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我的兩條驗證,A探長早已記完了,現在正用筆無意識地在本子上劃著名橫橫豎豎的線條。
“可是,箱子是案發當天才帶進來的。作為案件可行的這麼重要的前提,之前不曾測試過一次,到底能把人驅離多遠,哪兒就掌握得這麼恰到好處?”
“做這麼大動靜的測試,不怕太囂張嗎?而且,這種‘路人會離紙箱多遠’的數據,非得在這個小區收集嗎?在別的地方一樣可以完成吧。”
A探長驟然停筆,筆尖蔭出一輪黑跡。他緩慢地眨著眼睛,中肯地點著頭:
“確實,如果他按照你說的,做了這些前期工作的話,這種手段的成功率一定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你再能給我一個理由,兇手選擇這種麻煩手法的理由,我就會深信不疑。”
“這個理由,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現在說了,無疑會破壞我這一套推理的整體性,所以,我將在後文中選一個恰當的時機告訴你。”
“好吧,那我先在心裡記著、存疑。”A探長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的任性,“不過,你雞零狗碎說了這麼多,也該給我點實質性的進展了吧。”
“這個嘛,在觸及核心之前,咱們還需要進行一個小小的確認:現在,犯罪手法如上所述,就是這樣的,而兇手呢,就是這個人——這都是線索顯示的。而我現在要問,這些線索,是真是假?會不會是偽造的呢?這個人和這種手段的謀殺,真實存在嗎?”
A探長的眉毛狠狠一跳,跳得都比頭頂高:
“我沒聽錯吧?你旁徵博引,勸導了我這么半天,告訴我這裡可信、那裡可信,最後來一個‘它們根本不存在’?你忽悠我哪!”
“不,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案子可能是一場組織嚴密的DFKC?”
“對不起,請說中文。”也許A探長只知道KFC。
“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推理名著,其精髓在於‘所有人都是兇手’。”
“你說什麼?難道那些證人擰成一股繩蒙蔽我們,其實是他們合起伙來殺了范先生?可他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
“看看你那些證人,都來自那個小區,全體對開發商和物業怨念沖天,情節輕些的不住抱屈,母親和女鄰居是訴訟積極分子,律師更是這場明顯誓不兩立官司的直接負責人。可見,他們對這次拆遷的黑幕恨之入骨。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當他們在調查中得知,范先生和負責人沆瀣一氣,廉價霸占了本該屬於拆遷戶的房子,等於侵害了他們的集體利益時,他們會不會決定聯手進行一次正義的行動,把范先生給‘敵、皚芙、kei、sei’了呢?”
“那他們要怎麼做呢?”
“也許就是那位領先范先生回家的母親,她在四棟樓諸多鄰居的邀請下,利用他們家中的盆栽練到技巧嫻熟後,抓住了那天的好機會,飛速行走緊趕慢趕,到家開門奔上陽台,一掌推落了‘兇器’。”
“然後隔壁給她作不在場證明?可如果她去過陽台,旁邊屋裡的倆孩子會沒察覺?”
“你沉迷電腦遊戲時,真實世界還存在嗎?”
“可是,如果這一切是串通好的,那律師為什麼要節外生枝?如果不是他說樓頂上有神秘人,這本來可以是一場意外。”
“既是意外,就要賠償。誰賠?花盆是誰家的誰賠。一群人共同策劃了一件事情,事成之後絕大多數參與者都能置身事外,只推出其中一個去蒙受重大損失,這樣的團結是不穩固的。還是憑空捏造一個莫須有的人物來頂罪,更能把大家撇清些。這種手法很古典,透著一股歲月的芬芳。在偵探小說發展初期,那時的作者總是喜歡把令人髮指的血腥暴力案件偽裝成闖空門的強盜殺人,並習慣性地把罪責推到根本不存在的人身上。”
“根本不存在?!”A探長的表情很猙獰,“那那麼多線索……”
“如果是證言,都是砌辭虛構的;如果是證物,都是刻意布置的!”
“可攝像頭真的拍到那個人了!”
“兩毛錢從勞務市場雇來的。”
“就為了混淆視聽、把戲作真?可檸檬小姐也看到他了。她有什麼理由參與這個計劃?”
“也許在那個小區被潛規則久了,和當地住民混出感情了?嘴別張那麼大,你要咬我一口啊!剛才是我信口胡說,但是,你難道沒有留意一個巧合?人類分工明確,各行各業,林林總總,故有三百六十行之說。所以,每當一篇小說中出現兩個同職業的人時,你都要多個心眼: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尤其在這麼一篇雖然目前已經超了字數但仍可稱‘短篇’的文章里,居然就有兩個律師,你有沒有想過,你們的望遠鏡證人很可能就是檸檬小姐身邊衣冠楚楚的紳士?她和兇手集團的聯繫,這不就找到了?”
“可是,助理小姐也見過某人哪。難道領范先生工資的她,也會跟著這幫人一起抽瘋?”
“你別忘了,那律師是個帥哥……”
“長得帥也不能當飯吃啊!”A探長咆哮著搶白我,“我拿腦袋跟你擔保,這倆律師絕不是一個人!我們那證人,長得跟車禍現場似的!要不是他有這麼體面的職業、遇事立刻安慰愛人的溫柔、不年不節就燭光晚餐看歌劇的浪漫,他根本就娶不到老婆!告訴你說,我已經忍了你們這些推理迷很久了。以前那些人,我是留著面子呢,客氣一句‘真有想像力的推理’,但到你這兒,我得說,‘這簡直就是胡扯’!”
