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問題是她只有一個性伴侶,這事就變得很重要了,她必須弄明白丈夫到底出過軌沒有,不然她沒法跟丈夫過下去。
她把這個意思對Z醫生說了,Z醫生貌似能夠理解,很坦率地說沒遇到過追查HPV來源的人,自己也沒做這方面的研究。
她又想起一事:“我丈夫以前有過一個女朋友,他們有過性關係,會不會是他的女朋友傳給他的呢?”
“有可能。”
一旦從“神器”等外在因素回到丈夫身上,她馬上想起丈夫還回過國的,不由得咬牙切齒地說:“他前段時間回了一趟國的,去看他父親,我聽說現在中國有很多的性工作者,不知道他是不是從那裡搞來的HPV?”
“有可能。”
她打內心痛恨起Z醫生來,這人怎麼這麼沒原則?剛開始是什麼都不可能,現在又成了什麼都有可能,那麼到底是可能還是不可能?
她沒再追問,知道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Z醫生也不確定到底是怎麼回事。作為婦科醫生,Z醫生關心的是如何診斷,如何治療。至於病人到底是從哪裡感染上HPV的,離婚不離婚,殺人不殺人,與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許這事應該去問流行病學家,但即便是流行病學家,也不可能明確指出某一個病人的HPV是怎麼來的,他們頂多能說出HPV有哪些傳播渠道,大多數人的HPV是怎麼傳染上的,但具體到她丁乙,他們也只能聳肩。
她認命了,不再糾纏於HPV的來源問題,只問了宮頸環切術和宮頸錐切術的區別,決定就做宮頸錐切術。全麻就全麻吧,麻翻了更好,免得知道疼。萬一麻翻過去再也醒不來了,那也只能說是命啊,就讓她一勞永逸地去了吧。
Z醫生給她講了一下手術的基本步驟,還是邊畫示意圖邊講解,最後說:切下來的部分,會送去化驗,化驗結果有三種可能:
第一正常,什麼事都沒有,抹片檢查不準確,但以後也要定期做宮頸抹片,因為你有HPV;
第二是非典型增生,那麼做了宮頸錐切術,就等於切除了病灶,以後也是定期做宮頸抹片檢查,連做幾次沒問題的話,可以減少檢查次數。
第三是宮頸癌,那就需要一鍋端,切除宮頸、子宮和卵巢。
Z醫生說最大的可能是非典型增生,但也不排除其他兩種可能。
她的心又吊了起來,因為還可能是宮頸癌,這是她這幾天自我排除了的,看來樂觀得太早了。
聽Z醫生的口氣,切除宮頸、子宮和卵巢就好像擤個鼻子那麼簡單,鼻子裡有鼻涕了,捏住鼻子一擤,啪一下扔出去就行了。但那是她的宮頸、子宮和卵巢,她不可能像Z醫生一樣不當回事。她擔心地問:“我聽說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如果把卵巢切掉,那不就到了更年期了嗎?”
Z醫生輕描淡寫地說:“反正卵巢總有一天會停止工作的。”
“但我還不到四十啊!”
“早到更年期沒壞處啊,更年期到得晚的,得辱腺癌卵巢癌的可能性大大增高,如果把卵巢子宮拿掉,就永遠都不會得卵巢癌子宮癌了,得辱腺癌的機率也大大降低,有什麼不好呢?”
她忿忿地想:你還不如把我五臟六腑全都切掉,那就什麼癌都不會有了。
Z醫生說宮頸錐切術只是個門診手術,真正的手術時間頂多半小時,前面準備工作需要一點時間,術後等待她從麻醉狀態下醒來需要一點時間,前前後後大概三四個小時吧。手術時不需要人陪伴,但手術後需要有人開車送她回家,因為她打了麻藥,不能開車,還需要有人陪伴她幾小時,怕出現術後意外,所以她得先弄清楚,哪天有人開車接她陪伴她,就把手術定在哪天。
她只好給丈夫打電話,劈頭蓋腦地問:“你下個星期哪天有空?”
“我天天都得上班。”
“但是我下個星期要動手術,你得開車接我回家,還得陪我幾個小時。”
他有點摸頭不是腦:“動什麼手術?”
