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今日船中之事,小弟違背大哥,大哥必有怪罪之意,此番新娶嫂嫂,小弟敬酒一碗,算做賀喜。”
徐能挺興奮,好啊,轉變思想很可喜,態度決定一切。當即扶起徐用,接過酒一飲而盡,抹一把嘴,哈哈樂:“哥哥不怪兄弟。”
片刻,酒勁上來,徐能酩酊大醉,分不清天地,靠椅子上睡過去,一幫狐朋狗友,也喝得不成不形,見大哥睡了,便各自散去。
到五更天,徐能才醒。一睜眼見席上空空蕩蕩,早沒了人,想起鄭氏,急忙起身,三步並作兩步,進得臥房,孰料撲了個空,連朱婆也不見了,叫丫鬟來問,一個個目瞪口呆,對答不出。
徐能四處尋找,見家中後門大開,知道壞事,立刻追出,到了街上,徐能想,北面僻靜,料想那鄭氏,必往北走,於是沿塗搜尋。
【4】
朱婆與鄭氏黑夜中奔走,都是小腳,鞋弓步窄,行了六、七里,鄭氏腳痛難忍,朱婆則連腿也邁不動了。
“夫人,要不咱回去吧。”朱婆哭喪著臉道。
“回去也得走六、七里。”鄭氏說:“婆婆好事做到底,眼看天就亮了,再走一段,尋個安身處就好了。”
朱婆與鄭氏相互攙扶著往前行,走到大柳村口,天蒙蒙亮,恍惚見前方不遠處,站著一個胖墩墩的後生,沖二人傻笑。
“過去問問路。”朱婆對鄭氏說。
鄭氏點點頭,隨朱婆上前,離胖後生幾步之遠,聽見他喃喃自語:“十二、十二。”
二人惶惑,朱婆在前,一步過去,哪知胖後生面前有口井,朱婆一腳踩空,掉入井中叫也沒叫出一聲。胖後生樂道:“十三、十三。”
鄭氏驚慌中叫出聲,胖後生流著哈喇子,盯著鄭氏細看,稍頃,胖後生上前摟抱住鄭氏就親,鄭氏掙扎推搡,猛烈晃動中,胖後生沒站穩,腳下不留神,掉進井裡。
鄭氏心嘭嘭亂跳,站在井邊往下望,黑黢黢一片,什麼也看不到,不禁落淚道:“十四。”
沒了朱婆,鄭氏更加不辯方向,跌跌撞撞,又走了許久,路越走越窄,卻不能倒退,順路走下去,慢慢鑽進一條更狹窄的甬道,甬道兩側是黑黝黝的樹林,風吹來,林中傳出奇聲怪響,令人汗毛倒豎,鄭氏強撐著,沿甬道一直走,終於走到盡頭,天已大亮,只見前面有一座庵院,便上去敲門。一個老尼姑應聲來開,鄭氏跪地便拜,哭訴自己遭遇,求老尼姑權且收留,否則只有一死。
“庵後有個廁屋,你就住在那裡吧。”老尼姑將鄭氏引進庵內,安排住下。
自此,鄭氏就在慈湖庵中藏身,每日粗茶淡飯,聊以生存,如此過了兩月,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老尼姑年逾五十,本是半道出家,卻也容不下這等事。叫過鄭氏說:“這裡是佛地,不可污穢,夫人別怪我不留你。”
“師父慈悲為本。”鄭氏苦求道:“這方圓十里,我也沒個投奔處,此番出去,定是死路一條。”
“若你不走,只有一個法子。”老尼姑說:“若你肯,方可留下。”
“做什麼奴家都肯。”鄭氏眼巴巴望著老尼。
“生下孩子,若你留在庵里,只得將孩子棄了,若你不忍,留不得你母子。”
“師父開恩,讓奴家給蘇家留個後吧。”鄭氏再三懇求,老尼堅持不允,無奈之下,鄭氏只得答應。
