可能會有讀者覺得我在老吉姆身上下的工夫少了些——這樣就使得這個最主要的罪犯在刻畫上顯得比較單薄。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在布局謀篇的時候就考慮過:我的想法,三個人都下重筆,未免就有些太過單調了。倒不如在其中一人身上留下些許空白,讓讀者們自己去塗畫比較好。貫徹之後,我感覺效果還不錯——如果您不太喜歡,也只好勉強將就了:
大家都知道我很懶,完篇之後,就更加不願將這些空白給補完了。
呂根曼老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我在文章里故意沒有將這個主要人物的人名用外文標示全——懂得點德語的讀者們當然知道,在德國,恐怕很少會有父母給自己的小孩取這個名字的:Lügenmann,意即“說謊的人”——我在本篇剛剛開始時就冒險給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提示,不知道當時就猜到謎底的讀者有多少呢?
描寫稍多了些,讀上去愈豐滿,感覺上似乎也就愈恐怖——可惜,接下來要寫的一篇《繭絲環》,從目前掌握的線索來看,大概比《千歲蘭》和《幽靈停屍間》還要恐怖:如果要排名的話,本篇在文澤爾系列裡面,恐怖程度恐怕至少是在這三篇目前還未完成的東西之後了罷(笑)。
《冷鋼》這篇小說,如果按照字數來看,勉勉強強算得上長篇的範疇,可以單獨出一本書了——那麼,出版社排版的時候,我希望美編能夠在扉頁上額外加上“謹以此文紀念文豪莎士比亞、儒勒·凡爾納先生以及那個逝去的年代”這段話。原因?仔細看過文章之後自然就知道了。
以墓志銘為文澤爾系列的結尾,好像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我自己也不清楚,這個習慣究竟是好是壞。或許寫下一部的時候(可能是《尼龍門》這個案子)我會改正也說不定:
這個得看具體情況了。
好了,後記就到這裡為止。最後,感謝大家對文澤爾系列一直以來的支持,謝謝了!
文澤爾年5月
第六章 研 磨
第六章 研 磨
寫在後記的後面首先聲明,這本書在排版上沒有出現任何的錯誤——這個章節確實是出現在後記後面的,事實也是如此:我在寫完後記之後,又加上了這個章節——它可以說是獨立的,或者可以叫作“尾聲”罷:只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上,它並不是承接的,而是轉折的。
作家最大的失敗就是墨守成規,對於推理作家而言尤其如此——這個額外出現的一章,可能有人會說是畫蛇添足,也可能有人會說是畫龍點睛:我得說,在我的刻意安排之下,這最後出現的一章,對於整個文澤爾系列而言,都是必須的(至少在背景的安排上是必須的——相反,如果這不是一個系列,最後一章倒也確實可以省去了)。了解我的人大概會說我懶:本來應該有一個更加精彩的“最後一案”,卻用這個案子的一個小小轉折給“充數”了——或許也正是如此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轉折讓《冷鋼》的故事更加完整了(似乎也更加悲慘了)。
好了,具體的東西看下去就知道。這裡我單獨談談本篇里的各個章節名:
原來的章節名和現在的不同,只是借用了冶煉學中的專業詞語諸如“淬硬”“退火”“回火”等,這樣一來,對文章的總結效果似乎就有些偏弱。幾經考慮,最後改成了現在的“水挫”“積沸”“折返”“火造”以及“研磨”。
這幾個詞都是從日本刀的制刀步驟中挑擇出來的、按照時間上的先後順序連接起來的幾個專業名詞。日本刀的製作,單就刀匠而言,大抵上分為水挫、小割、製作燒台、積重、積沸、折返鍛鍊、造邊、素廷、打造切先、火造、燒入等十一個步驟(“刻銘”、“開穴”和“開目”這些瑣碎的步驟沒有歸入);另外再加上由刀裝師和其他專人負責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細心的朋友們可以發現,最後一章的題目所取的名詞,已經是在刀匠的工作之外了。
關於挑擇的原則,和我給各篇取名的原則大致相同,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其實,相比之東洋刀,我是更喜歡中華劍的:有一段時間裡,一聽到“無塵劍”的名字,心裡就像披了層霜一般——那種氣勢,不是非刀非劍的東洋刀所能比擬的。
具體的對刀劍的感慨,已經不是推理小說所該觸及的範疇——那些在本人《雷瑟瓦之砂》
中的《皆燒愁緒》篇中有相當的宣洩,感興趣者不妨一看。
第一節 銘 刻
第一節 銘 刻
“謝天謝地,這孩子終於誕生了!我尊貴的女主人,您看,您看,他哭了,他笑了——他會是個勇敢的男子漢的?噢,他長得可真像您,我美麗的女主人。”
“別這麼說,我們最最忠誠和最可信賴的蓋斯瑙特(Geissraute)·施密茨先生,別這麼說?您或許還當我們不知道——您為了保全我們這可憐的母子,是甘冒著多大的危險。”
可能會有讀者覺得我在老吉姆身上下的工夫少了些——這樣就使得這個最主要的罪犯在刻畫上顯得比較單薄。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在布局謀篇的時候就考慮過:我的想法,三個人都下重筆,未免就有些太過單調了。倒不如在其中一人身上留下些許空白,讓讀者們自己去塗畫比較好。貫徹之後,我感覺效果還不錯——如果您不太喜歡,也只好勉強將就了:
大家都知道我很懶,完篇之後,就更加不願將這些空白給補完了。
呂根曼老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我在文章里故意沒有將這個主要人物的人名用外文標示全——懂得點德語的讀者們當然知道,在德國,恐怕很少會有父母給自己的小孩取這個名字的:Lügenmann,意即“說謊的人”——我在本篇剛剛開始時就冒險給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提示,不知道當時就猜到謎底的讀者有多少呢?