“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了嗎?做那個‘漏斗’。”
“你複查的結果出來了?”
“非典型增生。”
他並沒有恍然大悟地說“哦,是非典型增生啊”,但也沒問非典型增生是什麼,只說:“不動手術不行嗎?”
“不動手術怎麼知道是不是癌?”
他不吭聲了。
她不耐煩地問:“你到底哪天有空啊?快說了我好回復醫生,都等著呢。”
“星期五吧。”
定了手術時間,Z醫生又告訴她:“我會把你的電話號碼告訴手術室那邊的人,他們會跟你聯繫,安排你做一個術前準備。”
她從醫院回到家,越想越玄乎,術前準備、手術、全麻、家屬陪伴幾個小時,那不是個小手術呢,而術後病理化驗的結果有可能是完全正常,那幹嗎要做這個手術?Z醫生起什麼作用?難道真的跟丈夫說的那樣,美國的醫生沒有一點實戰經驗,一切依賴於化驗?像這樣的醫生,她都會做了,不就是抹片啊、陰道鏡啊、切片啊這幾件事嗎?有了化驗報告,誰不會做診斷?
她忍不住又給韓國人打電話,徵詢韓國人的意見。
韓國人聽了她跟兩個醫生見面的情況,建議說:“如果你還準備生孩子,可能做宮頸環切術比較好。”
她灰心喪氣地說:“生什麼孩子啊,我跟他現在連話都不說。”
“為什麼?”
“他懷疑我,我懷疑他。”
“懷疑什麼?”
“HPV啊。”
韓國人不響了,好一會兒才說:“那就做宮頸錐切術吧,徹底一些。”
“但Z醫生說切出來有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完全正常,那我不是白白被切了一刀嗎?”
“但是不切怎麼知道有沒有問題呢?”
“美國醫生就這麼沒用?離了化驗就什麼都不能診斷?”
韓國人忙不迭地替美國醫生辯護:“不能這樣說,我覺得美國醫生在這個領域還是比較先進的,我在韓國做過醫生,有比較有鑑別。”
她想起韓國人正在向著“美國醫生”的目標奮進,當然聽不得誰說美國醫生的壞話。她沒再爭下去,做手術就做手術吧,最壞的結果就是切掉一塊之後卻發現一點事沒有,但那又怎麼樣?無非就是對生孩子不利,反正HPV的事讓她對丈夫很心寒,也沒有跟他一起再生個孩子的熱情了,留著一個宮頸也沒用處,切了少個心病。
第二天早上,她送了孩子回來,發現丈夫還沒走,正在廚房往午餐盒裡裝飯菜,一看見她,就像見了鬼一樣,急忙蓋上飯盒往外走。
她叫住他:“別走!我要跟你談談。”
“我很忙。”
“哪裡就忙到這種地步了?難道你比人家總統還忙?”
“談什麼?”
“談HPV。”
“HPV有什麼好談的?”
“當然有好談的,我想弄清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這隻有你最清楚。”
她被丈夫的寡廉鮮恥氣昏了:“你,你還怪到我頭上來了?我從來沒出過軌,我的HPV只能是從你那裡來的!”
“我也從來沒出過軌,你的HPV只能是你跟別人亂搞弄出來的。”
“你胡說!”
“你才胡說。”
“你沒出過軌,但你至少還有過一個女朋友。”
“我除了你沒有過別的女朋友。”
“瞎說!你在我前面不是還有一個什麼醫學院畢業的?”
他雙眉一揚:“我什麼時候有過醫學院的女朋友?我都說了,我沒通過她的考驗。”
“不是那個,是另一個,離過婚的那個。”
他愣了,好一陣才說:“那個呀?忘都忘記了。”
“誰知道還有多少個被你忘記了?”
“沒有,就這一個。但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而且我們也沒幾次。”
她很內行地說:“這個病毒,只要一次就可以感染上,而且可以在多年後才發作。”
“誰說的?”