又過了兩個月,鄭氏產下一子。剛滿月,老尼姑就叫鄭氏將孩子遺棄。說這佛門之中,日夜小孩啼哭,必遭人疑心,查出緣由,恐怕也是一場禍事。鄭氏左右思量,萬般難捨,脫下自己貼身穿的一件羅衫,包裹了孩子,又從頭上拔下一股金釵,放進包裹中,抱著跪於佛像前告拜:“我佛慈悲,祈願這孩兒遇個好心人收養,讓蘇家有後。”
拜完,將孩子交給老尼姑。老尼姑接過孩子,口中念著“阿彌陀佛”,出了庵,走到半里之外的大柳村,將孩子放在一棵參天大樹下,轉身回來。
此時的鄭氏,差不多的萬念俱灰,留在庵里,做了尼姑,終日拜佛誦經。哪裡知道,自己孩子放在大柳村樹下,不到半個時辰,竟被徐能拾到。
鄭氏逃跑當日,徐能五更天由南往北,一路追一路找,卻不見鄭氏和朱婆。如此嬌艷的一位娘子,就這麼跑了,徐能既掃興又憤恨,想不出這一老一少兩個婦人能跑哪兒去,心裡就擱下這事兒,總不甘心,隔個十日半月,就在這一帶轉悠。
這日,徐能從梅鼻涕家喝酒回來,有意繞道從大柳樹村經過,走到村口樹下,見地上襁褓中有一個小孩兒,抱在懷裡一看,孩子生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心想我尚無子嗣,這是老天佑我,賜我一子啊!又見襁褓中有一股金釵,斷定是有人將這孩子遺棄,孩子本來哇哇在哭,徐能一抱,就不哭了,徐能十分高興,這叫緣分吶,樂呵呵地抱著孩子就回了家。
到得家中,又差管家去請梅鼻涕,梅鼻涕剛得了一女兒,正好,梅鼻涕老婆奶水多,可餵養這撿來的孩子。
梅鼻涕兩口子來了,老婆解開衣襟,給孩子餵了奶,又打熱水,給孩子洗澡,徐能站在一旁觀瞧,忽然想到什麼,沖梅鼻涕老婆道:“翻過來,我想看看這孩兒的屁股。”
徐能挺興奮,好啊,轉變思想很可喜,態度決定一切。當即扶起徐用,接過酒一飲而盡,抹一把嘴,哈哈樂:“哥哥不怪兄弟。”
片刻,酒勁上來,徐能酩酊大醉,分不清天地,靠椅子上睡過去,一幫狐朋狗友,也喝得不成不形,見大哥睡了,便各自散去。
到五更天,徐能才醒。一睜眼見席上空空蕩蕩,早沒了人,想起鄭氏,急忙起身,三步並作兩步,進得臥房,孰料撲了個空,連朱婆也不見了,叫丫鬟來問,一個個目瞪口呆,對答不出。
徐能四處尋找,見家中後門大開,知道壞事,立刻追出,到了街上,徐能想,北面僻靜,料想那鄭氏,必往北走,於是沿塗搜尋。
【4】
朱婆與鄭氏黑夜中奔走,都是小腳,鞋弓步窄,行了六、七里,鄭氏腳痛難忍,朱婆則連腿也邁不動了。
“夫人,要不咱回去吧。”朱婆哭喪著臉道。
“回去也得走六、七里。”鄭氏說:“婆婆好事做到底,眼看天就亮了,再走一段,尋個安身處就好了。”
朱婆與鄭氏相互攙扶著往前行,走到大柳村口,天蒙蒙亮,恍惚見前方不遠處,站著一個胖墩墩的後生,沖二人傻笑。
“過去問問路。”朱婆對鄭氏說。
鄭氏點點頭,隨朱婆上前,離胖後生幾步之遠,聽見他喃喃自語:“十二、十二。”
二人惶惑,朱婆在前,一步過去,哪知胖後生面前有口井,朱婆一腳踩空,掉入井中叫也沒叫出一聲。胖後生樂道:“十三、十三。”
鄭氏驚慌中叫出聲,胖後生流著哈喇子,盯著鄭氏細看,稍頃,胖後生上前摟抱住鄭氏就親,鄭氏掙扎推搡,猛烈晃動中,胖後生沒站穩,腳下不留神,掉進井裡。