“可是,箱子是案發當天才帶進來的。作為案件可行的這麼重要的前提,之前不曾測試過一次,到底能把人驅離多遠,哪兒就掌握得這麼恰到好處?”
“做這麼大動靜的測試,不怕太囂張嗎?而且,這種‘路人會離紙箱多遠’的數據,非得在這個小區收集嗎?在別的地方一樣可以完成吧。”
A探長驟然停筆,筆尖蔭出一輪黑跡。他緩慢地眨著眼睛,中肯地點著頭:
“確實,如果他按照你說的,做了這些前期工作的話,這種手段的成功率一定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你再能給我一個理由,兇手選擇這種麻煩手法的理由,我就會深信不疑。”
“這個理由,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現在說了,無疑會破壞我這一套推理的整體性,所以,我將在後文中選一個恰當的時機告訴你。”
“好吧,那我先在心裡記著、存疑。”A探長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的任性,“不過,你雞零狗碎說了這麼多,也該給我點實質性的進展了吧。”
“這個嘛,在觸及核心之前,咱們還需要進行一個小小的確認:現在,犯罪手法如上所述,就是這樣的,而兇手呢,就是這個人——這都是線索顯示的。而我現在要問,這些線索,是真是假?會不會是偽造的呢?這個人和這種手段的謀殺,真實存在嗎?”
A探長的眉毛狠狠一跳,跳得都比頭頂高:
“我沒聽錯吧?你旁徵博引,勸導了我這么半天,告訴我這裡可信、那裡可信,最後來一個‘它們根本不存在’?你忽悠我哪!”
“不,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案子可能是一場組織嚴密的DFKC?”
“對不起,請說中文。”也許A探長只知道KFC。
“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推理名著,其精髓在於‘所有人都是兇手’。”
“你說什麼?難道那些證人擰成一股繩蒙蔽我們,其實是他們合起伙來殺了范先生?可他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
“看看你那些證人,都來自那個小區,全體對開發商和物業怨念沖天,情節輕些的不住抱屈,母親和女鄰居是訴訟積極分子,律師更是這場明顯誓不兩立官司的直接負責人。可見,他們對這次拆遷的黑幕恨之入骨。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當他們在調查中得知,范先生和負責人沆瀣一氣,廉價霸占了本該屬於拆遷戶的房子,等於侵害了他們的集體利益時,他們會不會決定聯手進行一次正義的行動,把范先生給‘敵、皚芙、kei、sei’了呢?”
“那他們要怎麼做呢?”
“也許就是那位領先范先生回家的母親,她在四棟樓諸多鄰居的邀請下,利用他們家中的盆栽練到技巧嫻熟後,抓住了那天的好機會,飛速行走緊趕慢趕,到家開門奔上陽台,一掌推落了‘兇器’。”
“然後隔壁給她作不在場證明?可如果她去過陽台,旁邊屋裡的倆孩子會沒察覺?”
“你沉迷電腦遊戲時,真實世界還存在嗎?”
“可是,如果這一切是串通好的,那律師為什麼要節外生枝?如果不是他說樓頂上有神秘人,這本來可以是一場意外。”
“既是意外,就要賠償。誰賠?花盆是誰家的誰賠。一群人共同策劃了一件事情,事成之後絕大多數參與者都能置身事外,只推出其中一個去蒙受重大損失,這樣的團結是不穩固的。還是憑空捏造一個莫須有的人物來頂罪,更能把大家撇清些。這種手法很古典,透著一股歲月的芬芳。在偵探小說發展初期,那時的作者總是喜歡把令人髮指的血腥暴力案件偽裝成闖空門的強盜殺人,並習慣性地把罪責推到根本不存在的人身上。”
“根本不存在?!”A探長的表情很猙獰,“那那麼多線索……”
“如果是證言,都是砌辭虛構的;如果是證物,都是刻意布置的!”
“可攝像頭真的拍到那個人了!”
“兩毛錢從勞務市場雇來的。”
“就為了混淆視聽、把戲作真?可檸檬小姐也看到他了。她有什麼理由參與這個計劃?”
“也許在那個小區被潛規則久了,和當地住民混出感情了?嘴別張那麼大,你要咬我一口啊!剛才是我信口胡說,但是,你難道沒有留意一個巧合?人類分工明確,各行各業,林林總總,故有三百六十行之說。所以,每當一篇小說中出現兩個同職業的人時,你都要多個心眼: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尤其在這麼一篇雖然目前已經超了字數但仍可稱‘短篇’的文章里,居然就有兩個律師,你有沒有想過,你們的望遠鏡證人很可能就是檸檬小姐身邊衣冠楚楚的紳士?她和兇手集團的聯繫,這不就找到了?”
“可是,助理小姐也見過某人哪。難道領范先生工資的她,也會跟著這幫人一起抽瘋?”
“你別忘了,那律師是個帥哥……”
“長得帥也不能當飯吃啊!”A探長咆哮著搶白我,“我拿腦袋跟你擔保,這倆律師絕不是一個人!我們那證人,長得跟車禍現場似的!要不是他有這麼體面的職業、遇事立刻安慰愛人的溫柔、不年不節就燭光晚餐看歌劇的浪漫,他根本就娶不到老婆!告訴你說,我已經忍了你們這些推理迷很久了。以前那些人,我是留著面子呢,客氣一句‘真有想像力的推理’,但到你這兒,我得說,‘這簡直就是胡扯’!”