“幾個醫生都是這麼說的。”
他不響了,好一會才咕嚕說:“真是出了鬼了。”
第十一章(上)
1
手術室那邊的結果很快就來了,問丁乙什麼時候可以過去做術前準備。
她是個急性子,很想知道這個手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回答說什麼時間她都能到場,於是那邊給她定了第二天下午一點。
她按時去了手術室那邊,一個年輕的拉丁美洲女人接待了她,但並沒像她期待的那樣,告訴她手術怎麼個做法,也沒領她觀摩一下手術室,而是讓她坐在一間辦公室里,囉囉嗦嗦地問她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父母親屬祖宗三代,邊問邊往電腦里輸,把她問得氣不打一處來:“我第一次到你們醫院看病就填過這些信息了,你們電腦里沒這些東西嗎?”
“應該有,但我現在沒調出來。”
“你怎麼不調出來呢?”
“我可以調出來,但我還會問這些問題,因為我需要核實,這是程序。”
她覺得好笑,你核實什麼?難道你怕有人會發神經,冒充我來讓醫生把宮頸切掉?
但她知道美國人是很重視程序的,重視到教條主義的地步,她不想跟醫院鬧彆扭,只好耐著性子,陪著那人囉里囉嗦。
囉嗦了一陣,那人拿出一個小冊子和幾張表格,讓她自己先看一下,再決定簽不簽字。
她看到表格上有遺囑的字樣,不由得感到很悲傷,自己可真是一窮二白啊,一點遺產都沒有,如果她這次手術死了,就徹底完蛋了,一分錢都不能給女兒留下。她希望她能熬過這一關,不至於死在手術台上,也不至於是癌症,最好能拿到J州那個工作,那樣她可以在有生之年掙一點錢留給女兒。
但她往下看了幾句,就差點嚇死,那都是些啥玩意兒啊!完全像安排後事一樣,淨是“如果你失去知覺和說話能力,誰替你決定如何進行搶救”,“如果你成為植物人,誰決定是否要繼續維持你的生命”之類的雷人語句。
還有非常恐怖的“安慰”:你不必簽署這個文件,即便你不簽署,我們也會盡力搶救,但我們對你實施的搶救,可能並不是你想要的,也可能是保險公司不賠的,所以請你慎重考慮,事先指定代理人,替你做決定,等等。
她把這個意思對Z醫生說了,Z醫生貌似能夠理解,很坦率地說沒遇到過追查HPV來源的人,自己也沒做這方面的研究。
她又想起一事:“我丈夫以前有過一個女朋友,他們有過性關係,會不會是他的女朋友傳給他的呢?”
“有可能。”
一旦從“神器”等外在因素回到丈夫身上,她馬上想起丈夫還回過國的,不由得咬牙切齒地說:“他前段時間回了一趟國的,去看他父親,我聽說現在中國有很多的性工作者,不知道他是不是從那裡搞來的HPV?”
“有可能。”
她打內心痛恨起Z醫生來,這人怎麼這麼沒原則?剛開始是什麼都不可能,現在又成了什麼都有可能,那麼到底是可能還是不可能?
她沒再追問,知道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Z醫生也不確定到底是怎麼回事。作為婦科醫生,Z醫生關心的是如何診斷,如何治療。至於病人到底是從哪裡感染上HPV的,離婚不離婚,殺人不殺人,與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許這事應該去問流行病學家,但即便是流行病學家,也不可能明確指出某一個病人的HPV是怎麼來的,他們頂多能說出HPV有哪些傳播渠道,大多數人的HPV是怎麼傳染上的,但具體到她丁乙,他們也只能聳肩。
她認命了,不再糾纏於HPV的來源問題,只問了宮頸環切術和宮頸錐切術的區別,決定就做宮頸錐切術。全麻就全麻吧,麻翻了更好,免得知道疼。萬一麻翻過去再也醒不來了,那也只能說是命啊,就讓她一勞永逸地去了吧。
Z醫生給她講了一下手術的基本步驟,還是邊畫示意圖邊講解,最後說:切下來的部分,會送去化驗,化驗結果有三種可能:
第一正常,什麼事都沒有,抹片檢查不準確,但以後也要定期做宮頸抹片,因為你有HPV;
第二是非典型增生,那麼做了宮頸錐切術,就等於切除了病灶,以後也是定期做宮頸抹片檢查,連做幾次沒問題的話,可以減少檢查次數。
第三是宮頸癌,那就需要一鍋端,切除宮頸、子宮和卵巢。
Z醫生說最大的可能是非典型增生,但也不排除其他兩種可能。
她的心又吊了起來,因為還可能是宮頸癌,這是她這幾天自我排除了的,看來樂觀得太早了。
聽Z醫生的口氣,切除宮頸、子宮和卵巢就好像擤個鼻子那麼簡單,鼻子裡有鼻涕了,捏住鼻子一擤,啪一下扔出去就行了。但那是她的宮頸、子宮和卵巢,她不可能像Z醫生一樣不當回事。她擔心地問:“我聽說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如果把卵巢切掉,那不就到了更年期了嗎?”