鄭氏心嘭嘭亂跳,站在井邊往下望,黑黢黢一片,什麼也看不到,不禁落淚道:“十四。”
沒了朱婆,鄭氏更加不辯方向,跌跌撞撞,又走了許久,路越走越窄,卻不能倒退,順路走下去,慢慢鑽進一條更狹窄的甬道,甬道兩側是黑黝黝的樹林,風吹來,林中傳出奇聲怪響,令人汗毛倒豎,鄭氏強撐著,沿甬道一直走,終於走到盡頭,天已大亮,只見前面有一座庵院,便上去敲門。一個老尼姑應聲來開,鄭氏跪地便拜,哭訴自己遭遇,求老尼姑權且收留,否則只有一死。
“庵後有個廁屋,你就住在那裡吧。”老尼姑將鄭氏引進庵內,安排住下。
自此,鄭氏就在慈湖庵中藏身,每日粗茶淡飯,聊以生存,如此過了兩月,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老尼姑年逾五十,本是半道出家,卻也容不下這等事。叫過鄭氏說:“這裡是佛地,不可污穢,夫人別怪我不留你。”
“師父慈悲為本。”鄭氏苦求道:“這方圓十里,我也沒個投奔處,此番出去,定是死路一條。”
“若你不走,只有一個法子。”老尼姑說:“若你肯,方可留下。”
“做什麼奴家都肯。”鄭氏眼巴巴望著老尼。
“生下孩子,若你留在庵里,只得將孩子棄了,若你不忍,留不得你母子。”
“師父開恩,讓奴家給蘇家留個後吧。”鄭氏再三懇求,老尼堅持不允,無奈之下,鄭氏只得答應。
又過了兩個月,鄭氏產下一子。剛滿月,老尼姑就叫鄭氏將孩子遺棄。說這佛門之中,日夜小孩啼哭,必遭人疑心,查出緣由,恐怕也是一場禍事。鄭氏左右思量,萬般難捨,脫下自己貼身穿的一件羅衫,包裹了孩子,又從頭上拔下一股金釵,放進包裹中,抱著跪於佛像前告拜:“我佛慈悲,祈願這孩兒遇個好心人收養,讓蘇家有後。”
拜完,將孩子交給老尼姑。老尼姑接過孩子,口中念著“阿彌陀佛”,出了庵,走到半里之外的大柳村,將孩子放在一棵參天大樹下,轉身回來。
此時的鄭氏,差不多的萬念俱灰,留在庵里,做了尼姑,終日拜佛誦經。哪裡知道,自己孩子放在大柳村樹下,不到半個時辰,竟被徐能拾到。
鄭氏逃跑當日,徐能五更天由南往北,一路追一路找,卻不見鄭氏和朱婆。如此嬌艷的一位娘子,就這麼跑了,徐能既掃興又憤恨,想不出這一老一少兩個婦人能跑哪兒去,心裡就擱下這事兒,總不甘心,隔個十日半月,就在這一帶轉悠。
這日,徐能從梅鼻涕家喝酒回來,有意繞道從大柳樹村經過,走到村口樹下,見地上襁褓中有一個小孩兒,抱在懷裡一看,孩子生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心想我尚無子嗣,這是老天佑我,賜我一子啊!又見襁褓中有一股金釵,斷定是有人將這孩子遺棄,孩子本來哇哇在哭,徐能一抱,就不哭了,徐能十分高興,這叫緣分吶,樂呵呵地抱著孩子就回了家。
到得家中,又差管家去請梅鼻涕,梅鼻涕剛得了一女兒,正好,梅鼻涕老婆奶水多,可餵養這撿來的孩子。
梅鼻涕兩口子來了,老婆解開衣襟,給孩子餵了奶,又打熱水,給孩子洗澡,徐能站在一旁觀瞧,忽然想到什麼,沖梅鼻涕老婆道:“翻過來,我想看看這孩兒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