描寫稍多了些,讀上去愈豐滿,感覺上似乎也就愈恐怖——可惜,接下來要寫的一篇《繭絲環》,從目前掌握的線索來看,大概比《千歲蘭》和《幽靈停屍間》還要恐怖:如果要排名的話,本篇在文澤爾系列裡面,恐怖程度恐怕至少是在這三篇目前還未完成的東西之後了罷(笑)。
《冷鋼》這篇小說,如果按照字數來看,勉勉強強算得上長篇的範疇,可以單獨出一本書了——那麼,出版社排版的時候,我希望美編能夠在扉頁上額外加上“謹以此文紀念文豪莎士比亞、儒勒·凡爾納先生以及那個逝去的年代”這段話。原因?仔細看過文章之後自然就知道了。
以墓志銘為文澤爾系列的結尾,好像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我自己也不清楚,這個習慣究竟是好是壞。或許寫下一部的時候(可能是《尼龍門》這個案子)我會改正也說不定:
這個得看具體情況了。
好了,後記就到這裡為止。最後,感謝大家對文澤爾系列一直以來的支持,謝謝了!
文澤爾年5月
第六章 研 磨
第六章 研 磨
寫在後記的後面首先聲明,這本書在排版上沒有出現任何的錯誤——這個章節確實是出現在後記後面的,事實也是如此:我在寫完後記之後,又加上了這個章節——它可以說是獨立的,或者可以叫作“尾聲”罷:只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上,它並不是承接的,而是轉折的。
作家最大的失敗就是墨守成規,對於推理作家而言尤其如此——這個額外出現的一章,可能有人會說是畫蛇添足,也可能有人會說是畫龍點睛:我得說,在我的刻意安排之下,這最後出現的一章,對於整個文澤爾系列而言,都是必須的(至少在背景的安排上是必須的——相反,如果這不是一個系列,最後一章倒也確實可以省去了)。了解我的人大概會說我懶:本來應該有一個更加精彩的“最後一案”,卻用這個案子的一個小小轉折給“充數”了——或許也正是如此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轉折讓《冷鋼》的故事更加完整了(似乎也更加悲慘了)。
好了,具體的東西看下去就知道。這裡我單獨談談本篇里的各個章節名:
原來的章節名和現在的不同,只是借用了冶煉學中的專業詞語諸如“淬硬”“退火”“回火”等,這樣一來,對文章的總結效果似乎就有些偏弱。幾經考慮,最後改成了現在的“水挫”“積沸”“折返”“火造”以及“研磨”。
這幾個詞都是從日本刀的制刀步驟中挑擇出來的、按照時間上的先後順序連接起來的幾個專業名詞。日本刀的製作,單就刀匠而言,大抵上分為水挫、小割、製作燒台、積重、積沸、折返鍛鍊、造邊、素廷、打造切先、火造、燒入等十一個步驟(“刻銘”、“開穴”和“開目”這些瑣碎的步驟沒有歸入);另外再加上由刀裝師和其他專人負責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細心的朋友們可以發現,最後一章的題目所取的名詞,已經是在刀匠的工作之外了。
關於挑擇的原則,和我給各篇取名的原則大致相同,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其實,相比之東洋刀,我是更喜歡中華劍的:有一段時間裡,一聽到“無塵劍”的名字,心裡就像披了層霜一般——那種氣勢,不是非刀非劍的東洋刀所能比擬的。
具體的對刀劍的感慨,已經不是推理小說所該觸及的範疇——那些在本人《雷瑟瓦之砂》
中的《皆燒愁緒》篇中有相當的宣洩,感興趣者不妨一看。
第一節 銘 刻
第一節 銘 刻
“謝天謝地,這孩子終於誕生了!我尊貴的女主人,您看,您看,他哭了,他笑了——他會是個勇敢的男子漢的?噢,他長得可真像您,我美麗的女主人。”
“別這麼說,我們最最忠誠和最可信賴的蓋斯瑙特(Geissraute)·施密茨先生,別這麼說?您或許還當我們不知道——您為了保全我們這可憐的母子,是甘冒著多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