Z醫生輕描淡寫地說:“反正卵巢總有一天會停止工作的。”
“但我還不到四十啊!”
“早到更年期沒壞處啊,更年期到得晚的,得辱腺癌卵巢癌的可能性大大增高,如果把卵巢子宮拿掉,就永遠都不會得卵巢癌子宮癌了,得辱腺癌的機率也大大降低,有什麼不好呢?”
她忿忿地想:你還不如把我五臟六腑全都切掉,那就什麼癌都不會有了。
Z醫生說宮頸錐切術只是個門診手術,真正的手術時間頂多半小時,前面準備工作需要一點時間,術後等待她從麻醉狀態下醒來需要一點時間,前前後後大概三四個小時吧。手術時不需要人陪伴,但手術後需要有人開車送她回家,因為她打了麻藥,不能開車,還需要有人陪伴她幾小時,怕出現術後意外,所以她得先弄清楚,哪天有人開車接她陪伴她,就把手術定在哪天。
她只好給丈夫打電話,劈頭蓋腦地問:“你下個星期哪天有空?”
“我天天都得上班。”
“但是我下個星期要動手術,你得開車接我回家,還得陪我幾個小時。”
他有點摸頭不是腦:“動什麼手術?”
“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了嗎?做那個‘漏斗’。”
“你複查的結果出來了?”
“非典型增生。”
他並沒有恍然大悟地說“哦,是非典型增生啊”,但也沒問非典型增生是什麼,只說:“不動手術不行嗎?”
“不動手術怎麼知道是不是癌?”
他不吭聲了。
她不耐煩地問:“你到底哪天有空啊?快說了我好回復醫生,都等著呢。”
“星期五吧。”
定了手術時間,Z醫生又告訴她:“我會把你的電話號碼告訴手術室那邊的人,他們會跟你聯繫,安排你做一個術前準備。”
她從醫院回到家,越想越玄乎,術前準備、手術、全麻、家屬陪伴幾個小時,那不是個小手術呢,而術後病理化驗的結果有可能是完全正常,那幹嗎要做這個手術?Z醫生起什麼作用?難道真的跟丈夫說的那樣,美國的醫生沒有一點實戰經驗,一切依賴於化驗?像這樣的醫生,她都會做了,不就是抹片啊、陰道鏡啊、切片啊這幾件事嗎?有了化驗報告,誰不會做診斷?
她忍不住又給韓國人打電話,徵詢韓國人的意見。
韓國人聽了她跟兩個醫生見面的情況,建議說:“如果你還準備生孩子,可能做宮頸環切術比較好。”
她灰心喪氣地說:“生什麼孩子啊,我跟他現在連話都不說。”
“為什麼?”
“他懷疑我,我懷疑他。”
“懷疑什麼?”
“HPV啊。”
韓國人不響了,好一會兒才說:“那就做宮頸錐切術吧,徹底一些。”
“但Z醫生說切出來有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完全正常,那我不是白白被切了一刀嗎?”
“但是不切怎麼知道有沒有問題呢?”
“美國醫生就這麼沒用?離了化驗就什麼都不能診斷?”
韓國人忙不迭地替美國醫生辯護:“不能這樣說,我覺得美國醫生在這個領域還是比較先進的,我在韓國做過醫生,有比較有鑑別。”
她想起韓國人正在向著“美國醫生”的目標奮進,當然聽不得誰說美國醫生的壞話。她沒再爭下去,做手術就做手術吧,最壞的結果就是切掉一塊之後卻發現一點事沒有,但那又怎麼樣?無非就是對生孩子不利,反正HPV的事讓她對丈夫很心寒,也沒有跟他一起再生個孩子的熱情了,留著一個宮頸也沒用處,切了少個心病。
第二天早上,她送了孩子回來,發現丈夫還沒走,正在廚房往午餐盒裡裝飯菜,一看見她,就像見了鬼一樣,急忙蓋上飯盒往外走。
她叫住他:“別走!我要跟你談談。”
“我很忙。”
“哪裡就忙到這種地步了?難道你比人家總統還忙?”
“談什麼?”
“談HPV。”
“HPV有什麼好談的?”
“當然有好談的,我想弄清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這隻有你最清楚。”
她被丈夫的寡廉鮮恥氣昏了:“你,你還怪到我頭上來了?我從來沒出過軌,我的HPV只能是從你那裡來的!”
“我也從來沒出過軌,你的HPV只能是你跟別人亂搞弄出來的。”
“你胡說!”
“你才胡說。”
“你沒出過軌,但你至少還有過一個女朋友。”
“我除了你沒有過別的女朋友。”
“瞎說!你在我前面不是還有一個什麼醫學院畢業的?”
他雙眉一揚:“我什麼時候有過醫學院的女朋友?我都說了,我沒通過她的考驗。”
“不是那個,是另一個,離過婚的那個。”
他愣了,好一陣才說:“那個呀?忘都忘記了。”
“誰知道還有多少個被你忘記了?”
“沒有,就這一個。但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而且我們也沒幾次。”
她很內行地說:“這個病毒,只要一次就可以感染上,而且可以在多年後才發作。”
“誰說的?”
“幾個醫生都是這麼說的。”
他不響了,好一會才咕嚕說:“真是出了鬼了。”
第十一章(上)
1
手術室那邊的結果很快就來了,問丁乙什麼時候可以過去做術前準備。
她是個急性子,很想知道這個手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回答說什麼時間她都能到場,於是那邊給她定了第二天下午一點。
她按時去了手術室那邊,一個年輕的拉丁美洲女人接待了她,但並沒像她期待的那樣,告訴她手術怎麼個做法,也沒領她觀摩一下手術室,而是讓她坐在一間辦公室里,囉囉嗦嗦地問她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父母親屬祖宗三代,邊問邊往電腦里輸,把她問得氣不打一處來:“我第一次到你們醫院看病就填過這些信息了,你們電腦里沒這些東西嗎?”
“應該有,但我現在沒調出來。”
“你怎麼不調出來呢?”
“我可以調出來,但我還會問這些問題,因為我需要核實,這是程序。”
她覺得好笑,你核實什麼?難道你怕有人會發神經,冒充我來讓醫生把宮頸切掉?
但她知道美國人是很重視程序的,重視到教條主義的地步,她不想跟醫院鬧彆扭,只好耐著性子,陪著那人囉里囉嗦。
囉嗦了一陣,那人拿出一個小冊子和幾張表格,讓她自己先看一下,再決定簽不簽字。
她看到表格上有遺囑的字樣,不由得感到很悲傷,自己可真是一窮二白啊,一點遺產都沒有,如果她這次手術死了,就徹底完蛋了,一分錢都不能給女兒留下。她希望她能熬過這一關,不至於死在手術台上,也不至於是癌症,最好能拿到J州那個工作,那樣她可以在有生之年掙一點錢留給女兒。
但她往下看了幾句,就差點嚇死,那都是些啥玩意兒啊!完全像安排後事一樣,淨是“如果你失去知覺和說話能力,誰替你決定如何進行搶救”,“如果你成為植物人,誰決定是否要繼續維持你的生命”之類的雷人語句。
還有非常恐怖的“安慰”:你不必簽署這個文件,即便你不簽署,我們也會盡力搶救,但我們對你實施的搶救,可能並不是你想要的,也可能是保險公司不賠的,所以請你慎重考慮,事先指定代理人,替你做決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